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周圍血管病中醫小叢書》之一,由遼寧省名醫、外科專家呂延偉教授等主編。全書共8章,重點介紹了最為常見的8種周圍血管疾病的治療難點、中醫治療優勢、辨證治療過程中細微的變化與對策,突出展示了周圍血管疾病的中醫治療水平和成果,客觀評述了中西醫治療現狀,并結合我國幾代專家的臨證經驗,提出適合患者病情與需求的治療方案。
張建強 趙欣 ·中醫 ·14.7萬字
本書是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康復科主任成向東根據現代家庭常見病特征,精心總結的一系列適合在各種場所做的防病調理小動作。內容包括:“小病小痛不求醫”——動出自愈力,調理家庭常見病;“養心健腦操”——控三高,防治心腦血管常見病;“伸伸臂、扭扭腰”——解決常見職場問題;“減肥健美操”————控制體重,防范肥胖;“突發急癥怎么辦”——按按捏捏解決突發疾病。本書圖文并茂,并配有二維碼動作視頻示范,省時省力,簡便有效。無論是走路、乘車,還是在辦公室或家中,每天花三五分鐘時間動動手、晃晃腦,就能收獲健康。
成向東主編 ·中醫 ·2.2萬字
《冰壑老人醫案》為明代吳天泰、朱茂暉、薛行等輯錄金九淵醫案而成。金九淵(?—1641),字長鳴,號少游,晚年又自號冰壑老人,浙江嘉興人,精于醫術,名著當時。該書于明崇禎十四年(1641)成書刊行,全書載金九淵醫案七十余則,文獻與臨床價值都很高。本次出版以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所藏明崇禎十四年(1641)刻本為底本,因該本為孤本,故根據該本進行校勘。
(明)金九淵 ·中醫 ·1.7萬字
中醫健康狀態調理是在健康狀態評估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運用多種中醫藥干預手段對健康狀態進行調理,從而提高人口健康素質的過程。本部分按照健康狀態將人群分為一般人群、重點人群、亞健康人群及慢性疾病人群,運用起居調理、情志調理、飲食藥膳調理、運動調理、傳統特色技術調理等進行相應干預,具有普適性。本分冊是《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規范》第三部分,是用于指導和規范中醫健康狀態調理的規范性文件。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2.1萬字
《救傷秘旨》,刊于1852年,清代趙廷海著。書不分卷,詳細記錄了脈診與辨死生之法、各穴位受傷后的見癥與救治方法。是一部傷科專著,強調藥物治療,詳細介紹穴位受傷后的用藥經驗,其方用之多驗,有較高的臨床價值。(本書與集團所屬出版單位業務范圍相一致)
(清)趙廷海輯著 ·中醫 ·1.6萬字
王琦院士所著《師承論》最早于2006年《中醫教育》上發表,洋洋灑灑六千余言,系統反映了王琦院士的中醫傳承思想,十幾年來廣泛傳播,影響甚廣。關于中醫藥傳承方向的專業出版書籍目前很少,此書也可彌補市場的不足,引起各方面對于中醫傳承教育的重視。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師承縱覽、于師之“傳”、于弟子之“承”三部分。中醫之學,璀巍光燦,垂二千余年。然其推移演進,繁衍傳繼者,師承之教,未曾離之。從師而成者,代有其人,而于師之“傳”、于弟子之“承”均有要求。本書通過闡述中醫傳統傳承方式,揭示歷代名醫成長規律,為中醫人成為名醫、名師、名家提供有效路徑。本書適合中醫學專業學生、中醫教育工作者、中醫從業人員及中醫愛好者使用。
王琦 ·中醫 ·7021字
中醫養生術源遠流長,本書編者從事多年養生研究,深入研究了十五位歷代名醫的長壽養生精華,發現了很多行之有效、流傳千古的長壽秘方,實用簡單,只要掌握了原則方法,每個人都能健康長壽。書中精選了適合現代人生活起居、運動保養、四季養生、飲食養生、心理調適等方面的養生方法,如名揚中外的華佗五禽戲、李時珍的藥粥養生,每日注重這些細節,將養生的理念貫穿衣食住行,就可以輕松擺脫疾病,實現養生長壽的目標。本書適合于中醫養生保健愛好者閱讀使用。
章文春 胡素敏 ·中醫 ·5.9萬字
搜集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9所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等國家標準,同時搜集了上海、江蘇、廣東、四川等6個不同地方炮制規范及飲片標準中收錄的中藥飲片數據,還包括《北京市中藥飲片調劑規程》(2011年修訂)中的所有中藥飲片數據共2000余種。依次遴選現行醫保政策執行的品種;《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收載的品種;《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北京市中藥飲片調劑規程》《北京市中藥飲片標準》收載的品種;全國其他省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收載的品種;北京市醫療機構目前使用的中藥飲片品種。涉及藥材名、處方用名、別名、基源、種屬、分類、藥用部位、炮制方法、性味、功效分類、用量用法、毒性、標準來源等。可作為中藥飲片生產、流通、使用單位的參考工具書。
曹俊嶺 華國棟 ·中醫 ·1.4萬字
《廣生編》,作者包誠,成書于清同治四年(1865)。全書引用古人觀點,對懷孕機理、方法及注意事項等予以詳細論述。本書強調應不違背四時養生規律,結合適時氣候調養身體則有利孕育,為一部關于孕育生子的實用之書。本次整理以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的清同治七年(1868)蘊璞齋木刻本為底本。
包誠 ·中醫 ·1.3萬字
一個多世紀以來,運動性疲勞的機理及其消除方法的研究一直是運動員、教練員以及運動醫學工作者非常關注的問題。常言道,沒有疲勞就沒有訓練,沒有恢復就沒有提高,可見科學的恢復對運動員大運動量訓練效果的顯現是十分必要的。多年來,運動醫學研究者孜孜不斷地探詢運動性疲勞的發生機理以及消除疲勞的有效手段,希望為提高訓練效果和運動成績服務。$$《中國體育博士文叢:穴位離子導入消除運動性疲勞的機理研究》作者在充分考慮運動訓練實際的前提下,根據中醫內病外治的原理,利用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將針灸穴位療法與現代透皮給藥融合在一起,進行了消除疲勞的實驗研究。通過動物和人體實驗證實這種方法具有消除疲勞的效果,而且方便無創,避免了運動員對針灸的恐懼心理,適合在訓練中應用。
楊翼著 ·中醫 ·10.3萬字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創建于1987年11月,是總部設在中國北京的國際針灸學術組織,1998年與世界衛生組織建立非政府性正式關系,是世界衛生組織非政府組織成員機構之一。宗旨是促進世界針灸界之間的了解和合作,加強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進一步發展針灸醫學,不斷提高針灸醫學在世界衛生保健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為人類的健康做出貢獻。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中醫 ·1.2萬字
中醫健康狀態跟蹤服務,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建立健康狀態檔案,并通過對健康狀態的動態監測、健康教育和指導,從而提升公民健康素養、減少亞健康人群、促進疾病康復的動態服務過程。本分冊是《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規范》第四部分,是用于指導和規范中醫健康狀態跟蹤服務的規范性文件。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1.4萬字
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其形有書法美,講造形布局;其音通音樂美,有韻律節奏;其義富哲理美,蘊思想內涵。漢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與中醫也有著必不可分的聯系。本書書介紹了57個漢字中蘊含的文化和醫學知識,闡釋了漢字與中國社會文化、生命文化緣起之關系,與中醫學認知理念、認知方法緣由之關聯,從另一側面展示了漢字的獨特魅力。
任宏麗 彭衛華 ·中醫 ·9.4萬字
中醫健康狀態信息采集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通過望、聞、問、切采集受檢者臨床信息,從而為健康狀態評估、健康狀態調理提供依據的方法和過程。本分冊是《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規范》第一部分,是用于指導和規范中醫健康狀態信息采集的規范性文件。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1.3萬字
中醫健康狀態評估是在健康狀態信息采集的基礎上,對健康狀態進行分類判定的過程,是中醫健康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規范化的健康評估是保證健康調理實施效果的重要前提。本分冊是《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規范》第二部分,是用于指導和規范中醫健康狀態評估的規范性文件。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8360字
該《指南》的制定、頒布和實施,將推動中藥品質評價向感官、化學和生物評價相結合的方向發展,有效解決常規中藥品質評價方法難以反映其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的難題,為中藥產品實現辨質用藥、優質優價和科學監管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引領國際中草藥和植物藥質量控制的模式轉變和方法創新。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7997字
本標準規定了頭針的術語和定義、操作步驟與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項與禁忌。適用于頭針技術操作。此外,還附有頭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頭針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等內容。本標準由國家科技部提出,由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歸口。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中醫 ·7410字
《跟我學中藥》系列叢書第二冊《常見中藥詳解》將繼續以漫畫的形式、敘事的手法,向讀者徐徐展開妙趣橫生又絢爛多姿的本草世界,較為詳細地介紹中藥的各論部分,并采擷40余味重點藥物著重分析和揭示其文化內涵與功用精髓,融學術型、趣味性、可讀性于一體,初步提升讀者的中醫藥文化素養。本冊圖書將是對普及中醫藥知識、弘揚傳統文化的一次積極而有益的嘗試,出版發行后將會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對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具有較為積極的意義,也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張繼紅 劉宇 楚立主編 ·中醫 ·6602字
本書內容包括“太極SPA飲食養生法”、“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以及“本草花飲食譜,中國味覺療法”三大部分。
鄧淼 ·中醫 ·2.3萬字
中醫紅外熱成像是指能夠敏感地接收人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熱輻射,并通過光電轉換、電信號處理等手段,將人體的溫度分布圖像轉換成視頻圖像,以表達人體表面的熱源分布、深度、強度、形態及走勢,從而全面、真實、客觀、動態地反映由人體代謝所表達的整體健康狀況的一項非接觸性的快速測溫技術。本《規范》的編寫和發布,對于規范中醫紅外熱成像攝像環境及相關概念,其保障規范實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適于中醫紅外熱成像環境檢測者和被檢測者在檢測過程中參考。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中醫 ·4380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