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及《交響經典:聆聽交響音樂名作(下冊)》以作曲家的生辰年代為順序,展現交響音樂400年發展的軌跡。精選歐美17世紀到20世紀的82位作曲家的164部代表作品,這些作品是西方交響音樂的經典,在音樂歷史上有一定地位,在愛樂者群中有一定知名度,在交響音樂領域也有一定代表性。如同熟讀唐詩300首一樣,作者將帶領讀者聆聽這164部作品,了解西方古典音樂中的交響音樂這一主脈的基本神貌。
李近朱 ·音樂 ·20.7萬字
本書作為一部聚焦當代多姿多彩劇場形態演繹背后的歷史語境、哲學基礎和美學演變之專著,為我們勾勒了蹤跡可辨的“劇場變形記”。該書對這種新劇場形態,用“泛表演劇場”這一概念加以定義和闡釋。該書可作為了解當代國際劇場形態演變的指南書籍,值得一讀。
濮波 ·藝術理論 ·20.5萬字
民國以降,北京戲劇在城市近代化的激蕩變革中承襲著傳統并吸納著新質,形成了初步發展的戲劇市場體系。本書試圖通過對1912—1937年間戲劇市場的剖析,還原戲劇市場在行業結構、基本業態、運行機制、競爭態勢和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基本面貌,并在共時性和歷時性的雙重視角下判定其發展階段及其轉型特征。北京戲劇市場的發展變遷,體現了近代化進程中城市戲劇發展的普遍性歷史境遇和轉型特點,也彰顯出北京從帝都向地方性城市轉進過程中的獨特發展脈絡和文化意蘊。
陳庚 ·戲劇藝術 ·20.2萬字
藝術創造方法是藝術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一切藝術理論的基礎。本書以藝術創造的“模仿”與“虛擬”為基點,在技術現象學和跨文化研究的理論視野下,梳理原始儀式藝術的“模仿”與“虛擬”及其藝術創造系統;考察東、西方藝術對“模仿”與“虛擬”的差異性選擇所形成的審美偏好;探究技術變革對藝術類型演變的推動作用,以及各類藝術中的“模仿”與“虛擬”;反思數字技術的“模仿”與“虛擬”對藝術活動以及當代美學的重構,以期深化對藝術的本質、藝術史、審美文化差異和審美范式等文藝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
王妍 張大勇 ·藝術理論 ·19.9萬字
一本包羅萬象、契合當下的藝術入門書。藝術史研究者夏洛特·馬林斯以娓娓道來的講述,帶領讀者穿行于遼闊多樣的藝術世界,領略從10萬年前至今的藝術魔法。從洞穴繪畫的起源,到秦始皇打造兵馬俑的創舉;從印象派、立體主義等流派輪番登場,到當代藝術百花齊放,成為強大的社會變革力量;從沙龍展的出現,到大型博物館和連鎖畫廊的興起……在歷史長河中,見證藝術的誕生、交融與演變,掌握藝術新動向。通過本書既能一睹米開朗琪羅、葛飾北齋、莫奈、杜尚等大師的風采,解鎖數百件名作背后的奧秘,也能發現那些常被藝術史忽視的創作者和作品,以多元視角重新品味藝術之美:從古希臘黑繪大師,到拜占庭佚名藝術家;從首位宮廷女畫家,到“游擊隊女孩”的街頭海報;從影響畢加索的非洲面具,到碧昂絲的盧浮宮音樂短片……藝術的故事不斷更新,誰將成為未來的講述者?
(英)夏洛特·馬林斯 ·藝術理論 ·19.5萬字
本書針對云南話劇的總體樣貌,采擷云南院團戲劇、校園戲劇、民間戲劇、庭院戲劇、邀請戲劇、節慶戲劇等多方面內容,從專題角度,對云南話劇的現象和代表劇目進行判斷和評價;同時本書保持涵蓋全國范圍的視野,關注近一時期北京、上海乃至海外等的代表性話劇,呈現中國話劇的整體樣貌。
方冠男 ·戲劇藝術 ·19.4萬字
隴東南地區地處陜甘川交界地帶,是秦隴文化、巴蜀文化和藏羌文化交匯之地,境內民間文藝形式繁多,特色鮮明。本書首先對隴東南地區源遠流長的伏羲、女媧神話及其流變進行研究。其次,立足隴東南地區遠古物質文明與技術進步的成果,就遠古玉器、石器、骨器、陶器制造與中國文論早期形態進行研究。再次,立足隴東南地區豐富的民間文藝形式,重點論述了隴東南民間講唱藝術、隴東南古代文學、民間文學、隴東南地區藝術考古等的文化內涵、詩美積淀及藝術價值。本書著力考察隴東南地區異常豐富的民間智慧與文人探索、書面文學與民間文藝相激相蕩所產生的獨一的文學內容,彌補了當前隴東南民間文藝研究的結構性缺陷,取得了整體創新的原創性學術成果。
霍志軍 ·民間藝術 ·19.1萬字
本書及《交響經典:聆聽交響音樂名作(上冊)》以作曲家的生辰年代為順序,展現交響音樂400年發展的軌跡。精選歐美17世紀到20世紀的82位zhu名作曲家的164部代表作品,這些作品是西方交響音樂的經典,在音樂歷史上有一定地位,在愛樂者群中有一定知名度,在交響音樂領域也有一定代表性。如同熟讀唐詩300首一樣,作者將帶領讀者聆聽這164部作品,了解西方古典音樂中的交響音樂這一主脈的基本神貌。
李近朱 ·音樂 ·19萬字
本書以攝影術傳入中國后,如何從“脫影留真”的奇巧技藝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為核心問題展幵分析:一方面,重新勘定了本土攝影藝術發展的起點,補充了被現有攝影史研究所遺漏的本土現代主義攝影,以及糾正了現有研究中對“畫意攝影”概念所存在的誤識;另一方面,采用史論結合的方法厘清了中國攝影藝術進行自我確證的理論脈絡,即“三個階段”“兩次自覺”,并提煉和總結了“三個階段”中的攝影媒介美學和審美范式,初步建立起了早期中國攝影藝術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再則,本書運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將攝影研究與十年繁榮期的社會思潮、文化消費以及政治意識形態相關聯,擴展了我國攝影藝術研究的學術視野。
潘萬里 ·攝影 ·19萬字
英文版《原野》是2010年由沈陽師范大學延松劇場藝術研究所、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與美國史密斯女子學院聯合制作推出,由被中國話劇界譽為思想者導演的王延松導演、多年執教于北京大學藝術研究中心的美國導演JosephGrave、現任美國斯密斯女子學院戲劇專業主任的Allen導演共同執導并搬上世界舞臺。英文版《原野》在中國和美國的多次巡演將曹禺作品《原野》賦予了跨越文化的新生命和當代舞臺新氣象。本書真實記錄了英文版《原野》從發起、排練到演出的全部創作過程,聚焦了中國經典戲劇作品帶給美國職業導演和中國非職業演員的多重挑戰,收錄了三位中西戲劇家“王延松、Joe和Allen”對戲劇行為的深度探究與本體認知,以及所有演員經受戲劇洗禮的心路歷程。本書將為眾多戲劇愛好者與戲劇研究者帶來不一樣的對話與體驗。
王嘉嘉 ·戲劇藝術 ·19萬字
本書從越劇的誕生開篇,在介紹流派形成的基礎上,著重對越劇流派生角創始人尹桂芳、范瑞娟、畢春芳、陸錦花、徐玉蘭、張桂鳳和旦角創始人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呂瑞英、金采風、王文娟、張云霞的演唱特點,從包括行腔技巧、發聲習慣、氣息運用、咬字吐字、共鳴腔體和具體例析等方面的演唱藝術進行了剖析,并對每位流派創始人的表演藝術逐一進行介紹。
陳丹丹 ·戲劇藝術 ·19萬字
《西方當代雕塑》以1945年為起始點,全面介紹了“二戰”之后西方當代雕塑的主要流派與代表作品,深度解析雕塑在表現形式與使用材料上的突破。戰后新世界的開啟促使雕塑家們迅速告別傳統,轉而追求更加自由和辛辣的藝術表達,作品甚至前衛到“不像雕塑”。賈科梅蒂將一直以來位于雕塑底部的基座融入創作,讓空間感更加開放;安迪·沃霍爾把隨處可見的日常消費品作為使用材料,推動了名噪一時的“波普藝術”;約瑟夫·博伊斯用真正的脂肪堆砌出著名的作品《油脂椅》,以此探索分裂世界中人的本質……本書生動呈現了不同雕塑作品在藝術上的前瞻性表達,忠實記錄了西方當代雕塑與20世紀社會發展的積極互動。
(英)安德魯·考西 ·雕塑 ·18.8萬字
本書從民間說唱與古代小說交叉、互動的視角,較為系統地考察了唐五代以來民間說唱與小說之間的雙向影響,具體地揭示了說唱文學與小說的聯系與區別,深人地闡析了說唱文學與小說的一些重要的文體藝術特征生成、發展和演化的動因及其體現的藝術規律,有效地彌補了說唱與小說研究的薄弱環節,有助于更好地建構古代說唱文學史與小說史。
紀德君 ·藝術理論 ·18.8萬字
本書是有關收藏的入門書籍,以具體的藏品為實例,為收藏新手介紹關于收藏、鑒定和鑒賞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在書中,作者主張糾正收藏的心態,提倡對小門類的重視,如此才能更好地入門、避免誤入歧途。作者結合了本人的收藏實例和經驗,分別列舉了玉石、銅鏡、青花、紫砂壺、念珠、銅爐等諸多藏品,將謹慎的考據與準確的判斷結合起來,對這些藏品進行了科學嚴謹、有理有據的斷代和鑒定,為讀者提供了學習、借鑒的鑒定范例。同時,作者在鑒定和鑒賞的過程中,緊密地結合了古代相應時期豐富的歷史、地理、文化知識,做到了以小見大、意近旨遠,將收藏從單純的占有上升為鑒賞、研究和陶冶情操的更高層面。
王大鳴 ·收藏 ·18.8萬字
相較于美學,詩學者,更側重于結構學與創作論的研究。“戲曲詩學”的提出,并不出于概念上的為新求新,而是試圖更近一步接近戲曲本體的研究。全書主要考察戲曲敘述結構與創作觀念、創作技巧以及戲曲美學形態和范疇方面的問題,并在具體展開中將這種研究置入古今戲曲兩個視野中進行,觀照由傳統而至當代的詩學轉型并考察其間的得與失,以呼喚戲曲本體的回歸,或者說重新確立戲曲本位。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傳統的批評手法,還試圖化用西方的結構主義與敘述學、細讀法,并使理論研究結合全國當代戲劇創作實踐,體現出理論的學術價值及其實踐意義。
方李珍 ·藝術理論 ·18.7萬字
公元前800年至前300年,即古風時期與古典時期時,古希臘藝術家們開創性地實驗了一種再現人體的方法,使得古希臘藝術從此成為西方自然主義造型藝術的基本參照,并主宰西方藝術傳統至今。《古風與古典時期的希臘藝術》試圖打破傳統的解讀模式,將藝術的歷史,融入到作為藝術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希臘人的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和經濟史之中,去發現藝術表達不斷變化的本質,同時探明藝術表達與使用藝術品的方式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通過研究私人與公共語境中的古希臘藝術,作者更進一步表明了,在理解古希臘藝術所處的社會位置方面,存在著非常豐富的可能性。
(英)羅賓·奧斯本 ·各國藝術 ·18.4萬字
《影視民俗學》基于民俗學視角來探究影視劇的內涵和形式,也可視作對影視劇的民俗學讀解,從中揭示出影視劇創作和審美欣賞的一些獨特規律。我認為,民俗生活既是根深蒂固的,又是不斷發展演進的(例如當代中國人共同營造的“春晚”新民俗),兩者構成影視劇取之不盡的創作資源,也是全球化時代立足本土文化的“根基”所在。盡管這門新學科目前尚未構成一門顯學,但發展空間很大。海波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開墾者之一,任重而道遠,假以時日勤奮耕耘,必將迎來山花爛漫叢中笑的境地。
廖海波 ·戲劇藝術 ·17.8萬字
阿慧·丹托(ArthurDanto,1924—2013)是美國當代十分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哲學家。近年來,他的“藝術的終結”“藝術世界”“藝術的定義”等思想在國內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本書立足丹托的歷史哲學思想,較為系統地梳理了他的藝術理論的發展軌跡,一方面從藝術世界、藝術的終結、意義美學等方面揭示丹托藝術理論的建構策略,另一方面描繪丹托藝術哲學與藝術實踐的張力關系,以期為中國當代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提供新的視角。
王佳 ·藝術理論 ·17.5萬字
本書為2020年度中國美術學院重點高校建設培育項目之一,選題以中國當代攝影較為活躍的區域——浙江,來進行基本的定位與藝術家樣本收集。通過對區域內藝術家和攝影師作品的觀察,從不同的主題和角度,對當代攝影所關注的幾個核心議題展開深度分析與敘述。本書的寫作框架與方法,不將“浙江當代攝影”概念限定在一地、一時、一些人的描述,而是將一個特定區域內的藝術家、攝影師以及攝影愛好者及其作品,納入當代攝影的宏觀敘事脈絡之中,在對當代攝影藝術的核心議題和關注點全方位的討論中,觀察和分析區域個體藝術家案例。目的在于以一種更為宏闊、寬廣、跨越地理與空間、歷史的視野,為讀者提供更為豐富的當代攝影支持信息和拓展理念。
辛宏安 ·攝影 ·17.4萬字
本書從職業設計師查詢手冊的習慣出發,把章節分為兩個模塊八個章節。第一模塊為CMF的基礎模塊,包含四個章節:CMF基礎篇、CMF色彩篇、CMF材料篇、CMF工藝篇。基礎模塊涉及了色彩、材料、工程三大專業領域,同時又與企業應用保持著高度同頻。第二模塊為CMF的專業模塊,包含四個章節:CMF設計方法篇、CMF設計流程篇、MF行業對應清單篇、CMF價值關鍵詞清單篇。本書匯聚了企業與高校不同背景的優勢力量,從而保證了本書在知識結構上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因此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指導性。因此,本手冊完全可以滿足企業在職設計師CMF設計的實際需求,也可以滿足高校設計類CMF設計教學的需求。
黃明富主編 ·設計 ·1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