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衛生編》三卷,清代醫家石文第一輯。本書“采古人之精華,匯諸家之奇秘,擇其無不驗者,萃而成帙”,內容以各類方劑和臨床治法為主。卷一為補益方,卷二為秘丸方及內科雜癥、眼科、喉科、血癥、心痛、咳嗽、瘧疾、痢疾、瘰疬、痔漏治方及治法,卷三為急救、外科的治方治法。全書養治悉俱,醫理通達,辨治得當,用藥易取,制法詳明。本次以乾隆二年刊本為底本整理出版。
(清)石文(火鼎)輯 晏婷婷 沈健校注 ·中醫 ·3.6萬字
在長期的中醫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生物節律與祖國醫學運氣三陰三陽學說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它與人體生命活動機能以及人體健康息息相關。為此,我們萌發了以生物節律為主線,以現代醫學研究成果為佐證,展開對我國古代《周易》《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運氣三陰三陽學說的探討和研究,試圖通過生物節律揭示古老中醫藥理論的奧秘,歷經5年,編輯成冊《中醫節律探秘》一書,使古老中醫藥理論具有了新的內涵和新的活力。《中醫節律探秘》一書,以全新的生物周期節律新理念立論,闡述了生物節律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特征之一。以病理“標志性節律”為切入點,以六個靶向時空坐標為橫徑,以生物時間節律為縱軸,揭示了《傷寒論》生理病理“標志性節律”在中醫臨床醫學中運用的重要作用。他不僅具有現實的啟迪意義,而且更具有當今的實用價值。
李世明主編 ·中醫 ·17.5萬字
秦世云先生年近八旬,從事中醫工作近6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內科、婦科、男科方面特色尤為突出,深受基層患者歡迎。今總結其臨床常用方121首,其中其中婦科35首、內科73首、男科5首、兒科4首、外科4首,組成、劑量、配伍、加減說明詳細,重點藥物有特別提示,并附有相關病案。內容簡明扼要,實用性強,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秦世云 ·中醫 ·15.8萬字
《難經直解》又名《詳注難經脈訣直解》,刊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清初著名醫家莫熺所撰。莫熔,字丹子,號皋亭,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全書兩卷,卷之上一難至三十難,卷之下三十一難至八十一難。內容包括診法、經脈、臟腑、疾病、腧穴、針法六大部分。本次整理以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刻本(簡稱康熙本)為底本。
(清)莫熺 ·中醫 ·6.2萬字
該書為明代陳諫類集。陳諫號藎齋,世居杭州,乃南宋“木扇陳”的后裔。其先祖南宋初陳沂(素庵)擅長婦科,因治康后危疾,特賜宮中掌扇,后世刻木為扇以為世醫招牌。其書乃綜合性醫書,次第為醫經理論、運氣學說,脈學,繼列臨證諸疾,分35門,各門先論后方,亦有作者經驗之談。該書國內早已失傳,日本尚存有明嘉靖七年(1528)序刊本全帙,學術價值較高。該書為明代陳諫類集。陳諫號藎齋,世居杭州,乃南宋“木扇陳”的后裔。其先祖南宋初陳沂(素庵)擅長婦科,因治康后危疾,特賜宮中掌扇,后世刻木為扇以為世醫招牌。其書乃綜合性醫書,次第為醫經理論、運氣學說,脈學,繼列臨證諸疾,分35門,各門先論后方,亦有作者經驗之談。該書國內早已失傳,日本尚存有明嘉靖七年(1528)序刊本全帙,學術價值較高。
(明)陳諫撰 張志斌校點 ·中醫 ·11.9萬字
本書為廣東省名中醫彭力平先生關于臨床經驗與學術研究的專著。首章以彭力平先生簡短的學醫經歷開篇,展現了彭力平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與鮮明的學術觀點。第二章列述了彭力平先生發表的代表性學術著作與文章。第三、四、五章則從臨床經驗、特色療法、效驗方藥角度,分別介紹了彭力平先生對于骨傷治療方法的研究與創新,以詳實的研究數據,展現了正骨手法、外固定技術、中藥外治法的效果;通過臨床及實驗研究,展現了其帶領團隊創制的經驗方六味骨痹丸、消瘀散等內服、外治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本書文字精煉,內容實用,輔以病案解讀,圖文并茂,對于中醫骨傷科工作者來說可謂是一部開卷有益的實用參考書,其他醫學臨床及基礎研究相關工作者也可閱讀參考。
彭力平主編 ·中醫 ·12.4萬字
《得配本草》由清代三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嚴潔、施雯、洪煒相互切磋,共同撰成于1761年。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小眉山館刻本《盤珠集·得配本草》為底本,參照其他刻本重新整理。共10卷,載藥655味。每藥記載畏惡反使,主治功能,配伍運用,辨藥優劣,炮制,禁忌,怪癥專治等與臨床用藥緊要內容。其中尤以藥物的簡單適宜配伍有特色,故書名為“得配”。內容簡明實用,用藥經驗豐富,對臨床靈活運用中藥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是一部切合臨床用藥實際的藥書。
(清)嚴潔 (清)施雯 (清)洪煒同纂 鄭金生整理 ·中醫 ·12萬字
本書集中醫新近研究成果,以陰平陽秘為中醫調養的終極健康目標,突出舌象等形象思維的診斷信息采集,診斷上以八綱辨證為綱領,調養上凸顯人體整體狀態調整的中醫辨證論治核心思想,調養手段注重可行、無創及合法。本書分為上篇和下篇兩部分,上篇介紹中醫基本知識,包括中醫學發展簡史、中醫學對人體的基本看法、診察方法、六綱辨證和治則治法等內容;下篇介紹中醫調養入門,內容包括常見的中醫調理方法、常見病癥的中醫調理、常見體質的中醫調理和常見疾病的就醫策略選擇等內容。本書適合中醫愛好者參考。
王彥暉 何寬其主編 ·中醫 ·6.9萬字
劉茂林先生,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河南省名中醫評選評審專家,河南省中醫內科會診中心特邀專家,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中國醫藥科學》雜志審稿專家。通講《金匱要略》30余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思想。本書精選101則醫案,癥狀記錄完整,辨證思路詳明,按語解析精當,充分展示了劉茂林先生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中醫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劉明 葉險峰主編 ·中醫 ·12.7萬字
《中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肛腸疾病分冊》(以下簡稱《肛腸疾病分冊》)是針對《指南》2012年發布后其適用性、應用性評價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而進行的二次修訂。《肛腸疾病分冊》在《指南》原文基礎上突出介紹了20種肛腸疾病的診療應用要點、方劑成方注意事項及預防,并對相關內容進行了解惑答疑與補充,目的是為了指導《指南》的應用。《中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肛腸疾病分冊》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化辦公室委托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標準化協會中醫藥標準化分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標準研究中心組織肛腸專家編寫的系列叢書之一。
田振國 ·中醫 ·11.8萬字
新刊《傷寒撮要》系明代繆存濟所著。全書共分六卷,卷一設有總論,簡要闡述全書大意宏旨。卷二至卷六序貫相連。卷一述傷寒識病;卷二列傷寒六經病證治、變證治法及禁忌;卷三論正傷寒、相類傷寒、傷寒變病及治療;卷四、卷五,續傷寒變病及治療;卷六列傷寒用方449首。是中醫院校本科生及臨床中醫工作者學習傷寒著作的重要參考書之一。本次整理以明隆慶1年丁卯(1576)新安汪滋刻本為底本,以《傷寒全生集》之明崇禎13年(1640)庚辰婁東蔡懋德刻本、《傷寒六書》之明步月樓刻本、《傷寒論》之明萬歷二十七年趙開美校刻仲景全書本為他校本進行整理。
(明)繆存濟 ·中醫 ·13.8萬字
安徽宿州市蕭縣目前被確定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候選地區。蕭縣衛健委致力于打造地域特色國粹學術流派——龍城醫派。牽頭發掘本地名中醫,積極整理其學術著作。萬育堂為蕭縣名醫王則典先生1883年掛牌行醫之所。其孫王德連2018年被評為“蕭縣名老中醫”,開設萬育堂診所。萬育堂作為中醫世家王氏家族世代行醫之所。王氏家族善治婦科疾病及內科雜病。本書為其家族醫論、醫案薈萃。本書系蕭縣衛健委牽頭并搶救發掘的當地名中醫著作之一,對于發掘和保護民間中醫等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兼具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
王德連 王忠貝 ·中醫 ·8.1萬字
《外科活人定本》,明·龔居中著。全書分為四卷,幾乎囊括了所有中醫外科的病證。該書卷一首敘調治心法,闡發經義,概述瘡瘍病因、病機、治則和辨證等,次述秘傳口訣,十善、十惡證候,用藥性、搽藥性、敷藥法及外科常用藥方,繼按圖形分述腦發、痄腮毒、發背、騎馬癰、對口發、搭手、鬢發、肩發等三十種病證。卷二按圖形分述赤面疔、螻蛄三事、赤面瘋、上眼丹、下眼丹等五十種病證。卷三論述癭瘤、瘡癬、流注、大麻風、楊梅瘡諸病及頭面、耳、鼻、口舌、牙、喉諸瘡癥圖形。卷四敘述杖瘡、折傷、破傷風等疾病及誤呑、諸刺、中毒、蟲獸傷等。卷末附經驗通用方三十二首。此次校注,以清順治十八年辛丑年(1661年)冬月同德堂刻本為底本,以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清順治辛丑年(1661年)冬月天德堂刻本作為主校本,按照文獻學方法進行校勘注釋。
龔居中 ·中醫 ·6.9萬字
本書為張德英先生就今日中醫所面臨的質疑,以及中醫發展的困境和障礙等問題,撰寫的解答文章,故名之曰“答難”“解惑”。同時,本書采用了中醫經典《難經》的“問難與解答”的模式,參照《難經》設定質疑題目為八十一個,也是本書取名“答難”的另一個原因;且有向經典致敬之意。書中所選取的對中醫的質疑,是現下比較普遍的、多見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有些問題可謂中醫從業者乃至行業外人士都耳熟能詳的質疑之聲,有些問題則是數十年來議論紛紛而沒有了斷的爭議,此外還有中醫行業所面臨的嚴重的發展困境,作者皆付諸熱情而詳盡的解釋文字。其解答雖限于一家之言,但作為中醫熱點、難點問題的討論,是有啟發與參考價值的。作者簡介:張德英,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河北中醫學院教授,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近40年。全國推拿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推拿療法雜志》專家編委。曾先后在《中國中醫藥報》、《中醫雜志》、《中國針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參編著作6部。
張德英編著 ·中醫 ·13.9萬字
《體質食療學》(1989)一書是將中醫體質病理學說與傳統食療學結合起來后創立的新理論,將是問世紀人類飲食結構改革的方向。《人體體質學》(1991),是將中醫體質病理學與現代體質人類學、遺傳學、生態學、心理學、氣象學與現代醫學結合起來創立的一門新學科,錢學森教授認為“是一個里程碑”、“是人體科學的基礎學科”;姜春華教授認為“是一個新黨派”、“是中西醫學史上杰出成就”。《中醫體質病理學》(1996)一書重點論證了中醫體質病理學應是中醫學術史上的一個新學派,對辯質論治與辨質論食作了系統的論述。又主編了《中醫病理研究叢書》10個分卷。
匡調元 ·中醫 ·13萬字
本書主要闡述宋朝竇材所著《扁鵲心書》之精義,結合作者數十年臨床經驗,以及現代醫學一些研究成果,深度挖掘《扁鵲心書》的學術價值,尤其是艾灸與治療一些疑難雜癥上的成就,師古不泥古,守正有創新。中醫界學術紛爭歷來已久,其中利弊兼雜,由于竇材與張仲景學術觀點分歧較大,但在歷史上皆醫名顯著,醫術高超,這種現象很值得人深思,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比二者核心觀點對于更深層次領悟中醫精髓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賈春生 王銳卿編著 ·中醫 ·10萬字
緊密結合臨床。每一章節均以病例帶出講解和討論。重視脈診,從脈診角度解析傷寒六經病。首次揭示了厥陰病的病機,脈證,治則和治法,突破了以往對于厥陰病認識和治療的模糊不清的狀況。厘清了少陽病的脈證和治療,從理論到實踐上明晰了“柴胡劫肝陰”的原因,對于防止柴胡證的濫用,起到了一個從理論到應用上的指導作用
唐紹華 ·中醫 ·13.4萬字
長白山杏苑新林項目是由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北京同仁堂集團共創、共建、共管,并聯合吉林省遼源市中醫院、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北京同仁堂中醫大師工作室、世中聯(北京)遠程教育科技發展中心、北京科技大學等單位探索中醫藥繼續教育模式的一次創新。《走上明醫之路——長白山杏苑新林項目研修成果薈萃》系該項目成果整理與總結,包括學院學習經典理論的心得和學習踐行指導老師醫德醫風,包括學員學習經典理論的心得和學習踐行指導老師醫德醫風、學術思想的體會和總結,突出中醫藥繼續教育新模式的“團隊帶教團隊,網上結合網下,遠程鏈接實地”特點。
王龍 ·中醫 ·15萬字
《胡希恕醫論醫案集粹》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胡希恕醫論醫案集粹》仍本著學習研究、挖掘繼承的精神,將編者段治鈞、馮世綸當年聆師講課中的學習筆記(胡希恕先生講常見病的治療),課余采擷資料(胡希恕先生醫案卡片手抄本),現在已出版或未出版的資料中胡希恕先生精粹的醫論和豐富的治療經驗,匯集整理成冊。
段治鈞 馮世綸 廖立行 ·中醫 ·9.3萬字
山田正珍(1749—1787),姓菅,氏山田,名正珍,字玄同,又字宗俊,號圖南、杏花園主,人稱圖南菅公。著作有《傷寒論集成》《金匱要略集成》《傷寒考》《新論》《敗鼓錄》《桑韓筆語》等多種。本書收錄山田正珍醫書二種《傷寒考》《桑韓筆語》。《傷寒考》撰于1779年,為《傷寒論》考釋之作,記載著者研究《傷寒論》心得四十五則,內容大體可分為文獻考訂、臨證應用兩部分。本書雖篇幅不多,若學者藉此以研究《傷寒論》原文,可受啟悟。本書以日本永安8年己亥(1779)刻本為底本進行校注整理。《桑韓筆語》撰于1764年,是在朝鮮通信使團出使日本的背景下,記錄山田正珍與朝鮮通信使團中眾人的唱和筆談活動,涉及醫學、文學、民俗、宗教等多方面內容。其中醫學內容主要包括基礎理論、本草方藥、病證診療及醫事活動等方面。現僅存1764年稿本一部,本書即以此稿本為底本進行校注整理。
(日)山田正珍 ·中醫 ·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