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國際儒學論叢》是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中心主辦的以儒學研究為主旨的學術集刊。本輯為第9輯,分為特稿、名家專訪、儒家思想、生命儒學、國際儒學、儒學發(fā)展史、儒學比較研究、書評八個欄目,收錄了國內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相關學者關于儒學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章,文章論題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學、新儒家等,反映了國內外儒學研究的一些新動向、新發(fā)展、新成果,以此推動儒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涂可國主編 ·中國哲學 ·27萬字
作者在尊重先賢時哲和原文含義的基礎上,采取意譯的方式,對一些語句重新斷句,對一些標點符號進行新的標注;運用闡釋學的原理和方法,把孟子放在中國文化史和孔孟思想史中進行哲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和美學等視域進行多維研究,多角度挖掘孟子思想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代多維價值。通過由果溯因,沿波討源,為中國文化自信尋找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內在邏輯。
薛永武 ·中國哲學 ·23.7萬字
本書以中國易學家兼詩論家為研究對象,依據(jù)可資分析的理論文本,探究易學思想與詩學觀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圍繞本體論、心性論、審美范式、語言論四個維度進行個案研究,作出科學的分析和闡釋;在與現(xiàn)代文學觀念的潛對話中,探賾索隱,揭示觀物取象方式與意、象、言結構的多種可能,重新回望中國詩學傳統(tǒng),建構“中國易學詩學”話語體系。
李瑞卿 ·中國哲學 ·30.6萬字
朱子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核心人物,他集宋代理學和經學之大成。本書是“朱子經學與四書學”專題會議的論文集,內容涉及:朱子的四書學研究,四書學是朱子經學的研討重點。朱子的五經學研究,朱子的易學和禮學得到重點討論;傳統(tǒng)朱子學問題再探,中和和道統(tǒng)問題得到重點討論;朱子學與北宋道學的考察,重點討論了朱子學的來源及其與北宋道學的關系;朱子學周邊及其影響的省思,也包括朱子后學及在東亞地區(qū)的傳播與發(fā)展等諸內容。
丁四新主編 ·中國哲學 ·24.5萬字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原為中國先秦儒學典籍,唐宋儒者在應對“佛道”挑戰(zhàn)而為儒學構建本體的遇程中,將“學庸語孟”進行了“四書化”,使之成為繼“五經”之後的又一儒學經典結構。然而,當理學及“四害”伴隨著中國文化傳入日本之後,江戶古學派對它們的批判、質疑、否定便紛至遝來,並解構了“四書”經典結構,開放了日本的“去四書化”的歷程,這一思想雎屬“暗流”,但對日本的影響卻不容忽視。這意味著,中日儒者對儒學解典的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已暗示出“文化認同”在近代之前的束亞世界出現(xiàn)了裂痕,尤其是從束亞史的視域內考察“四害”經典結構的形成與解構,既折射出中日儒者對儒學典籍的不同詮釋,也意味著他們在同一文化範疇內漸行漸遠,而這一不同思想取向甚深地影響了中日兩國的歷史進程。也就是說,對待束亞問題的研究不能將著眼黠僅限於近代柬亞,近代之前的東亞世界更是不容忽視的部分。
董灝智 ·中國哲學 ·27.5萬字
本書在吸收西方有關正義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先秦儒家的政治正義、道德正義、精神正義等進行分層論述,是借鑒西方政治哲學理論對先秦儒家正義思想進行詮釋的一種嘗試。作者對先秦儒家正義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指出在精神正義、道德正義、政治正義三者中,精神正義是最活躍的因素,它引領道德正義和政治正義。在先秦時期,以倫理中心主義為特征的禮制統(tǒng)合精神、道德、政治而成了規(guī)定人們全部生活的倫理正義。
路振召 ·中國哲學 ·34.6萬字
本書分為“經學研究”“版本校勘”“專人專書”“儒學新論”“域外漢學”等六部分,收錄了《喪屨形制考》《荀子對孔子正名論的邏輯化發(fā)展》《佚詩<貍首>考》《關于<三經義>的幾個基本問題的再認識》《單疏抄本<春秋谷梁疏>流傳考》等文章。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 ·中國哲學 ·31.3萬字
本書以“柏拉圖的倫理思想”為論壇專題,刊載陳斯一、樊黎、盛傳捷、蘇峻、吳鴻兆等學者的論文《“生育”還是“觀看”——柏拉圖<會飲篇>中的愛欲與不朽》《<斐德若>前兩篇演說詞中的理性與欲望》《正義與數(shù)——重思<理想國>中克法洛斯父子的正義觀》《理解柏拉圖“日喻”的“三重障礙”》《盤詰、真理與真誠——重審弗拉斯托的蘇格拉底“標準盤詰”解釋》等。
仰海峰主編 ·知識讀物 ·29.8萬字
個體及個體化是近現(xiàn)代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馬克思在反思和批判資本現(xiàn)代性的語境下,把個體自由與人類解放結合起來,并在繼承近代社會政治哲學重視個體本位的基礎上,通過強調社會關系和實踐活動的基礎性,把哲學史上對個體及其自由的理解轉化為“社會關系中的個體”之自主活動和自我實現(xiàn)問題。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既是馬克思理論的價值承諾,也是貫穿其思想始終的主旨。本書旨在結合西方哲學史語境,從語言哲學的主謂關系視角考察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個體理論,探討一個具體的、豐滿的個體如何才能“出場”的問題,目的在于揭示真實的個體如何出場的邏輯機制。
張守奎 ·馬哲 ·29.3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基于發(fā)展哲學的視角闡述了整體性發(fā)展“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理論和實踐問題。全書遵循著從一般到具體、從理論到現(xiàn)實的邏輯進路,在總述了社會發(fā)展和整體性發(fā)展的含義、整體性發(fā)展的思想淵源的基礎上,分別從歷史合力論、刺激應變原理、社會主要矛盾論、發(fā)展機制論、整體文明論、實踐任務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角度論述了整體性發(fā)展問題,使整體性發(fā)展這一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范疇獲得了清晰和全面的展現(xiàn)。
邱耕田 ·中國哲學 ·26.9萬字
首章公共道德觀念的歷史源流與理論維度;第二章公共道德的價值基礎與價值訴求;第三章市場經濟:公共道德的經濟基礎;第四章民主政治:公共道德的政治基礎;第五章公民社會:公共道德的社會基礎;第六章志愿者行為:社會維度的公共道德行為模式。
廖加林 ·倫理學 ·29.2萬字
在我國,對地學哲學的思辨一般遵循從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及其方法論角度,去探討分析地學思維及其方法,或是從科學哲學的角度考察地學自然科學。本書融合了上述地學哲學及其研究的主要思路,精選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學技術與社會發(fā)展研究所,及科學哲學、科學技術史等專業(yè)自1998年以來的地學、哲學與社會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對地學科學思想、地學史及其淵源、地學科學哲學、地學科學方法論和地學與社會關系等,做了全方位的探討和思考。
劉酈 劉愛玲 阮一帆編著 ·理論流派 ·24.7萬字
本書試圖擺脫學界在討論歷史唯物主義學科特征問題時所存在的“哲學一科學二分”的理論預設,立足當前學科發(fā)展的新特征(互涉、跨界、融合),從“學科互涉”這一視角出發(fā)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重新解讀。這種運用現(xiàn)代社會科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觀察分析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歷史研究活動,進而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科特征問題作出現(xiàn)代性解讀的嘗試,不僅能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也能夠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及其當代價值。
李娟 ·理論流派 ·21.1萬字
本書運用歷史語境主義的方法,研究《商君書》的國家建設思想,不僅分析戰(zhàn)國中晚期的政治社會語境和思想文化語境,更根據(jù)當時的語境來合理地理解國家建設在當時的意義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并探討作為主要政治行動者的“商鞅學派”這些法家是如何“以言行事”的,以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提供經驗借鑒與政治智慧。
羅雪飛 ·中國哲學 ·23.2萬字
本書收錄了鄭開近年來的多場講演和訪談,圍繞“舊邦新命”這一主題展開,旨在追尋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的原因及其在歷史長河中展現(xiàn)出的獨特生命力。書中探討了中國文化在歷經劫難后仍能化險為夷的秘密,特別是古代王朝更迭中的穩(wěn)定性。鄭開認為,“舊邦新命”的歷史文化意識是中國文化強韌生命力的根源,也是其在近現(xiàn)代中西文明沖突中仍能生生不息的關鍵。
鄭開 ·中國哲學 ·2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