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觀呼吸,不僅加深對生命本身的認識,還會讓心變得穩定、敏銳和專注。在書中,德寶法師開篇就指明禪修的目的,以及常人對禪修的種種誤解,然后系統地介紹了如何通過單純的覺察與呼吸的掌握,達到正念。按照書中一步步的禪修指導,以呼吸為專注的焦點,觀看一切身體經驗、感受與思想的變化,進而觀察你所認知的整個世界,最終以覺醒、智慧的心,安詳面對起伏的人生。
(斯里蘭卡)德寶法師 賴隆彥 ·佛教 ·10萬字
弘一法師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門之前,他已在文學、律學等等各方面都頗有造詣。人生的一個轉折讓悟性極高的李叔同出家歸隱。從此佛門多了一位修為甚高的法師。弘一法師的智慧與超然讓世人敬仰,他的定力與慈悲讓世人敬重。
弘一法師 ·普及讀物 ·12.5萬字
本書精選了他從風華才子到云水高僧的傳世名篇,配有法清法師意境高遠畫作,文中有情,畫里有禪。詩情畫意,美不勝收。
弘一法師 ·普及讀物 ·7.3萬字
道家學派對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藝術等諸方面的重大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它作為中國人的處世修身之學,與儒家思想分庭抗禮而又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內核,它產生了老子、莊子兩位世界級的大思想家,它的思想豐富了人類文明的精神寶庫。《道家妙語話人生》在編選原文的基礎上,主要選用了道家的、一些經典名著中的“妙語”,例如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華南經》、《列子》、《淮南子》,以及道教興盛時期的一些著名代表人物,如阮籍、嵇康、陶淵明等人的經典“妙語”,在正文中,對“妙語”進行了闡釋,用淺顯的語言鋪陳“妙語”的精髓,讓讀者更加容易理解“妙語”的真正含義。
靜宜 ·普及讀物 ·16.2萬字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三個方面。自從兩漢之際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土之后,便與中國本土的儒、道相融合,使之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儒、釋、道三者,在社會教化功能中,也呈現出了各有側重的社會分工。儒家側重以仁義禮智信教化社會成員,使之通曉倫理道德,明確長幼尊卑,便于社會統治和管理。道家側重提倡修身養性,講究服食藥餌、導引吐納,以期身體康健,長生不老。佛家則不僅宣傳“緣起性空”,以使人覺悟,祛除妄想、顛倒、執著,度盡煩惱苦厄,提高生活質量,還積極倡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以及“因果報應”等,以期凈化人心和社會環境。
鄢敬新 ·普及讀物 ·10.5萬字
《感應篇匯編》乃《安士全書》姊妹篇,被譽為古今善書之王。本書歷經數百年白話再版面世,中國社科院宗教所黃夏年先生和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分別為本書作序。本書為匯編原文加注標點,對生僻字詞以及人名、地名、典故、引文等進行注釋,并譯成現代白話文,對原文中史實還不夠詳細的內容作了“譯者補充”。本書為《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全集,共四卷。
(古)佚名原著 曾琦云編著 ·道教 ·84.9萬字
《全彩五百羅漢之謎》由云一編著,以羅漢為開端,從介紹羅漢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傳承,洋洋灑灑間。帶出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八百羅漢的相應解釋,最后具化為佛陀、菩薩、僧信、與佛結緣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過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和一個個佛教典故來深入淺出地詮釋深奧佛法的傳布、佛教宗派的發展與傳承。本書對大量的資料進行了篩選,精心構建了一座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橋。
云一 ·佛教 ·15.7萬字
《地藏經》是在中國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大乘佛教經典,包括《地藏本愿經》、《地藏十輪經》和《占察善惡業報經》,三經之中以《本愿經》最為著名,主要敘述了釋迦牟尼在忉利天為母說法的大會上,稱揚贊嘆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本生誓愿與救度眾生的威神之力,突出了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犧牲精神。《地藏經》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因果與業報,認為人的行為會影響到自我的精神狀態,進而決定我們的生活狀態與人生走向。而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能夠改變我們生活中各種困擾,更好地實現自我的人生幸福與夢想。
釋心田 ·普及讀物 ·14.8萬字
身體康健乃至“長生不老”,千百年來一直是世人的向往與追求。南懷瑾先生結合自己多年來的修習實踐以及古今述作,撰寫了本書。書中著重敘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靜坐修持法。內容包括:靜坐的姿勢與要點;靜坐中體內氣機的反應,與由此而引發的心理與生理的變化;佛家的七支坐法;道家的內丹靜坐法;打通任督脈、奇經八脈的方法;中醫經絡學說中的氣功;以及《太極煉丹秘法》、《菩提道歡第論》等著作中的修煉法。為糾正訛傳誤修,恰生養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南懷瑾 ·普及讀物 ·7.3萬字
本書從佛的眾多角度來詮釋佛的真意,將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當中。仔細閱讀本書,會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系更和諧,讓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懷更寬廣。
戒瞋癡編著 ·普及讀物 ·10.8萬字
本書精選百余個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精華的經典故事及公案,在解析諸家思想內涵同時,結合現實人生的種種境遇,使得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的傳統思想如同娓娓道來的家常話語,讓人有所思、有所悟,找到解決生活難題的辦法。
趙凡禹 白小俠 ·普及讀物 ·29.1萬字
學佛必須要看清自己的心動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歷世煉心即是福慧雙修,守住真心勝過所有法門,激活能量打開心量,沒有過去未來就是當下,每一個當下都能覺悟那就是佛,眾生成就了你,沒有眾生就沒有無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轉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轉。
釋萬行 ·佛教 ·23.7萬字
《楞嚴經》是我國禪宗、凈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經典。自唐以來,僅是它的注疏就有一百多種,至于寺院內外的誦持講習則更為普遍,有名的“楞嚴法會”就是據此建立的。《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由唐代般剌密帝譯出。經中主要論述了“根塵同源,縛脫無二”的理論,以及“二十五圓通法門”。明末高僧智旭評價說:“此宗教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閱藏知津》卷(十一)本書為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撰著的《楞嚴經》全本的大義今釋,內容包括:原文、注釋、今譯和串講(用括號的方式標出)。譯文力求信雅達,推陳出新,化古為今,是一部質量較高的《楞嚴經》白話讀本。茲經版權方臺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老古公司二〇一二年三月第二版校訂出版,以供研究。
南懷瑾著述 ·佛教 ·25.4萬字
《禪的行囊》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繼《空谷幽蘭》后的又一力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進行了穿越中國中心地帶的旅行,追溯了已經成為中國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脈之一的禪宗,其各代祖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游歷經歷,并訴說了他多年來對禪的深深體悟。
(美)比爾·波特 ·普及讀物 ·20.3萬字
《六祖壇經箋注》是為佛教、特別是禪宗極為重要的經典《壇經》進行注釋解說的著作,也是《壇經》“箋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書搜集資料豐富,注釋嚴謹,以“字字考其來歷,句句求其證據”的標準,詳細解釋闡述《壇經》本義,使《壇經》奧義清晰可讀。
丁福保 ·佛教 ·20.2萬字
面對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佛教典籍,如何選擇,怎樣去讀,這是每個想了解或研究佛教者都會遇到的問題。《佛教十三經》收錄了編者精心選擇的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最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經——《心經》、《金剛經》、《無量壽經》、《圓覺經》、《梵網經》、《壇經》、《楞嚴經》、《解深密經》、《維摩詰經》、《楞伽經》、《金光明經》、《法華經》、《四十二章經》,從佛教典籍的“最經典”起步,引領讀者走上佛學的探索旅程。為了方便讀者更好地閱讀、理解經文,我們采用在人名、地名下加專名線,書名下加波浪線的做法。
(后秦)鳩摩羅什等 ·佛教 ·40.4萬字
本書以臺灣第一高僧圣嚴法師的禪證體悟為中心,結合現代人的心理訴求,從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等日常行為入手,闡釋凈化身心、緩解壓力的禪修法門。將心理減壓和禪修秘法完美結合的佛法書,祝你走向身心康寧的禪修之道。
許長榮 ·普及讀物 ·11.3萬字
道教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追求清靜無為、修道成仙,使現世的人們求得生命的寧謐和圓滿。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是學究天人的李白、蘇東坡,都對它如癡如醉。可以說它是地地道道的漢民族的心靈救治良方,也使中國文化變得豐富多彩,并使我們的生活烙上深深的中國印,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
張夢逍編著 ·普及讀物 ·14.4萬字
本書是一本啟蒙、啟智的佛教入門書,也是教育普通大眾修身養性提升自我的一本有益書籍。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12.3萬字
本書是中世紀著名伊斯蘭教學者伊本凱西爾為《古蘭經》所寫的注釋本,是阿拉伯世界的權威著作,曾被譯為德、英、法等多種文字在多個國家出版發行,不僅是廣大穆斯林宗教生活中的必讀之書,也是國際學術界研究伊斯蘭教的重要參考書。孔德軍的譯本在我國出版后,得到穆斯林的好評,暢銷不衰。本書已經多次重印,取得較好經濟效益,同時增進民族間的了解。本書已經多次重印,取得較好經濟效益,同時增進民族間的了解。本書已經多次重印,取得較好經濟效益,同時增進民族間的了解。
(阿拉伯)伊本·凱西爾 ·伊斯蘭教 ·2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