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醫的脈學,有其合乎科學的部分,也有其不合乎科學的部分,我們要根據辯證唯物論的原則對中醫脈學進行研究、認識、改造、實踐,即研究中醫脈學要掌握正確的思想方法,揭開其玄學的外衣,接受其合理的內核,既不是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與一孔之見,也不能逐一逐二地按照科學理論機械地去作對照,因為中醫學理論并不全都是科學的。事實上,新中國建國二三年來,中醫師在人民政府英明的號召之下都積極地要求進步,對于古老的中醫學都愿意重新認識,衡以科學的評價。
任應秋著 任廷革整理 ·中醫 ·6.1萬字
明代女醫談允賢跟隨祖母學習中醫,成為當時無錫地方專門診治女性病人的閨門醫生,近年來頗受追捧。本書作者深研文獻,梳耙歷史,還原談允賢家世之謎。又以精深的專業見解,對談氏《女醫雜言》所載治例給予精彩點評。以輕松風趣的語言,展示了真實的談氏生平,剖析了談氏的中醫學術,褒貶得益,糾正了現代文藝作品對談氏的虛假塑造,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還原真實的歷史。古籍書影、標準漢字、翻譯釋文、精彩點評,四位一體的古籍研究方式,創造了中醫文獻研究新的出版形式。適合熱愛中醫、熱愛歷史者閱讀。
王旭東 ·中醫 ·6.1萬字
李敬林教授臨床工作近五十余年,具有深厚的中醫基礎及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糖尿病及其合并癥、老年性疾病、失眠、情志病、頭痛、胸痹、胃脘痛等疑難性疾病。善于從中醫治療及預防,善調膏方的角度出發,從而達到調整陰陽,改善整體機能,治養結合的目的。該書基于名老中醫工作室團隊原汁原味保存的名老中醫李敬林的臨證經驗、臨證醫案、學術思想,傳承名老中醫李敬林的學術經驗,為名老中醫藥專家的研究工作,中醫藥的傳承工作作出自己的貢獻。
王莉 鄭曙琴主編 ·中醫 ·6.1萬字
《小兒膏方辨證》是一本兒科膏方辨證教材,適合于兒科從業者、小兒推拿愛好者。全書分為四大部分:辨證分型篇、膏方篇、常見病篇、舌診脈診篇。在辨證分型篇中,總結了兒科12種常見基礎分型,讓兒科臨床辨證化繁為簡;在膏方篇中,系統論述了15種小兒膏方的組成和用途以及各種膏方組合,豐富了小兒臨床的治療劑型;在常見病篇中,總結了各種小兒常見病的辨證分型、膏方搭配,深刻論述了疾病特點,有利于讀者理解小兒疾病的本質;在舌診脈診篇中,圖文并茂地總結了各種小兒舌象、脈象的特點,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兒四診合參,為小兒臨床診斷開拓了新的思路。
梁子峰 韓燁 ·中醫 ·6.1萬字
在膾炙人口的《經方實驗錄》中,有一段誦讀《傷寒論》的生動場景:明窗凈幾,焚香盥手,恭展《傷寒論》,凝神細讀。恍然見標題曰:“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數大字。竊謂在此寥寥數字中,仲圣垂教之精義,仿佛盡之矣。……仲圣在千百年前之昔日,以此法治病,“既至京師,為名醫,于當時稱上手。”吾人在千百年后之今日,以此法治病,亦“用之多驗”,與昔幾無以異。推而廣之,后人在千百年后之他日,以此法治病,亦必效如桴鼓,與今日無殊。當代《傷寒論》教材、《金匱要略》教材,乃是根據《傷寒雜病論》原文,進行“打散原文,重新組合”的按證分類。因此,每個學習傷寒、金匱的中醫學子,都需要一本《傷寒論》《金匱要略》原文、原順序的白本。這就是我們出版本書的初衷。以期讀者在心無旁騖、反復誦讀之中,能夠開悟仲景醫圣的“字外之義”。為方便讀者誦讀,本書以“口袋書”的方式出版,與此前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大字版”互補。同時,為方便讀者記憶,特意將其中的《傷寒論》大致按每十條一個段落(又細分為每五條一個小段落)進行劃分,用“空行”的方式顯示。
張仲景著 馮學功整理 ·中醫 ·6.1萬字
《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余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33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黃勇編著 ·中醫 ·6萬字
順時而食,是一種符合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更是順應身體變化的飲食習慣。本書分為春夏秋冬四個部分,根據24節氣的物候,推薦了每個節氣適合食用的蔬菜或水果,并以此為主提供了207道簡單易做的養生食譜,并附有養生小貼士,助力健康。
貝太廚房 ·中醫 ·6萬字
本書為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事務處頒布的國際標準《針灸經穴定位》。該課題中方主要負責人、主審已獲得WHO授權。據報道,近1/4常用腧穴定位在西太區不同成員國間存在分歧,由此產生了對針灸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懷疑。為滿足針灸研究、教育和臨床治療的需要,腧穴定位國際標準化的需求逐漸增加。但由于每個成員國均有各自傳統的腧穴定位方法,因此,腧穴定位國際標準化的開展非常困難。經過WHO/WPRO組織多次組織討論,經過3年的努力,完成了經穴定位國際標準,為針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次采用中法文對照,勢必對我國針灸研究國際化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也可供中醫藥院校學生學習法文參閱。
胡衛國 胡驍維 ·中醫 ·6萬字
“一指禪推拿”和“少林功推拿”在我國江南地區廣泛流行使用。這兩大流派的手法具有剛勁、柔和、深透、持久的特點,深受病家和醫護人員的青睞。《王定東融合推拿治療圖解》一書,系統地介紹了兩大流派的基本手法及其臨床應用,并結合作者自己50余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將兩大流派的手法予以融會貫通,巧妙地使它們形成一個整體運用于臨床。本書可供基層醫務工作者、家庭保健推拿愛好者自學參考應用,也可供針灸、推拿、傷科醫師臨床參考。
王定東編著 陸小弟繪 ·中醫 ·6萬字
本書以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之“中醫針灸”項目為切入點,著力講解中醫針灸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價值,深入介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針灸類項目與傳承人,探索中醫藥非遺項目宣傳、推廣的有效途徑、新方法,以提升廣大民眾對于針灸文化、針灸療法的認同感,擴大中醫針灸非遺項目的影響力,加強對其的保護與傳承。近年來,我國中醫藥界國手級大師不斷隕落,其中包括程莘農、郭誠杰、賀普仁等多位針灸非遺傳承人。這說明開展中醫藥非遺項目宣傳,促進其傳承已經成為非常緊迫的任務。
劉煒宏主編 ·中醫 ·6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黃帝內經素問》與《靈樞經》共同構成了《黃帝內經》,創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發展的基礎。《素問》全面闡述了陰陽五行、臟象氣血、腧穴針道、病因病機、診法病證、治則治法、醫德養生、運氣學說等中醫基本理論內容,至今仍對中醫臨床及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清)徐大椿撰 萬芳整理 ·中醫 ·6萬字
中醫舌診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系統性強,尤其是其直觀形象的特點,易于學習和掌握,不僅在臨床受到中醫、中西醫結合醫師的廣泛重視,在個人健康保健領域也被廣為應用。舌象不僅可以用來診斷病證、指導用藥和評價療效,還可以用來辨識體質、管理健康、指導食療食補等,已成為學習中醫過程中必須掌握的臨床基本技能之一。為了方便國內外廣大中醫初學者、臨床中醫師以及中醫愛好者更好地學習掌握和運用舌診的基本技能,作者團隊從多年臨床診療和研究資料中精選了具有典型特征的舌象照片400余幅,以及一批真實舌診病例,為讀者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學習資料。除了傳統舌診內容方法之外,本書還融入了部分現代舌診研究的內容,細致地闡釋了舌象在疾病診斷、遣方用藥、療效評價、體質養生等方面的應用,增強了舌診學習的實效性,是一本精彩的舌診入門和提高之書。
許家佗 ·中醫 ·6萬字
基礎理論+實操手法,按摩步驟圖解+專家視頻講解,頸肩腰腿、日常保健、常見病分型按摩,零基礎也能學會。隨書超值附贈《小兒推拿》口袋書。
任蒙強主編 ·中醫 ·6萬字
中醫養生術源遠流長,本書編者從事多年養生研究,深入研究了十五位歷代名醫的長壽養生精華,發現了很多行之有效、流傳千古的長壽秘方,實用簡單,只要掌握了原則方法,每個人都能健康長壽。書中精選了適合現代人生活起居、運動保養、四季養生、飲食養生、心理調適等方面的養生方法,如名揚中外的華佗五禽戲、李時珍的藥粥養生,每日注重這些細節,將養生的理念貫穿衣食住行,就可以輕松擺脫疾病,實現養生長壽的目標。本書適合于中醫養生保健愛好者閱讀使用。
章文春 胡素敏 ·中醫 ·5.9萬字
病機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之一,它是研究“辨證”的基本知識,既散見于《靈樞》《素問》兩部古醫經中,尤其集中地記載于《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凡十九條。因此,從來研究病機的,無不首先研習這十九條文獻。惟十九條言簡旨深,雖經注釋,仍不易領悟其在臨證時的具體運用。作者將十九條的原文拆散,提取其所涉及三十病證,分列于“形體”“藏氣”“二陰”“神志”四類。于每一病證,在保留了其原文獻精神的基礎上,分析其為寒為熱、屬虛屬實之不同證候,并各擬附施治方藥,足以啟發對古醫籍理論的領會和臨證具體運用的方法。
任應秋著 任廷革整理 ·中醫 ·5.9萬字
《傷寒六書纂要辨疑》,明代童養學纂集,初刻于明崇禎五年(1632),原書扉頁題作《太醫院纂要陶節庵傷寒六書》。全書共四卷。童氏認為陶節庵《傷寒六書》辨陰陽有經,表里有癥,虛實有脈,臨病制方服藥有法,井井有條。且辨叔和之謬,正無己之訛,足補仲景書之未備,惜其立論不免層見疊書。實因陶氏六書成非一時,故有重復及先后倒置之處。因此,在原書基礎上去其繁蕪,補其闕略,刪繁就簡,重為詮次而成本書。童氏推崇陶氏之學,研究傷寒重視辨證,活看六經,不拘日數,對學習理解張仲景辨證論治之旨及臨證治療選方有參考價值。本次校注以明崇禎五年壬申金陵刻本為底本,以清順治十五年戊戌大梁周氏醉耕堂刻本為主校本。
(明)童養學 ·中醫 ·5.9萬字
《秘傳眼科龍木論》又名《眼科龍木論》,全書10卷,由《龍木總論》與《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兩書合編為主,和其他資料匯編而成。是我國著名的古代眼科專書,現被臺灣考選部列為中醫師特考眼科必讀醫書,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葆光道人等 ·中醫 ·5.9萬字
本書是清代名醫沈鏡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編撰。全書二卷,其內容大至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臟腑、脈象、診候圖和圖解,以及相關脈診知識。第二部分是對《王叔和脈訣》一書的主要歌訣進行注釋、削正,包括五臟六腑歌、診脈賦、診脈入式歌、診四時生克脈歌、診四時虛實脈歌、形色脈體相應歌、脈經觀病察色生死候歌等。第三部分主要以李時珍二十七脈歌、奇經八脈歌以及沈鏡所補之脈歌,為基本內容。全書內容要而不繁,文字通俗易懂,歌訣協韻上口,便于習誦記憶,是一部較好的中醫脈學入門著作。本次校注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的清康熙庚辰三十九年(1700)刻本為底本,以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入藏的清大文堂刻本為主校本。
(清)沈鏡 ·中醫 ·5.9萬字
《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余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34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黃勇編著 ·中醫 ·5.9萬字
《黃帝內經》的成書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戰國以前醫學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獻大約有50余種,其中既有書名而內容又基本保留者有32種,以“經言”、“經論”、“論言”或“故曰……”、“所謂……”等方式引用古文獻而無法知其書名者也很多。這些古文獻對了解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的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