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戰后歐洲史(卷一):舊歐洲的終結 1945-1953

《戰后歐洲史》是當今世界最受尊崇的歷史學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歷經20年構思10年撰寫,廣泛運用6種語言文獻資料,涉及34個國家,兼顧西歐東歐,囊括整個歐洲,第一部全面展現現代歐洲60年政治、經濟和文化變遷的大師級歷史杰作,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訪送獬に骼納等歐美政治首腦人物隆重推薦。從殘酷的種族滅絕到人權價值的倡議,從法西斯主義席卷全球到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集團解體,從自由資本市場到大政府福利主義國家,從軍備競賽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歐盟,從關稅壁壘到統一貨幣歐元……歐洲就是人類活動的實驗室,它經歷了各式各樣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經濟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禮和試驗。無怪乎,托尼·朱特說:“像狐貍一樣,歐洲懂得很多。”對于現代公眾而言,“不了解歐洲,無以了解世界”。《戰后歐洲史》是當代最頂尖的歷史學家托尼·朱特歷時十余載而成的心血巨著。從“二戰”結束直至21世紀初,這本書展現整個歐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歷史面貌,全面而簡練地再現了歐洲在戰爭廢墟上重建的現實與精神歷程,并揭示出歐洲走向聯合自強的未來之路。托尼·朱特以敏銳的觀察、深厚的人文關懷以及高超的敘述能力,將1945年至2005年的歐洲六十年歷史,淬煉成了一部引人入勝、意義非凡且極具個人見解的偉大著作。《戰后歐洲史》出版后贊譽如潮,獲獎無數,被譽為“關于戰后歐洲歷史的最佳著作”“短期內無法超越的偉大著作”,并已成為社會大眾“理解現代世界不可不讀的經典巨著”。

(美)托尼·朱特 ·世界史 ·21.6萬字

圣巴托羅繆大屠殺:16世紀一樁國家罪行的謎團

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羅繆日,在法王查理九世默許下,新教軍事領袖科里尼被天主教一方吉斯公爵亨利一世手下的士兵殺害。很快,天主教徒頭戴飾有十字架的帽子,臂纏白色袖章,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天主之名追捕“異端”,處決迅速演變為大規模殺戮。然而,就在幾天前,巴黎城中還一片歡樂祥和,一場象征和解的隆重婚禮剛剛在巴黎圣母院舉行。新娘是查理九世之妹瑪格麗特,新郎則是信仰新教的納瓦爾的亨利,即未來的亨利四世。短短幾天,誠心尋求和平的婚禮為何會演變為“血色婚禮”?為什么對少數新教領袖的處決會演變為幾乎波及全法國的大屠殺,它又如何攪動國際局勢?在一系列事件中,查理九世、美第奇王太后、天主教權貴、西班牙國王扮演了何種角色?法國歷史學家阿萊特·茹阿納分析處決與大屠殺突然發生的來龍去脈,考察當時國內外新教徒與天主教徒對此的反應,重新講述了圣巴托羅繆大屠殺的故事。在她看來,這血腥的一天改變了法國歷史的走向:天主教在法國的命運徹底改變;新教徒不再認為法國會成為新教國家,開始形成身份認同;動亂殺戮之后人們對秩序的渴求使君主權威得到強化,絕對專制的大門開啟;對宗教分裂及其導致的創傷的反思,同樣使王權受到質疑,甚至為大革命埋下伏筆。圣巴托羅繆大屠殺無疑是一個悲劇,它因恐懼而將他者視為異端,將差異扭曲為威脅,距今迢遙卻又未曾真正遠去。

(法)阿萊特·茹阿納 ·世界史 ·23.4萬字

帝國基業:從史前到金雀花王朝(英格蘭史六部曲1)

“英格蘭史六部曲”是歷史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的代表作品,包含《帝國基業》《都鐸王朝》《叛亂年代》《革命世紀》《君臨天下》《革故鼎新》共六卷。它以恢弘的筆觸書寫出這個傳奇國家所經歷的歷史進程:這個曾經封閉的島國,如何借助宗教改革、議會制度、技術與思想的革命,以及貿易與殖民擴張,一步步成為一個領土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以及在帝國衰微的今天,它又如何重新在戰后的新秩序中定位自己,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阿克羅伊德的寫作傳達出他對這個曾在人類文明中居于頂點的國家的深刻眷戀,既鑄就了一部大國崛起的奮斗史和創新史,也成就了一部輝煌的民族史詩。《帝國基業》是阿克羅伊德“英格蘭史六部曲”首卷,涵蓋了從英倫文明初始到金雀花王朝隕落的漫長歷史時期。本卷既論及史前巨石陣,羅馬統治,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等部落的入侵與征服,英格蘭王國的建立、諾曼征服、玫瑰戰爭和中世紀諸王的統治等政治與軍事的歷史,也探究了英格蘭民族的源起,宗教與精神的生活,習慣法的形成、議會制的創立和《大憲章》的簽訂等文化與制度的歷史。大英帝國正是通過這一時期的人民生活、政治事件和制度革新,為其興盛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英)彼得·阿克羅伊德 ·世界史 ·29.6萬字

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現代中東的形成

中東,當今世界的戰略要地,也是紛爭之地。戰爭、宗教沖突、恐怖主義、大國干預、族裔對抗……100年來在這片土地上輪番上演。而所有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戰”期間和戰后,英國、法國和俄國等大國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決定。“一戰”爆發前,奧斯曼帝國,這個曾經兵鋒直指維也納的大帝國已經沒落。它在歐洲的領土大多已經喪失,而名義上屬于帝國的埃及也淪為了英國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國駐埃及總領事基欽納伯爵已經著手在中東謀取更多利益。戰爭爆發后,奧斯曼帝國加入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與英、法、俄等協約國作戰。協約國并不把這個老氣橫秋的帝國放在眼里,以為能夠很快戰勝它。1915年,英法兩國發動加利波利戰役,企圖直取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爾。然而,整場戰爭竟然演變成了持續250多天的壕塹戰,最終以英法兩國撤軍告終。戰爭期間,看到勝利無望的英國政府調整了自己的中東政策。主導英國中東政策的陸軍大臣基欽納伯爵派手下馬克·賽克斯與法國和俄國談判。三方秘密達成了《賽克斯—皮科協定》,大致劃分了三國在中東的勢力范圍。同時,英國政府積極支持麥加的統治者發動阿拉伯大起義,試圖從內部瓦解奧斯曼帝國。1916年底,勞合·喬治成為英國新任首相,他在中東采取了更為積極的進攻政策,不到兩年,英軍相繼攻下巴格達、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1918年10月,奧斯曼帝國戰敗投降。“一戰”結束后,溫斯頓·丘吉爾成為中東問題解決方案的“總設計師”。然而,中東問題的解決卻困難重重。許多地方爆發了反對英法統治的動亂,英法俄三國之間的矛盾又顯現出來,美國、意大利和希臘等國也要插上一腳,更重要的是,在經歷了“一戰”的血腥后,西方各國人民更渴望休養生息,對帝國主義擴張已經興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東問題解決方案才艱難出臺,英法兩國強行將西方政治體系移植到了中東,并自行為中東各國劃定了邊界,絲毫沒有考慮當地的政治現實和人民的要求。紛爭的種子已然埋下。列強聲稱可以給中東帶來和平的解決方案,成了“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

(美)戴維·弗羅姆金 ·世界史 ·40.8萬字

氣候變遷與文明興衰

掌握了尼羅河一年一度洪水規律的古埃及人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而公元前2200年開始的大旱則導致埃及陷入四分五裂的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0年之后三百余年的溫和氣候催生了羅馬帝國,而歐亞大草原的大旱則喚出了可怕的“上帝之鞭”匈人戰士,使帝國一蹶不振;高棉王朝修筑完善的灌溉系統利用豐沛的雨水,但過度的開墾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洪水的肆虐最終使宏偉壯麗的吳哥窟被人遺忘;“小冰期”使西班牙對北美的殖民嚴重受挫,但荷蘭的商船則利用此時更強的東風獲得了優勢,成為促成“荷蘭黃金時代”的一個因素。最近幾十年古氣候學的迅速發展,使科學家們獲得了望向遠古的望遠鏡,通過對深海巖芯、極地冰芯、洞穴沉積物、樹木年輪的研究,我們可以推測古人曾經生活的環境,許多歷史學問題也因此獲得了氣候方面的新解釋。現在我們知道,我們人類這個物種經歷了許多氣候不穩定的時期,努力適應環境并積累了諸多輝煌的文明成果,但也有一些強盛的文明已經被氣候變遷引發的瘟疫、冰川融化和干旱所摧毀。本書是關于氣候與文明之間關系的歷史。作者巧妙結合氣候史與文明發展史,并綜合了氣象學、人類學、考古學、生態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重新建構了從末次盛冰期直至今天全球化時代的3萬年人類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中,人類積累了許多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和教訓。200年以來,人類的行為已經能夠對氣候產生顯著影響——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但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威脅卻還是令我們難以應付。盡管在本書論及的三萬年間,整個世界已經發生了滄桑巨變,但對于人類誕生以來的歷史而言,這并不算是很長的一個時期。我們與古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并無多少區別,因而,古人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敗經歷仍然足資借鑒。如今,全球變暖帶來的種種災難——海平面上升、嚴重干旱、極端高溫、頻繁的洪水等,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巨大挑戰。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充分未雨綢繆,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并能團結合作的社會,才更容易渡過氣候危機。未來人類的命運如何,將直接取決于人類社會當下的行動。

(英)布萊恩·費根 納迪亞·杜拉尼 ·世界史 ·21.3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义县| 八宿县| 孟津县| 五指山市| 通化市| 武汉市| 正定县| 新晃| 平昌县| 岳西县| 阿巴嘎旗| 彰化县| 兴义市| 哈密市| 股票| 石景山区| 永吉县| 康马县| 北川| 阳城县| 乳山市| 博兴县| 大邑县| 磴口县| 石门县| 乐都县| 拉孜县| 文化| 酉阳| 平阴县| 马鞍山市| 林口县| 隆安县| 聊城市| 宝应县| 黑山县| 满城县| 乡宁县| 潞西市| 三门县| 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