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共收錄8篇有關中國歷史上重要朝代的禮俗音樂研究,關于包括北朝禮樂觀念的探析、隋唐時期西域音樂的文化研究、唐宋教坊音樂研究、明代北曲的探究、聊城鼓吹樂研究等一系列禮俗音樂研究。通過從人、制度等層面切入,結合史料的輔佐,進一步探析各朝代禮樂的發展脈絡、職能、身份特征和承載的音聲形式。
張詠春主編 ·音樂 ·21.1萬字
本書是“諾頓音樂史導論”系列之一,對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探討,內容涉及文化、宗教、政治史等,并具有深層次的音樂作品分析。作品的闡述中不乏大量音樂文本討論與相關專著、文集的材料補充,它反應了在這一極具生命力的歷史時期中音樂風格的多樣性以及革新。它不失為一本研究這一特定時期音樂問題及相關內容的斷代研究專著。
約翰·沃爾特·希爾 ·音樂 ·41.8萬字
“唱響世界·我的中國夢——金鐵霖從教50周年學術音樂會”于2013年12月在中國音樂學院舉行,與會音樂評論家、教育家、歌唱家、表演藝術家等眾多金鐵霖是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名譽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金鐵霖中國聲樂藝術研究院院長,自1963年起從事聲樂教學工作,在50年的樂壇生涯中,培養了大批聲樂人才。將系統總結和研討金鐵霖先生的“中國聲樂”教學體系,并專題研討如何為“中國聲樂”開拓更加美好的未來,構建“中國聲樂”學派,使“中國聲樂”逐步走向世界舞臺。
金鐵霖主編 ·音樂 ·26.9萬字
中國聲樂藝術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作為民族聲樂藝術不僅有絢麗多姿的藝術形態,還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聲腔體系。本書以漢民族的聲樂發展為主干內容,并深入到多民族聲樂的共性特征為支干,既從總體上概括出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源流,并從中國民歌史、中國音樂史、中國戲曲史、中國歌劇史、中國曲藝史中梳理出民族聲樂的相關內容。全書共分十章,按歷史年代分目,做到綱舉目張,源清史順。為中國聲樂教育與相關學科和建設,提供一部觀點鮮明、論理曉暢的中國聲樂藝術史的專著。本書主要由遠古時期聲樂藝術、先秦歌舞藝術、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聲樂藝術以及近現代聲樂藝術和當代聲樂藝術等章節組成。
張曉農 ·音樂 ·34.5萬字
“字載其事”、“文如其人”,《中國樂評》中收錄的這些文論,一方面反映出當代中國日常音樂生活的基本狀況。另一方面也彰顯出書中樂評家本人的人格魅力和學術風格。書中的作者各自以不同的批評視角、相異的批評觀念、寬闊的批評視域,為關心音樂批評的讀者展現出一幅幅鮮活的學術面孔、一個個錚錚的批評風骨、一場場壯麗的文化圖景。這些文章讀來頗有口燥逢甘露、沉悶沐清風的心理感受。面對這些活靈活現、睿智幽默的批評文本與批評家,我不禁開始追問音樂批評的一些基礎性問題。因為,只有對這些問題作出一定的梳理與解釋以后,讀者才有可能將他們之所以如是的緣由搞清楚,也才有可能為有志于從事音樂批評寫作與活動的音樂愛好者、音樂從業者提供學理上的答案。
邵奇青 ·音樂 ·23.1萬字
喬建中,音樂學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主要社會兼職有《音樂研究》副主編、上音特聘教授、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等多職。本書一共收入了喬建中近年有關于當代音樂家創作、舞臺表演、學術著述的評論約三十余萬字,集結出版。論文集分別由民歌6篇、學術史3篇、教學4篇、人物9篇、序文6篇、活動10篇、其他2篇,7個部分組成,共計40篇文章。尤其對傳統音樂研究以及民族器樂創作等領域有深刻的感悟,對于從事音樂學研究的學者而言,該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系“西安音樂學院校慶七十周年”成果項目之一。
喬建中 ·音樂 ·29.6萬字
2019年江漢大學音樂學院舉辦的“江漢·樂壇”跨學科視域下的音樂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圍繞音樂的歷史、文化、美學、傳播等論題,在中西方跨學科的視野下進行多元化的研究討論。此次會議源起于音樂卻不止于音樂,通過國際視野的跨學科合作,更好地理解音樂,深入挖掘音樂的人文意義。“江漢樂壇”是江漢大學音樂學院學科建設系列文集,第一輯文集內容包括2019年“江漢·樂壇”跨學科視域下的音樂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的中法美音樂研究專家以及國內外學者的重要研究成果。
李衛東 張軼主編 ·音樂 ·27.6萬字
曲體研究,是對曲的聲樂因素的構成形式與內在規律加以探討與研究。有關曲體的研究,是我國古代戲曲理論的重要內容。本書在前人基礎上有所開拓與深入,主要在三個方面做出了創新:一是在研究的視角上,不局限于文人律曲的曲體。二是力求深度,不僅考察曲體的外在形式,而且探討其內在規律,加強理論深度。三是用動態的視角來審視和考察曲體的沿革與流變,通過對曲的發展流變過程的考察,尋繹出其中的規律。全書視角獨特,論證翔實,資料豐富,多可借鑒。
俞為民 ·音樂 ·27.8萬字
《音樂評論的視域》集結了音樂學家、武漢音樂學院教授田可文近年來撰寫的音樂評論文章,具有“學院樂評人”的理論深度與專業素養,也不乏“社會樂評人”的隨性、率意與活潑風趣。作者精通音樂酷愛文史,用靈動的文字記錄著身邊的音樂,讓閱讀這些文字的你仿佛從字里行間“聽”到了那一首首經典作品。作者還將這些音樂投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參照比對,讓你有機會進一步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這對于想要學習撰寫音樂評論的你來說,無疑是一本絕佳的經典文集。
田可文 ·音樂 ·22.7萬字
此書收錄了國寶級二胡大師王國潼的人生傳記和研究文論,共分上、下兩篇。上篇有人生篇、文選篇、訪談篇、年表篇四個部分,其中“人生篇”和“年表篇”完整梳理了作者長期從事二胡藝術的實踐活動與心路歷程,文選篇、訪談篇則是他數十年積累的心得體會。下篇有序文篇、評介篇、演奏篇、傳承篇四個部分。其中“序文篇”匯集了彭修文、趙沨、劉再生、喬建中等權威學者為作者著作、唱片等撰寫的序文,反映了他各個歷史階段的成就與業績。“評介篇”“演奏篇”“傳承篇”中則收錄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專家、學者對他二胡藝術的精妙評論。此書兼容實用與研究價值,對傳承與弘揚二胡藝術具有深遠的意義,相信會使讀者有所啟迪,有所收獲。
王國潼編著 ·音樂 ·26.2萬字
林華老師的又一力作,以生動的故事和人物對話的形式,深入淺出地講述“音樂思維”,包括和聲思維、復調思維、結構思維、音色思維和現代音樂思維等。正如桑奇喬什所說,“世界所以繽紛,皆因人各大腦不同,若想事業出眾,思維就得下番苦功”。這本應是每個音樂學習者在成長道路上首先關注的核心問題,只是分科式的教學體制無法在整體上幫助學生們有這樣的自我關注,本書彌補了這一空缺。
林華 ·音樂 ·21.8萬字
該書為紀念延安魯藝成立80周年暨沈陽音樂學院建校80周年的紀念文集。分為五大部分共34篇論文:第一編延安魯藝音樂發展的歷史之維、第二編延安魯藝精神與當代音樂發展、第三編延安魯藝音樂教育發展、第四編延安魯藝音樂文化的傳承、第五編永恒的延安魯藝音樂精神。音樂學者、專家以及相關人士從歷史之維、共時之域的多個角度闡述了與延安魯藝及其音樂文化有關的點點滴滴之片段,從而希望讓“魯藝精神”薪火相傳,從而使現在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們更好地回顧歷史,并像老一代藝術家們一心樸實地去反映現實生活,去表現人民群眾的思想情感,寫人民所想,唱人民所愛,演人民所需。
季惠斌 ·音樂 ·21.7萬字
樂書是兩漢時期重要的文獻品種。這些樂書記錄了兩漢及兩漢以前的音樂實踐、音樂理論以及與音樂相關的社會文化活動,是研究此一時期音樂、文學、禮制等問題的基礎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但可惜盡皆殘亡、未有完帙。本書主要從文獻學角度對兩漢樂書的基本問題進行研究,勾勒兩漢樂書著述總貌,考察兩漢樂書流傳及佚文輯存情況,冀為兩漢音樂文獻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余作勝 ·音樂 ·22.9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展示了筆者對勝浦山歌多側面的研究心得。“下編”是筆者研究勝浦山歌的資料匯編,有歌手自寫的小傳和對歌手的采訪記錄,有筆者搜集整理的勝浦山歌唱詞和樂譜。筆者搜集了約170首唱詞,另有歌手吳敘忠搜集的自唱山歌近40首。樂譜部分,集中展示了筆者記寫的勝浦山歌演唱中常見的富有代表性的曲調近10首,這些用簡譜記寫的曲調可以與正文中引用的五線譜樂譜互相參照印證。最后還附有筆者于2009年起撰寫的與勝浦山歌相關的論文和評論摘要共9篇。
王小龍 李恩忠 ·音樂 ·22.5萬字
這部文集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幅立體生動的肖邦畫像。書中既有涉及肖邦家世、所處時代背景的描寫,也有他的雙親和師長、友人的敘述;既有對肖邦學習生涯和舉辦音樂會的介紹,也有描述他的戀愛經歷和享受愛情與友情的篇章。書中關于國際肖邦鋼琴比賽以及肖邦風格的闡述,對準確理解“肖邦”、演奏“肖邦”頗有助益。選編幾篇關于波蘭音樂家的文章,是因為這些音樂家深愛肖邦,致力于傳承肖邦的音樂。
梁全炳 姚曼華 梁鏑編著 ·音樂 ·21.7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以“音聲技藝”“職業群體”“制度傳播”為視角,對曲子的意義進行重新認知與詮釋,突破前人成說而提出創新性的論見,在音樂學研究領域具有開拓意義。本書曾在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郭威 ·音樂 ·23.1萬字
作者是國內較早進行“音樂電視”和“電視舞蹈”創作的探索者,從音樂電視片《潮》到《風》,從電視舞蹈藝術片《夢》到《扇舞丹青》,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了她獨特的對電視舞蹈創作的認識和理解。本書稿是作者多年來在電視舞蹈領域耕耘的重要學術成果,全書共分為九章,詳細梳理了電視舞蹈的內涵與特征。作者利用其在傳播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從大眾傳播的角度切入創作,是一部極具出版價值的理論書籍,可供舞蹈工作者、師生參考學習。白志群,1948年生于上海,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歷任《周末文藝》《旋轉舞臺》《專題文藝》《舞蹈世界》欄目制片人、導演。曾任中國舞蹈家協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舞蹈學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電視、電視舞蹈藝術的拓荒者,曾編輯制作《潮——來自臺灣的歌聲》、《風——飄蕩在京華大地上的旋律》、《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等一批極富影響力的音樂電視片和MV作品;創編了《夢——舞蹈家劉敏藝術擷英》、《扇舞丹青》等一百多部具有廣泛影響的電視舞蹈作品,出版有《白志群電視舞蹈作品集》。2000年推動創辦了CCTV電視舞蹈大賽,是第一至第四屆大賽總導演。
白志群 ·音樂 ·22.2萬字
本書系統梳理了古琴八千年文脈,從三皇制琴說起,講到唐代古琴的發展,內容生動詳實。通過對中華文化的解析以及對重要歷史人物與古琴淵源的介紹,梳理大文化背景下的古琴文脈。本書具有普及性,適合大眾閱讀。
郭懷瑾 ·音樂 ·21.3萬字
李罡,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院長、北京市現代音樂學校校長、天津市現代職業學校校長、天津傳媒學院校長、法國國際音樂學院名譽院長。中國輕音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劇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流行音樂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占據當今音樂生活的重要地位。在眾多音樂學院紛紛開設流行音樂專業的大背景下,專業教材建設仍然成為束縛流行音樂教育發展的羈絆,為進一步解決傳統教學和實踐環節嚴重脫節等教學問題,針對流行音樂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行業實操性,作者撰寫了這部工具類專業用書。全書分為十二章,系統闡述了流行歌曲的藝術特征、風格流派、聲音美學、演唱技巧、作品分析與體驗、演唱的微觀技術、情感體驗及形體動作等適用于教學實踐的理論指導內容。該教材對于演唱專業的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具有很好的應用和實戰價值。
李罡 ·音樂 ·25.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