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的三件大事破題,著重從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貢獻、在糾正錯誤中繼續探索五個方面,論述了毛澤東同志為新中國作出的歷史貢獻,闡明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本書對澄清歷史事實,回擊對社會主義的歪曲,教育青少年都是很生動的教材。
李捷 ·中國政治 ·21.4萬字
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問題是一個正處于發展中的大課題。本書以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世界范圍的實踐所作的理論探索進行分析為基礎,凸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統一。并以專門的篇幅分析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新課題、新考驗,闡述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還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國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了世界進程中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在展望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前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前途中,論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的歷史進程和趨勢。
張雷聲 武京閩 ·中國政治 ·29萬字
從“五·四”至“九·一八”這段歷史時期,民族救亡意識與思想啟蒙觀念并駕齊驅。此時,在《東方雜志》、《太平洋》、《改造》、《努力周報》、《現代評論》、《新月》、《新路》、《醒獅周報》等刊物上,發表政論文章較多的學人群體所構成的知識界,就如何建構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現代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政制設計及爭論。本書期望對此進行一個較為系統的歷史考察,并從歷史學與政治學的角度略陳己見,以彌補以往該領域研究之不足,并增進我們對這個“年代”的了解。
肖高華 ·中國政治 ·20.8萬字
北伐完成,國民政府統一仍限于形式。整合地方實力派、完成實質上的統一是國民政府面臨的艱巨任務。本書透過諸種一手資料的考訂、鑒別,深挖細節,重構史事,將國民政府整合地方實力派的主體與客體,置于同一歷史場域進行探討,既分析國民政府整合地方實力派與處理其他問題的關系,也探討整合的制度與策略;同時兼顧地方實力派的視角,分析其對整合的多元因應。在此基礎上,思考國民政府時期整合地方實力派的特點、成效與局限。
郭昌文 ·中國政治 ·25.2萬字
本書從官吏集團的角度考察秦興亡之原因。在考辨秦自商鞅變法以迄王朝滅亡期間史實的基礎上,本書一方面總結了秦國迅速崛起的歷史經驗,另一方面深入探討了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訓。概而言之,在商鞅主持制定系列驅使上下戮力耕戰的法令,讓秦國完成向以法治國的轉變后,秦國興于秦法之治下官吏集團的積極效力;在秦法未變的情況下,秦王朝亡于胡亥即位后官吏集團遭受摧殘性打擊及其在大勢已去認知下的土崩瓦解。本書努力讓人們真正認識并認真汲取秦興亡的經驗教訓,為進一步完善政治法律制度、提高國家治理能力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
寧全紅 ·中國政治 ·31.6萬字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情報告”系列輯刊的第三輯,包括精準扶貧、社會治理、文化傳承等當前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2014年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屬研究所與地方基層人民政府合作建立所級國情調研基地59個。所級國情調研基地的任務是長期跟蹤調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狀況、積累調研基礎數據、提供對策建議。書中選取2016年度所級國情調研基地取得的調研成果,資料權威、分析精辟,對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國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學部工作局 ·中國政治 ·29.3萬字
首先,本書探討了中國現代性建構的系統困境與風險。以現代性建構為主題的社會系統轉型是當代中國的基本問題情境,中國在取得歷史性進步的同時也遭遇各種困境,值觀體系陷入混亂等等。其次,本書探討了如何以系統創新探索多元現代性的中國道路。走出系統困境要求探索多元現代性的中國道路,推進發展模式的轉變,以系統創新突破系統困境。最后,本書探討了如何通過凝聚改革共識、制定改革戰略以推動發展轉型與系統創新。改革是推動發展轉型的必由之路,漸進式改革是現實的選擇。面對改革乏力的現實,需要打破僵局,以民主凝聚共識,匯集社會各界力量以推動改革與創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可以看到,中國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上已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這時需要以最大的勇氣推動改革創新,在發展轉型與系統創新中實現中國夢。
魏波 ·中國政治 ·20.3萬字
雖然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是中國歷史上最規范、最系統、最制度化與程式化的科舉考試,各級官員的大多數都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但在基層社會還分布有大量儒學熏陶出來的、未得到基本科舉功名(如生員)的文人,他們雖然未得到朝廷給予的任何特殊權利,但他們在基層社會踐行儒家的思想和道德理論等,也成為基層社會中有威望的人物,能化解社會矛盾,積極從事各項公益事業,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擁有科舉功名的鄉紳,但同樣在基層社會中起著鄉紳的作用。本書以鄉紳為切入點來研究明清江西鄉村社會治理,研究時空從1368至1911年的江西,以這一時空的鄉紳為中心進行明清鄉村社會治理的歷史考察。
施由明 ·中國政治 ·26.6萬字
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我們向哪里去?所走的道路選對了,我們就可以避免發展中的陷阱;走錯了,我們就可能跌人社會政治動蕩、經濟低速發展、人民長期不富裕、國家競爭力不強并下降等發展的“中國陷阱”之中。
周天勇 ·中國政治 ·30.6萬字
本書是2014年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省領導指示圈示課題”研究成果的集萃,包括了16份研究報告。這些成果均經過一定的鑒定、結項和評審程序,并獲得了省領導的肯定。本書的出版從一個側面展示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整體科研狀況和學術成就,為進一步推動“十三五”時期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發展、促進優秀科研成果的及時轉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金安江 吳大華 ·中國政治 ·41萬字
全書大體分為四大板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板塊,涉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圖景象、戰略任務、歷史重任,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準和評價方法探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板塊,涉及經濟轉型發展、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戰略、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精準扶貧、人民幣均衡匯率、金融風險防控、口岸開放等方面;行政體制改革板塊,涉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層級優化、中央與地方關系、公共服務統籌、城市群治理,以及公眾參與、城管價值等方面;社會建設板塊,涉及創新社會治理、社會組織發展、環境保護、大學畢業生就業、藥品安全、養老保障、社區志愿服務、家庭教育等方面。這些研究成果,既有頂層設計的宏觀思考,也有尋幽探微的微觀分析;既有街談巷議的社會熱點,也有尚未顯現的潛在問題。而這些研究成果共性的一面,都圍繞破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問題,力求服務于“十三五”規劃目標的實現。
魏禮群 ·中國政治 ·31.4萬字
一般而言,外力對于重大事件進程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共產國際、聯共(布)作為一種外力,對中國大革命影響甚巨。這種影響,大多經由派往中國的代表、顧問們來實現。國民黨政治顧問鮑羅廷,就是其中之一。本書圍繞鮑羅廷與莫斯科、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工農運動等之間的互動,剖析其在中國大革命中的思想和行動。可以認為,在客觀形勢極為復雜的背景下,以鮑羅廷為視角的分析,有助于進一步認識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大革命的關系。
周利生 ·中國政治 ·35.7萬字
清初,清廷為“隆重陪都”仿效京師六部在盛京設立戶、禮、兵、刑、工五個部,統稱為“盛京五部”。本書以“盛京五部”為研究對象,對五部的沿革、機構、人員、職能,以及五部與清帝、其他衙門的關系進行了論述,內容涉及清代盛京的行政設置、土地、戶籍、詞訟、禮制、軍務及旗民關系等,是學界首部對盛京五部進行全面、整體研究的學術著作。
李小雪 ·中國政治 ·21.5萬字
本書以清末新疆、西藏、蒙古新政為研究對象,從國家視角探討了清政府為應對邊疆危機,通過在邊疆地區實施新政將國家權力滲透到邊疆社會基層的歷史脈絡;在細致梳理清末邊疆新政內容和過程的基礎上,闡釋了實施邊疆新政的內在機理,客觀分析了清政府通過邊疆新政加強邊疆治理、重新統合邊疆地區的實際效果。
高月 ·中國政治 ·26.7萬字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領域”。這是黨中央在深刻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提出的反腐倡廉的重要戰略思想。深刻認識制度建設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性,切實加強制度建設,對于落實中央《工作規劃》,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書從理論和現實層面對制度反腐作了全方位的論述。
鄭潔 盧漢橋主編 ·中國政治 ·22.3萬字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本書是為高等院校本科學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而編寫的教材。在北京大學教材建設委員會的支持下,這本教材在2003年被入選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設工程立項。本教材的編寫吸收了學術界有關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方面的很多成果,編寫工作得到北京大學教務部和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胡利國副編審為本教材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我們向所有提供支持和幫助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
陳占安 孫蚌珠 ·中國政治 ·33.4萬字
本書為中國人民大學重大科研項目之一。民國史與城市史研究都是當下歷史研究的熱門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文化意義。本書以1912—1937年的北京為時空范圍,通過論述北京的婢女構成、婢女買賣、婢女的日常生活、婢女的情感與婚姻、政府禁婢法令、婢女救助與安置、婢女解放運動等問題,全面展現了民國時期北京婢女問題的復雜面相,探討了社會轉型和城市劇烈變動對婢女褪去傳統色彩、向現代轉型的影響。
張秀麗 ·中國政治 ·30.1萬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民主觀念日趨成熟,中國的民主實踐也更加多元化。在觀念上,從民主就是選舉的單一民主觀,演變為多元形式的民主觀。在民主實踐上,本研究的發現是,每十年都有主導性的民主形式出現:80年代流行的是選舉民主,但也提出了社會協商對話機制即今天所說的協商民主;90年代是自發的基層民主即村民自治;21世紀頭十年則是頂層設計的黨內民主以及自發的網絡民主即參與式民主;2012—2022年則以建設全方位多層次的協商民主為方向。觀念和制度的變遷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民主對于中國政治的重要性以及中國政治內在的民主性。中國人所追求的民主必然是“可治理的民主”,為此需要以“有能力的有限政府”而走向國家治理現代化。本研究有助于人們以新的視角認識中國民主。
楊光斌等 ·中國政治 ·22.7萬字
本書從城鄉差別的歷史演進出發,以社會分層與政治關系、社會結構與權力體系、社會秩序與政治控制、社會意識與政治文化和社會矛盾與政治活動為主要內容,對古代、近代和當代中國城市與鄉村政治社會的狀況、特點、變遷及歷史影響進行了系統的比較分析。作為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城市與鄉村政治社會狀況及歷史變遷的著作,本書對于全面準確地認識中國的基本國情,特別是中國政治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及特點,有著獨特的價值和魅力。
徐勇 ·中國政治 ·32.8萬字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民國史學科早已突破自我學科限定,從狹義的民國時期的政治史,發展成為涉及民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發展、政黨斗爭等各方面的“廣義民國史”。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大量海外民國時期珍稀檔案史料的出版與開放,民國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進一步拓展和提高。本書從政權建設的角度,系統梳理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民國政治史的學術發展脈絡與研究現狀。
張靜 李志毓 羅敏等 ·中國政治 ·38.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