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拉筋拍打的中醫經絡學基礎和現代醫學的理論依據,分析了拉筋的方法、常見問題,詳細介紹了諸如牛角松筋術、正骨復位法、解結松筋術、身體各部位原始痛點松筋術等各種簡便易行的拉筋術,循經拍打養生的要點、注意事項,以及八式穴位拍打養生功,十四經絡循經拍打法,人體各大穴位拍打法等。本書幫助讀者針對癥治療各種家庭常見疾病,通過相應的拉筋拍打方法來實現美膚、瘦身、抗衰等目的,適合廣大群眾在家庭養生保健中使用,具備較高的出版價值。
張威 ·中醫 ·28.5萬字
本書為《黃穗平中醫脾胃病經驗學術集》,由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大科暨消化內鏡中心行政主任、國家中醫重點專科脾胃病科學科帶頭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授學術繼承人張北平主編。全書分為六部分。第一本分為醫家小傳,介紹黃穗平的學醫從醫經歷。第二部分為繼承總結,主要是黃穗平學習梁乃津、吉良晨、余紹源的學術經驗集體會。第三部分為發揮運用,主要介紹黃穗平的臨床經驗、用方用藥經驗、醫案集錦及醫論醫話。第四部分為薪火傳承,為黃穗平的學生基地自總結的黃老師經驗。
張北平 張海燕主編 ·中醫 ·28.5萬字
自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首注《傷寒論》以來,注述者或不下千家,注述《金匱要略》者,亦數以百家計。其間雖良莠不齊,然必皆有所立者,以成仲景之德;學有所悟者,以揚仲景之言;行有所用者,以隨仲景之志;施有所救者,以彰仲景之心。縱或有未備者不少,有功于仲景之書者亦多,學者當憐其苦心,而無可厚非也。全書輯《傷寒論》部分十卷、《金匱要略方論》部分六卷,共十六卷,以合仲景《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之數。本次輯注《傷寒雜病論》之原文部分,以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金匱玉函經》為底本。以《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之原文部分(棄其正誤)為主要校勘本。此次輯注將《傷寒》《金匱》《玉函經》三書融合,一以貫通,全面解決了三書割裂的弊端。體現了《傷寒雜病論》以病為綱,以證為據。
(漢)張機撰 曾鋒輯注 ·中醫 ·28.5萬字
謝晶日教授作為全國名老中醫指導教師、黑龍江省名中醫,躬耕杏林40余年,享譽一方,尤精于脾胃肝膽類疾病,對其他內科雜病也有深厚造詣,臨證之際,經方為骨,時方為肉,師古而不泥古,治愈了無數經海內外各大醫院確診的疑難疾病和不治之癥,深受患者的信任和好評。本書作者乃謝教授高徒,在跟師過程中深受師恩,特精選謝教授臨證驗案160余份,其中以脾胃疾病、肝膽疾病為主,內科雜病及外科、婦科雜病為輔,將謝教授畢生學術精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廣大讀者,不尚空談,唯論實效,愿為杏林后學點一盞指路明燈。
王海強主編 ·中醫 ·28.3萬字
本書收載了作者從事中醫藥宣傳工作30年對中醫的感悟和生動詮釋,多角度、多層次、多領域展示了中醫藥悠久的歷史、特色優勢、文化價值和獨特魅力。主要包括大愛無聲、大師風范、感悟中醫、品味養生、民族藥苑等內容。
周穎 ·中醫 ·28.3萬字
《葉氏中醫心病真傳》由葉氏中醫流派傳承人執筆完成,深入闡述葉氏醫家有關心病的學術觀點、特色治療經驗,圍繞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慢性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房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等進行論述,突出葉氏中醫治療心病的特色,展示了家族代代傳承的處方用藥經驗,理法方藥俱備,論述翔實,特色鮮明,對中醫臨床工作者尤其是心病科從業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葉秀珠 梅煜川 ·中醫 ·28.3萬字
本書在《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和歷代醫家注釋的基礎上,對宋本《傷寒論》進行了逐條校疏。校即校勘、考訂;疏即分條陳述。歷代研究注釋《傷寒論》的專著,據不完全統計約有400余家。本書較之前人,有如下特點:1.突破以《內經》為準的校釋模式,參照秦漢以前十三經及諸子百家著作中體現的語言環境,對原文進行校疏。從古文獻學角度,仿照古人治經方法,突破中醫學局限,文、史、醫結合,按字闡釋,逐句疏理,旁征博引,一字一句研究《傷寒論》,令讀者有耳目一新之感。2.以作者的長期臨床實踐為基礎,用臨床經驗印證《傷寒論》對疾病臨床表現、預后轉歸的闡述以及辨證施治方法的正確性、規律性,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做到密切結合臨床,學以致用。3.通過對原文的對比分析、前后印證,并擷取歷代注家精華,本書的校疏更加有條理和有系統性,令人信服。作者還逐條寫出“按語”和自己的心得體會。
謝煥榮校注 ·中醫 ·28.3萬字
簡單介紹各種皮膚性病的診斷,重點介紹各種皮膚性病近十余年來全國的中醫治療經驗(包括內治和外治法)特別介紹全國皮膚性病名醫的經驗治療方法。
徐三文 梁延平 唐島主編 ·中醫 ·28.2萬字
本書輯錄了現當代在穴位埋線領域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治療特色的36位從事埋線療法醫師的臨床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認真梳理其學術源流,深入挖掘其治療思想內涵和治療特色,凝練有效的疾病治療方法,旨在為推廣使用和發展研究埋線療法奠定基礎。本書以學術經驗和治療特色為主要框架,分為醫家簡介、學術源流、學術思想與治療特色、典型病例等部分進行編寫,從臨床經驗到有關的基礎研究均有涉及,既可以幫助讀者從中掌握臨床埋線特色技術,也可以為研究發展埋線療法提供思路。
孫文善主編 ·中醫 ·28.2萬字
本書融會經典文獻,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探明了中國古典針灸學的理論原點、理論構建范式、檢驗規則和基本原理,對根于脈歸于血氣的針灸分部理論、明血氣知病所定可治的診病方法、以調控血氣為核心義涵的針方之道等進行了深入剖析,使凝聚先賢理論思維智慧的身體觀、疾病觀和治療觀清晰重現,困惑當前針灸學界的諸多難題豁然冰釋,對復興古典針灸學理論、引領針灸發展、促進臨床水平提高有重要意義。
黃龍祥 ·中醫 ·28.2萬字
《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的傳統中華醫學著作,對于后世中醫學影響深遠,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其中“素問”部分重點講述中醫理論。本書是對《黃帝內經·素問》的全文翻譯和解讀。參考的底本準確,譯文及講解通順流暢,詳盡全面。作者出身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世醫家庭,先后師從文字訓詁大家錢超塵、內經研究大家王洪圖,是傳統文化及國醫養生專家。本書不僅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講義精華,更囊括了醫學世家對于國醫養生的精辟獨到見解。相信在講明《黃帝內經》這部巨著的微言大義、普及傳統文化經典的同時,也能為有志于中華醫學、養生的讀者提供較多啟發。
張其成 ·中醫 ·28.2萬字
朱丹溪是金元時期浙籍著名醫家,為“養陰學派”的倡導者和代表人物。他的學術思想和診治經驗,被后世醫家推崇備至,且遠播海外,影響極其深遠。本書包括丹溪醫學文化淵源探討、學術思想研究、診治經驗闡發、各種著作分析、學術流派概說、名方應用例釋、海外影響述略等項,主要從研究廣度和深度上著力,具有學術研討深刻、中醫特色鮮明、繼承弘揚并舉、整理提高結合和內容切合實用等特點。作者簡介:盛增秀(1940年~),男,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文獻學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副主任委員。從事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5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文獻整理研究用力最勁,成績顯著,曾編著出版了專著36部,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余項次,廳局級科技成果獎20余項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批準建立盛增秀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盛增秀等主編 ·中醫 ·28.2萬字
劉永年教授(1934—),系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藥專家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臨證40余年,在萎縮性胃炎、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等疑難病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深受患者愛戴,本書即是劉教授疑難病診療經驗的系統反映。本書系統闡述了劉永年教授診治疑難病的學術理念,對其擅長的十余種疾病的診療思路做了分析,詳細介紹了經過長期臨床檢驗的寶貴的處方用藥經驗,公開了療效確切的驗方、秘方,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劉永年 ·中醫 ·28.2萬字
本書從學術體系內部尋找中醫理論研究全面擱淺的基本原因,揭示中醫理論研究中的焦點、疑點、熱點和敏感問題,剖析了兩大學術流派各自存在的深層問題,以獨特的視角觀察和思考中醫。全書十七章,包括:中醫學在混沌中前行、古今中醫臟腑辨證體系的嬗變、雙軌制下的辨證論治體系、《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質疑、中醫動物模型研制舉步維艱、證的生物學特征研究面臨的尷尬局面、證候類中藥新藥研制的可操作性問題、中醫學的理性選擇等內容。
梁茂新 范穎 李國信 ·中醫 ·28.1萬字
《儒家文化與中醫學》分為5章,首章為源流概述,第2章從儒學的“道中庸”、“謹孝道”、施“仁術”、“樂從和”與“以致用”諸方面探討其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第3章從“太極圖說”“遏欲存理”“氣化”理論和“格物致知”等角度談儒學與中醫理論的關系;第4章在儒醫考辨基礎上介紹了歷史上著名的49位儒醫;第5章從清代樸學的今古文之爭探析近代中西醫匯通的背景;最后,從當代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展望了中醫學的傳承與創新愿景。
林殷 陳可冀 ·中醫 ·28萬字
張西儉先生系第四、五、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2017年被評為首屆全國名中醫。張西儉先生認為,正確的基礎理論和臨床理論、思維方法,能夠幫助醫者研判疾病,正確運用前人和自身經驗,是十分嚴肅的醫學課題,本書醫論篇匯集張西儉先生關于《內經》虛實理論、《傷寒》氣變規律、病機結構、氣機及方劑相反相成配伍等重要問題的學術見解,有其豐實的臨床實踐基礎。臨床篇系統整理了張西儉先生關于感證熱病、咳嗽、失眠、高血壓病、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及濕滯互結證的理性思維、辨治方略和成熟經驗,并附自擬經驗方18首。本書系《張西儉脈論與脈案》的姊妹作,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張西儉 ·中醫 ·28萬字
朱步先教授,始承家學,后拜朱良春、朱則如為師,從醫50余載。海外行醫多年,受限于動物藥禁用,悉以中草藥應病,極具心得。本書系統整理了朱步先教授臨床50余年的用藥經驗,涉及常用本草近百種,折衷諸家,議論平正,驗之臨床,擇善而從,化古為新,發掘藥物的潛在功用,不泥于古,亦不悖于今,頗為可貴。本書反映了朱教授在本草藥性方面的新發現以及在疑難病治療方面的用藥經驗,內容翔實,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朱步先 ·中醫 ·28萬字
“靶向針灸針灸”,是借用現代醫學分子靶向技術的治療理念,所提出的以“瞄準靶位精確針灸”為目標的治療方法。這個靶位可以是某個組織,也可以是某塊肌肉的起止點,或某些神經的體表分布區。而治療方法可以是針,灸或刺絡拔罐等,但必須與疾病相對應。較之傳統的針灸治療,“靶向針灸針灸”更強調現代醫學對疾病的深入認識以及對針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重點講述了靶向針灸治療的應用基礎,內容包括:靶向針灸治療的概念與形成、疾病的靶向學特點、針灸方法與靶向針灸、靶向針灸治療的現代醫學與針灸學基礎,以及靶向針灸治療的適應證與禁忌癥等;下篇則重點介紹了一些病變的靶向針灸方法。首先按照解剖、病因、病理、病位對某病種進行闡述與診斷,在此基礎上,提出明確的針刺部位、針刺方法,作出靶向針灸療法的原理分析,并與傳統針灸方法進行比較。為了更清晰地闡明靶向針灸方法的機理與疾病的關系,將以繪圖的方式標明疾病的性質與針灸的方向與深度等,對一些病種,并附驗案或臨床對比數據,以提示靶向針灸在治療中的優勢作用。
王茵萍 ·中醫 ·27.9萬字
本書分別介紹了原發與繼發、感染及其他腎臟疾病。每病按概述(包括病因、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飲食宜忌(保羅飲食原則、食療藥膳方及禁忌)及藥物宜忌(包括中西藥治療與禁忌)均做了詳細介紹。重點突出了飲食及中西藥物宜忌。其內容新穎,通俗易懂,科學實用。
孟靚靚 楊際平 ·中醫 ·27.9萬字
本書詳細介紹了食道、胃腸常見疾病,每病按概述(包括病因、臨床表現、輔助檢查),飲食表現、輔助檢查、飲食宜忌(包括飲食原則、食療藥膳方、飲食禁忌)、藥物宜忌(中西藥治療與禁忌)進行了詳細闡述。該書簡繁得體,內容全面,方法簡便,實用性強,是胃腸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常備用書,亦可供基層醫務人員學習參考。
孟靚靚 孟現偉主編 ·中醫 ·27.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