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善惡的彼岸》是尼采暢論“善”與“惡”兩種價值觀的經典代表作,它從自然人和社會人的角度入手,揭示道德觀念產生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甚至病理條件,挖掘人在不同條件下創造不同的價值觀的共同的原始動力,以重估一切舊的價值,確立未來道德哲學的標準。作品論題鮮明,結構緊湊,條理清晰,論述充分,有助于讀者破除頭腦里的種種偏見、站在“善惡彼岸”進行真誠思考。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經典著作 ·5.7萬字
伊曼努爾·康德生于東普魯士的格尼斯堡(該地自1945年以后,成為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的領土),父親是一個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Puritianism),康德從小在教會辦的學校受教育,1740年進入格尼斯堡大學神學院,1745年畢業后當了九年的家庭教師。從1755開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學任教,當了多年的編外講師,1770年才晉升為教授。
(德)康德 ·經典著作 ·12.8萬字
《哲學科學全書綱要》在黑格爾那里是同一著作三次出版,是一本書,三個版。這一著作每個版本的核心構成是三個部分,分為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每一個版本都是一本書,由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這樣三個部分構成的一本書。但是黑格爾的一些學生和友人在黑格爾逝世后給他出文集時卻完全改變了他這一著作的原則和制式。在這個大家通稱為“友人版”的文集內,《哲學科學全書綱要》的編者是唯一專取黑格爾這一著作1830年第三版,在其內另加大量“附釋”,將其一本書內的三個部分擴展成各各獨立的三本書。這樣一來黑格爾的《哲學科學全書綱要》第三版這本書在友人版那里就成了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三大本書。這帶來了嚴重后果,使人誤以為黑格爾的《哲學科學全書綱要》似乎就是他們所編成的那三大本書,這種誤解流行于無數業余愛好者,也流行于許多專業工作者。它完全不成其為“綱要”。那些“附釋”的編輯雜亂無章。編者甚至擅自改變黑格爾的本文。由于這類致命的缺陷,德國黑格爾檔案館在戰后編輯出版黑格爾新的文集時,徹底否定了友人版的那種做法,完全拋棄友人版編撰的那三本書,按照新的出版學原則恢復了黑格爾這一著作的原來制式,把黑格爾《哲學科學全書綱要》這一著作照原樣出成1817年,1827年,1830年三個版本。譯者所根據的就是黑格爾檔案館編出的這一著作的這三個版本,在翻譯它們時力求達到它們之間同者使同,異者使異。
(德)黑格爾 ·經典著作 ·16.1萬字
尼采作品,西方美學與哲學當之無愧的經典。在本書中,尼采將狂放肆意的酒神傳統視為古希臘悲劇藝術的源頭,并由此展開,帶領我們反思現代人認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重新正視對我們來說神秘、未知的一切。在壓抑的現代社會,誰都需要一點“酒神精神”。
(德)尼采 ·經典著作 ·9.2萬字
馬可·奧勒留(121-180),古羅馬皇帝,斯多葛派學者,被譽為“哲人皇帝”。馬可·奧勒留在處理政務、征戰四方的閑暇采用箴言形式,隨時記錄下自己與心靈的對話,一共十二篇,著就這部《沉思錄》。在這部作品中,他探討了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宇宙自然與人生的關系、理性與欲望的關系、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展現了他對日常生活的思考。信奉斯多葛學派哲學的奧勒留,認為世界處于永恒變化的過程中,所有一切都微不足道、變動不居、轉瞬即逝,他提倡仁愛和善良,強調抑制欲望,主張接受命運的變幻、盡可能用美好的方式度過一生。
(古羅馬)馬可·奧勒留 ·經典著作 ·7.2萬字
這是尼采未完成的一部早期哲學著作,與《悲劇的誕生》的理路一脈相承。尼采對希臘哲學的關注和重視眾所周知,前蘇格拉底哲學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淵源之一,而在尼采著作中,專論前蘇格拉底哲學的作品只有這一部,僅此就足以表明本書對于研究尼采思想的意義了。
(德)尼采 ·經典著作 ·5.3萬字
羅素在本書中的觀點形成于1916年早期,當時他在倫敦進行了一系列關于“社會重建原則”的演講,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損失越來越駭人聽聞,而羅素的戰前政治經歷并沒有讓他意識到他的同胞對戰爭是如此渴望,甚而隨著沖突加劇變得更加好戰。因此在1915年年中,羅素通過分析社會行為、理性行為和感性行為的根源全方位地重新審視政治學的理論基礎。1916年,系列演講稿以“社會重建原則”為名付梓出版。其美國版被出版商更名為《人為何爭斗》。羅素意在提出一種政治哲學,它基于這樣一種信條,即沖動比有意識的目標更能塑造人的生活。他把絕大多數沖動歸為兩類:占有型沖動和創造型沖動。他認為最好的生活大多基于創造型沖動,而最糟的生活大多源于對占有的熱愛。國家、戰爭、財產都是占有型沖動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現;教育、婚姻、宗教則是創造型沖動的體現。而解放創造力應成為政治和經濟改革的原則。本書被不少學者和非專業人士視為羅素對政治哲學做出的最重要貢獻。
(英)伯特蘭·羅素 ·經典著作 ·9.8萬字
本書是法國著名機械唯物論者拉·梅特里的代表作品,作者在自然觀、認識論、社會歷史觀、無神論和倫理學等許多方面還提出一系列后來為其他法國唯物主義者進一步發展了的思想。它是18世紀法國第一部以公開的無神論形式出現的系統的機械唯物主義著作。
(法)拉·梅特里 ·經典著作 ·6.3萬字
本書是柏拉圖對話著作中的兩篇,《卡爾彌德篇》所討論的主題是“節制”(sophrosyne)。《枚農篇》的對話人物是蘇格拉底和枚農,討論的主題是“美德是否可教”。蘇格拉底認為必先清楚“美德是什么”才能確定地回答與美德相關的其它問題。
(古希臘)柏拉圖 ·經典著作 ·4.3萬字
“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代表作,“我思故我在”初次登場!《談談方法》是笛卡爾的思想自傳,也是笛卡爾哲學體系方法論。本書作為笛卡爾首部著作,他以半自傳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地論述自己探索總結的新哲學方法以及形成過程。在本書中,笛卡爾闡述了研究問題的方法步驟——排疑、分類、排序和全面,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形而上學、數學哲學、自然哲學和倫理學問題。本書被認為是近代哲學的宣言書,樹起了理性主義認識論的大旗。
(法)勒內·笛卡爾 ·經典著作 ·9.8萬字
同譯者的譯本我館于2006年出版過,此次譯者做了全面修訂,譯文質量更好。并與我館“尼采著作全集”中的相關內容保持一致。《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發表的早期著作,寫于《悲劇的誕生》之后,約1873年左右,并與《悲劇的誕生》一脈相承。全書主要是介紹和論述5位希臘哲學家: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和阿那克薩哥拉的思想。這本書并沒有像通常的哲學史那樣,對著名的哲學家們做概覽式的敘述;而只是擇取每個哲學家的思想中最有個性的,能最鮮明地體現出其個性的言論。正像尼采本人在序言中所說,“通過三件軼事,便可給出一個人的肖像。我試圖從每個體系中抽出三件軼事,對于余下的,則只能忍痛割愛了。”這樣的手法摒棄了平常又冗長的歷史性論述,從而在敘述事實之外還實現了對事實的超越。
主要內容包括:關于美和美學的形而上學、論藝術的內在、論大自然的美、造型藝術美學散論、論文藝的美學、論音樂的形而上學、有關“可笑”的理論、論天才。
(德)叔本華 ·經典著作 ·9.5萬字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是德國古典哲學重要代表之一,費希特的主要哲學著作。在費希特的哲學體系里,《全部知識學的基礎》的地位和作用,約略相當于《邏輯學》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里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構思成熟于1793年,當時費希特正在蘇黎世撰寫為法國革命辯護和爭取思想自由的政治論文。費希特自稱《全部知識學的基礎》是上述政論文章的額外收獲。所以說,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全部知識學的基礎》表明德國古典哲學乃是法國革命在德國的反映。但是,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費希特只是作為德國的民族英雄為我國各界人士所熟知,他的哲學思想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更不用說對費希特哲學思想的深入研究了。
(德)約翰·歌特利布·費希特 ·經典著作 ·17.7萬字
《長青哲學》是一部神秘主義經典選集,融合了各家各派的觀點,書中摘錄有埃克哈特大師、魯米、老子以及《薄伽梵歌》、《西藏度亡經》、《金剛經》、《奧義書》等選段,作者奧爾多斯·赫胥黎按照若干主題將這些經典選段串在一起。作者認為,“長青哲學”存在于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傳統知識中,其成熟的形式則出現在每一種較為高級的宗教中。
(英)奧爾多斯·赫胥黎 ·經典著作 ·18.1萬字
主要是從語言角度入手處理哲學問題的,這些雜駁的哲學問題包括:詞語和命題的意義是什么?什么是理解和意謂?邏輯和語言的關系是什么?數學到底有沒有基礎?人的意識狀態該如何得到表達?是否存在一種私人語言?意向性的本質是什么?……維特根斯坦以一種嶄新的方式為這些古老的哲學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解答,其緊張的思想分析和逼問開創了一種名為“日常語言分析”的哲學派別。
(英)維特根斯坦 ·經典著作 ·17.7萬字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90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老子編著 ·經典著作 ·7.7萬字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7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老子編著 ·經典著作 ·9萬字
梅洛-龐蒂的《意義與無意義》收入梅洛-龐蒂于1945年到1947年之間發表的文章,共計十三篇,其中六篇來自梅洛-龐蒂和薩特聯合編輯的言論陣地《現代》雜志。除序言外,全書共分三個部分:作品、觀念、政治。“作品”部分有四篇文章,分別討論塞尚繪畫、波伏娃小說、薩特文學和電影藝術。“觀念”部分有五篇文章,分別涉及黑格爾、馬克思主義(計兩篇)、形而上學、存在主義。“政治”部分有四篇文章,題目分別為《戰爭已經發生》、《為了真理》、《信仰與誠意》、《英雄,人》。
(法)莫里斯·梅洛-龐蒂 ·經典著作 ·15.8萬字
《大希庇阿斯篇》是柏拉圖就“美是什么”的問題所作的一篇對話,它是西方第一篇系統地討論美的著作,后來許多重要美學思潮都源于此。對話以詭辯學者希庇阿斯與蘇格拉底對話形式展開。他們分別探討了當時流行的關于美的見解,如美是有用、有益、合適、快樂等,蘇格拉底對這些觀點一一進行駁斥,并提出“美本身”的概念,并認為“美本身”使一切分有了它的事物成為美的。但文中對“美本身”并未給出結論,而是以“一切美的事物都是艱難的”結尾。文中還涉及美與善的關系,認為“美不就是善,善也不就是美”,“美是善的原因”。
(古希臘)柏拉圖 ·經典著作 ·8.7萬字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6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老子編著 ·經典著作 ·8.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