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90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老子編著 ·經典著作 ·7.7萬字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7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老子編著 ·經典著作 ·9萬字
梅洛-龐蒂的《意義與無意義》收入梅洛-龐蒂于1945年到1947年之間發表的文章,共計十三篇,其中六篇來自梅洛-龐蒂和薩特聯合編輯的言論陣地《現代》雜志。除序言外,全書共分三個部分:作品、觀念、政治。“作品”部分有四篇文章,分別討論塞尚繪畫、波伏娃小說、薩特文學和電影藝術。“觀念”部分有五篇文章,分別涉及黑格爾、馬克思主義(計兩篇)、形而上學、存在主義。“政治”部分有四篇文章,題目分別為《戰爭已經發生》、《為了真理》、《信仰與誠意》、《英雄,人》。
(法)莫里斯·梅洛-龐蒂 ·經典著作 ·15.8萬字
《大希庇阿斯篇》是柏拉圖就“美是什么”的問題所作的一篇對話,它是西方第一篇系統地討論美的著作,后來許多重要美學思潮都源于此。對話以詭辯學者希庇阿斯與蘇格拉底對話形式展開。他們分別探討了當時流行的關于美的見解,如美是有用、有益、合適、快樂等,蘇格拉底對這些觀點一一進行駁斥,并提出“美本身”的概念,并認為“美本身”使一切分有了它的事物成為美的。但文中對“美本身”并未給出結論,而是以“一切美的事物都是艱難的”結尾。文中還涉及美與善的關系,認為“美不就是善,善也不就是美”,“美是善的原因”。
(古希臘)柏拉圖 ·經典著作 ·8.7萬字
本套書包括:《柏拉圖對話錄》《西方哲學史》《藝術哲學》《美學》共四冊。《柏拉圖對話錄》記錄了八篇對話錄,包括《歐緒弗洛篇》《申辯篇》《克里托篇》《裴多篇》《普羅塔戈拉篇》《美諾篇》《蒂邁歐篇》《克里提亞篇》,是全新插圖本,更增加了閱讀的趣味。《西方哲學史》是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的哲學代表作之一,全名為《西方哲學史及其與從古代到現代的政治、社會情況的聯系》,其目的是揭示“哲學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個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經有各種體系盛行過的各種社會性格的產物與成因”。《藝術哲學》是一部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巨著。丹納以精深的見解,提出了決定文明的三大要素——種族、環境、時代,而這三大要素又決定了衡量藝術作品價值的標準,即藝術作品表現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集中程度。《美學》是黑格爾探索人類藝術行為的先導性經典,其中分析了建筑、雕刻、繪畫、音樂、詩歌等眾多藝術門類。
(古希臘)柏拉圖 (法)丹納 (德)黑格爾 (英)伯特蘭·羅素 ·經典著作 ·111萬字
伽達默爾所著《真理與方法》是20世紀西方哲學的一部重要經典,其闡發的哲學詮釋學已在人文科學世界發生廣泛影響。由于西方詮釋學傳入中國時間較晚,加之該書哲思頗為細密和復雜,特別是語言內涵對于中國讀者比較陌生,因此,本書譯者感到有必要撰寫一本解讀以饗國內的讀者。解讀一方面從內容主題方面進行疏理,另一方面又從文字方面進行考證,另外還特別注重從歷史方面進行解讀,以使該書一些主要難點得以澄清。本書分大小字,大字系基本解釋,小字乃進一步解釋。
洪漢鼎編著 ·經典著作 ·52.2萬字
如果有一天,你得到一枚能讓人隱身的魔戒,從謀財害命到謀權篡位,壞事做盡而好處盡享——那么,你會選擇做個壞人嗎?如果有一天,從未干過任何壞事的你,卻背上人間惡名,被剝脫塵世的榮譽和利益——那么,你會選擇依然做個好人嗎?從這一拷問人性的難題出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寫下了傳世經典《理想國》。在這本對話錄中,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與伙伴一起,在對談中構建出一個理想城邦,事關政體、教育、人倫、文藝、哲學等一系列重大議題。盡管討論話題看似包羅萬象,但都是為了回答這一終極之問:如果好人不易當,我們為何還是要做個好人?
(古希臘)柏拉圖 ·經典著作 ·23.6萬字
羅素追溯了1814年-1914年這一百年來政治變革的主要原因,認為它主要受到三大因素的影響:經濟技術、政治理論和某些重要人物。羅素從拿破侖下臺、維也納會議失敗,講到一戰爆發,通過詳細探討塑造了19世紀的主要力量和重大事件,描繪了19世紀歷史上兩種決定性力量——自由和控制——之間的斗爭,生動地呈現了眾多歷史人物,包括馬爾薩斯、密爾、邊沁、杰斐遜、杰克遜、林肯等,在這些人的思想付諸實踐的過程中審視了美國體制的建立。最終,其目的在于追溯19世紀變革的兩大原因的對立和相互作用:自由主義者和激進分子對自由的信仰,以及通過工業和科學技術產生的組織的必要性。
(英)伯特蘭·羅素 ·經典著作 ·31.3萬字
本書為萊布尼茨文集中重要的一種,主要內容為萊布尼茨后期關于形而上學的主要論文與若干重要通信。具體包括《單子論》《論柏拉圖哲學》《對獨一普遍精神學說的考察》《以理性為基礎的自然與神恩的原則》《關于斯賓諾莎哲學的一些評論》《萊布尼茨與沃爾夫的通信》等16篇作品。
(德)萊布尼茨 ·經典著作 ·36.6萬字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6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老子編著 ·經典著作 ·8.7萬字
《哲學問題》作者羅素是中國讀者所熟知的當代西方非常負有盛名的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作家和社會活動家,曾獲得諾貝爾獎。20世紀50年代以后熱心于世界和平運動。《哲學問題》原由倫敦Williams&Norgate于1912年出版。中譯本于195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98年《哲學問題》又由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哲學系教授JohnSkorupski編訂后,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增加了Skorupski所寫的一篇導言,附錄有羅素本人于1924年為德文譯本所寫的序言以及進一步閱讀的書目和索引。牛津版的版權最近已由商務印書館取得。現根據牛津版將增補的部分譯出,原中譯文的個別字句亦略有改動,作為中譯本的新版,以供讀者參考。
羅素 ·經典著作 ·9.2萬字
本書為“當代法國思想文化譯叢”的其中一冊,是莫里斯·梅洛-龐蒂的作品。內容包括:可見的與自然:哲學探究;反思與探究;探究與辯證法;探究與直覺;交錯與交織等。本書內容豐富,觀點新穎,分析透徹,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法)梅洛-龐蒂 ·經典著作 ·21.1萬字
《論人類的認識》(即《人類理解論》)是西方哲學史,尤其是近代哲學認識論傳統中舉足輕重的一部著作。它是英國經驗主義認識論傳統的開創之作。自1689年首次出版以來,洛克對此書進行了反復修改。于是《論人類的認識》早期陸續出版了七個英文版本,不同版本之間,在語詞上有著頗多不同。而后尼迪奇對此書的七個版本進行了比較與考察,并參考法文、拉丁文譯本等版本,編定了迄今為止《論人類的認識》的全面校勘本,中譯本首次引進。它以全方位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了洛克在此書的寫作與之后的修改過程中的細微的思想變化與表述的差別,讀者可以在閱讀中對照《論人類的認識》不同版本的內容,更為詳盡地了解洛克的哲學思想。對于洛克哲學思想的專業研究,此書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約翰·洛克(John Locke) ·經典著作 ·56.5萬字
本卷收入了康德三大批判中的兩部:《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考察了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判斷力批判》除序言和導言外,分為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兩個部分。通過判斷力批判,康德最終完成了其先驗論哲學體系。
李秋零主編 ·經典著作 ·37.5萬字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幾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這本以散文詩體寫就的杰作,以震聾發聵的奇異灼見和橫空出世的警世招語宣講“超人哲學”和“權力意志”,橫掃了基督教所造成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譜寫了一曲自由主義的人性壯歌。在這本書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讓“超人”出世,于是近代人類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異彩虹。本書被譽為是一部可與莎士比亞的作品媲美的“詩作”;一部與《圣經》齊名的“第五福音書”。以振聾發聵的奇異灼見和橫空出世的警世招語宣講“超人哲學”和“權力意志”,用如詩如歌的語言,道出了作者對人生、痛苦、歡樂、期許的深邃體悟。
(德)尼采 ·經典著作 ·16.9萬字
貝克萊用聯想來解釋人們關于現實世界事物的知識,這種知識本質上是簡單觀念(心理元素)的結構或復合,由人的聯想把它們結合到一起。貝克萊還用這種聯想的概念來解釋深度知覺。在他的《視覺新論》中,他研究了人們在只有兩個維度的視網膜上如何知覺到深處的第三維度的問題。他認為,人們知覺到深處的第三維度是由于經驗的結果,即視覺印象與觸覺和運動覺聯合起來的結果。運動覺則是眼睛在不同距離注視對象時由于適應動作而發生的動作,或者是在走向或離開所看到的對象時由于身體運動而發生的。換句話說,走向物體或伸手拿物體的連續感覺經驗與眼肌感覺形成聯想,便產生了深度知覺。因此,深度知覺不是一種簡單的感覺經驗,而是一種必須經過學習才能得到的觀念聯合。這是第一次用感覺的聯合解釋純心理過程。這樣貝克萊繼續發展了經驗主義中的聯想主義傳統。
(英)貝克萊 ·經典著作 ·5.8萬字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9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老子編著 ·經典著作 ·8.4萬字
《理想國》是柏拉圖創作的哲學經典著作。本書借蘇格拉底與格勞孔、色拉敘馬霍斯、阿德曼托斯等人的對話,描述了一個理想國家的藍圖,還討論了諸多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比如正義、財產、教育、品德等。本書圍繞如何實現大多數人的幸福這一問題,討論絲絲入扣而親切有趣,細細品味,余香四溢。本書作為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一個源頭,震古爍今,是理解西方政治文化的之書。
(古希臘)柏拉圖 ·經典著作 ·20.8萬字
擁有儒家價值的范導,并不能保證我們的生活無懈可擊,但失去儒家價值的范導,卻注定了我們的生活會一無是處。中國文化的現代形態,正在悄悄滋養,想要成就一項事業,就要充滿韌勁地挺住,把它苦苦地熬成傳統。《思想的浮冰》為清華國學院劉東教授的最新力作,希望與讀者分享自己致力于復建清華國學院以來的所思所慮。書中文字在在流露出劉東在現代社會的危機時刻呼吁激活“中體西用”,思考中國文明新立場,熬出中國文化新傳統的良苦用心。
劉東 ·經典著作 ·15.5萬字
《幸福之路》是英國現代著名哲學伯特蘭·羅素為大眾寫的一本以“幸福”為話題的通俗讀物,全書分為上下兩編,分別討論導致不幸福的原因和帶來幸福的因素。羅素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論述了自己對何為幸福、如何獲取快樂的觀點。羅素認為,現代人之所以不幸福,往往是由錯誤的世界觀、倫理觀或是生活習慣導致的,不幸福的人并非更理性;幸福并非天賜,而是需要我們努力追求的。他還從夫妻關系、親子關系、職業生涯、個人愛好等方面談論了關于幸福的見解,談論了嫉妒、自戀、無聊、孤獨等心理因素對幸福的影響。
(英)伯特蘭·羅素 ·經典著作 ·1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