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的主要內容的選擇,以“臨床應用”為主。1.編寫內容以體現中醫特色治療方法為主,如外治法中之針灸、推拿、熏蒸等;具有中醫特色的內治法,以及灌腸療法等等。其中凡屬顯著中醫特色者詳細收錄。2.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本套叢書雖然是以介紹臨床各科疾病的中醫特色治療方法,但仍應以辨證論治為編寫原則。3.內容選擇上,為突出中醫特色,故原則上不介紹西醫藥治療方法,或略要述之,以備臨證參考。
彭力平 熊輝 ·中醫 ·29.7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并附方劑匯編。第一部分為名醫傳記,內容包括從醫之路和學術思想。第二部分為醫案精選:其內容共涉及眼科病證79種,典型病案254則,方劑147首(其中家傳和自創經驗方33首),基本覆蓋了中醫眼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和中醫治療具有特色與優勢的部分疑難病癥,展示了著名眼科專家張健的臨證思辨特點和用藥經驗。
張健 ·中醫 ·26.8萬字
張貽芳研究員是當今中西醫結合內科領域的大家,臨床經驗豐富,醫德高尚,師承著名中醫肝病、脾胃病大家黃堅白先生,業醫五十余載,在中西醫結合肺系疾病和腫瘤的治療方面建樹和成就尤為突出。本書是對她多年臨床醫案的全面收集和整理。
張貽芳 趙蘭才主編 ·中醫 ·30.5萬字
本書系明代醫家傅滋輯。共分12卷。卷一首涉醫論,重點闡述醫理與診病宜忌,次述中風的脈證與辨治。卷二至卷十二詳述內、五官、外、骨傷、婦、兒等各科病證243種的診治。各病證先列脈法,次列醫論,繼載醫案及醫方,個別病證列針灸法。本次整理以明正德十一年(1516)刻本為底本。
(明)傅滋 ·中醫 ·29.3萬字
《傷寒指歸》為清末傷寒學專著,由一代頗有建樹之醫家戈頌平所編撰。成書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它對《傷寒論》條文逐字逐句釋義,推理窮原,結合個人心得,旁征博引加以論述。其文理精奧,所論頗多獨到見解,自成一家之言。該著作體例是按卷分篇,每篇首錄《傷寒論》原文,每條原文之后,先釋字詞,再解文意。在卷前繪有“表里陰陽六經圖”,并附圖說,較為詳細地闡述了陰陽六經氣化規律。整理者精選底本、校本,對異文出校勘注,并對原文中疑難字詞、有重要學術價值或涉及典故之處加以注釋,以便今人研讀。
趙宏巖 閆桂銀主編 ·中醫 ·20.1萬字
膏方,又有膏滋藥之名,膏是劑型、方為方略,系理法方藥之概稱。膏方,作為人們在冬令養生調理、治病延年的重要手段,是中醫守護國民健康的獨特劑型。膏方既可滋養五臟六腑又可調治疾病,使人體復歸中和。楊志敏醫師自拜師滬上名家、國醫大師顏德馨先生以來,有感于膏方在劑型、療效上的優勢,便致力于整體膏方技藝在嶺南地域的落地、生根與成長。逾15載春秋的探索與實踐、改良與創新,楊志敏及其團隊將嶺南地域的自然風土、人群體質、適宜病證、民俗文化等要素熔鑄于膏方中,形成了別樹一幟的“嶺南膏方”學術經驗體系。茲以膏方源流、膏方方略、膏方脈案、醫論醫話等篇章,為讀者呈現嶺南膏方的內涵、治驗與特色。
楊志敏 管樺樺主編 ·中醫 ·38.9萬字
本書以2009-2011中醫藥防控甲流研究為主線,涵蓋中醫學對流感的認識、新發/突發傳染病(甲流)證候特性研究、基礎研究、臨床研究、體系與平臺建設、專家組織系統、中醫藥防控方案制定與實施等等,系統體現了中醫藥在應對甲流過程中的重要成果和成功經驗
王永炎 ·中醫 ·20.6萬字
本書基于國家“十一五”中醫行業專項手足口病診療方案研究課題成果編寫,全書立足于古今文獻書籍、中醫理論研究,密切結合手足口病的現代醫學研究(包括西醫方面),內容既能體現其臨床實用價值,又能反映其基礎研究的深度、廣度和最新前沿知識。主要內容包括概論、病因病機、證候研究、治則治法、病證結合研究、中西醫常用療法、中西醫藥物應用、預防與調護等。
李秀惠主編 ·中醫 ·35.4萬字
《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8卷,清代龍柏著。該書以二十八脈之浮、沉、遲、數為綱,先言脈理,復對藥食之性味、歸經、功能、主治一一分考。全書載古方336首,藥食內容取自《本草綱目》4254味,其中藥物3148味,食物1106味;龍氏新增補遺291味,藥物193味,食物98味。此次整理以清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醒愚閣刻本為底本。
(清)龍柏 ·中醫 ·25.5萬字
本書收載了作者從事中醫藥宣傳工作30年對中醫的感悟和生動詮釋,多角度、多層次、多領域展示了中醫藥悠久的歷史、特色優勢、文化價值和獨特魅力。主要包括大愛無聲、大師風范、感悟中醫、品味養生、民族藥苑等內容。
周穎 ·中醫 ·28.3萬字
本冊分為叢書的下卷,即臨床卷,共分為四章,分別由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則治法組成。全書訪照中醫基礎理論加中醫診斷學的體系,以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則治法為綱,以《黃帝內經》的條文為線索,以臨床驗案為點睛,將中醫理論融會貫通。
陳鋼 ·中醫 ·39.2萬字
本書通過對中醫原創思維及其原理、中醫經典的臨床思維方式、古代分科臨床思維特色、辨證論治的歷史架構評議、現代醫家思維經驗的梳理,厘清了拓展臨床思維的門徑,對中醫思維方式源流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引導與介紹,同時融入作者行醫近50年、從事中醫臨證思維理論與臨床探討30余年的心得,可指導中醫辨證、診治及臨床療效的提高。
王伯章 ·中醫 ·35.2萬字
本書是《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新進展大系》的一個分冊,全書主要內容包括急性腦血管病、周圍神經病、癲癇、偏頭痛、癡呆等常見神經病的中西醫結合優化選擇、中西醫結合難點探討、中西醫結合臨證思路分析和典型病案等內容。全書立足臨床,反映近3-5年中西醫結合腦病治療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突出中西醫結合點,對于臨床中西醫務人員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黃燕 郭建文 ·中醫 ·27.9萬字
“腎主骨”是中醫學“天人合一”整體觀思維模式的體現,是對腎與骨生理現象、病理聯系和協同作用的概括,并用于指導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及康復。本書共分5章,分別從“腎主骨”理論的歷史脈絡和臨床實踐、“腎主骨”理論的概念和內涵、“腎主骨”理論與腎藏象體系的構建、“腎主骨”的現代科學內涵研究、“腎主骨”理論與臨床實踐等方面,逐層闡述了中醫“腎主骨”理論的研究與應用。內容從古至今,從宏觀至微觀,從理論到實踐,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較好實用性的專著。
王擁軍主編 ·中醫 ·40萬字
本書共收錄抗癌藥328種,彩色照片650幅,抗癌驗方1000多條。每種抗癌壯藥均按正名、別名、來源、植(動、礦)物形態、分布、采集加工、藥材性狀、性味功用、用法用量、抗癌驗方等順序進行編寫。本書實用性強,驗方效果顯著并有特色。
劉華鋼 韋松基 ·中醫 ·26.7萬字
《醫經允中》系清·李熙和撰述的一部綜合性醫著,全書共24卷。書中纂集《內經》《脈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諸書內容,分別從醫理、脈理、診治、用藥等專題予以闡述。其中,首卷為總論;二至四卷論脈,分述36種脈象、16種怪脈及臟腑陰陽脈等;卷五至卷十六論病,將《內經》原文分隸于諸證,側重闡明醫理,而不載方藥,僅論《動氣》及《婦人保產》二篇略載數方;卷十七至卷二十三論藥,以臟腑各有溫涼補瀉之宜分配之;末卷集論醫格言及延年要訣。全書強調以切脈為首要,推崇《內經》經旨、仲景傷寒之論,立法嚴謹,方藥平和。本書資料豐富,內容簡練,切合實用,可供中醫藥工作者提高中醫理論水平、臨床診療水平參考之用。此次以清康熙刻本為底本,進行整理與校勘。
(清)李熙和 ·中醫 ·27.1萬字
本書收載了梅全喜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40多年來在醫院中藥制劑、中藥炮制及中藥藥性理論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對38種醫院中藥制劑實例從提取工藝、質量標準、藥理作用、臨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總結和整理;對中藥傳統炮制理論以及常用中藥檳榔、何首烏、附子等中藥炮制方法進行了的挖掘和實驗研究,對中藥的配伍、用法用量及煎煮方法等亦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剖析,可謂系梅教授一生科研業績之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次較為全面的總結。該書的出版對于越來越重視醫院中藥制劑及中藥炮制工作的今天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參考價值,意義重大。本分冊是如何開發醫院中藥制劑、如何提高醫院自制制劑質量以及促進醫院中藥發展、提高醫院中藥質量和臨床療效的重要參考書,亦可供從事新藥開發研究的科技人員參考。
梅全喜主編 ·中醫 ·38.6萬字
對現代方劑學中18類方劑進行了全面、系統、科學的分析,總結、探索其中的配伍規律、闡明配伍機理、配伍劑量和方劑治療疾病的物質基礎。為臨床組方用藥提供科學指導,為新藥研制提供科學依據。“中國醫學文化‘走出去’全媒體平臺”項目
李飛 柴瑞霽 樊巧玲 ·中醫 ·29.9萬字
本書由成都中醫藥大學王飛教授組織編寫,匯集、分類、研讀、評析了歷代醫籍醫著中關于老年養生保健、預防治療的重要觀點,整理了中醫老年醫學的理論、診治、食療、養生、康復等方法、思路及經驗,全書按疾病內容編排,分別下設“病名鉤玄”“病因病機”“診法析要”“辨證論治”“名方臨用”“醫案醫話”“食治備要”“養生保健”八個部分,每部分又另設編者按語,著重闡述中醫老年病辨證論治的特點,資料豐富,內容實用。本書系統整理歷代中醫老年病古籍文獻200余種,摘錄其中關于老年病證理論、診治、養生保健、食療、康復等方面的重要條文,按照老年常見病證分類整理,并述評注按。對于整理歷代醫家對同一病證的不同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進一步豐富中醫老年病臨床治療學內容有重要意義。本書供各類醫藥院校中醫老年醫學相關專業教師和學生使用,也可供中醫臨床醫師、中醫愛好者與老年病友學習、參考與借鑒。
王飛 伍文彬 王濟主編 ·中醫 ·39.8萬字
趙桐(1908—1983),河北河間人,1930年掛牌行醫,膽大心細,屢起沉疴,名冠一方。趙桐先生在中醫經典研究方面用功精深,結合多年的臨床實踐及對各大家注釋的研讀,對《素問》各篇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對《素問》中難點、疑點旁征博引,其中許多觀點是前人所未及之處。先生歷三十余年著成此書,不求全解,而以實用為主,將中醫經典與臨床相結合,有許多獨特的見解和發揮,對經典用于臨床和啟迪今后對《黃帝內經》的研究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趙桐著 趙壽康整理 ·中醫 ·39.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