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針灸大成》所載的經絡循行路線、經穴位置、經穴主證為依據,共解讀經穴333個。本書采用獨特的視野與視角,探求穴名用字的本、源,剖析深藏于穴名以下的內涵,結合《內經》《難經》《尚書》《周禮》《說文》《爾雅》及諸子典籍中的內容、相關典故、歷史故事,說明經穴名稱與位置、主證、禁忌等方面的相關聯系。本書通過解讀穴名,揭示穴名的含義,說明了穴位名稱是提點經穴功能主治、位置信息的綱領;是展現《靈樞》倡導的“易用難忘”特點的佳作。
于玲 ·中醫 ·16.5萬字
王氏為清初著名學者,博精中醫醫理,又兼通西方天文、坤輿、性命之學等書。所撰《醫學原始》九卷(1688),是研究西醫理論的重要著作。該書前二卷重在闡釋性命之學,多采西來之說,首立元神、元質說,以明人道生機本原。次論受形男女之別、立命之原,多采西學之四元行、四液、五官(視、聞、嗅、啖、觸)、四司(即總知、受相、分別、涉記,取五官所進而區別安置)諸論,以闡釋人身起源及各種生理現象。此二卷多有明季傳入之西醫理論,故倍受后世學者關注。卷3至卷6類同中醫內景、針灸之書,次第論經脈、骨度、臟腑經絡、穴位,乃至針法、灸法、各經俞穴主癥等內容。國內原藏康熙三十一年(1672)原刻本前四卷,故學者藏以為此書僅有4卷,而不知其為殘本。日本所藏江戶抄本乃全帙,其底本即康熙初刻本,且有原刊殘本所無之繆彤序,故復制回歸以供研究。
(清)王宏翰著輯 張志斌校點 ·中醫 ·16.5萬字
(清)王宏翰著輯 張志斌校點 ·中醫 ·16.4萬字
宗瑞麟教授為全國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臨床經驗豐富,擅治針灸疑難病癥。其針法獨特,本書將其主要學術思想,理論評說,臨證經驗與臨床研究,使之寶貴臨床經驗,獨到的觀點見解和研究成果展現出來,有利于進一步學術傳承,是從事針灸工作者,學術繼承人不可多得的臨床參考書。本書包括跟師臨證醫案、醫話,以及跟師時所寫的日志、周記、半月記、月記,學術專題講座材料中精選醫案和宗老的精典講解等。
宋南昌 宗重陽主編 ·中醫 ·16.4萬字
《黃帝內經》認為:“諸病于內,必形于外”,人的體內有了毛病,一定會在身體表面顯現出來。人體的面部、手部、皮膚等是直接暴露在外的部位,其色澤、形態變化最易于通過望診進行識別。本書結合病案,詳細地闡述了中醫望診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具體包括望診的部位、病變表象、其所對應的體內病灶等,揭示發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重點介紹面診、眼診、鼻診、唇診、耳診、手診、舌診、皮膚診以及神態等,通過“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測知所病矣”的方法,來提高中醫臨床醫務人員防病診病治病的能力。
王小云主編 ·中醫 ·16.4萬字
該書為明代龔居中約撰于明崇禎末年。龔居中為明末著名醫家,著述甚多。所撰《太醫院手授經驗百效內科全書》簡稱《內科百效全書》,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內科”為名的臨床綜合性醫書。該書卷一為脈、藥總論,其中“持脈節要”多采元張道中《玄白子西原正派脈訣》之說。“藥性纂要”則襲取明龔廷賢《萬病回春·藥性歌》。卷2至卷8為全書主體,以病為綱,列常見病證69篇。自外感、內傷而至身形各部之病,末附養老、求嗣諸論。其論證多以脈驗證、因證立治、由治定方,簡捷實用。其論血證,辨析各種出血證特點,然后區分病因,各立治法。議病之后,先出主方,嗣列加減用藥及兼癥治法。再附諸方,以便選用。該書不見于古代書志著錄。今日本存該書明末刻本孤本一部,今取為影印底本。
(明)龔居中編輯 張志斌校點 ·中醫 ·16.3萬字
(明)龔居中編輯 張志斌校點 ·中醫 ·16.2萬字
本書由明代著名外科醫家陳實功所撰,4卷,是中醫外科三大學派之一——正宗派的代表。全書系統總結明以前外科學術成就,闡述120多種外科病癥的證治,理法方藥齊備。臨證以臟腑、經絡、氣血為辨證綱領,內治以消、托、補為主,外治重視刀針、藥蝕等法。尤其是正確處理內治法與外治法的關系,內外治并重,論病詳盡,治法精當,論述結合作者多年的臨證心得體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用價值大,對外科臨床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贊其“列證最詳,論治最精”,是當今中醫外科工作者的必讀之書。本次整理選用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刻本為底本,同時選取多種校本反復比勘,以期成為高質量的精校范本。
(明)陳實功著 胡曉峰整理 ·中醫 ·16.2萬字
《癥因脈治》為明·秦景明撰,清·秦皇士補輯,共4卷。卷首為醫論6篇,卷一至卷四,主要論述臨床常見病證43種,對每種病證辨癥求因,審脈施治,癥因脈治,分列明晰,簡明實用。作者強調治病應“先辨其癥,次明其因,再切其脈,據癥、據因、據脈施治”,如此則能“節節可證,而法不謬施”,從而為讀者辨證論治提供一個清晰而完整的思路。本書論述了與內傷雜病相關的一些病證,主張先辨證候,次查病因,再審脈象,最后決定治法,故以《癥因脈治》為書名,是一部提供診治規范的中醫內科名著。本書以清康熙四十七年攸寧堂藏版為底本進行整理出版。
(明)秦景明撰 (清)秦皇士補輯 郭霞珍等整理 ·中醫 ·16.1萬字
本書所收清代《藥品辨義》《藥義明辨》兩書,為辨義本草代表作,目前尚無校注本。《藥品辨義》記載225則藥物條目,《藥義明辨》收錄藥物300種。兩書均以探討藥物生效之理、臨床用藥之理為主,收藥精而少,論說簡而明,屬臨床實用簡要藥書。鄭金生先生撥冗作序,并給予學術指導。校注者將歷史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引入本草文獻研究,多有與中醫文獻學者不同的視野與見解,得到鄭老的肯定和贊許。辨義本草興起于清代前期,以辨析藥理為主要內容,以切于臨床使用為宗旨,對前代本草既有繼承亦有商榷,見解精到,其學術價值尚有待發掘。校注者宗“辨章中醫學術、考鏡文獻源流”之旨,對書中400余處引文逐一溯源并加以考證,因枝振葉,沿波討源,以期還原文獻本真。
周云逸校注 ·中醫 ·16萬字
殷鴻春教授長期研究中醫舌診理論,提出了一系列有原創性的學術觀點,發展了“殷氏現代中醫舌診”技術,已在我社出版《殷氏現代舌診原理與圖譜》,受到讀者歡迎,2020年1月出版,截至2023年已印刷5次。本書為前書的配套品種。本書總結了“殷氏現代中醫舌診”技術發明人殷鴻春教授近30年的臨床經驗,突出展示了獨特的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根據舌形、舌質、舌苔辨證用藥的經驗,全彩印制,圖文并茂,易于理解和掌握,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殷鴻春主編 ·中醫 ·16萬字
本書以《黃帝內經》運氣理論為核心,對運氣的主要理論作了深入地闡述,是一部弘揚中醫傳統尖端理論的珍貴文獻,學術價值甚高。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為五運六氣思想再解讀;第二章為五運六氣理論再研究;第三章為五運六氣與溫疫再解析;第四章為五運六氣與古代醫家醫學思想再探析;第五章為五運六氣與明清時期溫疫防治再挖掘;第六章為基于五運六氣的地域氣候與疾病相關性研究。本書適用于中醫理論工作者,中醫院校研究生,中醫愛好者參考使用。
蘇穎 ·中醫 ·16萬字
本書認真總結了先秦古代哲學以及《黃帝內經》時期的整體觀理論和中醫整體觀學說,并在此基礎上系統梳理了后世對中醫整體觀的認識與學術發揮,涉及中醫臟象學說、經絡學說、氣血學說以及臨床中藥方劑應用等,從多方面深入闡釋了整體觀在中醫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強調了中醫整體觀與中醫臨床療效的密切聯系。本書分為四章,分別介紹了整體觀的源流及中醫對整體觀的認識、實踐內容、發展,是當前全面闡述中醫整體觀理論的重要作品,對中醫理論及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劉星 ·中醫 ·16萬字
全書共分5個章節。第一章論述我對心系疾病的生理病理的理解,提出心、血、脈三位一體,其生理功能關鍵在“通”,以及“多虛、多郁、多痰、多瘀”的病機四要素。第二章論述了我臨床常用的方法與體會,引入了鄧鐵濤提出的“五診”概念,即把心病的必要檢查作為診察手段的補充。第三章提出了“補虛”“開郁”“化痰”“活血”四項治療原則,以及“改善癥狀”“改善各項異常指標”“提高生活質量”三個主要治療目標。第四章詳細論述了胸痹等心系常見的7種疾病,以及與心系相關的眩暈、喘證等6種常見病證。其中,將郁證、失眠等神志病證納入心系疾病一起討論,體現了心主血脈和心主神明的意義。每個疾病均突出了基本概念、病機關鍵、診斷要點、治療方法及藥物加減。后附我親自治療的臨床醫案,以供讀者參考。第五章主要討論了我對臨床常用的120余種中藥的再認識。
王清海 ·中醫 ·15.9萬字
全書主要包括慶齡醫緣、學術思想簡述、醫論醫話、臨床辨治經驗舉隅、經驗方藥選錄、醫學講稿論文選錄、周常昆醫學年表7部分,圍繞周常昆教授調理肝脾的學術思想及內婦兒科臨床經驗進行多方位總結,將其核心學術思想、臨床獨到經驗、教學相長傳承發揮、中藥及地方藥物應用經驗等有機結合,融入其中,體現名醫從醫經歷和醫緣心路。名老中醫的寶貴經驗傳承,在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慶齡醫藥傳承4代,現以第二代傳人周常昆教授為主要代表人物,周常昆教授建有中管局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是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云南省榮譽名中醫。本書主要內容是對周常昆教授的學術思想進行全面歸納總結,凝練關鍵,突出效驗。對中醫院校學生和臨床中醫師有較高的指導和借鑒價值。
錢銳主編 ·中醫 ·15.9萬字
本書簡要總結了肌肉學的中西醫學知識,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組織學以及中醫針灸學中的肌肉學理論,并結合浮針的醫學實踐,在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方面作了系統說明,如患肌的病理特點,以及肌肉上下游病痛的診斷和大體治療(如現代醫學中的骨關節病,在很多實際患者的表現中,并非骨與關節的病變,而是肌肉及其附屬組織的病變),反映了作者二十余年的深入思考。本書對針灸學(尤其是浮針操作者)、康復學、疼痛學、骨傷科學從業人員有重要參考價值。
符仲華 ·中醫 ·15.8萬字
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王明杰、黃淑芬伉儷為西南醫科大學教授,川南玄府學術流派創始人。二位教授數十年來深入發掘劉完素玄府學說,精研李東垣風藥、葉天士蟲藥應用經驗,提出玄府郁閉為百病之根,開通玄府為治病之綱,認為風藥、蟲藥等治風之品,輕靈流動,徹內徹外,為開通玄府郁閉之要藥,功擅開竅啟閉,鼓動氣化,暢達神機,對調節人體氣血津液精神運行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多種常見病證及某些疑難雜癥的治療。本書重點介紹二位教授“風藥新識”“治風開玄論”“風藥增效論”及“治血先治風,風去血自通”等創新見解,總結其治風方藥應用經驗,精選相關臨床案例,集中展示川南玄府學派“百病疏風為先,頑癥從風論治”的臨證特色,內容豐富,觀點新穎,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葉俏波 江花 江玉主編 ·中醫 ·15.8萬字
薛一濤教授是山東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從事臨床工作近40年,具有豐富的心血管病臨床診治經驗,是齊魯心病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總結其學術經驗、挖掘其中醫理論及學術思想具有臨床意義。對指導心血管疾病的中醫治療以及膏方的應用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系統總結其心系疾病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思路,利用醫案、醫話的形式彰顯薛教授中醫治療特色,特別是在心力衰竭、冠心病治療上創立了以膏方治療為特色的療法。主要內容包括心血管疾病治療學術特點、方劑使用心得、中藥和藥對使用心得、心病典型醫案等。
薛一濤主編 ·中醫 ·15.6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本書由明代著名眼科醫家傅仁宇編撰。共6卷。卷1-2簡述了有關眼科基礎知識以及前賢醫案、五輪八廓定位、用藥寒熱生熟論、內外二障輪等內容。卷3-6為眼科臨證各論,闡述了目病108癥、經驗湯劑丸散309方、針內障手法、開內障圖、煮針法及眼科針灸要穴圖等。內容實用,可操作性強,是一部切用眼科臨床的中醫專著。本次整理,精選最佳底本,反復校勘。書前增加導讀,書末附有方劑索引,便于讀者查閱。本書為中醫眼科醫生必讀之書,也可供其他中醫人員參考。
(明)傅仁宇纂輯 傅維藩編集 郭君雙 趙艷整理 ·中醫 ·15.3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學術探微和原文評注兩部分。學術探微部分主要是對該經典的學術特點、對臨床的指導作用進行闡述。原文評注部分分原文、注解、評議、醫案選錄、按語5部分。在原文的基礎上,對一些較為生僻或重要的專業詞語進行注解,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每段原文后均有評議,評議內容緊扣原文,可以是對學術觀點、疾病因病機、用藥規律等的闡釋;“醫案選錄”,所選醫案皆出自近代中醫名家醫案;在按語部分結合原文內容對該醫案進一步解讀,使得該書更加貼近臨床。
王慶其主編 ·中醫 ·15.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