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葉氏女科證治》,清·葉桂撰,共四卷,分別論述調經、安胎、保產、求嗣及保嬰,內容涉及經帶胎產及新生兒護養和男子不育。論月經病證,詳述女子十三歲到五十歲各年齡段的經證頗具特色。論安胎,內容有禁房勞、小勤勞、戒生冷、慎寒溫、知靜養、戒惱怒、知調護、節飲食,以及飲食禁忌、藥物禁忌等。產兒的養護包括拭口法、開口法、斷臍法、裹臍法、浴兒法、護兒法、乳兒法、養兒法、抱兒法、擇乳母法等,以及不啼、懸癰、馬牙、鵝口白屑等數十種小兒病證的防治。
葉桂 ·中醫 ·10.8萬字
《丸散膏丹配制法》曾為溫州五縣醫藥界公認的唯一標準工具書,同時具有藥政管理法規的效能,具有很高的醫學價值及收藏價值。此次對原書重新釋解,一為祖國醫學經典的傳承,二為適應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和需求。本次對原書進行了如下修訂:1.將原書的繁體字改為簡體字,并加注標點符號。2.原書處方中的犀角、虎骨等為1993年我國明確規定禁用之品,本次為了保留原著未做更改。3.本著傳承發展的原則,本次新增了養生類膏劑44例。全書分為藥丸部、藥散部、藥膏部、藥丹部、膠酒部、藥曲部,有不屬于以各部者,另辟雜方部,從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等方面進行用藥論述,共收錄丸劑185例;散劑59例;膏劑23例,新增養生類膏劑44例;丹劑49例;膠酒劑16例;其他方59例。
周超凡 王崇煥主編 ·中醫 ·8.2萬字
《藥征》3卷,日本著名醫家吉益為則撰。全書收載藥物53種,每種藥物分設主治、旁治、考征、互考、辨誤、品考等項,書中引述《本草綱目》等中國本草名著,對藥物進行逐項說明。作者倡導以藥代方、以方代證的臨床方法,藥物主治重視實證親試,病因病機上強調毒邪致病,治療上強調藥毒作用等,這些學術思想對后世醫學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此次整理以國家圖書館藏日本天明五年乙巳(1785)斯文堂刻本為底本。
(日)古益為則 ·中醫 ·4.2萬字
《眼科啟明》系晚清廣東南海鄧雄勛著,共二卷,是一部以《銀海精微》為基礎改編的眼科著作。書中病癥、方藥等主要承襲《銀海精微》的內容,但有所精簡和改編,多篇眼論、藥性、醫案等內容或新撰,或改編,或增補,或新署標題,使眼科五輪八廓理論和辨證選方用藥較原書更具條理。作者認為審理目病外障,必從肝經著眼,內障必從腎經著手,皆以調氣活血為根本。主張眼科診斷要特別重視望診和問診,眼科病癥病機的要害在氣滯血瘀,應以調氣活血為根本治法,其見解在古代眼科著作中屬于觀點最為鮮明者之一。
(清)鄧雄勛 ·中醫 ·5.7萬字
《咽喉論》為清代醫家逯南軒所輯,刊刻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全書一卷,內容簡短精要,首先指出咽喉疾病的病因,雖多為肺胃積熱,火證居多,然亦有虛火證。又載鎖喉風、單雙乳蛾、喉癰等驗案八則,闡述常見咽喉疾病的病機、診斷、治療和預后,尤對預后差的咽喉疾病的臨床表現進行詳細論述。書中還介紹藥物玉丹的制作方法,記載簡便效驗的外用方四首,內服方二首。此次校注整理,以道光二十七年(1847)恒益堂刻本為底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葉圭禮刻本為主校本,光緒八年(1882)狀元第莊刻本為參校本。
(清)逯南軒 ·中醫 ·1.1萬字
《咽喉經驗秘傳》,作者佚名,清·程永培校刊。該書是一部較早的咽喉科疾病辨證施治專著,書中集錄了尤乘、尤仲如、尤存隱、沈慕溪、高忠憲、孫茂筠等諸家的治療經驗。全書兩冊,不分卷。上冊為咽喉總論、診法、治法、喉癥用藥細條、喉證圖形、針藥秘傳;下冊為喉科各科病證的治療方藥。該書認為咽喉諸證皆由火起,火有虛實之分,虛者宜補虛降火,實者則治以祛風痰消毒熱法,對后世有較大影響。
佚名 ·中醫 ·2.3萬字
本書系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專家、江蘇省名中西醫結合專家曾學文教授的臨床講課實錄。本書內容豐富,簡明實用,詳細敘述了心臟病的臨證治法、證治方藥、經方、古方、自擬方、經驗方與中藥的運用體會;論述了心臟病多臟器與全過程病證治療的理論與實踐;介紹了研究成果轉化為本院使用的中成藥制劑;分析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診治心臟病的醫案;闡述了近代心臟病的中西醫診治,并附相關資料。
宋峻等 ·中醫 ·19.9萬字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萬病由心生,萬病從心滅。世人視癌癥如虎,卻有人觀其如土。淡泊名利,放下貪執,伴虎二十年卻越活越灑脫,心血結晶,凝成此書。讓我們慢慢走近這本從生死邊緣悟出來的書,從此洗盡鉛華,返璞歸真,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一步一個蓮花瓣,自然出淤泥而不染,心底干干凈凈,身體健健康康。
釋行貴 ·中醫 ·13.1萬字
《溫氏醫案》為清末醫家溫存厚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撰成。全書共收載治療驗案48則,多為臨床常見病癥,也包括其他醫案著作中少有記載的治療瘋狗咬傷方藥等。書中辨證思路清晰,方藥應用得當,隨證變化靈活,頗具參考價值。此次整理,以光緒十二年丙午(1886)溫氏自刻本為底本。
(清)溫存厚 ·中醫 ·2.2萬字
《溫熱論箋正》一卷,為首部單獨注釋《溫熱論》的專著,系清末浙江醫家陳光淞所作。該書以《醫效秘傳》所收《溫熱論》為底本,在參閱前代醫家注釋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對《溫熱論》逐條進行考辨,正其謬誤,箋正釋義,以冀弘揚光大葉氏之旨,同時也反映了陳氏對溫熱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的獨到見解。為了指導和便于臨床運用,書中在原條文下增補充方劑22首、藥物20味,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溫熱論》方藥的不足。因此,該書對深入學習和理解葉桂的《溫熱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次以1916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為底本,以1936年《珍本醫書集成》本、《醫效秘傳》(清道光辛卯貯春仙館本)和《溫熱經緯》(清同治二年癸亥本)為校本進行整理。
(清)陳光淞 ·中醫 ·2.8萬字
《太醫局諸科程文格》,為宋代國家醫學考試試題問答記錄,宋代太醫局成安大夫、特差判何大任整理、編輯,系《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全書共9卷,載試題89道,可分為6類:一是“墨義”9題,內容為基礎醫學理論及相關學科知識;二是“脈義”8題,內容為脈學知識;三是“大義”37題,內容為病因病機與藏象學知識;四是“論方”8題,內容為方劑學知識,涉及方劑40首;五是“假令”18題,以測試考生對假設臨床病案及其變證的分析以及理法方藥的能力;六是“運氣”9題,內容為中醫運氣學知識。該書不僅對中醫理論的學習與臨床實踐有參考價值,而且對考察宋代的醫事制度與醫學發展情況,有較為重要的歷史價值。此次以四庫全書本為底本,以清光緒四年戊寅(1878)當歸草堂刻本、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上海六藝書局石印本為校本,進行校勘注釋,以便于中醫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參考使用。
(宋)何大任 ·中醫 ·10.1萬字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分三卷,系明末清初徽州著名醫家汪昂所著。書中摘錄《素問》《靈樞》除針灸之外的精要內容分類纂注。分為藏象、經絡、病機、脈要、診候、運氣、審治、生死、雜論九類,博采王冰、馬蒔、吳崑、張志聰四家注釋,再兼以自,編纂注釋。因其所選經文多為精要,又以類相從,且以臨診之驗參注,辭簡義明,故對闡發經旨頗有裨益。此次整理,以清康熙庚午還讀齋初刻本為底本,以清嘉慶二十三年刻本為主校本。
汪昂 ·中醫 ·10.8萬字
《四診脈鑒大全》,清·王宏翰撰。全書共九卷,卷1~2,述醫源、脈源,察色望形聞聲音以決生死;卷3,問診論;卷4~6,脈診部分,詳述脈象,脈診方法等;卷7,論奇經八脈;卷8,論婦人脈法;卷9,運氣摘要。全書以歸納整合經典及歷代診斷文獻為主體,并深入探討中醫診斷學之生命原理,是一部重要的中醫診斷學古典文獻。作者簡介:王宏翰,字惠源,號浩然子。生于清·順治五(1648)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九(1700)年。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后寄籍金閶(今蘇州)。其先世本河汾(今屬山西)人,祖父王國臣、父親王廷爵都是當地名醫。宏翰少時隨父觀摩診治過程,并記錄典型病例,成年后不但博通經史,深入理學,并閱讀西方醫學及科技文獻,對天文學也頗有研究,這使他成為近代醫學史上早期的中西醫匯通醫家之一。一生著述較多,但多數未見傳世,目前能見到的僅有《醫學原始》《性原廣嗣》及《四診脈鑒大全》三種。
(清)王宏翰 ·中醫 ·8萬字
《食鑒本草》,明代寧源撰,成書于嘉靖年間。全書共二卷,分為獸部、禽部、蟲部、果品、米谷、瓜菜,共收載食物藥252種。每種食物均錄載歷代文獻所述之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七情、附方、禁忌等內容,部分還有作者新增的內容。本次整理以明萬歷二十年文會堂胡文煥校刻本為底本。
(明)寧源 ·中醫 ·3.1萬字
《實用方劑歌訣》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方劑學》為藍本,以歌為主,歌論結合。歌為六字四句,瑯瑯上口,便于記憶;論分功用主治、方義陳述、臨案心語。不但有助讀者夯實基礎,而且匯集了作者多年來研究、應用方劑學的心得體會,具有醫案、醫話、醫論的性質,對后學者頗多啟發。《實用方劑歌訣》是中醫臨床工作者、中醫愛好者不可多得的輔助讀物。
溫長路 ·中醫 ·18.3萬字
《攝生總論》十二卷,醫方著作,清康熙年間王梅在明代張時徹編輯《攝生眾妙方》十一卷的基礎上增補卷之一而成。張時徹,嘉靖二年癸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攝生總論》卷一為秘授脈訣、藥性總賦、傷寒捷論;卷二至卷十二為補養門、諸風門、傷寒感冒門、暑門、濕門、熱門、諸血門、瘧門、疫瘴門、霍亂門、痢疾門、脾胃門等四十七門。張時徹自幼多病,故每見愈病之方,輒錄而藏之,乃成此書。此為經驗傳信類著作,頗有實用價值。
張時徹 ·中醫 ·14.2萬字
本套叢書針對社區常見病、多發病和適宜社區推廣的技術、運動養生相關內容,由深圳市龍崗區中醫院各科臨床專家編寫而成,以期對社區醫生給予技術上的支持,對社區患者給予生活起居、運動養生方面的指導,提升醫生診療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套叢書共分為10冊,分別為:《社區中醫體質辨識與養生》《社區中醫師診療手冊》《社區常用中草藥》《社區中醫適宜技術應用推廣》《社區糖尿病中西醫診療手冊》《社區脾胃病的中醫療法》《社區婦科常見病中醫診療》《社區兒科中醫療法》《社區傷病的中醫療法》《社區運動養生》作者簡介:胡世平,男,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善于運用中醫藥治療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雜癥,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腦動脈硬化癥、胃腸疾病、男性功能障礙、女子不孕癥及脈管炎、靜脈炎、動脈硬化閉塞癥等周圍血管疾病。
古安武 ·中醫 ·10萬字
《傷寒論直解》初刻于清康熙年間,題“漢張仲景著,錢塘后學張含韶注解”。全書共6卷,內容包括對《平脈法》《辯脈法》、《辨三陽三陰病脈證并治》、《辨霍亂陰陽易差后勞復》、以及《辨諸可與不可脈證》的諸多注解。
(清)張錫駒 ·中醫 ·16.4萬字
全書共十三卷,為《傷寒論》原文的注釋讀本。作者打破了《傷寒論》原文順序,按六經病證的內容,將原文歸類為太陽辨證、太陽汗后、太陽誤攻、陽明攻下、陽明表散、少陽證治、少陰溫散、少陰清解、厥陰證治等篇章,同時也保留了傷寒例、辨脈法、平脈法及“可不可”的內容,補入了《金匱》部分內容。
(清)程知編注 ·中醫 ·15.4萬字
《傷寒活人指掌補注辨疑》是明代傷寒學家童養學為糾正元代醫家吳恕《傷寒活人指掌》之訛繆而著之傷寒學術著作。書凡三卷。首卷述六經傳變。卷二列傷寒諸證(實際上包括溫病、疫癘和一些雜病),是其主要內容,以先列吳恕的賦文,然后分句詳解的體裁寫成。其內容包含注解、辨證法、診脈法、用藥法(內含方劑)及總論等內容。作者分別闡述自己觀點,對《傷寒活人指掌》“論證用藥”之諸“錯亂”一一駁正。卷三列方劑114首,是作者所“集得之古方”,其所選方劑與前兩卷病癥相對應。各方先出方名,次述主治,再列藥物組成及劑量,最后說明制劑方法。本次整理以明崇禎五年壬申(1632)金陵刻本為底本,以清順治十八年辛丑(1661)醉耕堂刻本和清光緒十年戊子(1888)刻本為校本。
(明)童養學 ·中醫 ·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