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圣巴托羅繆大屠殺:16世紀一樁國家罪行的謎團

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羅繆日,在法王查理九世默許下,新教軍事領袖科里尼被天主教一方吉斯公爵亨利一世手下的士兵殺害。很快,天主教徒頭戴飾有十字架的帽子,臂纏白色袖章,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天主之名追捕“異端”,處決迅速演變為大規模殺戮。然而,就在幾天前,巴黎城中還一片歡樂祥和,一場象征和解的隆重婚禮剛剛在巴黎圣母院舉行。新娘是查理九世之妹瑪格麗特,新郎則是信仰新教的納瓦爾的亨利,即未來的亨利四世。短短幾天,誠心尋求和平的婚禮為何會演變為“血色婚禮”?為什么對少數新教領袖的處決會演變為幾乎波及全法國的大屠殺,它又如何攪動國際局勢?在一系列事件中,查理九世、美第奇王太后、天主教權貴、西班牙國王扮演了何種角色?法國歷史學家阿萊特·茹阿納分析處決與大屠殺突然發生的來龍去脈,考察當時國內外新教徒與天主教徒對此的反應,重新講述了圣巴托羅繆大屠殺的故事。在她看來,這血腥的一天改變了法國歷史的走向:天主教在法國的命運徹底改變;新教徒不再認為法國會成為新教國家,開始形成身份認同;動亂殺戮之后人們對秩序的渴求使君主權威得到強化,絕對專制的大門開啟;對宗教分裂及其導致的創傷的反思,同樣使王權受到質疑,甚至為大革命埋下伏筆。圣巴托羅繆大屠殺無疑是一個悲劇,它因恐懼而將他者視為異端,將差異扭曲為威脅,距今迢遙卻又未曾真正遠去。

(法)阿萊特·茹阿納 ·世界史 ·23.4萬字

希臘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盧浮宮三寶中,有兩件是古希臘遺產。西方戲劇史四大悲劇家中,有三位是古希臘人。羅馬詩人賀拉斯曾說:“羅馬人征服了希臘,希臘文化卻征服了羅馬。”古希臘文明更是西方文明的兩大源頭之一。在本書中,兩位美國知名歷史學者、考古學家攜手創作,將我們帶到從史前到公元前30年這段久遠的古希臘歷史中。他們將歷史事件、風云人物與社會制度,以及政治、經濟、宗教、地理、戰爭、哲學、神話、戲劇、繪畫、建筑等主題巧妙編織在一起,結合53幅地圖、182張插圖、豐富而精彩的歷史文獻,帶我們深入古希臘人的日常生活,體會他們精神世界的波動與延展,了解他們孕育自身文明的重要推動力。更重要的是,本書不局限于對愛琴海地區的描述,而是將視野擴大至整個地中海世界,力圖全面呈現與古希臘人有所互動的國家與人物。由此,全書將邁錫尼文明、數百年黯淡的黑暗時代、古風時代城邦的誕生與成功、希臘化時代,以及倒于古羅馬鐵蹄的命運時刻娓娓道來,這片土地在作者的筆下彰顯出了它在時代洪流中的起落、掙扎和生生不息之力,而對于作為主角的古希臘人,我們也得以充分了解他們的行為對重大歷史進程所做出的具體貢獻。

(美)伊恩·莫里斯 (美)巴里·B.鮑威爾 ·世界史 ·52.1萬字

狼性時代:第三帝國余波中的德國與德國人,1945—1955(理性國譯叢64)

戰后的德國,一個充滿占領者、被釋放者、流離失所者、被疏散者、逃亡者以及背負著戰爭罪行的人。他們掠奪、偷竊、造假身份,為了活下去,一切從零開始。可這么做行嗎?當一個國家秩序蕩然無存之際,社會要如何在這般的混亂中重生?人們要如何在這樣一個“他人即惡狼”的“狼性時代”里重建生活?生活秩序的喪失、家庭的四分五裂、饑餓貧困的威脅、戰爭罪惡感的陰影、對大屠殺的沉默、死里逃生的狂喜——第三帝國的余波持續影響著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度。本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德國日常生活文化史及人民精神史,聚焦二戰后十年間德國人的戰后生活,尤其是其精神心態和情感生活。作者拋棄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和政治框架,從普通人的日常出發:清理廢墟的動員,物質匱乏與黑市的經驗,及時行樂的追求享受,人口大遷徙的遭遇,女性的自主意識,盟軍的再教育,經濟起飛的奇跡,“重塑思想”的文化政策,藝術和設計風尚的變遷,以及日常生活中德國人如何集體回避戰爭的罪責感。戰后德國大眾生活混亂失序中充滿了多重面向,人們既有對戰爭的悲傷和自憐,又有立刻重新出發的求生欲,有為了生存下來的不擇手段,也有劫后余生、渴望生命的及時行樂。哈拉爾德·耶納對戰后最初的十年做出了一個嶄新的全景描述,通過它能以新視角重新理解戰后德國的復蘇與德國人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也能了解德國如何以及為何能夠從險惡的法西斯思想徹底轉型為現代民主國家。

(德)哈拉爾德·耶納 ·世界史 ·25.2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耿马| 宁明县| 措勤县| 包头市| 平顺县| 台北市| 钟祥市| 灵武市| 巴林右旗| 雅江县| 嘉义市| 友谊县| 舞钢市| 云南省| 体育| 广丰县| 盐城市| 将乐县| 江西省| 察隅县| 民勤县| 柯坪县| 花莲市| 昂仁县| 喀喇| 苏尼特右旗| 松桃| 湘西| 石渠县| 会理县| 宜春市| 涡阳县| 山丹县| 甘洛县| 山东省| 社会| 永兴县| 新河县| 白玉县| 石台县|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