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從香港開埠,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本書以最簡潔的文字,闡述近代香港的發展,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在輕松的氛圍下,掌握香港近代史。從英國殖民統治到日治的黑暗時代,從地市發展的不同面貌,到重要行業的介紹、西方宗教的傳播,書中每張圖片,都是一則有關香港的小知識,述說著一個又一個的香港故事。
蕭國健 ·中國史 ·5.5萬字
全書以正史和一些筆記小說為主要資料來源,在此基礎上取舍選擇,以其為主料,再以作者多年教學及科研所掌握的成果和大量詩文作品為佐料,增加滋味,以便盡量描繪出隋唐人生活的真實狀態。這樣,使歷史資料有詩文的印證和解析顯得靈動而不枯燥,也使詩文內容有歷史資料為依托顯得扎實而不浮泛。
畢寶魁 ·中國史 ·16.5萬字
這部書稿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墓志所見唐朝的民族關系與文化認同問題》(批準號:09BZS038;2015年6月結項)的最終成果。本書選取高車·拓跋、吐谷渾和粟特三個族群的個案為樣例,將墓志資料與傳世文獻相結合并在充分參考中外同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三章對唐朝時期的外來族群在中原漢地的活動情況及其所反映的胡漢關系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考證,旨在闡釋唐朝多族發展走向之諸種相貌及其因果關聯,進而映現那個時代社會的主旋律。
李鴻賓 ·中國史 ·16.8萬字
衰敗的歷史總是讓人心痛,但有句話說的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細細觀察、琢磨、分析、總結衰敗的過程及原因,才能讓我們吸取經驗和教訓,晚唐時期,皇族和百姓都很悲慘,在之后的幾位皇帝中,絕大多數都是太監擁立的,這些皇帝大部分時間都受太監的操控,要尊嚴沒尊嚴,要地位沒地位,朝廷昏亂,社會動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黃巢起義之后,吃人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可以說晚唐的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
古月 ·中國史 ·15.8萬字
經過七年多的“抗戰”,“安史之亂”終于平息,但它帶來的影響是空前的,可以說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對后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產生巨大影響,“安史之亂”后唐朝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由盛轉衰,并且又出現新的兩大難題——藩鎮割據、外敵入侵。資質平庸的代宗李豫性格懦弱,用人又頻頻失誤,宰相竟然是貪腐的大老虎,家中財物不計其數,僅僅胡椒就藏了八百石之多。
古月 ·中國史 ·15.2萬字
本書以縱橫捭闔的筆法,講述了元王朝短暫而又充滿矛盾與糾結的歷史。內容涵蓋元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藝術、科技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
《時刻關注》編委會 ·中國史 ·15.9萬字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從曾國藩到康有為,從李鴻章到孫中山,本書將近百年的演變和人物娓娓道來,沒有枯燥的考據,沒有史料的堆砌,卻盡顯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社會發展趨勢。本書以中國的近代化為線索,認為“中國人能否近代化將關系國家興亡”,主要闡述了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強努力及其失敗的原因,進而提出“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本書構建的史學框架和斷代史體系,曾引領了近代史研究的風潮,為后來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稱為近代中國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蔣廷黻 ·中國史 ·9.7萬字
《一讀就上癮的宋朝史》是一本關于宋朝歷史的通俗讀物,書中講述了自“陳橋兵變”宋太祖趙匡胤即位至宋仁宗“慶歷新政”失敗這段時期的宋朝歷史。《一讀就上癮的宋朝史》對這段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事件進行選材,以大量史料為依據,以正史為主、野史為輔,生動有趣地還原了這些對后世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和事件。作者通過幽默的語言和獨特的視角,將枯燥的史書講得趣味十足,讓讀者在輕松閱讀的過程中,對宋朝那段歷史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
陳望北 ·中國史 ·14.1萬字
這是一個大變革時代,國家與個人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有人茍且偷生,有人視死如歸;有人看到黑暗,有人看到光明;有人守護榮譽,有人丟掉節操。《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總結了歷史中的大變局:張騫出使西域,李世民一統寰宇成為天可汗,鄭和七下南洋,鄭成功收復臺灣……永遠不要故步自封,永遠不要畏難避世,英雄們用一生講述的故事,其實只有三個字:走出去。
溫伯陵 ·中國史 ·16.5萬字
陳岸峰教授藉吳梅村之生平言行,對天崩地裂之經過、對朝廷內外君臣之言行與是非因果,有仔細之論證與描繪。歷史可以訓示后世,人物可以范式中外,吳梅村、錢謙益之師友朋輩,與及瓜藤藕絲之人群,無論賢愚主丑,于時之種種心術動靜,皆能體現國家浮動、社會危困之際,世人如何涌現良心與自性。陳教授著作的特色,一向能夠以翔實材料為基礎,以通達語文為工具,以嚴肅態度為力量,深入淺出,化出感人肺腑之成果。我一向贊賞他的作品,認為是學術與文藝結合之榜樣,可供大專專家、中學師生,以至業余人士細心閱覽、精究或參考。——王晉光[香港藝術發展局評審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甲申之變”的歷史悲劇,崇禎殉國,國家淪喪,天崩地裂,遍地烽煙,震撼了充滿歷史意識的詩人吳梅村(吳偉業,駿公,1609-1671),在忍辱含垢之余,他惟有賦詩書寫社稷傾覆之始末,以盡史官與詩人之責任。其作品,誠如沈德潛(確士,1673-1769)所言:“故國之思,時時流露。”在吳梅村全方位的詩史書寫之下,“甲申之變”翻天覆地的動蕩變革,猶如悲壯的畫卷,慢慢展開,悲恨相續,可歌可泣。——陳岸峰
陳岸峰 ·中國史 ·17.6萬字
鐵與血的征戰,游牧與農耕的碰撞,來自草原的沖擊引起了世界的巨變!從中國的長城,到羅馬帝國的大軍,都擋不住這支民族四處征戰的步伐。“上帝之鞭”的鐵騎,讓匈奴成為第一個躍登西方政治舞臺,使白種人膽戰心驚的東方民族!四處遷移的游牧民族,在世界歷史上建立過許多行國,而匈奴,即可謂“行國的始祖”。匈奴南下牧馬的精神,讓戰國趙武靈王發起“胡服騎射”改革,使中國軍隊從步兵進入騎兵階段;匈奴成就了漢武帝建立雄心萬丈的霸業,成就李廣、衛青、霍去病及蘇武等武將的蓋世勛業;也是匈奴,促使張騫鑿通絲路,王昭君遠嫁異鄉,班超投筆從戎定遠西域;更是匈奴,掀起魏晉南北朝以后民族大融合的序幕。東漢初年,匈奴分裂。逐漸融入中國的南匈奴在永嘉之亂滅西晉,開始諸胡列國時代;而北匈奴則在竇憲“燕然勒石”后,遠走中亞,日后在阿提拉的帶領下,驅趕日耳曼人,造就今日西歐雛型,直到今日,仍和中歐國家匈牙利有著神祕且耐人尋味的關系。
劉學銚 ·中國史 ·13萬字
科舉中的“官二代”、唐代詩人的仕途夢、唐太宗“釣魚執法”、狄仁杰的生祠、司馬光的批評、曾國藩為何憂慮“乏才之患”、唐德宗與康熙的“實話”、崇禎的反腐之困、吏治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史為鏡,以史為鑒,現代政府官員的任用是否能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呢?本書作者從史實出發,剖析了古今共通的吏治問題。既有史實,又有對現實狀況和工作實踐的思考。
張曉政 ·中國史 ·17.1萬字
香港本地華人學者撰寫的第一本香港史中文著作!了解十九世紀香港社會的百科全書!本書輯錄了《香港雜記》、《勘建九龍寨城全案》兩種珍貴的香港研究史料,堪稱一部了解十九世紀香港社會的百科全書。其中成書于一八九四年的《香港雜記》,陳鏸勛以精練的文字,全面展現了十九世紀香港與南九龍地區的社會概貌,是香港本地華人學者撰寫的第一本香港史中文著作,開拓了研究香港史之先河,一直影響至今。《勘建九龍寨城全案》則揭示出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之后修建九龍寨城、炮臺等防務設施的內情,反映了當時九龍地區社會發展的狀況,是幫助后人了解與研究英占九龍之前該地區社會面貌的重要資料。
陳鏸勛 莫世祥 ·中國史 ·9.1萬字
本書記事上承西周,下迄春秋末年,以列國紛爭為中心線索,分門別類論述經濟、政治、制度等情況,并揭示其變遷的進程,是一部記載春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童書業 ·中國史 ·14.5萬字
本書扼要而系統地講述了明朝歷史的基本面貌和發展脈絡,內容涵蓋了明朝政治、制度、社會、人物等各個方面,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文字通俗易懂,可讀性很強。
吳晗 ·中國史 ·11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清代監察制度的斷代史,作者以《欽定臺規》《清實錄》及清代筆記和野史為主要材料,以時代為線索,以監察機構的設置、監察制度的指導思想、監察官員的人事制度和一些涉及監察官員的重要案件為框架,穿插清代監察制度的重要變革,對清代近三百年的監察制度之形態與沿革進行了整體性的梳理。以期為我國當前的監察體制改革提供歷史經驗與教訓。
劉社建 ·中國史 ·18.7萬字
歷史是由無數偶然形成的必然,而往往戰爭都處于歷史發生改變的拐點之上。本書選取了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影響最為深遠的24場戰爭,對其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描述,涿鹿之戰、城濮之戰、垓下之戰、淝水之戰、唐滅東突厥之戰、鄱陽湖水戰、甲午海戰……每一場戰爭都處于中華民族的重要歷史節點,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出了每一場戰爭開創的戰術戰法與裝備革新,更能看出在這些戰爭的背后,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文化精神的走向。時至今日,這些歷史上的戰爭對我們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熊劍平 黃樸民 白立超 ·中國史 ·18.7萬字
權力游戲與財政法則,制度與制衡,頂層設計和陋規背后透出的赤裸人性,真實而殘酷。中國歷代腐敗的根源都是絕對的權力控制,不解決權力結構的基盤,就不可能解決腐敗問題。皇權的統治史與官吏的腐敗史向來都無法分割。作者聚焦漢唐宋元明清,橫縱對比,探討中國古代社會的皇權統治與官吏生態,為讀者清晰呈現一個多角度的中國史脈絡。
張宏杰 ·中國史 ·17.2萬字
全書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對三百多年的明朝歷史進行了細致梳理,對明朝歷史走向頗為關鍵的事件、影響歷史發展進程的關鍵人物和重要制度等做了深刻剖析,其中不乏對被歪曲的歷史人物的撥亂反正,對被過分夸大、粉飾的事件的客觀論述。這將是一場專屬明朝史愛好者的展現明朝由盛世繁榮,經懈怠衰退到短暫中興,最終走向覆滅的歷史盛宴。
張嵚 ·中國史 ·13.8萬字
中國史學最為發達,足稱信史。即便這樣,也仍然存在大量疑點,包括不少世人耳熟能詳的史例。本書所寫“六案”——焚書坑儒、建文皇帝結局、鄭和下西洋、王安石變法、西漢鹽鐵會議和老子其人其書之迷以及趙匡胤其人、還有對于南唐的研究——便是如此。它們涉及的事件與人物,歷史上赫赫有名,可謂家喻戶曉,然而在知識細節上其實布滿不確切以至未知的因素。許多普通讀者對此一無所知。本書博考文獻,就“六案”作顯微鏡式辨察與破解,而兼有知識性、懸疑性和學術性。
李潔非 ·中國史 ·1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