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王陽明的美學思想體現了當下存有的明覺良知即為境界,它包含著圓融了道德與審美的三種境界形態——仁境、誠境和樂境,三者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并以樂境為最高追求。本書拓展了王陽明美學思想研究的維度,闡述王陽明所處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學(道統、功夫論等)流變中的陽明心學,并關注二者的相互影響,試圖對陽明美學有更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陸永勝 ·中國哲學 ·16.8萬字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上篇是儒道情感哲學本論,下設三個獨立章,分別探討了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注重情感的特點、儒家與道家情感哲學的義理詮釋、儒道情感教育與情感實踐。下篇論述儒道情感哲學的現代價值,研究了儒情與道情理論與現當代中國的人格建構及人的精神健康而和諧的發展。
蕭平 朱喆 操奇 ·中國哲學 ·16.1萬字
中國哲學學科自20世紀初依西方哲學范式建成以來,始終面臨著方法論的困境,無論是在概念創造、研究路徑還是學科體制上,都未能取得創性性突破,從而也就無法化解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內容與形式之間的多維張力。因此,本書擬從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入手,試圖以“大哲學”概念為思想先導,以哲學教育為實踐基礎,打破中國哲學學科內外之間的多重壁壘,融實踐與智慧、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為一體,檢查當代中國哲學困境的方法論根源,論證哲學創新的方法論視野,并從方法論上探索實現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實現哲學創新性發展的可能性。
姚新中 ·中國哲學 ·61.7萬字
《春秋本例》二十卷,全名《西疇居士春秋本例》,北宋崔子方撰。本書大旨認為《春秋》編年以為體,舉時以為名,著日月以為例,而日月之例,又其本,故曰《本例》。全書凡一十六門,皆以日月時推之,而分著例、變例二則。義例之學秉承《公羊》《谷梁》傳統,是《春秋》研究史的一大特色。研《春秋》而講求義例者四十馀家,崔子方的《春秋本例》便是北宋“春秋學”的一部重要言例之作。《四庫全書總目》評曰:“說《春秋》者,古來有此一家,今亦未能遽廢焉。”納蘭性德《涪陵崔氏春秋本例序》評曰:“其義約而該,其辭簡而要,可謂善學《春秋》者也。”本書有《中華再造善本》影宋刻本、《通志堂經解》本、《四庫全書》本等,頗有校勘整理之必要。
(宋)崔子方著 侯倩點校 ·中國哲學 ·6.9萬字
本輯分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女性思想專題、國際儒學比較、儒學經典、儒學史、儒者訪談錄、國際儒學動態七個專題,組織了美國、韓國、新加坡等海內外學者關于儒學研究方面的文章,論題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學、新儒家,反映了國際儒學研究的一些新動向和新發展,專門組織了中韓儒學比較方面的文章,以推動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
孫聚友 ·中國哲學 ·15.8萬字
這是一部研究胡適《說儒》創作緣起、意旨及其所引發的儒學問題論爭的專著,列入陳平原主編“學術史叢書”中。《說儒》是胡適最長的一篇文章,近五萬字,發表于抗日戰爭前夕。《胡適之〈說儒〉內外:學術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試圖重新將《說儒》放置在近現代的政治現實和學術史的大語境中考察,從日記、書信、文章著作中挖掘史料并進行再評估,探究胡適對儒學認識的變化軌跡,解釋其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戰醞釀到爆發過程中所持立場與其思想根源的關系。
尤小立 ·中國哲學 ·55.8萬字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十一輯)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收錄文章十九篇,約30萬字。范圍主要是儒家典籍與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專人專書六篇(生平交游著述考、目錄版本流傳考)、儒學新論七篇(專題和文獻整理研究)、“儒藏”講壇三篇(與儒學有關的學術動態)、《儒藏》編纂與研究一篇,另有附錄兩篇,即《儒藏》精華編新出書目(43冊)與《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首輯至第十輯總目錄。本輯匯集了近幾年的學術整理和研究成果,論文質量較高,言之有物,考證扎實,令人信服。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中國哲學 ·25.7萬字
此書以宏觀視角討論從戲曲的產生直至元明清三代各時期戲曲與儒學的關系,并分別從戲曲編演、內容、人物、結構等方面作詳細闡述。提出了較為新穎的觀點:儒學基本上不是阻礙而是促進戲曲發展的因素。為儒學和戲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徐振貴 ·中國哲學 ·64.2萬字
《終南學刊》是終南文化書院創辦的院刊,致力于研究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續道統,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承學統,倡導思想批判與開新,立政統,注重現實觀察與反思為宗旨。
終南文化書院 ·中國哲學 ·16.4萬字
該書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和立場,主要采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比較分析方法進行研究。首先從厘清文化沖突和心靈和諧的概念入手,探究文化沖突對心靈和諧影響的理論機制,其中文化認同起著關鍵作用。其次,重點剖析了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環境的關系中心靈不和諧的現實類型,并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博弈、大眾文化對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沖擊、人文教育的局限弱化等角度分析其成因。最后,本書落腳于實現心靈和諧的措施,主要論述從外在的文化環境、中介環節、內在因素層面重塑文化認同,實現心靈和諧。
曹亞琴 ·中國哲學 ·16.1萬字
本書是一部理學研究論著。其中,既有對朱子學哲學概念(如太極)的細致分析,也有對朱子解經文本(如《論語集注》“可與共學”章)的翔實考辨。同時,帶著朱子學的問題意識,作者還對邵雍、趙秉文、王陽明等理學人物的思想做了研究。所有這些論文,在前人基礎上,對理學研究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推進。
方旭東 ·中國哲學 ·15.8萬字
孔子一生篤信天命,敬祀鬼神。其對天命的信仰,不僅表現在知、畏天命,更表現在自覺行使天賦的使命——積極地傳先王之道于春秋亂世。而在其道不傳后,又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對個人的得失安之若命。對待鬼神,孔子既不諂媚祈求,也不冷落不敬,而是能做到以禮祀之,敬而不瀆,故其“敬鬼神而遠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又充分體現了其祭祀鬼神時的誠敬之心。不僅如此,孔子更欲通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教人懂得“事死如事生”之理,以祭禮之義深明忠孝仁義之道,以復周禮。
朱俊藝 ·中國哲學 ·15.5萬字
胡宏是兩宋之交的理學家,傳承胡氏家學的思想精粹,并融匯北宋五子之學而開創了湖湘學派。其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于著作《知言》中。胡宏主張通過“盡心”來完成對性體的實現,并突出強調了心的主體性與本體意義,建構了以心性合一、性體心用為主要內容的心性哲學體系。
張琴 ·中國哲學 ·17.4萬字
本書收錄了張岱年、張世英、樓宇烈、方立天、余敦康等若干哲學大師的文章,涉及對中國哲學、佛教等相關領域的思想辨析與學術討論,全書共收文28篇,大約682000字。包含如下篇目:《中國古代哲學中關于德力、剛柔的論爭》《天人合一與知性合一》《中國煉丹術思想試析》《佛教的“中心觀”對中國文化優越感的挑戰》《唐代禪宗史上幾個問題的考證》《蘇軾的<東坡易傳>》《漢傳佛教經濟思想發展的重要階段——試論禪宗的農禪思想》《石頭宗心性論思想述評》等
袁行霈 ·中國哲學 ·53.3萬字
《周子通書》和《太極圖書》是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先生的代表作。本書根據史幼波老師圍繞這兩篇儒學經典的系列講座整理而成。《周子通書》強調心物相通、時空相通,乃至儒釋道三家的匯通。它把形而上的宇宙、天地,與形而下的社會、人生、經濟、文化,甚至是法律制度、音樂藝術等,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儒家的一整套學修系統。在此系統之下,又納入到每個人的心性,納入實際的修養和行為之中。
史幼波 ·中國哲學 ·20.4萬字
針對現代人沉重的壓力和疲困的心靈,特別是各種精神心理疾病,《儒家修身九講(典藏版)》認為,中國古代的修身傳統有無比強大的現實意義。《儒家修身九講(典藏版)》探討了如何在現代條件下激活古代修身傳統,并在實際教學中摸索出一套具體的修身方法。作者將儒家幾千年來特別是從孔孟到宋明時期所發展起來的修身智慧,分成守靜、存養、自省、定性、治心、慎獨、主敬、慎言、致誠等九個范疇,對它們的基本含義及其現實意義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釋。書后附錄集多家經典,可用于反復閱讀、朗讀乃至抄寫,幫助修身實踐。希望《儒家修身九講(典藏版)》能對當下浮躁的世風有鎮靜作用,同時也對關心國學復興之路的人有所啟迪。
方朝暉 ·中國哲學 ·13.2萬字
本書從全球化與東西方哲學對話角度探究比較哲學的理論形態、研究方法、問題意識與創新思路,開啟中西文化融合、中西馬哲學會通與中國文化的世界化視域,并在宗教學與倫理學語境中比較中西哲學傳統中的若干重要概念。本書立足比較哲學的學術前沿,從破解比較哲學理論難題的實際需要出發,呈現了當前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研究中的重大問題,凸顯了比較哲學的創新價值,力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實現中國哲學的國際認同貢獻綿薄之力。
臧峰宇 ·中國哲學 ·21.2萬字
山西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殷杰力作!本書以當代科學哲學發展的整體趨向性為主要依托,指出“語境論”科學哲學研究綱領是重建語義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論框架!
殷杰 ·中國哲學 ·37.8萬字
《老莊心解(新編本)》是范曾先生負笈歐洲、閑居巴黎時與老莊進行的心靈對話;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藝進行多學科的磨礪互證,對老莊最本原的思想命題展開了深度的闡釋和解讀。要言不煩,清新雋永;剎那神思,直抵靈府。
范曾 ·中國哲學 ·8.7萬字
《中國思想之淵源(第二版)》是美國流傳已久的一本介紹中國早期思想的書,以流暢明晰的筆法、高超的見識和深厚的文化比較的功力,對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進行了簡明精妙的介紹。同時又以宏觀的話題,如宇宙論、世界觀、知識論、政治哲學、人性論等貫穿在對這幾大學派的的介紹和分析中,既高屋建瓴,又曲盡其妙,是大家小書的典范。
(美)牟復禮 ·中國哲學 ·9.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