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內容共有五部分:“序言、前言和創刊詞”和“書評”,主要是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部分中國佛教與中國哲學論著所作的序言和評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佛學和中國哲學學術研究的進展。書中“追念前賢”部分記錄了幾位老師對作者的教育、扶持和恩德。作者五十多年來的治學體會,匯集在書中的“治學”部分。另有十多篇文章,因不易歸屬,則列入最后一部分“其他”之中。
方立天 ·理論 ·25.4萬字
本書在總結中國佛教文化體系的結構、元素、內外聯系、演變根源和內在特質的基礎上,著重論述佛教文化諸多元素的豐富內涵,如對佛教緣起、平等、慈悲理念、人生理想理論、倫理思想、心性學說、生態哲學等多有論述。本書還初步探究了中國華嚴宗佛教哲學理論架構和范疇體系。本書強調中國佛學思想精華對當代世界文明建設的現代意義。
方立天 ·理論 ·26.9萬字
《論原始信仰與薩滿文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著名民族學人類學學者、研究員孟慧英多年來研究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薩滿教的論文匯集。本文集深入探討了薩滿教的起源,薩滿教在不同民族中的特點,薩滿巫師是如何溝通人神的,薩滿在原始宗教、民族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薩滿教的歷史作用和社會影響。《論原始信仰與薩滿文化》主要收錄了原始宗教習俗的變遷、關于薩滿教的認識、埃里亞德薩滿教研究的基本特點及其影響、考古發現與薩滿教、論薩滿教的“獸主崇拜”、論薩滿文化的演變、東北部地區少數民族薩滿教信仰中的祖先神、清代宮廷祭祀的佛立佛多鄂漠錫媽媽考釋等內容。
孟慧英 ·理論 ·28.1萬字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論述佛教從起源到20世紀在世界范圍內興衰演變的主要過程,由十四卷十五冊構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對印度佛教的貫通性敘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對中國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的全面論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韓國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闡述斯里蘭卡和東南亞佛教的歷史。第十三卷是對亞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尕藏加 ·理論 ·33.9萬字
王頌 ·理論 ·41.6萬字
《亞洲之外佛教》是《世界佛教通史》系列第十二卷,主要講述了歐美非等非亞洲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發展情況。主要內容如下:一、佛教在歐洲、美洲的初傳。佛教在歐洲的初傳,佛教傳入美洲的傳說。二、英國佛教。早期的佛教學術研究,佛教信仰的開端,南傳佛教的新氣象,日本佛教的傳播,藏傳佛教的迅速發展,漢傳佛教的傳播。三、法國佛教。學者的學術研究,探險家與藏傳佛教、佛教組織出現的背景,佛教宗派的傳入,佛教發展的新動態。四、德國佛教。早期哲學家與佛教、學者的佛教研究,早期的佛教團體,佛教宗派的發展。五、歐洲其他各國佛教。西歐其他各國佛教,中歐其他各國佛教,北歐各國佛教,南歐各國佛教,東歐各國佛教。六、美國佛教。美國早期學者與佛教,華工與漢傳佛教初傳美國,日本移民與日本佛教初傳美國,神智學會與佛教,世界宗教大會前后的美國佛教,二戰結束前日本佛教的傳播,二戰后日本佛教的發展,“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與佛教,漢傳佛教的發展,藏傳佛教的迅速傳播,南傳佛教,韓國佛教,越南佛教。七、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佛教。加拿大佛教,拉丁美洲佛教,大洋洲佛教,非洲佛教。
楊健 ·理論 ·34.2萬字
本書是世界佛教通史叢書之中國佛教卷,介紹了宋至清中期的中國佛教發展情況。主要內容如下:一、宋代佛教。兩宋社會與佛教、臨濟宗的理論與實踐、云門宗的理論與實踐、曹洞宗的理論與實踐、華嚴和天臺的“中興”、律宗與凈土信仰、佛教藝術新風貌。二、遼金佛教。遼代社會與佛教、遼代寺塔建筑藝術、金代社會與佛教、金代佛教藝術概況。三、西夏佛教。西夏社會與佛教、佛教政策和管理制度、僧眾管理與寺廟、佛教宗派和藏傳佛教、佛教藝術。四、元代佛教。元代社會與佛教,元代教門簡況,臨濟宗及其禪學演變,多民族佛教文化藝術的融合發展。五、明代佛教。明代社會與佛教,明代初中期佛教,明代后期佛教(上),明代后期佛教(下),明代佛教文化藝術。六、清代前中期佛教。佛教政策與管理措施,禪宗諸派及其演變,教門諸派、律宗與凈土信仰,寺院組織管理制度,三類重要法事。
魏道儒等 ·理論 ·45.3萬字
第十二卷是對斯里蘭卡和東南亞佛教分國別闡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分設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學語言研究、歷史考古研究、哲學宗教研究、經濟研究、法學社會學研究、國際問題研究七個系列,選收范圍包括專著、研究報告集、學術資料、古籍整理、譯著、工具書等。
鄭筱筠 ·理論 ·36.1萬字
本書稿用宗教人類學、醫學人類學的田野作業及榮格學派的“集體無意識”、弗洛姆的人本主義等精神分析理論為主體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宗教與精神病理之關系的深入解析與思辨,為人們打開了認識宗教與人類深層心理之關系的新窗口。本書稿為國家后期資助項目,送審后經國家宗教局審核,認為書稿是一本嚴肅的宗教心理學著作,其中對宗教的認知判斷是科學理性的,不違反宗教政策,可以公開出版。
高長江 ·理論 ·44.5萬字
作者有關宗教思想、道德觀念與社會濟活動之的密切聯系和互相作用的論述,可以看作對馬克斯·韋伯關于新教倫理促進資主義發展著名命題的回應、批評和補充。而在當今世界經濟利益和道德思考不再互相隔離,經濟倫理越來越成為各界共矚目的緊迫問題的情況下本書甚至比它初次面世時更為引人注目,也更具啟迪意義。
(英)R.H.托尼 ·理論 ·23.9萬字
本書介紹了世界七大宗教傳統,包括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種原初宗教。作者透過個人的觀察,以理性與感性、傳統與現實的態度,以及深入淺出的語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傳達給大眾。書中匯集了作者三十余年教學與研究的新成果,特別是在對兩性觀點與語言的運用、各宗教的內在層面分析,以及藏傳佛教、蘇菲教派與歷史上的耶穌等方面做了詳細述說。
(美)休斯頓·史密斯 ·理論 ·28.8萬字
該書是南懷瑾先生關于聲聞地講錄的上冊,共10講,約14萬字。他認為《瑜伽師地論》依次涵蓋了人道、天道、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的修證,修行者修好人天乘后才有資格修小乘道,然后才夠得上修菩薩道,最后才能修大乘道。他注重聲聞乘出家眾的修證,目的在于領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他開篇即有針對性地分析了修行者20種不能得定的原因和修定中的4種障礙,啟發學人警惕,以避免修持路上誤入歧途。他指出《瑜伽師地論》非常注重因明(邏輯),告誡修行者在學習時要運用邏輯思維加以分析歸納。
南懷瑾 ·理論 ·27.6萬字
方立天編著的《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把佛教中國化界定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時代化,并敘述了佛教中國化的不同階段、途徑和方式,還通過與中國的政治理念、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民間信仰、社會習俗等的互動關系,揭示出佛教中國化的實質,總結出有別于印度佛教的中國佛教的六個重要特點:重自性、重現實、重禪修、重頓悟、重簡易、重圓融。
方立天 ·理論 ·39.3萬字
在各種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學內涵最為豐富多彩。《佛教哲學(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對佛教哲學現代化研究的嘗試。全書簡要地論述了佛教哲學的構成和流派、歷史演變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學的人生價值觀、宇宙要素論、宇宙結構論、宇宙生成論和本體論以及認識論的基本內容進行了探討和闡述,以此凸現佛教哲學體系的總體思想風貌和理論特質。《佛教哲學(方立天文集第四卷)》還就佛教“空”義的思想歷史演變、“空”義的類別、內涵及其理論思辨價值,作了集中述評,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學的思想內核。
方立天 ·理論 ·26.6萬字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從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將迎來八十大壽,值此欣盛之時,結集以為紀念。方立天先生為人可敬,為學可信,畢生孜孜矻矻,專注于中國哲學、佛學與文化的研究,著作頗豐,影響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為集大成,在中國哲學與中國佛學研究領域,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關鍵意義。
方立天 ·理論 ·3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