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兒科中醫醫療技術及中成藥用藥指導》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婦幼健康服務司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共同組織編寫。本書包括2章42小節,分別對兒科中醫醫療技術和兒科中成藥用藥,用現代醫學的表達方式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本書第一章系統論述了18種中醫醫療技術的具體操作方法,和與之對應的兒科適應癥。第二章對常見兒科病的中成藥應用進行了闡述。本書的編寫力求實用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是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工作中的首次嘗試。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婦幼健康服務司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組織編寫 ·中醫 ·7.5萬字
《小兒膏方辨證》是一本兒科膏方辨證教材,適合于兒科從業者、小兒推拿愛好者。全書分為四大部分:辨證分型篇、膏方篇、常見病篇、舌診脈診篇。在辨證分型篇中,總結了兒科12種常見基礎分型,讓兒科臨床辨證化繁為簡;在膏方篇中,系統論述了15種小兒膏方的組成和用途以及各種膏方組合,豐富了小兒臨床的治療劑型;在常見病篇中,總結了各種小兒常見病的辨證分型、膏方搭配,深刻論述了疾病特點,有利于讀者理解小兒疾病的本質;在舌診脈診篇中,圖文并茂地總結了各種小兒舌象、脈象的特點,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兒四診合參,為小兒臨床診斷開拓了新的思路。
梁子峰 韓燁 ·中醫 ·6.1萬字
本書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國醫大師尚德俊老先生熏洗療法運用經驗。書中介紹了熏洗療法的運用原則、作用機理、具體操作方法,特別收載了尚老創用的治療方劑45首。其中內服方劑28首,熏洗方劑11首,外用方劑6首??晒┡R床應用參考和進一步研究。
尚德俊 秦紅松 秦紅巖 ·中醫 ·7.5萬字
《羅太無口授三法》,一卷,約成書于元泰定四年(1327),由羅知悌口授、朱丹溪述錄、趙凝筆錄而成。是書按病證分類,內容包括中風、傷寒、暑病、瘟疫、泄瀉、黃疸、痰飲等內科雜病,及婦人經病、產前諸病、產后諸病,共計五十六門、九十余證。每種病證均按病因、脈、藥依次論述,簡明切要。羅太無師從劉完素門人荊山浮屠,盡得劉氏之學,又旁通張從正、李東垣之說,可謂集三家之長。觀本書所載治療之法,亦博采眾家。羅太無習先賢之法,但不拘泥古方,其言“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舊屋湊新屋,其材木非一,不再經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故其臨證制方用藥,靈活變通。此次以光緒十四年(1888)卓穎抄本為底本,1924年王聞喜抄本、元和陳錫雄輯本同為校本。本書適宜中醫臨床醫生,中醫院校師生及中醫愛好者閱讀研究。
(元)羅知悌口授 朱震亨述錄 ·中醫 ·2.8萬字
《本經經釋》,清末姜國伊著,為注釋其所輯《神農本經》的專門著作。全書分上、下冊,上冊注解《本經》上品藥120種,下冊注解中品藥120種及從下品藥中移入的連翹一味,共釋藥241種。作者采取“以圣解圣”的方法注釋《本經》,撰用《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等經文來闡釋藥物性味、功用,為我們考察古人對于病癥的理解提供了借鑒。本次整理以中國中醫科學院所藏清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成都黃氏茹古書局《姜氏醫學叢書》刻本為底本,天津中醫藥大學館藏“清刻本”為主校本,選取《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佳善版本作為他校本。
(清)姜國伊 ·中醫 ·7.3萬字
阮士怡教授,國醫大師,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專家,我國現代中醫醫院及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曾任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內科主任。擅長心血管內科疾患、老年病的治療。多次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榮膺“天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衛生系統“伯樂獎”等稱號,在醫療界德高望重,深受廣大同仁的認可和愛戴。本書整理編目了阮老臨床醫案及學術論著方面的手稿二百余幅,為研究阮老學術理論發展的脈絡提供第一手的資料。
張軍平主編 ·中醫 ·7.4萬字
本書系常見病癥古代名家醫案選評叢書之一。本書以黃疸為綱,先對黃疸作簡要概述,繼將名家醫案分類歸納,并注明出處,末加“評議”。評議內容客觀準確,且融以作者的心得體會和臨床經驗,著力闡發辨證施治要點,辨異同,明常變,有分析,有歸納,使人一目了然,從中得到啟發。本書體例新穎、內容豐富、評議精當、對臨床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利于提高診療能力和學術水平。
高晶晶 ·中醫 ·7.1萬字
李成光名老中醫系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第四批、第五批指導老師,第四批優秀指導老師,海南省瓊海市中醫院主任醫師,海南省名中醫。本書主要講李老臨床40余年的醫案、醫論醫話等收集整理,編成此書。本書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學術經驗總結,此部分是對李成光老中醫40余年的臨床經驗進行了詳細介紹。第二部分為驗案匯集,匯集了李老的經典醫案,其中內科病有23種,共76例;婦科病4種,共7例;男性病3種,共3例;五官科病10種,共11例;皮膚科病2種,共7例。全書經驗以內科為主,每個病例均詳細闡釋了病名、就診時間、主癥、辨證、治則、選方用藥、按語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三部分為薪火傳承,乃伺診學生伺診心得匯聚而成。作者簡介:王歡:瓊海市中醫院李景君:瓊海市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副主任醫師何軍雷:瓊海市中醫院副院長、副主任醫師。
王歡 李景君 ·中醫 ·8.3萬字
《醫案夢記》,清代徐守愚撰,成書并刊行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系清代醫家徐守愚之子徐子麐整理其醫案,另附“經驗方法一百二十余方”及本人醫案而成,全書載案74則,其中徐守愚醫案55則(含附案),徐子麐醫案19則,諸案以診治時間為序,不分門類,病證涉及內、外、婦、兒及外感等,內容豐富,敘議周詳,多抒己見,特色顯明,有較高臨床參考價值。此次整理,以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為底本整理。
(清)徐守愚 ·中醫 ·7萬字
首次全面、系統、深入考察朱璉針灸學術思想的形成背景、學術體現、歷史地位及傳承,這對于現當今針灸創新與發展、針灸學科建設及針灸事業各項工作的開展,有著積極的示范與重要的推動作用,有利于豐富現當代“針灸人物史”。該書立意新穎,原創性強,填補“朱璉研究”針灸圖書市場的空白。
張立劍 ·中醫 ·7.1萬字
《藝林匯考·飲食篇》七卷,清代沈自南撰。初刊于清康熙二年(1663)。內容為饔膳類、羹豉類、粉饎類、炰膾類、酒醴類、茶茗類六大類飲食的各家論述。內容豐富,載錄翔實,為食品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對中醫食療亦有參考價值。
(清)沈自南 ·中醫 ·6.8萬字
本書以202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為準則,并結合其他《中藥學》教材、《浙江省中藥應知應會手冊》等,介紹了中藥的別名、來源、藥性、應用、功效、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經驗鑒別等內容。本書以實用性為原則,內容包括總論和各論兩部分??傉摪ㄖ兴幍母攀?、中藥的性能、中藥的應用,對中藥的發展歷史、炮制、采收等內容不予論述。各論包括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祛風濕藥、化濕藥、利濕藥、溫里藥、行氣藥、消食藥、驅蟲藥、止血藥、活血化瘀藥、化痰藥、止咳平喘藥、安神藥、平肝潛陽藥、息風止痙藥等。所有中藥飲片圖片均攝于該院中藥房,能夠滿足中醫住培學員的學習和考試的需求,對于學習、研究和應用中藥的人員都能更切實的辨識中藥飲片,從而在臨床中更好、更靈活的運用中藥。
王未寒主編 ·中醫 ·6.9萬字
《孕育玄機》,明代醫家陶本學著于天啟辛酉年(1621),經清代學者乾堯抄錄存世。全書有上、中、下三卷,凡127篇。上卷11篇,論常見月經病的脈證方治;中卷述保胎,共有48篇,論懷孕原理、診脈原理及不孕癥的病機,并述四十種妊娠病定義、辨證論治方藥;下卷辨生產與產后諸病,列為68篇,論臨產、產后事宜,以及產后46種病證。該書綜合了婦產科常見病、多發病證的診治,醫理清晰,辨證得當,論述有理有據,有法有方,并附有治驗醫案,至今仍不失為婦產科臨床重要的參考書。本整理以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乾堯抄本為底本,以清代《陶氏賢奕書樓叢書》之《孕育元機》(簡稱叢書本)為主校本。
(明)陶本學 ·中醫 ·6.7萬字
《解圍元藪》四卷,明代醫家沈之問編撰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為現存較早論述麻風病的專著。前兩卷為總論,詳述風癩癥病因病理及藥治總則,后兩卷列方近250首,分述其調配、適應證和臨床應用注意點。內容涉及麻風病的病因、三十六風、十四癩,以及其與經絡的關系、治療方劑等,并對麻風病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方法提出許多精辟見解。
沈之問 ·中醫 ·6.6萬字
《百藥品鑒——家庭常用中藥甄選指南》共收載常用中藥100種,以漢語拼音字母先后排序。每個品種按別名、來源、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識別特征、質量鑒別、應用簡介等進行介紹。所選品種主要以可以藥食兩用的品種為主,重點介紹每種藥物的識別特征與簡單應用。全書配以彩圖百余幅,用以對照參考。
馬春 蔣愛品 李京生 ·中醫 ·6.6萬字
中醫學蘊含著豐富的預防醫學、健康管理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獨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歷經長期的實踐,逐步形成了中醫健康管理的理論體系和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技術方法。中醫學不僅認識生命的方法是藝術和科學相兼的,而且其表述語言也是藝術和科學相兼的。本書表述語言也是藝術和科學相兼的,突出展示了中醫辨證治療的文化和藝術特點。
劉潤蘭 馮前進 ·中醫 ·8.3萬字
本草中藥,春華秋實,汲天地之靈氣,得日月之精華。幾千年來,中藥本草為護佑華夏子民身體安康,免受病痛之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團專家老中醫施,選擇和整理了近50種大家非常熟悉的中草藥,比如人參、黃芪、當歸、天麻、蟲草等,和大家分享他在40多年行醫實踐中看病用藥和醫療保健等方面的心得體會和一些真實的案例,帶領大家了解中醫,走進本草。
施仁潮 ·中醫 ·4.8萬字
該書為明代陳諫類集。陳諫號藎齋,世居杭州,乃南宋“木扇陳”的后裔。其先祖南宋初陳沂(素庵)擅長婦科,因治康后危疾,特賜宮中掌扇,后世刻木為扇以為世醫招牌。其書乃綜合性醫書,次第為醫經理論、運氣學說,脈學,繼列臨證諸疾,分35門,各門先論后方,亦有作者經驗之談。該書國內早已失傳,日本尚存有明嘉靖七年(1528)序刊本全帙,學術價值較高。該書為明代陳諫類集。陳諫號藎齋,世居杭州,乃南宋“木扇陳”的后裔。其先祖南宋初陳沂(素庵)擅長婦科,因治康后危疾,特賜宮中掌扇,后世刻木為扇以為世醫招牌。其書乃綜合性醫書,次第為醫經理論、運氣學說,脈學,繼列臨證諸疾,分35門,各門先論后方,亦有作者經驗之談。
(明)陳諫撰 張志斌整理 ·中醫 ·2611字
馬融教授為當代著名中醫兒科大家,從醫30多年來,勤求古訓、博采眾長、重視科研、敢于創新,在臨床、科研、教學皆取得了顯著成績,為中醫兒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尤其在小兒癲癇的研究方面居國內同行領先。總結其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可從高層次上充分展示和弘揚馬融教授的兒科學術思想,促進中醫兒科學術發展。針對患兒及家屬臨床中諸多現實問題,注重科普宣傳。內容完整而系統,特色突出,有較強的臨床實用性。
馬融 張喜蓮主編 ·中醫 ·5萬字
《沈氏醫案》,清代沈璠撰。全書不分卷,載其臨床各科醫案220余則,其中豁痰清火之方十居六七,論病常出人意表,于《素問》《靈樞》及李東垣、朱丹溪諸家之說,能融會貫通而應用其理。臨證重視脾胃,培補元氣,注意調心,藥食并用,煎丸并進,尤擅長于診治慢性疑難病。此次整理以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所藏清抄本為底本。
(清)沈璠 ·中醫 ·6.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