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考證“飛經走氣”法源流,對古籍中青龍擺尾法、白虎搖頭法、蒼龜探穴法、赤鳳迎源法四種方法進行認真梳理,分別介紹頭面部、軀干部、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及經外奇穴相關腧穴的飛經走氣法操作,介紹了飛經走氣法在常見病治療中的應用。專著內容立足于飛經走氣法的古今醫家觀點,全面系統的整理古今關于飛經走氣法的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繼承家學并結合主編多年教學、臨床經驗,為中醫針灸相關專業醫學生、臨床醫生及愛好者提供重要參考。
李志道 李蘭媛主編 ·中醫 ·14.5萬字
《本草備要》為清·汪昂撰于1683年,增訂于1694年。《本草備要》為臨床實用中藥著作,自刊行以來,風行海內,其刊行版次之多,為古代藥書之冠。該書選藥精當,突出重點藥效,使用方法翔實,既適合于初學中醫藥者,也是中醫人員實用便捷的臨床用藥參考書。書名“本草備要”,意即所載藥物學內容既完備又扼要。該書據汪昂增訂原本整理。全書精選常用中藥479味,分列8部(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獸、鱗介蟲魚、人)。各藥內容簡要實用,用大字重點突出藥物的功效特點與主治范圍,又用小字隨文簡釋該藥取效的原理、主治疾病的特點、臨床用藥的技巧和方法以及同類藥物的作用比較等。書中穿插與該藥療效相關的醫案、典故等,讀之令人趣味盎然,方便記憶。
(清)汪昂撰 鄭金生整理 ·中醫 ·14.9萬字
長期反復骨骼肌勞損引發的疼痛常規治療有其明顯的局限,盧鼎厚先生從1973年起致力于此病的研究,在學習中醫經典文獻基礎上,結合山西民間老中醫經驗和現代精細解剖,發明了阿是穴斜刺療法,配合阿是穴指針、靜力牽張等進行治療和預防,并在臨床中進行了40余年的驗證,收效快捷、機制明確、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本書系統介紹了盧鼎厚先生的相關理論建樹和治療措施,對針灸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盧鼎厚 ·中醫 ·8.1萬字
疼痛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可以見于多種疾病中。針灸診治疼痛性疾病,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李玉堂教授,江蘇省名中西醫結合專家。作為我國第一位針灸學研究生,繼承家學的基礎上,完成了南京醫科大學六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習,又師從邱茂良教授。扎實的中西醫基礎,促使其對針灸治療疼痛性疾病,有著獨特的思考和認識,尤其是對于疼痛性疾病的部位層次解剖的診斷和針對針灸操作方面,有特別的見解和經驗。本書主要概述李玉堂教授“分層立體止痛術“的學術見解,并總結臨床常見疼痛性疾病的分層解剖診斷和分層立體止痛的經驗,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李玉堂教授的操作手法。本書特色之一:強調疼痛性疾病的分層解剖診斷、分層立體治療;本書特色之二:老專家操作圖片和短視頻。
張建斌 朱振富主編 ·中醫 ·10.5萬字
該書為明代陳諫類集。陳諫號藎齋,世居杭州,乃南宋“木扇陳”的后裔。其先祖南宋初陳沂(素庵)擅長婦科,因治康后危疾,特賜宮中掌扇,后世刻木為扇以為世醫招牌。其書乃綜合性醫書,次第為醫經理論、運氣學說,脈學,繼列臨證諸疾,分35門,各門先論后方,亦有作者經驗之談。該書國內早已失傳,日本尚存有明嘉靖七年(1528)序刊本全帙,學術價值較高。該書為明代陳諫類集。陳諫號藎齋,世居杭州,乃南宋“木扇陳”的后裔。其先祖南宋初陳沂(素庵)擅長婦科,因治康后危疾,特賜宮中掌扇,后世刻木為扇以為世醫招牌。其書乃綜合性醫書,次第為醫經理論、運氣學說,脈學,繼列臨證諸疾,分35門,各門先論后方,亦有作者經驗之談。
(明)陳諫撰 張志斌整理 ·中醫 ·2611字
圍繞臨床診治以及慢病管理過程中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以及影響患者臨床療效的問題,以真實的臨床故事及專業分析為抓手,以專業理論知識與通俗化解釋為核心內容,提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克羅恩病屬于不死的癌癥,需要長期維持治療,患者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但無法找到客觀、正確的答案。本書為患者提供規范、標準、客觀、真實的科普知識,增加患者慢病自我管理的依從性和有效性,協助患者選擇正確的生活調理觀,為疾病達到穩定的維持緩解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幫助。
陳延 張北平主編 ·中醫 ·8萬字
王氏為清初著名學者,博精中醫醫理,又兼通西方天文、坤輿、性命之學等書。所撰《醫學原始》九卷(1688),是研究西醫理論的重要著作。該書前二卷重在闡釋性命之學,多采西來之說,首立元神、元質說,以明人道生機本原。次論受形男女之別、立命之原,多采西學之四元行、四液、五官(視、聞、嗅、啖、觸)、四司(即總知、受相、分別、涉記,取五官所進而區別安置)諸論,以闡釋人身起源及各種生理現象。此二卷多有明季傳入之西醫理論,故倍受后世學者關注。卷3至卷6類同中醫內景、針灸之書,次第論經脈、骨度、臟腑經絡、穴位,乃至針法、灸法、各經俞穴主癥等內容。國內原藏康熙三十一年(1672)原刻本前四卷,故學者藏以為此書僅有4卷,而不知其為殘本。日本所藏江戶抄本乃全帙,其底本即康熙初刻本,且有原刊殘本所無之繆彤序,故復制回歸以供研究。
(清)王宏翰著輯 張志斌校點 ·中醫 ·16.5萬字
本書所收清代《藥品辨義》《藥義明辨》兩書,為辨義本草代表作,目前尚無校注本。《藥品辨義》記載225則藥物條目,《藥義明辨》收錄藥物300種。兩書均以探討藥物生效之理、臨床用藥之理為主,收藥精而少,論說簡而明,屬臨床實用簡要藥書。鄭金生先生撥冗作序,并給予學術指導。校注者將歷史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引入本草文獻研究,多有與中醫文獻學者不同的視野與見解,得到鄭老的肯定和贊許。辨義本草興起于清代前期,以辨析藥理為主要內容,以切于臨床使用為宗旨,對前代本草既有繼承亦有商榷,見解精到,其學術價值尚有待發掘。校注者宗“辨章中醫學術、考鏡文獻源流”之旨,對書中400余處引文逐一溯源并加以考證,因枝振葉,沿波討源,以期還原文獻本真。
周云逸校注 ·中醫 ·16萬字
該書為明代陳諫類集。陳諫號藎齋,世居杭州,乃南宋“木扇陳”的后裔。其先祖南宋初陳沂(素庵)擅長婦科,因治康后危疾,特賜宮中掌扇,后世刻木為扇以為世醫招牌。其書乃綜合性醫書,次第為醫經理論、運氣學說,脈學,繼列臨證諸疾,分35門,各門先論后方,亦有作者經驗之談。該書國內早已失傳,日本尚存有明嘉靖七年(1528)序刊本全帙,學術價值較高。該書為明代陳諫類集。陳諫號藎齋,世居杭州,乃南宋“木扇陳”的后裔。其先祖南宋初陳沂(素庵)擅長婦科,因治康后危疾,特賜宮中掌扇,后世刻木為扇以為世醫招牌。其書乃綜合性醫書,次第為醫經理論、運氣學說,脈學,繼列臨證諸疾,分35門,各門先論后方,亦有作者經驗之談。該書國內早已失傳,日本尚存有明嘉靖七年(1528)序刊本全帙,學術價值較高。
(明)陳諫撰 張志斌校點 ·中醫 ·11.9萬字
本書主要分為中醫藥療法和常見疾病的中醫藥治療兩個部分。在中醫藥療法方面,具體包括藥物療法(中藥、單味藥、有效成分、膳食補充劑、經典名方、中成藥)與非藥物療法(針刺、太極、八段錦、五禽戲、氣功、艾灸、拔罐)。在常見疾病的中醫藥治療方案方面,重點介紹國際廣泛認可的、的確具有中醫藥臨床療效的疾病及其中醫藥治療方案與手段,具體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代謝疾病和營養疾病、結締組織病和風濕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腫瘤等。
王笑頻 熊興江 尹璐主編 ·中醫 ·9.8萬字
本書系中醫臨床必讀叢書之一。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均為精善底本,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全書10卷。附指南總論3卷。分傷風、傷寒、一切氣、痰飲、諸虛等14門,載方788首。所收方劑均系民間常用的有效中藥方劑,記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體修制法,是一部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臨床方書。書中許多方劑至今仍廣泛用于臨床。本次整理,以元版宗文書堂鄭天澤刊本為底本,經過精心校勘而成,書前增加導讀。本書是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以及從事中藥炮制、制劑、調劑研究工作的必讀書籍之一,也是高等中醫藥院校學生學習中藥學、方劑學的重要參考書籍之一。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編 劉景源整理 ·中醫 ·19.2萬字
中醫智慧與健康叢書精心選取內容,從中醫藥歷史、本草、診療和養生等多個角度,全方位展示了中醫藥歷史傳承、特色優勢和優秀成果,向世界推廣中醫藥文化。《中醫史話》分冊是介紹中醫文化的科普讀物,從中醫的起源談起,選取中醫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性著作、重大事件和重要成就等,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分專題寫作,力求讓讀者了解中醫文化的核心要素和中醫學的整體脈絡。全書漢英對照,圖文并茂,內容兼具故事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有利于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
王笑頻 尹璐 徐榮主編 ·中醫 ·7.7萬字
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內經知要》為明代李中梓輯注。本次整理,以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掃葉山房刻本為底本,經過精心校勘而成。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全書2卷。上卷有道生、陰陽、色診、脈診、藏象5篇;下卷有經絡、治則、病能3篇。書中將《內經》重要原文節錄歸類,并加以注釋。所選內容少而精,可概括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又分類清楚,注釋簡要,為研究《內經》各家所推崇。
(明)李中梓輯注 胡曉峰整理 ·中醫 ·7.6萬字
本系列叢書共29本,分為三輯。第二輯共9種。《尋常痤瘡》為第二輯的一個分冊。本書用整體證據的研究方式對中醫治療尋常痤瘡的有效性和科學性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為讀者提供了中藥、針灸、推拿、拔罐等中醫療法的療效和安全性證據。內容主要包括:西醫概述,中醫概述,古籍研究,現代文獻研究方法,中醫治療(某病)的結果,針灸及相關療法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其他中醫藥療法,其他證據總結,中醫藥治療證據總結等。本書適合皮膚病臨床醫生、研究人員等使用。
李紅毅 薛長利主編 ·中醫 ·9.7萬字
周培郁教授從醫50余年,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批桂派中醫大師。本書全面整理了周培郁先生關于中醫肝病的治療經驗和理論,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為周培郁對中醫肝及肝病的認識,中篇為現代肝病治療經驗,下篇為慢性肝病相關癥狀臨床經驗,重點突出,內容翔實,充分展示了治療肝病以人為本,長期調理,動靜結合,陰陽結合,動植物藥共用,活血化瘀貫穿肝病始終等重要學術理念,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劉旭東主編 ·中醫 ·9.6萬字
《慢性腎臟病自我管理叢書》,從中醫“治未病”思想出發,結合現代醫學慢性疾病管理的理念,從飲食營養、健康運動、穴位保健、情志調理、合理用藥、規范監測等角度,介紹慢性腎臟病自我管理常識和技巧,解答患者調理養病過程中的常見疑惑和問題。本書作為其中一個分冊,嘗試將中醫穴位保健、情志調理的理論與現代慢性腎臟病防治的醫學觀點相結合,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介紹,如中醫穴位按摩既有對穴位取位、按摩功效的解釋,又有對慢性腎臟病常見癥狀穴位治療實施方法的講解;情志調理中則注重說明慢性腎臟病常見異常情緒與人體臟腑功能變化的相關性及處理方法。
劉旭生 鄧麗麗 毛煒主編 ·中醫 ·5.3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全書共1卷,分十五個門類,分別論述了月經病四十癥、乳門十五癥等。每門類分論病證,論后附方。所載諸多系代代相傳之效驗者,其方藥切當,頗多可取之處。
(清)竹林寺僧撰 董少萍整理 ·中醫 ·2.9萬字
(清)王宏翰著輯 張志斌校點 ·中醫 ·16.4萬字
《傷寒論》為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被歷代奉為中醫的經典著作。該書所運用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診治疾病的規范;所記述的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治經驗,對中醫臨證醫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所記載的大量復方,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被后世稱作“眾方之祖”。本書以明·趙開美刻本為底本,全書共十卷,卷一為平脈、辨脈法;卷二為傷寒例、辨痙濕暍病脈證并治、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經病脈證;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亂、陰陽易及汗吐下諸可諸不可脈證并治。本書為白文本,不載歷代注文,讀者可直接領悟張仲景原著的風貌,適合有一定中醫學習基礎者、臨床醫師深入學習。
(漢)張仲景述 (晉)王叔和撰次 錢超塵 郝萬山整理 ·中醫 ·9.7萬字
本書從胃食管反流病針灸治療的古今文獻、針灸診斷、取穴與刺灸法、針灸診治規范化流程及典型案例等方面,詳細而系統地將作者多年研究和針灸臨床診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經驗和心得體會,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給讀者,實用性強,適合中醫臨床醫師閱讀參考。1.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見病,易被誤診。其在中亞、歐洲的發病率高于我國,針灸治療該病臨床切有良效,進一步宣傳與推廣針灸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可促進針灸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播,助力以針灸為代表的優秀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造福世界人民。2.作者從事教學、臨床和科研一線工作,對針灸診治胃食管反流病有極為深入的研究。3.作者先后在《養生堂》《百姓健康大講堂》等欄目錄制針灸診治胃食管反流病相關專題,具有較豐富的中醫針灸科普推廣宣傳經驗。4.本書結合作者多年宣講文稿,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實用性與可讀性具佳。
白興華 ·中醫 ·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