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首先詳細闡述四部脈法(人迎脈、寸口脈、沖陽脈、太溪脈)、金銀針、針刺順序、切脈針灸穴組命名規律、取穴方法(附有75穴取穴法)、進針手法等相關知識,然后詳解切脈針灸穴組70余組,分整體上下陰陽調整取穴、辨病取穴、對癥取穴三部分論述,每一穴組均寫明作用、主治病證;每穴均配有插圖,全書共計150余幅。全書文字簡練,重點突出,圖文并茂,方便記憶和臨床運用,適合切脈針灸初學者隨時翻閱學習,對臨床帶教也有很大幫助。
俞云主編 ·中醫 ·2.6萬字
本書系《重編名醫類案叢書》之一。叢書以《名醫類案》《續名醫類案》《古今醫案按》《清代名醫醫案精華》《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宋元明清名醫類案》《古今醫案平議》為底本,以科為綱,以病為目,將醫案按現代臨床專科專病重新分類編排,使之更貼近臨床實用。《腎病醫案》共收錄古代名醫所治腎病及相關病證醫案700余個,涉及水腫、癃閉、遺尿/小便失禁、小便異常、淋證、白濁、陽痿、陽強、陽縮/陰莖縮小、陰莖挺長、陰莖腫、陰莖疼痛、陰莖內癢、陰囊腫痛、陰囊瘙癢、陰囊燥裂、囊癰、睪丸腫脹、睪丸疼痛、睪丸縮小、遺精、滑精、男性不育癥等23種病證,可為中醫治療腎病、男性病及不育癥、皮膚病提供有益的參考。
楊洪濤 李成文主編 ·中醫 ·17.8萬字
中醫的診病手段主要有望、聞、問、切四個方面,其中尤以望診最為神奇,素有“望而知之謂之神”之說。本書將中醫望診中最突出的四部分內容,即耳診、面診、眼診、手診,采用“知識點+圖片”的方式向大家展開,包括達到對疾病的定性、定位、定量、定質一體化診斷,真正接觸到古代中醫的望診境界。希望本書能成為廣大中醫愛好者學習經典中醫望診的參考資料,同時希望本書能為廣大讀者進行自我健康體檢提供支持,因為望診可以對許多疾病進行超前診斷,所以,可以未病先防,小病防漸,已病防重,做到真正的早診斷、早預防、早治療。
姜軍作 衣運玲主編 ·中醫 ·8萬字
本書系中醫臨床必讀叢書之一。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均為精善底本,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書是一部頗具臨床價值的婦產科專著。成書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又名《女科良方》、《女科全集》、《女科》。全書二卷,上卷分帶下、血崩、鬼胎、調經、種子5門,計38篇,39證,載41方;下卷分妊娠、小產、難產、正產、產后5門,計39篇,41證,載42方、2法。附《產后編》二卷,論述產后諸證43種。另附補集。全書論述簡要,理法嚴謹,藥簡方效,切于實用,且具有創新性,較之其他婦科著作,確有獨到之處。本書自刊行以來,甚為后世所重,多次再版,是中醫婦產科學中極具影響、的重要參考文獻。本次整理以清同治八年己巳(1869)湖北崇文書局刻本為底本,經過精心校勘而成。書前增加導讀,書后附有方劑索引,便于讀者學習和查閱。本書廣泛適用于中醫婦科臨床醫生、基層醫生參考使用。
(清)傅山著 歐陽兵整理 ·中醫 ·7.1萬字
本書重點講述作者運用經方、時方、個人經驗方治療疑難危急重癥的心得體會,如附子治療高熱、大黃治療心力衰竭、茯苓四逆湯治療重癥胰腺炎、承氣湯治療休克、止痙散治療破傷風、犀羚白虎湯治療腦出血、升陷湯治療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書中所載病例翔實,共計100則,既有中醫四診資料,也有現代醫學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處處體現中醫“驗、簡、便、廉”的特點和中西醫結合的優越性,尤其是對危急重癥的治療突破了單純中醫或單純西醫治療的瓶頸。每則醫案均有翔實的按語,授讀者以漁。
呂旺 ·中醫 ·9.3萬字
結構針灸是當前針灸研究熱點,本書為結構針灸研究叢書之一。結構針灸學是近年來的針灸新興學科,該學科是中醫針灸理論與時俱進的代表之一,強調在全面繼承傳統經絡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精細、精準解剖和表面解剖學等現代醫學知識,對腧穴定位、針刺手段、針刺理論、進針手法、療效判斷、康復預后等進行再研究,提出更加適合現代針灸臨床需要的理論及治療措施。本書基礎部分圍繞針灸科醫師臨床必備的解剖基礎,結合臨床實際、現代生物力學知識和中醫傳統經絡、腧穴理論,并配以高清圖示,對肌肉的精細解剖予以解說,刺法部分結合實踐經驗,分析穴位選擇、針灸用具、針刺方向、針刺角度、針刺有效深度等針刺取效關鍵環節,對提高療效有重要指導價值。
關玲編著 ·中醫 ·8.9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本書是我國最早的著名古代眼科專著。全書共有十一卷。其中卷首為龍木總論。卷一至卷六為七十二證方論,每一方論下皆有“審的歌”及方劑。卷七為“諸家秘要名方”。卷八為針灸經,卷九至卷十為辨論藥性。末附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一卷,以七十二問形式,闡述眼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證治、處方用藥等內容。本次整理后,書末附方劑筆畫索引,便于讀者進閱。
接傳紅 高健生整理 ·中醫 ·8萬字
本叢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時方妙用》為清代醫家陳修園所著,刊于清嘉慶八年(1803)。本次整理,以清光緒十八年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陳修園醫書十六種》本為底本,經過精心校勘而成。全書共4卷,卷帙不繁,眉目清晰。該書先敘臨床望、聞、問、切四診要點,后在充分總結歷代醫家和作者本人臨證經驗的基礎上,就中風、噎膈、消渴、腳氣等42種臨床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藥等進行了闡發。
(清)陳修園著 王鵬 王振國整理 ·中醫 ·6.5萬字
抽動障礙是起病于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的一種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以不自主、反復、突發、無節律性的一個或多個部位運動性抽動和/或發聲性抽動為主要特征,中醫稱之為兒童抽動癥。本書除了介紹抽動障礙的基礎知識,更著重于介紹包括家庭管理、學校管理在內的個人調理攻略,以及用藥宜忌、飲食宜忌、藥膳調理等內容;除介紹西醫藥治療外,側重介紹了中醫藥辨證論治該病的方法以及常用中成藥、針灸推拿等知識。本書以問答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抽動障礙的相關知識呈現給讀者。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礎知識,調理攻略,名家指導。基礎知識側重疾病的發展史、癥狀表現、危害、發病機制、臨床診斷及常用評估量表等;調理攻略側重介紹飲食調養、家庭管理和學校管理等;名家指導側重中西醫藥物和非藥物防治手段。
韓新民主編 ·中醫 ·7.5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黃帝內經素問》與《靈樞經》共同構成了《黃帝內經》,創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發展的基礎。《素問》全面闡述了陰陽五行、臟象氣血、腧穴針道、病因病機、診法病證、治則治法、醫德養生、運氣學說等中醫基本理論內容,至今仍對中醫臨床及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清)徐大椿撰 萬芳整理 ·中醫 ·6萬字
史大卓教授從醫40余年來,形成了自己宏觀辨證辨病和微觀辨病有機結合的診療特色,在治療心血管病等內科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臨床效果顯著。這本醫論醫話的結集出版,有助于廣大中西醫結合醫師開闊臨床思路,提高臨床療效。本書主要內內容包括醫論醫話、心系疾病辨治體會、其他內科雜病辨治體會及用藥心得4個章節,涵蓋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及更年期綜合征、血液病等其他內科常見病的治療體會,宏觀辨證辨病和微觀辨病有機結合,理、法、方、藥論述詳備。
史大卓 ·中醫 ·13.4萬字
以研究SabineWilms翻譯的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英譯本《VeneratingtheRoot》等著作及其譯者為主要內容,以中醫典籍文獻的特點、古典文獻研究方法為原則,對中醫典籍的文本翻譯進行研究與評價,包括譯者的譯內和譯外評價,從而總結中醫典籍翻譯原則,進而指導翻譯實踐。書中包函的實踐部分為食療名物詞譯釋實踐,既能突顯創新性(國內目前并無類似圖書出版),也有相對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主要內容分為理論與實踐兩部分,理論主要是對英譯本翻譯研究與評價,實踐部分是以理論為指導下的以食療名物詞為范例開展的翻譯實踐。
曲倩倩 李永安 李亞軍 ·中醫 ·10.4萬字
結構針灸是當前針灸研究熱點,本書為結構針灸研究叢書之一。結構針灸學是近年來的針灸新興學科,該學科是中醫針灸理論與時俱進的代表之一,強調在全面繼承傳統經絡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精細解剖和生理、病理、生物力學等現代醫學知識,對腧穴定位、針刺手段、針刺理論、進針手法、療效判斷、康復預后等進行再研究,提出更加適合現代針灸臨床需要的理論及治療措施。本書基礎部分圍繞針灸科醫師臨床必備的解剖基礎,結合臨床實際、現代生物力學知識和中醫傳統經絡、腧穴理論,并配以高清圖示,對周圍神經的精細解剖予以解說,刺法部分結合實踐經驗,分析穴位選擇、針灸用具、針刺方向、針刺角度、針刺有效深度、捻轉提插手法等針刺取效關鍵環節,對提高療效有重要指導價值。
關玲編著 ·中醫 ·6.3萬字
本叢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時病論》為清代名醫雷豐撰。全書8卷,列四時病70余種,從病因、病機、病狀、治法、方藥等方面詳加論述,并于每一病證后附列自己治案。各病證持論有宗,作者總結自己臨床經驗,自擬60余種治法,切合臨床實際,對后世頗有影響,對臨床人員有指導價值,是一本重要參考著作。
(清)雷豐撰 方力行整理 ·中醫 ·9.8萬字
孫鳳霞教授出身于中醫世家,從事中醫內科臨床、教學、科研60余年。徐州市首批名中醫,江蘇省名中醫,第五批、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師從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深得真傳。臨床善于診治疑難雜癥,用藥特色鮮明,尤其在脾胃病的診治用藥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廣受患者好評。本書系統整理了孫鳳霞教授行醫50余年的寶貴經驗,主要內容包括孫老的學術思想與臨床驗案,力求更全面地展示孫老診療的全過程,希望呈現給廣大讀者一部專業性、實用性、可讀性較強的中醫專著。
孫鳳霞 劉峰林 黃焰編著 ·中醫 ·13.3萬字
嶺南醫學是我國中醫流派的重要分支,由于嶺南地區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積累了豐富且具有特色的風濕病、痹病治療經驗。本書對嶺南風濕病領域的代表性醫家,如劉世昌、何炎燊、陳紀藩、鄧兆智、黃清春等教授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進行了系統的挖掘、梳理和總結,具有較高的臨床參考價值。本書適合中青年中醫、風濕病專科醫生以及對嶺南中醫風濕病治療經驗感興趣的學者。
黃閏月主編 ·中醫 ·13.2萬字
劉尚義教授在五十余年的醫學生涯中,善治疑難雜癥,在治療腫瘤方面也有明顯特色,在中醫界有重要影響,其主要特色理論是“引瘍入瘤”,即將中醫瘍科治療理論用于腫瘤治療,豐富了中醫腫瘤學的治療思想,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肯定,有重要的推廣價值。本書系統闡述了劉尚義教授“引瘍入瘤”學術思想,從瘍理診瘤、瘍法治瘤、瘍藥療瘤方面進行深入論述,并介紹了劉尚義教授治療結直腸癌、膀胱癌、胃癌等多種腫瘤疾病的具體經驗。這是國醫大師的經驗結晶,有創新性,也為臨床疑難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唐東昕 楊柱主編 ·中醫 ·16.7萬字
本書圍繞20首臨床常用經方的基本理論、名家經驗以及個人應用體會,從“經典原文”“功效主治”“研方心得”“臨床應用”諸方面進行闡述,從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理論到臨床,從教材到名家,生動形象地將方劑的內容表達出來。對《傷寒論》中20首經方提出了新的觀點與見解。在臨床應用部分采納諸多名醫驗案,進行了合并闡釋,使其簡單化、直觀化。篇中附有各家論述,對《傷寒論》研究各流派的論述擇其要者加以匯總,觸類旁通,使讀者不拘泥其方。篇末附有方證鑒別診斷,對中醫學習者有一定參考價值。
張哲 于睿主編 ·中醫 ·13.1萬字
本書由名老中醫臨證診余心得筆記整理而來,從諸病診治要點、醫中誤悟、證治驗錄等方面總結黃惠卿先生近60年臨床經驗,,原汁原味地向讀者介紹黃老精心辨證,巧布方藥的思路,具有較強的臨床實用價值。本書適合中醫臨床醫師、醫學生閱讀參考。
黃惠卿 黃海波編著 ·中醫 ·14.3萬字
劉寶厚教授為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第二批國家級名老中醫。首屆全國名中醫。“病位病性辨證”,是作者通過對傳統辨證方法的剖析、研究和多年來的臨床運用提出來的。這一方法既體現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又涵蓋了傳統八種辨證方法的核心內容,達到了全面、準確、精煉、規范的目的和要求,是中醫診斷學的一大創新與發展。本書主要對《傷寒論》六經辨證與病位病性辨證的關系作一梳理,即從病位病性辨證的角度來解析《傷寒論》的辨證精髓,以期對有志于學習《傷寒論》者,提供有益的借鑒。全書對《傷寒論》六經辨證中的每一病證,以“病位病性辨證”方法,分析病機,確定治則和方藥。所附驗案50則,大多系我國近代經方大家之驗案,亦有作者臨床所集。歷代有關《傷寒論》的注釋不下500余家,真可謂汗牛充棟,但以病位病性辨證法解析《傷寒論》六經病證者,尚屬首創。
劉寶厚編著 ·中醫 ·13.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