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主要包括上下兩篇:上篇重點介紹劉茂才先生的獨特學術思想和常用中藥方劑的運用經驗。如針對缺血中風提出從“痰瘀同治”論治,針對出血中風起病急、變化快、病死率高等特點,立“清熱熄風、破瘀滌痰、通腑醒神”等治法,以及方藥新用的臨證心法等,蘊含者劉茂才先生五十余年的學術心得。下篇為醫案篇,對30多個典型病案作全面闡述,對劉茂才先生個人的獨特思路、觀點、經驗作詳盡介紹。
黃燕 華榮 鄭春葉 ·中醫 ·22.3萬字
干祖望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中醫耳鼻喉學科創業人之一,著述頗豐。本書反映了干祖望老先生80余年長期臨床經驗,頗有參考價值.全書分為耳門、咽門、喉門、鼻門、口齒門、其他門醫案,所錄翔實,經驗豐富。另有附篇,介紹其老師及其本人的學術經驗總結。
陳國豐 徐軒 干千 ·中醫 ·22萬字
本書所選文章,短小精悍,自成篇幅,均為作者歷年來沉潛岐黃之術的心得,計約130篇,包括醫學正傳、醫學心悟、醫學散墨、醫學心理、醫籍提要、醫案評析、臨證筆錄。既有對醫史的全面梳理,又有對醫理的闡幽發微;既有對歷代醫案的中肯點評,又有自身臨證的真知灼見。
張鳴鐘 ·中醫 ·22.1萬字
本書第一部分首次系統闡述了楊教授學術思想的形成過程。學術思想的形成必然源于學術創新,楊教授應用益氣活血法防治慢性腎臟病,是將傳統經典的理論結合現代醫學的相關研究,驗證于臨床,再反復改進診療方案,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的完美結合。第二部分著重通過驗案來反映楊教授的診療策略、組方特點及用藥經驗。楊教授行醫多年,積累了眾多的典型驗案。這些醫案是傳承楊教授中醫經驗的重要載體,后學者若能認真汲取,應能有效提高臨證療效。
包崑 林啟展主編 ·中醫 ·29.6萬字
本書是《中醫治法臨床應用技巧叢書》之一。全書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理氣法概述,分別介紹了理氣法的歷史源流、治法分類、常用藥物和方劑,以應用注意。第二部分為理氣法的臨床應用,通過豐富的臨床案例對理氣法在各個系統疾病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闡釋,頗具臨床指導價值。主要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婦科病、氣血津液病、其他病。案例典型,分析到位,對臨床醫生及醫學生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殷東風 ·中醫 ·21.9萬字
本書對糖尿病及其常見并發癥、每病按概述(病因、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藥物宜忌(飲食原則、飲食搭配、藥膳食療方、飲食禁忌)、藥物宜忌(中西藥治療及藥物禁忌)進行了全面詳細闡述。其內容通俗易懂,科學實用,是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的必備讀物,也可供廣大醫護人員閱讀參考。
孟昭泉 李峰主編 ·中醫 ·21.9萬字
本書分9章詳細介紹了中醫臨床研究方案優化的實施、中醫臨床研究過程管理與質量評估的設計與實施、質量評估方法、因子分析法、臨床研究過程質量評估、臨床研究結題質量評估、中醫臨床研究數據管理等。內容全面權威,框架設計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對建立中醫臨床研究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體系,保障中醫臨床研究質量,確保研究結論科學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義。適合中醫藥醫療、科研、教學人員從事科研課題設計與研究參考。
翁維良 ·中醫 ·22萬字
高注金匱要略》,清高學山著,本書是一部對《金匱要略》進行注釋的著作,高氏以個人研讀心得、見解為主,融合前任學說,闡述病因、病機,分析治法方藥,間或個人臨床經驗,頗有啟發。為研究仲景學術之重要參考。此次整理以稿本為底本整理。
(清)高學山 ·中醫 ·21.7萬字
楊霓芝教授是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審定的第四、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同時作為嶺南腎病醫學流派代表性人物,其臨床帶教案例、查房實錄對于中青年醫生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本書為楊霓芝傳承弟子、學術繼承人將多年來跟師查房、臨床實踐時所收集的楊霓芝教授辨治過程進行總結,全書按中醫病名分類整理,辨病與辨證結合,真實記錄了楊老近50年腎病診治臨床思維的精華。本書通過跟師楊霓芝教授查房后的真實病案總結,對其查房方法進行歸納,挖掘其學術思想,明晰其中西醫腎病診治思維,規范查房方法,傳承其辨證、診斷思路,掌握其用藥特點,必令中醫腎病學者有所裨益,提高學者診治水平,更好地傳承交流楊教授的學術思想,更好地服務患者。
侯海晶 盧富華主編 ·中醫 ·29.1萬字
該書基于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行業專項的課題研究成果,在原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收集當前國內所有中醫證候研究成果,將國內有關中醫證候碎片化的研究進行系統整理,為從事中醫藥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的各類從業人員就證候古訓的認識和思考提供一個全面而嶄新的視野。本書是目前國內首部全面系統整理證候研究的專用書籍,探討中醫證候的傳統認識和現代觀點,將有助于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醫藥。
唐健元 王忠 申春悌 ·中醫 ·27.4萬字
本書是魏雅君教授婦科臨床實踐與學術研究的總結。全書分總論、各論兩部分。總論部分為魏教授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的婦科綜合精準療法的簡要介紹。各論部分婦科臨床證治分為月經、帶下、胎病、產后、婦人雜病、婦人膏方,共六章。其中以病為節,首列經典病例。每例病名前示病機,并括西醫病名于后。意在突出中醫病機,從而統領治則方藥。病例之后均予解析,從而說明醫理方理。諸例之后尚有臨床分析,綜述其病之特色及鑒別等,從而使讀者對婦科諸病的診治能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魏雅君 夏夢 ·中醫 ·21.3萬字
洪雅境內瓦屋山、團寶山、總崗山歷來是川產道地藥材的主產區,蘊藏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祝老走遍洪雅山山水水,摸清洪雅中草藥資源,從而編寫出本書。本書簡述了洪雅中草藥的分布、特點、分類,收載了植物、動物兩大部分共3200個品種,為認識、保護、開發、利用洪雅動植物藥用資源提供了翔實的文字材料,中醫藥、林業、農業、園林綠化、食品加工、健康養生等領域提供可靠的資源概況,具有較強的學術及社會價值。
祝之友 張德鴻 ·中醫 ·21.4萬字
本書依托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項目《郭維琴教授益氣活血法診治心系疾病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推廣》,旨在以傳承和發揚首都國醫名師郭維琴教授學術思想為目的,建立郭維琴教授益氣活血法診治心系疾病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傳承體系課程教材,從而推廣郭維琴教授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的臨床應用,更好做到中醫的傳承與發展工作。主要內容首先系統闡述郭維琴教授益氣活血法診治心系疾病的學術思想,然后詳細論述益氣活血法診治常見心系疾病診療特點、病機認識、具體治則、治法、調護等。書籍內容針對住院醫師、社區全科醫師、進修醫師、研究生,主治醫師、心血管專科研究生,以及副主任醫師以上心血管專科醫師,分別制定初級、中級、高級的教學內容的課程,從而適應不同程度的學習人才的使用。從而起到因材施教,更好地適應中醫學術思想傳承推廣和應用的需要。
郭維琴主編 ·中醫 ·21.5萬字
《濟眾新編》為朝鮮李朝正祖時期的內局首醫康命吉編纂。該書歷時約三十年,于正祖二十三年(1799)成書。作者以許俊《東醫寶鑒》為藍本,輯錄多種醫著中有關病證的脈因證治和處方,同時又采掇朝鮮內醫院常用藥方,共編為五冊,厘為八卷。
(朝)康命吉 ·中醫 ·21.1萬字
中藥中的動物藥物是傳統醫學瑰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動物藥物應用歷史悠入,早在2000年前的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就對其應用及其基原等有較為詳細的記載。中醫臨床歷來認為動物藥物屬于血肉有情之品,療效較高。動物藥材中所含的有效生物活性成分與人體的某些物質相近。容易被人體吸收,針對性強,療效顯著,作用小等特點。隨著現代醫學科學和發展,動物藥物的應用已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重視,在傳統的藥藥材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實用價值。本書共收錄動物藥物及藥用動物345種。按藥物基原、別名、采集炮制、藥物性狀、功用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古籍文獻、現代研究、臨床研究等項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論述。本書天附有拉丁文藥名索引,以便檢索。從動物藥物的實用角度出發,注重傳統性、民族性和科學性,在全面介紹常用動物藥物的同時,重點吸收了古代醫藥學家在動物藥物應用方面的精辟論述,對動物藥物的整理及研究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旺建偉等主編 ·中醫 ·22.2萬字
本書內容從中醫特色慢病管理的起緣、探索、實踐以及成效四方面,全面闡述中醫特色慢病管理的內涵、特色,中醫特色技術如中醫運氣學說、四季養生、中醫康復護理、食療、運動、針灸、按摩等在慢病管理管理的應用,提出中醫特色慢病管理的臨床實施規范化操作流程與隨訪,并以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為實例,具體闡述中醫特色慢病管理在具體疾病中的應用以及中醫特色慢病管理在臨床、教學、科研中取得的成效。
池曉玲主編 ·中醫 ·21.4萬字
四川綿陽自古便是名中醫薈萃之地,本書系統總結了當前綿陽各地名30余位名老中醫(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級)的臨床經驗,突出反映了老中醫獨特的學術見解、疾病治療經驗、辨證處方用藥心法,語言樸實,重點明確,有較強的臨床指導意義,反映了綿陽市老中醫的整體實力。
何正顯 秦曉明 ·中醫 ·21萬字
本書是關于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所載豬苓湯臨床與研究的專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經典溫習”,是關于對豬苓湯原文學習研究的見解,包括對原意的理解和作者的認識;中篇“臨證新論”,介紹了豬苓湯在臨床常見疾病與疑難雜癥中的應用:下篇“現代研究”,采集選編了近年來豬苓湯實驗研究成果,另附有當代名醫對一豬苓湯的理論闡釋和醫案。全書對豬苓湯的理論認識研究成果頗具創新性,更側重了臨床實踐的指導作用。適合中醫藥工作者閱讀。
任曉芳等主編 ·中醫 ·21.1萬字
古代名醫診治疾病的故事、診治范圍與原則、四診合參內容、作者診治實例等,包括常見病、疑難雜癥等的治療。全書語言通俗易懂,可讀性很強,不僅有趣味性,還有實用性,是輕松學習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參考書。
楊峰 ·中醫 ·24.5萬字
本書以2009-2011中醫藥防控甲流研究為主線,涵蓋中醫學對流感的認識、新發/突發傳染病(甲流)證候特性研究、基礎研究、臨床研究、體系與平臺建設、專家組織系統、中醫藥防控方案制定與實施等等,系統體現了中醫藥在應對甲流過程中的重要成果和成功經驗
王永炎 ·中醫 ·20.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