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是宋代中成藥藥典,療效肯定;但用藥偏于溫燥。《局方發揮》是朱震亨為糾《局方》偏頗而作,針對濫用《局方》造成溫燥之弊,依《內經》、仲景之訓,詳論病源、病機,以問答形式評論剖析了《局方》中的30多個問題,并補述正確治法,力辟溫燥,倡導養陰。兩書同時閱讀,后者補偏救弊。本書分導讀、原文校點兩部分,末附后人研究成果,使導讀、古籍、附錄三位一體,古今并舉,學術爭鳴,推陳出新,拓展視野,古為今用。
王琳 李成文 馬艷春 ·中醫 ·17.5萬字
《葉氏女科證治》,清·葉桂撰,共四卷,分別論述調經、安胎、保產、求嗣及保嬰,內容涉及經帶胎產及新生兒護養和男子不育。論月經病證,詳述女子十三歲到五十歲各年齡段的經證頗具特色。論安胎,內容有禁房勞、小勤勞、戒生冷、慎寒溫、知靜養、戒惱怒、知調護、節飲食,以及飲食禁忌、藥物禁忌等。產兒的養護包括拭口法、開口法、斷臍法、裹臍法、浴兒法、護兒法、乳兒法、養兒法、抱兒法、擇乳母法等,以及不啼、懸癰、馬牙、鵝口白屑等數十種小兒病證的防治。
葉桂 ·中醫 ·10.8萬字
《脈學注釋匯參證治》由清代醫家汪文綺所著,約成書于清乾隆九年(1744)。分上、下卷,該書是對《瀕湖脈學》進行注釋的脈學著作,書中論述27種脈,為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等。以脈統證,脈證相參,共述病證76種。并據脈施治,因方施藥,融脈、證、治、方于一體。本書現僅存一種刻本,即清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楊德先近文堂刻本啟吉野史藏版。此次整理即以該刻本作為底本,采用他校和理校的方法,他校則以本書所引著作之通行本為校本。其中主要使用的《瀕湖脈學》采用的是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夏良心等附刻本。作者簡介:清代醫家。字蘊谷,安徽海陽(即休寧縣海陽鎮)人。生卒年代失于詳考,約生于清·康熙年間,卒于乾隆中。世醫出身,其父汪十洲、堂兄汪廣期,皆以醫名于當時。文綺繼承父兄業,幼時即留心醫藥,稍長攻讀醫經,自《內》《難》迄至金元諸家,靡不淹貫,并對明代張介賓的學術經驗研有心得,治病強調扶陽抑陰,在醫理、臨床方面均多有建樹。
(清)汪文綺 ·中醫 ·7.1萬字
本書詳細介紹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72種水果的性味、歸經、營養成分及藥用價值、調理和防治疾病的范圍、單方驗方及注意事項等。
王啟才 陳國權 王華編著 ·中醫 ·13.2萬字
羅浩醫書二種,系清代醫家羅浩所著。《醫經余論》一卷,刊于1812年。其薈萃24則醫論、30首醫林雜詠,關涉《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脈學、金元四大家,以及師道、讀書、運氣、偽書、病家等雜論和對醫家評議之詩詞,從中可鑒醫史、醫古文、醫理、臨癥心得,非泛泛之作,乃醫籍之力作。本次整理以清嘉慶十七年(1812)刻本為底本。《診家素隱》二卷,刊于1799年。其珍集45種古今脈書之精粹,上卷參照李中梓28脈,增補張石頑四脈,共計32脈。每脈列脈象、考辨、主病、參變;下卷列醫家127條脈論,及《芤脈》《陰搏陽別》《持脈論》等六論。作者聚數十年之功,聚歷代脈學之成,可謂有功于杏林。本次整理以清嘉慶四年(1799)鄭柿里刻本為底本。
(清)羅浩 ·中醫 ·5.5萬字
鄭虎占著的《中藥臨證備要十六講》介紹的97味常用中藥臨床應用要點,是作者長期研究中藥的心得、應用中藥的經驗,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可供中醫師、中藥師、中醫藥院校在校學生以及中醫愛好者參考。
鄭虎占 ·中醫 ·12.9萬字
本書作者基于中醫理論結合臨床實踐,對中醫外治技術再一次進行深度總結,本書通過對新孟氏外治法透皮吸收技術的介紹,將中醫外治法推向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推動中醫的快速發展,本書將系統的介紹臨床所有外治法技術,進行對比和臨床案例的剖析,并介紹家傳孟氏外治技術,利于從業人員學習,便于掌握和傳播,能夠讓更多的人掌握外治法技術。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作者簡介:于天源,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發表了學術論文30余篇,著作主編20部,副主編5部,參編13部;主編的教材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作為第1完成人獲省部級科研獎勵5項,獲校級科研獎勵2項,校級教學獎勵5項。獲省部級獎勵1項,獲校級獎勵5項。
于天源 孟麗華 ·中醫 ·16.2萬字
《飲膳正要》是一本總結食物、食材藥性的古籍,為元朝飲膳太醫忽思慧所撰。該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著成于元朝天歷三年(公元1330年),全書共三卷:卷一講的是諸般禁忌、聚珍品饌;卷二講的是諸般湯煎、食療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此兩卷是古人對各種飲食藥性的總結和飲食宜忌。卷三講的是米谷品、獸品、禽品、魚品、果菜品和料物等,是古人對食材藥性的鑒定。《飲膳正要》書中記載的藥膳方和食療方非常豐富,特別注重闡述各種飲饌的性味與滋補的作用,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等內容。
(元)忽思慧撰 楊德勇解譯 ·中醫 ·19.3萬字
1本書以本科規劃教材《中藥學》為基礎,收載300味常見中草藥,力求突出實用性。該書依據中藥功效進行分類,每個品種提供藥材或飲片照片,文字部分除介紹每個品種的基原、性味功效、功用特點等內容外,還配有原植物、動物、礦物及飲片彩色照片,以增強其實用性。為便于不同讀者查詢方便,后設中草藥漢語拼音索引。
張貴君 張貴林 ·中醫 ·10.2萬字
本書對苗醫外治法進行了系統論述。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苗醫外治法概述和苗醫外治法發展歷程。下篇分類論述了苗醫外治法。如苗醫針類療法、苗醫灸類療法、苗醫拔毒類療法、苗醫熏洗類療法等12類。
唐東昕 夏景富主編 ·中醫 ·13.9萬字
本書收集整理國醫大師郭子光長期臨床積累的治療奇癥及疑難雜癥病例100例,病例鮮活翔實,充分體現了國醫大師的臨床功底和獨特的辨證思路。作者知識淵博,臨床經驗豐富,不僅精通中醫各家學說,又不乏自己創見,因此,本書對辨治中醫奇癥及疑難癥,頗有借鑒價值。
郭尹玲 江泳 ·中醫 ·14.6萬字
針對針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按照理解、記憶、應用的三步教學規律,引入數字樁、地點樁等科學記憶術,既系統闡述了適用于針灸教學的趣味記憶方法,又分章節和細目,提出了具體的記憶策略和記憶方案。據老師和學生反映,使用這些方法,不但記得快、記得準,還記得久。如經絡分布、骨度分寸、腧穴數、特定穴、穴位歸納、針灸處方等,初學者均能在較短時間學會、記住。
蘇緒林 謝雨君 ·中醫 ·8萬字
本書精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部分經典原文以及對臨床具有較強指導意義的原文,以供讀者誦讀。原文中下標波浪線者,為古醫籍的經典語錄,提示初學者需要在背誦記憶的基礎上,重點理解,待以后臨床實踐時深入理解。針對每一篇原文摘錄筆者均配有白話講解,方便讀者理解古文整體含義以幫助迅速記憶。
王洪武 ·中醫 ·11.9萬字
《黃帝內經》是中醫經典著作,為中醫相關人員所必備。《黃帝內經靈樞》屬中醫經典影印叢書。本次為平裝小16開單頁影印,字體更清晰美觀,便于閱讀、攜帶。本次影印《靈樞》,選用的是明趙府居敬堂本作為底本,力圖全真還原古本概貌(附必要的勘誤),可作為學習、研讀之權威性參考文獻。
人民衛生出版社 ·中醫 ·729字
“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本書科學、全面地介紹了腎虛的相關知識,比如腎在生命里有什么重要意義?什么是腎虛?如何發現腎虛?養腎的食物有哪些?怎樣吃才養腎?養腎的穴位有哪些?如何使用穴位養腎?養腎的常見中藥有哪些?中藥養腎有哪些竅門?如何利用中成藥養腎?哪些運動有利于養腎?日常養腎要注意哪些細節?哪些疾病由腎虛引起?如何居家輔助治療這些疾病?多角度、全方位解決實際問題。最重要的是本書追本溯源,吸取古代醫家最真實的經驗與養生秘法,帶領讀者真正理解養腎的內涵,從多方面闡述腎虛的形成、中醫食療、針灸按摩、日常養護,配以圖文解釋、經典病案,通俗而易懂,實用且明朗,與專業書籍相比,失其刻板,多于趣致,適合大眾居家學習,長生葆真。
胡世云主編 ·中醫 ·13.8萬字
作者在中醫整體觀的基礎上對疾病有新的認識,認為每一種疾病,從其表現來說,均有表證、上焦、中焦、下焦、血分癥,治療疾病以和解少陽為主軸,充分考慮到各部分癥狀的實質及用藥,合小柴胡湯、桂枝湯、瓜蔞薤白湯、平胃散、五苓散等為一方,稱為全息湯,臨床治療多種疾病均以此方為基礎加減變化,用這種方法治療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明顯提高了療效。
薛振聲 ·中醫 ·15萬字
本書的結構,首先對該病的基本情況作一簡要概述;然后講述該病的診斷要點、辨證要點;之后敘述治療該病的名方驗方,其中分古醫籍方、國醫大師方、當代名醫方、驗方、秘方、單方、食療方、保健方等。全書要求通俗易懂,深出淺入,層次簡明清晰,盡量少使用醫學專業術語,重點介紹療效可靠,使用方便,簡單易行,適合家庭醫療、保健、養生的名方驗方。所記載的名方驗方,一般要求均要列出出處,以方便讀者查閱。
任崇靜 張坤 張海娟 ·中醫 ·14萬字
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理、典型病例、預防調護,經方驗方及現代名家診療經驗、常見中成藥等,全書重點突出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化選擇和臨證思路。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明顯的療效,作者遵循焦老經驗,既守補腎祛寒、補腎強督的大法,又突出健脾胃、滌痰瘀的特點,同時還十分重視肝的作用,總結和提煉該類疑難疾病的診療思路和方法,對于青年中醫師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何羿婷 ·中醫 ·15.9萬字
清·莫文泉輯注《神農本經校注》3卷,是清末時期研究《神農本草經》有特色的一部專著。全書共收錄365種《神農本草經》藥物,上卷120種,中卷120種,下卷125種,是對中醫藥工作者研究本草著作有重要參考價值的一部書。本次整理以《神農本經校注》月河莫氏家刻本為底本。
(清)莫枚士 ·中醫 ·10.2萬字
《瘟疫發源》系清代醫家馬印麟纂,是一部運用五運六氣學說論述瘟疫的溫病學著作,初刊于清雍正三年(1725)。全書分上下二冊,不分卷。作者參照明代張景岳《類經》一書,“將瘟疫一門,由博返約”,從五運六氣學說出發,論述瘟疫病之病因證治,并針對氣運不同的年份提出了不同治法,創制了相應的藥方,用于不同氣運年的瘟疫防治,并列舉病案驗證說明,且通過推算,預測某年可能有瘟疫流行而早做準備。內容深入淺出,見地中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自成體系,是清代以來較有實用價值的運氣學、溫病學著作,時至今天仍有較大的臨床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此次整理以清雍正三年初刻本為底本,甘豫熹抄本為主校本,明天啟四年天德堂刻本《類經》為他校本。
(清)馬印麟 ·中醫 ·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