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的主要內容的選擇,以“臨床應用”為主。1.編寫內容以體現中醫特色治療方法為主,如外治法中之針灸、推拿、熏蒸等;具有中醫特色的內治法,以及灌腸療法等等。其中凡屬顯著中醫特色者詳細收錄。2.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本套叢書雖然是以介紹臨床各科疾病的中醫特色治療方法,但仍應以辨證論治為編寫原則。3.內容選擇上,為突出中醫特色,故原則上不介紹西醫藥治療方法,或略要述之,以備臨證參考。
李順民 彭立生 ·中醫 ·29萬字
《郭靄春全集》收錄郭靄春教授著作共計800萬字左右。《黃帝內經靈樞校注》為《郭靄春全集》之一,主要內容是對《黃帝內經靈樞》進行校勘和注釋同時,予以語譯,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形式解讀。《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醫藥學領域的學術成就。郭靄春先生治儒通醫,文理醫理融會貫通,精通史學、國學,于目錄、版本、校勘、訓詁、音韻等專門之學,造詣精深,并善詩詞。他深研中醫基礎理論,精醫史、善臨證,尤以文獻研究和中醫內科見長,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譽。治學精勤,著作頗豐,其代表作有《黃帝內經素問校注》《靈樞經校釋》《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靈樞經校注語譯》《中國醫史年表》《中國分省醫籍考》等。
郭靄春編著 ·中醫 ·30.7萬字
全書共分為5個章節,依次論述了高血壓病的中醫基本理論及研究,高血壓的現代醫學認識與治療,高血壓病的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的食療及常用藥膳,高血壓前期的中醫藥防治。該書以臨床實用為出發點,著眼于研究和理論與臨床相結合,內容全面、實用,可供臨床醫生和中醫藥愛好者參考閱讀。
岳桂華 熊興江主編 ·中醫 ·22.2萬字
本書收錄150味常用中藥的現代加工炮制方法,同時從中醫古籍中收集整理了歷代的炮制方法,厘清中藥飲片炮制加工脈絡,呈現中藥歷代加工炮制的特點,尤其是整理出現代不常用或者未用的一些加工方法,為臨床用藥提供了理論支撐。
王洪云 李智輝主編 ·中醫 ·32.9萬字
本書收集歷代名醫用茶本草及茶方防治疾病之經驗精華,歷經三載編寫而成。全書分歷代茶論、各科茶方、茶療醫案三章。茶論按唐、宋元、明、清、民國排序,茶方按內、婦、兒、外、五官科及養生分類,茶案按內、婦、兒、外、五官科及嗜茶排列。本書可使醫師者用茶之偏,養生者趨茶之利,愛茶者明茶之性,嗜茶者避茶之害,充分發揮茶葉防病治病與食療功效,使茶回歸藥、食、文化本位,為今后研究茶療打下基礎,也為開發相關新藥提供參考。
李成文 衛明主編 ·中醫 ·31.2萬字
劉志明先生系我國著名中醫藥學家,國醫大師,首屆首都國醫名師,首批及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出身岐黃世家,自幼承名師親授,刻苦攻讀,發奮學醫,精研醫經,博覽群書,學識俱豐。年方弱冠,即屢起沉疴大疾,于湘潭醫界頗有影響,至今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行醫60余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書系統整理了劉志明先生臨證驗案300余則,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較為細致地反映了其治療內、婦科疾病(并有少量外、兒科)的診療思路和富有教益的處方用藥經驗,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劉如秀主編 ·中醫 ·25.4萬字
《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的傳統中華醫學著作,對于后世中醫學影響深遠,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其中“靈樞”部分重點講授中醫針灸治療實踐。本書是對《黃帝內經·靈樞》的全文翻譯和解讀。參考的底本準確,譯文及講解通順流暢,詳盡全面。作者出身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世醫家庭,先后師從文字訓詁大家錢超塵、內經研究大家王洪圖,是傳統文化及國醫養生專家。本書不僅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講義精華,更囊括了醫學世家對于國醫養生的精辟獨到見解。相信在講明《黃帝內經》這部巨著的微言大義、普及傳統文化經典的同時,也能為有志于中華醫學、養生的讀者提供較多啟發。
張其成 ·中醫 ·20.9萬字
本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基礎理論,中篇是傷寒綱要,下篇是傷寒溫熱。本書上篇根植于經典,理論出自于《道德經》《黃帝內經》《難經》,本書對經典中三元思想進行系統整理,使之成體系,形成中醫思維的“三元世界觀”,并以“三”為基,構建經脈系統,五行五味,六經六氣生理病理模型。本書的中篇是傷寒綱要篇,其實就是用新理論去解構傷寒。歷來解傷寒者,要么臟腑經絡的理論,要么六經八綱,或是標本中氣、五運六氣,等等,歷史上用“三”解,“三”呢?須知三陰三陽是以“三”為基的理論模型啊,而真正把“三”系統整理出來,并構建以“三”為基的生理病理模型,目前我還未看到,也許這是正解呢?所以本書還是很值得期待的。本書的下篇論述溫熱病的發病機理、傳變機理、實熱與虛熱的機理,從中醫基礎理論對臨床中發熱類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從中醫基礎理論對發熱類疾病進行有效的梳理是非常有建設意義的。
李自東 李陽泉 ·中醫 ·39.3萬字
本書為《黃穗平中醫脾胃病經驗學術集》,由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大科暨消化內鏡中心行政主任、國家中醫重點專科脾胃病科學科帶頭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授學術繼承人張北平主編。全書分為六部分。第一本分為醫家小傳,介紹黃穗平的學醫從醫經歷。第二部分為繼承總結,主要是黃穗平學習梁乃津、吉良晨、余紹源的學術經驗集體會。第三部分為發揮運用,主要介紹黃穗平的臨床經驗、用方用藥經驗、醫案集錦及醫論醫話。第四部分為薪火傳承,為黃穗平的學生基地自總結的黃老師經驗。
張北平 張海燕主編 ·中醫 ·28.5萬字
本書第一章介紹了筋針的由來與命名的內涵。第二章詳細闡述了經筋的生理特性、病因病理、病候特征、辨證分型、診查方法、治療法則等,提出了經筋與經脈是既有聯系更有區別的兩大網絡系統、經筋“體陰用陽”、經筋與衛氣、經筋病候分類以及以筋為中心的五體辨痹思維模式等新觀點,并對“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的治則進行了剖析。第三章介紹了筋針特點、針具形制、作用機理、取穴方法、操作手法、筋針意外、輔助療法等方面的內容,并以筋針治療軟組織損傷即刻鎮痛效果的臨床研究報告驗證筋針療效。第四章是筋針臨床應用部分,分頭面、頸項、胸背、上肢、腰骶、下肢6部分介紹了47種筋病,每個筋病分概說、應用解剖、有關經筋理論、病因病機、臨床表現、鑒別診斷、筋針療法、輔助療法、按語、病案舉例等部分論述。
劉農虞 劉恒志 ·中醫 ·23.3萬字
本書整理何氏6部現存的傷寒溫病類著述,均經28世何時希編纂。由于年代久遠,諸多著書為影印抄本,舛誤較多,今對這些文獻作整理、校注、評析,并合為一部出版,使何氏傷寒溫病學理論與實踐能更好地完整體現,便于領會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為進一步研究和應用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明)何淵等著 何新慧校評 ·中醫 ·33.7萬字
本著作從千余種中醫古籍中篩選出180余種對中醫咳嗽在理法方藥有較為突出或較為系統的論述內容加以整理而成。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除重視傳世文獻總結以外,補充了散佚古籍對咳嗽的重要論治內容,彌補了以往有關咳嗽古籍文獻挖掘與整理之不足;同時,本著作從臨床與學術相結合角度出發,采用混合分類(指南分類結合學術分類)方法形成目錄,通過目錄對古籍原文依次展開,使咳嗽知識體系脈略清晰、上下關聯、前后呼應,避免了以往古籍整理存在的內容單一突兀不好理解的弊端,實現了文獻為臨床服務之宗旨目標。本著作共分為十章。分別為病名源流、病因病機、證治條辨、治則治法、方藥縱橫、外治集萃、預防調護、醫案醫話、其他雜錄,每章后附述評。
王鳳蘭主編 ·中醫 ·31.7萬字
風濕類疾病為常見病、難治病。本書由北京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會組織北京著名風濕病專家進行編寫,人員遴選有嚴格標準,確保了內容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基本代表了北京各大中醫院和綜合醫院中醫風濕病診療水平。本書主要收錄各位名家的醫話、精彩醫案、遣方用藥經驗,突出本人獨特的經驗,密切結合臨床實際,闡述中醫藥在風濕病防治方面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卓越的療效。本書擬金玉之詞,無泛泛之言,有助于后學和他人借鑒,能切實提高青年中醫的臨床水平。
張華東 董振華主編 ·中醫 ·24.6萬字
本書的結構,首先對腦病的基本情況作一簡要概述;然后講述該病的診斷要點、辨證要點;之后敘述治療該病的名方驗方,其中分古醫籍方、國醫大師方、當代名醫方、驗方、秘方、單方、食療方、保健方等。全書要求通俗易懂,深出淺入,層次簡明清晰,盡量少使用醫學專業術語,重點介紹療效可靠,使用方便,簡單易行,適合家庭醫療、保健、養生的名方驗方。所記載的名方驗方,一般要求均要列出出處,以方便讀者查閱。
秦東風 ·中醫 ·20.3萬字
作者本書著者吳生元教授乃著名中醫學家吳佩衡先生(“吳附子”)嫡子,早年就讀于云南大學醫學院(現昆明醫科大學前身)學習臨床醫學,1960年師從其父吳佩衡先生學習中醫,并在云南中醫學院系統學習中醫三年3年。本書強調理論知識與臨床思維、實踐經驗的結合,通過理論探幽、辨證發微、治法心要、臨床實踐心得、方藥辨析、扶陽實踐與學術傳承探討等6個部分,系統論述了著者對吳佩衡扶陽學術思想的傳承探索及其56年的臨證經驗、心得體會,也寄托了著者為中醫事業奮斗終生的熾熱情懷。
吳生元 ·中醫 ·21.2萬字
“靶向針灸針灸”,是借用現代醫學分子靶向技術的治療理念,所提出的以“瞄準靶位精確針灸”為目標的治療方法。這個靶位可以是某個組織,也可以是某塊肌肉的起止點,或某些神經的體表分布區。而治療方法可以是針,灸或刺絡拔罐等,但必須與疾病相對應。較之傳統的針灸治療,“靶向針灸針灸”更強調現代醫學對疾病的深入認識以及對針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重點講述了靶向針灸治療的應用基礎,內容包括:靶向針灸治療的概念與形成、疾病的靶向學特點、針灸方法與靶向針灸、靶向針灸治療的現代醫學與針灸學基礎,以及靶向針灸治療的適應證與禁忌癥等;下篇則重點介紹了一些病變的靶向針灸方法。首先按照解剖、病因、病理、病位對某病種進行闡述與診斷,在此基礎上,提出明確的針刺部位、針刺方法,作出靶向針灸療法的原理分析,并與傳統針灸方法進行比較。為了更清晰地闡明靶向針灸方法的機理與疾病的關系,將以繪圖的方式標明疾病的性質與針灸的方向與深度等,對一些病種,并附驗案或臨床對比數據,以提示靶向針灸在治療中的優勢作用。
王茵萍 ·中醫 ·27.9萬字
本書分上下二部。上部為“導讀十論”。仲景是醫圣,也是醫人,作者堅持求真的原則和學術平等的理念,探討了張仲景學術個性、批判性繼承《內經》、診斷模式及臨癥思路的后世誤讀等被廣泛忽視的重要問題,分析了《金匱》的理解發揮千余年來未見循序漸進的深層原因。下部以張仲景診治思路為指向,從診與治(而非辨證、方證)二者的歸納入手,并結合個人臨床實踐,對《金匱》重點原文予以解析,力求盡量貼近仲景原意。本書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學術命題,諸如仲景學說與辨證論治的關系、仲景學說與方證學說的關系、異病同治有否體現仲景的治方匱乏等,足以引發中醫界的深入思考。本書獨辟蹊徑、說理清晰,邏輯嚴密、別開生面,是蔣明教授研究《金匱要略》近四十年的心血結晶,為仲景學術研究帶來新風,值得中醫學人一讀。
蔣明 ·中醫 ·32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本書90卷,是清政府組織編纂的大型醫學叢書,也是清代廣為流傳的醫學教科書。將中醫內容分門別類,采精發蘊,編成醫書15種。即:傷寒論法、金醫要略法、刪補名醫方論、四診心法要訣、運氣要訣、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痘疹心法要訣、幼科種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訣、眼科心法要訣、刺灸心法要訣、正骨心法要訣。內容涉及臨床各科疾病的辨證論治,深入淺出,切合臨床,便于誦習。
(清)吳謙等編 鄭金生整理 ·中醫 ·34.2萬字
《杏苑生春》,明代芮經、紀夢德編,約成書于明萬歷庚戌(1610)年。芮經,明代醫家,生平不詳。紀夢德待考。全書共分八卷:卷一、卷二為總論部分,載醫論短文205篇,所收資料上自《內經》《難經》,中及漢唐,下逮宋金元明,尤以宋金元醫家的醫論文章匯集較多,并載有人體經脈穴位圖;卷三載方藥制度,論述外感、內傷等病因的脈證病治和方藥;卷四至卷八為臨床各科內容,記載了內科、五官科、小兒科、外科、婦科等107種病證的診斷和治療經驗。所載各證,先明病源,析其機理,繼而辨脈理,隨證施治,按治處方,間議藥性及方藥加減。該書是一部內容豐富、資料詳實的綜合性醫學著作,對于中醫理論及臨床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明)芮經 紀夢德 ·中醫 ·40.2萬字
中醫護理是在中醫理論體系指導下,運用整體觀念的理念、辨證施護的方法、傳統的護理技術,指導臨床護理、預防、保健、康復、養生的一門學科。由于中醫護理在理論及方法上的獨特優勢,護理效果突出而肯定,中醫護理學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關于加強中醫護理工作的意見》《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均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中醫護理。加強中醫護理人才培養能不斷提高中醫護理水平,充分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優勢,進而推進中醫護理全面、長足的發展。本書圍繞中醫專科護士培訓過程中教與學的這一環節,嚴格遵循中醫護理的特點與需要,從中醫護理學基礎、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中醫護理管理等各個方面進行了系統講解,力求有效提高中醫專科護士的專業理論水平及臨床操作技能。
蔣運蘭 王芳主編 ·中醫 ·23.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