登錄???|???注冊
臨床中藥學是中藥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本書為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本教材共分為總論、各論和附篇三部分。總論共分5章,依次為緒言、中藥的性能、中藥的功效、中藥的品質和中藥的應用。各論共收載臨床常用中藥465種(包括附藥65種、參考藥67種),按其主要功效分為23章。每藥依次按處方用名、主要藥性、基本功效、臨床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用藥甄別、現代研究和備注等內容介紹。附篇為中藥名稱源流考辨、中藥常用命名方法和中藥名拼音索引。
周禎祥 唐德才主編 ·藥學 ·27.1萬字
本書的主要內容分為三章,第一章為概述部分,旨在論述抗菌藥物藥學監護的意義、藥動學(PK)/藥效學(PD)及其在特殊人群中的使用,并重點介紹多學科協作診療、循證藥學及治療藥物監測(TDM)在藥學監護中的應用。第二章對各類抗菌藥物進行詳細介紹,以列表的方式對同類抗菌藥物進行歸納與比較,從臨床實際應用的角度介紹抗菌譜、用法用量、超說明書用藥、特殊患者的使用、藥動學特點及藥學監護要點。第三章為常見感染性疾病藥物治療的藥學監護,包括疾病的臨床表現及常見病原體、以指南為基礎的抗感染治療方案的制訂及相關藥學監護要點,最后以典型案例的形式介紹藥師在藥學監護中的注意要點。
盧曉陽 裘云慶主編 ·藥學 ·25.1萬字
寫作體例:每種藥物分3個層次,即窗口用藥交代、藥師部分、患者部分:窗口用藥交代(高度精煉概括)用法用量:包括特殊劑型、特殊服法;保存方式。藥師部分(層次清晰,內容詳盡,專業全面,語言簡潔)藥品名稱;成分(復方制劑);主要用途;禁忌證;用法用量:包括特殊劑型、特殊服法(如飯前飯后、大量飲水、體位等);注意事項:特殊人群、特殊職業者、特殊體質、特殊習慣、其他提醒;相互作用;不良反應;藥品保存方法;飲食注意事項;超說明使用,附證據級別;藥物警戒、不良反應提及的品種,造成的損害(只寫關鍵詞)和預防建議。患者部分(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名稱;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項。該書可以作為窗口藥師工作的口袋書。
陳維紅主編 ·藥學 ·33.4萬字
本書收錄了常用傳統中藥近380種,按照中藥主要功效分為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祛風濕藥、芳香化濕藥、利水滲濕藥、溫里藥、理氣藥、消食藥、驅蟲藥、止血藥、活血化瘀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安神藥、平肝息風藥、開竅藥、補虛藥、收澀藥、涌吐藥等21個章節。每種中藥按照來源、采制、別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臨床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的順序編寫。本書內容注重突出臨床用藥知識內容,適合中醫藥專業醫師、學生及基層醫師參考閱讀。
岳桂華 范麗麗主編 ·藥學 ·28萬字
《制劑單元操作與車間設計》主要介紹藥物制劑單元操作及制劑車間設計。全書共十章,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紹藥物制劑生產過程中,常見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設備的基本構造、使用與維護及有關的應用計算,內容包括固體的粉碎、篩選與造粒,物料的混合,液相非均一系的分離,中藥的浸出以及藥品分裝技術。第六章至第十章主要介紹制劑工程設計的特點、步驟,有關計算及相關規定,并突出了GMP在制劑車間工藝設計中的重要性,內容包括制劑工程設計概述、制劑車間設計基礎、設備選型及車間設計、公共系統及其他非工藝因素。《制劑單元操作與車間設計》可作為高等院校藥物制劑、中藥制藥等專業的本科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科技工作者參考。
何志成主編 ·藥學 ·25.5萬字
全書正文分為總論、各論兩個部分。總論部分簡要介紹中成藥的命名、分類及組成,中成藥的常用劑型、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合理應用、不良反應等相關知識。各論部分按內科用藥、外科用藥、婦科用藥、眼科用藥、耳鼻喉科用藥、骨傷科用藥分為六個部分。每個品種項下按【藥品名稱】、【藥物組成】、【功能主治】、【方解】、【臨床應用】、【藥理作用】、【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用法用量】、【劑型規格】撰寫,保持與上一版編寫體例的連續性。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 ·藥學 ·21.4萬字
每分冊以疾病為目,每疾病分為概述、疾病診斷標準、西醫治療、中成藥應用和單方驗方等五個部分。既有西醫關于疾病病因病理、診斷和治療的主體內容,又注重體現中醫辨證論治思維,簡單、明了指導西醫醫生開處中成藥處方。本書共3章,包括常見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常見并發癥、惡性腫瘤治療手段所致并發癥。介紹疾病的定義、診斷要點、西醫治療要點,重點闡述中成藥辨證應用,包括證候要點及中成藥的組成、功效、用法用量。此外,還在每節中扼要介紹常用的外治法和單方驗方等。
田雪飛 陳孟溪主編 ·藥學 ·20.7萬字
中成藥上市后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至2000年前后初具規模,最近10余年達到了階段性的高峰。但中成藥上市后研究的方法技術體系一直未能真正確立,嚴重地限制了這一領域的發展。基于此,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成藥上市后再評價專業委員會組織全國相關領域專家編寫了本書。本書介紹了中成藥上市后研究方法技術體系的邏輯框架、臨床定位的方法技術,以及安全性、有效性和中成藥藥物經濟學研究的共性技術、合理用藥評價、特殊人群用藥研究、證候類中成藥的上市后評價、中成藥臨床價值評估的方法技術以及證據支撐指南、共識的方式方法等。本書特色如下:遵循法規要求、符合循證原則、反映前沿科技,目標明確,路徑清晰,方法具體實用。
謝雁鳴 孫曉波 王志飛主編 ·藥學 ·29.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