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談美》是朱光潛先生為青年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本書采用書信體的形式,從“要求人生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發,順著美感態度的特性、藝術與人生的距離、美感經驗與移情的關系、美感與快感、自然美與藝術美等問題次第展開,文字明白曉暢,充滿了真知灼見,指引讀者一條認識美學的“簡捷不繞彎的道路”,自問世以來深受好評,被視為學術性與普及性兼備的經典之作。
朱光潛 ·美學 ·5.6萬字
《談美》是朱光潛深入探討美學與人生的經典之作。《談美》順著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美的特點等問題,層層展開,提出了“人生的藝術化”這一美學研究理想目標。朱光潛先生以一種對老朋友的語氣,從哲學、心理學和藝術的角度出發,闡釋了他對藝術與人生關系的深刻理解,將復雜的學術問題寫得生動易懂,構建出完整的美學圖景。幫助讀者從“淺薄”回歸“本質”,從“炫耀性審美”中抽離,倡導美學的“向內的覺醒”。
朱光潛 ·美學 ·6.9萬字
本書以21世紀海外漢學的風景理論、圖像理論和草稿思維為研究工具,以朱子的山水美學為研究內容,探討朱子理學美學的歷史來源、研究方法、倫理內核和現代轉化。本書認為,長期以來對于朱子理學的義理化、哲學化的研究路徑,遮蔽了朱子思想的本來面目,有把朱子倫理思想法家化的嫌疑;而美學與理學視域的融合,不僅揭示了朱子的整體思想,而且還原了真實的朱熹及其生活世界,對于朱子思想研究以及中囯古代思想智慧特質的揭示均有重要的意義。
陳永寶 ·美學 ·18萬字
這是國內第一部系統評介朱光潛美學思想的著作。在學界對朱光潛的批判尚未完全止息的情況下,率先正面介紹和肯定了朱光潛在美學上的貢獻。書中將他的美學生涯分作綜合——批判——綜合三個階段,系統地和客觀地評述了他從克羅齊主義轉向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過程。
閻國忠 ·美學 ·17.2萬字
作為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舒斯特曼身體美學思想的專題性著作,本書力圖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對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的來龍去脈做出細致的梳理和審慎的分析,全面系統地呈現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的全貌,以彰顯其生成動因、理論內核、面相特征和學術貢獻。在此基礎上,對身體美學在當代跨文化語境中的歷史境遇和發展趨向,以及中西方身體美學的邂逅與交融等現實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和探討。
韋拴喜 ·美學 ·17.5萬字
《在典雅與游戲之間:17世紀歐洲巴洛克文學審美張力研究》從巴洛克文學審美張力角度切入研究對象,深入揭示巴洛克文學豐富復雜的文化意蘊,富有創見地指出巴洛克文學具有典雅追求與俚俗趣尚交織并存的審美特征,中肯地評價了巴洛克文學的藝術得失及其在文學史上的貢獻與影響。
金瓊 ·美學 ·18.4萬字
一、“意象與藝術”,以及意象與審美范疇等。二、對“氣韻”審美范疇的詮釋和“氣韻”審美范疇的哲學與美學基礎的研究和探討”。三、對石濤畫語錄的研究與詮釋,其中包括畫“者從于心”與畫者形天地萬物等方面內容。四、對中國畫基本特征與藝術意境,以及中西方不同民族文化取向和藝術發展的研究和探討。五、對中國畫與文化的理論思考,以及對20世紀中國畫藝術現象的研究
曹桂生 曹陽 ·美學 ·19.3萬字
在當代,無論是世界范圍內還是中國語境中,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都面臨著多重挑戰,世界政治格局、文學發展格局以及當代文化秩序已經發生了復雜的變化,但這并不影響作為一種思想精神與理論精神的馬克思主義美學仍然會有它的現實性,也不影響作為一種哲學理論和方法觀念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生命力。當下,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正走向綜合創新的發展過程,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即如何在學理層面上更切實地面對當代文化經驗,如何在根本上將那種學理層面上的理論建構與生活經驗和情感訴求層面上的現實發展結合起來,以增強理論對象化現實的能力,這是本書討論的主題。
段吉方 ·美學 ·16.2萬字
近代以來,中國傳播學的理論、方法主要是從西方引入的。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傳播學伴隨傳播事業的勃興而壯大,專注于現象性問題研究,一直趨步于西方研究的后塵,印跡鮮明。普及美學“本來美”理論,為“以人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諸學科提供了本體性發展依據。循此脈絡,中國固有傳播觀念自含“自性本美”的源頭性發展基礎,呈現迥異于西方傳播學的本體性特征,在傳播方式、傳播內容以及實踐效果上也別有特點,由此“普及美學傳播學”也成為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構的有益探索。
劉浩冰 ·美學 ·12.5萬字
這是一本全面、系統地介紹主體間性超越論美學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專著,同時也是一本探索美學基本理論與前沿課題的學術著作。主體間性超越論美學在學術界有著廣泛的影響,這本書是作者對主體間性超越論美學研究成果的一個概括和總結。它立足超越范疇的拓展與全新理解,提出自己的全新的美學構想,緊跟時代,開拓創新,注重視野的開闊,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創性,同時又注重材料的豐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簡潔。本書不僅適合作為大學生和文化界、藝術界、教育界朋友們的讀物,同時也適合作為各行各業對美學有興趣的朋友們的讀物。
楊春時 ·美學 ·10.4萬字
在人們的常識中,感性與理性、藝術與哲學的對立已經根深蒂固了。西方哲學家們的一些說法也加強了這種對立。維柯斷言:感受強則理智弱,理智強則感受弱,兩者是不可能共生共長的。尼采曾提出一個反方向的問題:哲學家蘇格拉底還能搞藝術嗎?尼采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恰恰從尼采開始,時代精神風貌大變,藝術與哲學的邊界開始模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更有了當代藝術,藝術與哲學的關系被重構了。本書以藝術與哲學的關系為主線,大尺度地梳理藝術哲學的歷史,力圖呈現藝術哲學史從古典、近代到現當代三個階段的總體特征。我們要問:美是如何發生的?這既是一個藝術史的問題,更是一個哲學史的課題。
孫周興 ·美學 ·14.6萬字
對于如何處理中西關學關系的問題,長期以來眾多美學家從各自的學術觀點和立場出發,做了積極的探討和研究。
陳云路 ·美學 ·14.3萬字
梁啟超美學思想構建及其研究的得失啟發我們,在純美學之外,還存在著梁啟超這樣的美學家所構筑的美學,它既不是單純的政治思想,也不是純粹的審美沉思,而是政治與審美融合的政治美學。本書主要論述的就是梁啟超與他所創構的政治美學。
莫先武 ·美學 ·19.2萬字
尼采是德國著名哲學家、詩人。他的美學不在于學理的探討,而在以美學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實際上是一種人生哲學。周國平翻譯的《尼采美學文選》對尼采美學思想做了系統的整理和匯編,并加入他自己的概括性、研究性文章《哲人尼采剪影》、《尼采美學概要》和《尼采美學導論》。由于篇幅較大,分做兩本書出版。《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收入1872年至1880年的著述,大致相當于其思想發展的早中期。《瓦格納事件:尼采美學文選》收入1881年至1889年的著述,大致相當于其思想發展的后期。
(德)尼采 ·美學 ·18.8萬字
《希琵阿斯前篇》是一篇古希臘美學對話。《美事艱難:柏拉圖<希琵阿斯前篇>義疏》是對柏拉圖《希琵阿斯前篇》的全面解讀。本書分為五部分:引言部分從朱光潛翻譯《希琵阿斯前篇》遺留的問題出發,重新挑起《希琵阿斯前篇》對話性質的爭論,并以尼采為榜樣,從美學問題著手進而延伸至蘇格拉底問題。第二章分析朱光潛漏譯的開場部分,并試圖證明,蘇格拉底與希琵阿斯爭論的焦點——智慧是否要遠離政治——才是理解整篇對話的鑰匙。第三章分析了希琵阿斯的三次定義,揭示了希琵阿斯思想的相對主義性質;第四章分析了蘇格拉底的三次定義,考察了定義不充分的緣由以及阻礙定義成立的因素。第五章從對話的結尾引申出梭倫箴言的問題,對比考察了阿爾喀比亞德的美好事業(政治)與蘇格拉底的美好事業(哲學),最終證明,哲學比政治更加高貴。
王江濤 ·美學 ·13.6萬字
美學并沒有那么深奧難懂,相反,它在我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書將大眾所觸不可及的深奧美學與人們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大眾的視角來闡述美學的相關知識,讓人們能夠輕松地掌握美學知識并能將美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朱珂葦 ·美學 ·11.1萬字
美如今正處于一種矛盾的處境。一方面,它如通貨膨脹般蔓延四溢:到處都可以感受到人們對美的狂熱崇拜。另一方面,美失去了一切超越性,屈服于消費的內在性:它塑造了資本的美學的一面。美以及崇高或震動所帶來的對消極性的體驗,完全被純粹的快樂即點贊所取代。美最終被色情化。本書既為我們展示了那些以真理、災難或誘惑表現出來的美的形式,也闡明了那些建立美的倫理或政治的美的維度。閱讀韓炳哲的書,意味著不斷地被鞭策喚醒。……他的社會批判雖然不諳體恤之情,然而韓炳哲仍然熱情地擁抱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周刊》
(德)韓炳哲 ·美學 ·3.5萬字
這是一本介紹美學大師及其思想精華的圖書。它虛擬了18堂神秘課堂,每堂課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并挑選一位合適的美學大師講授。在授課的過程中,聽課人與大師們還有互動和交流。雖然,那些大師們是帶著“任務”前來授課的,但他們可不是如此“聽話”的嘉賓,還會時不時說些自己的趣聞、趣事,如果你喜歡聽這些方面的故事,可千萬別錯過了本書!
王樹生 ·美學 ·15.3萬字
美學界對古代中國美學問題的探討集中在以文論、樂論、畫論為主要內容的藝術審美,對古代中國生活審美這一審美形態的關注較為有限。本書對古代中國生活審美概念進行了界定,對古代中國生活審美的原理形態進行了深入研究,從秩序審美,德性審美,禮儀審美等幾個角度對古代中國生活進行了分析,并論述了古代中國生活審美的現代轉化。
張翠玲 ·美學 ·16.5萬字
本書探討美學問題,收錄了《美的本質》《美盲限制了想象》《鮮花總比汽車美》《到底人間歡樂多》《美女之美》等文章。
余群 ·美學 ·1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