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以刊登國內外學者關于中國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歷史、語言、考古、地理、宗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主要宗旨,發表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論文、書評和研究綜述等,以期推動國內學界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方面的進步。本書適合于從事中國西北邊疆地區民族語言、歷史、考古、地理以及宗教研究的國內外學者和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參考閱讀。
烏云畢力格主編 ·中國史 ·31.8萬字
《民國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專刊,主要刊載關于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相關史實與理論的研究文章。現為CSSCI來源集刊。本輯(第29輯)收錄的論文主要討了企業管理、農民抗稅抗捐、慈善、婚姻、高校內遷、保甲制度、國民兵身份證制度等各個方面的問題,視角獨特,史論結合,極大地豐富和細化了民國史研究。
朱慶葆主編 ·中國史 ·22.8萬字
《唐宋歷史評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以唐宋史研究為主的專業歷史刊物,以關于唐宋歷史的專題研究與評論為特色,主要刊發問題導向的關于唐宋歷史專題研究論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學術史為目的的專題述評和書評。文章類別包括論文、書評、序跋、讀史札記等。
包偉民 劉后濱主編 ·中國史 ·28.4萬字
本書以1927~1937年上海與北京的知識群體為研究對象,以報刊、檔案、日記、文集、年譜、回憶錄等為資料基礎,勾勒出現代中國城市知識群體的日常生活圖景。考察了知識群體所處的階層位置,及其在飲食、交往、休閑、服飾等日常生活的不同維度中發展出的旨在建構身份認同感與合法性的話語資源。對這些資源競爭的過程既促成了知識群體內部的分化,又催生了知識群體作為一個整體的階層意識與集體行動。
胡悅晗 ·中國史 ·31.6萬字
本書依據歷注中的相關內容,結合大量帶有明確的西夏文或非西夏文的干支紀年、屬相紀年或年號紀年,對инв.№8085歷書中的年代、朔日、閏月、月大小、二十四節氣等做了最大程度的復原。在年號紀年方面,根據西夏首領官印題記,糾正了《宋史·夏國傳》元德有八年的記載,指出元德九年與正德元年共用丁未年(1127年)。同時,制作《西夏歷與宋歷朔閏對照表(1120—1207年)》,為復原西夏近200年的歷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舉可以極大地提高西夏紀年的精確性,對西夏歷史的科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彭向前 ·中國史 ·14.6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每年召開一次青年學術研討會,并將與會者提交的論文集結出版,自2000年至今連續出版,可謂近代史所青年學者成長的一個記錄。本書系2015年卷,內容涉及整個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領域,是近代史所研究所青年學者一段時間的研究成果展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中國史 ·20.9萬字
本書從列卿、宗室、民間信仰和地方社會管理四個方面對漢代國家統治方式進行了探討。首先,從漢代列卿的內涵、淵源、選任以及對廷尉等卿職的個案考察來分析中央職官的設置特點;其次,從兩漢國家對諸侯王和普通宗室群體優撫與控制措施及宗正的職能來觀察漢代宗室管理問題;再次,通過民間信仰的特征、與地方行政機構的互動,以及東漢皇權與讖緯的聯系來探究漢代信仰與政治間的關系;最后,漢代國家對居住區形態、民間秩序、社會事務的干預也顯示了這一時期國家權力為控制社會所做出的努力。
沈剛 ·中國史 ·21.2萬字
該書內容上起遠古,下迄鴉片戰爭一百年,依朝代分十七章,每章有一總說。年表標示公元、朝代、帝王年號,系以中國歷史事件;西洋歷史大事直接對照。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是一本方便查詢、適合學生與一般大眾閱讀的中國歷史工具書。
馬東峰 張景忠 ·中國史 ·12.9萬字
全書共分為五編,述及內容上至上古時期之神話和傳說,下至清朝滅亡。全書內容可分為兩大類:第二編至第四編重在敘事實,第一編及第五編意在貫通。全書以表解的形式進行簡明扼要的歸納梳理,極有條理,眉目清晰,易讀易記。書中對于一事多溯其源流,詳其事實,述其結果,究其影響,以期得此一事的概念。非常適合快速了解本國歷史的讀者。
謝葦豐 ·中國史 ·1090字
原名《呂著中國通史》,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的時候,呂思勉先生為適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是中國文化史,借鑒古代史書的典制體,按章節分為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等十八個專題,內容之廣泛,完全與今“大文化”涵義相合;下冊是中國政治史,從民族起源開始,敘述歷朝歷代史事直至民國開創。濃縮中國五千年歷史于一書,僅用了三十八萬字,其功力非同一般。
呂思勉 ·中國史 ·36.3萬字
《康雍乾:大清100年》是一部深入淺出地講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書籍。通過這些人物和事件,展現了這一時期大清王朝的變遷。書中既有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生動敘述,也有對重要歷史人物的細致刻畫。為讀者提供一個既寬廣又深入的歷史視角,感受歷史的連續性與復雜性。
杜磊 ·中國史 ·22.5萬字
本書是《劍橋中國史》系列叢書第15卷的中譯本,論述了1966—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進程,對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以及由此產生的深遠影響作了深入、審慎的探訪;對毛澤東以后鄧小平的經濟改革和中國經濟的巨大變化作了重點論述;對國民黨在臺灣省的統治作了分析,同時對整個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經濟、外交、教育、文藝及知識分子問題等也分別予以研究和考察。本書作者皆為西方的中國現代史專家,代表了西方的研究水平和學術觀點,具有較高參考價值。
(美)R.麥克法夸爾 費正清編 李殿昌校訂 ·中國史 ·68.1萬字
本書原為《劍橋中國史》第10卷和第11卷,敘述自清代道光年間至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歷史。上卷包括導言舊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與叛亂的根源、鴉片戰爭、不平等條約、太平軍起義、中俄關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統治、清代中興、自強運動、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傳教活動及其影響。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國的經濟趨向、晚清對外關系、中國人對西方關系看法的變化、西北與沿海的軍事挑戰、思想的變化與維新運動、日本與中國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業、共和革命運動、社會變化的潮流,等等。本書作者皆為西方知名學者,譯者為我院歷史所編譯室專家。本書據1978年本翻譯,于1993年出版,當時將第10、11卷合為《劍橋中國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個書號,此次再版仍延用這種做法。
(美)費正清 劉廣京 ·中國史 ·45.3萬字
1920至1945年為現在港九舊區的形成期,灣仔、旺角、深水埗、九龍城的啟德濱處處皆是樓宇林立。經歷漫長歲月的洗禮,這些特色建筑或已消失,或已改建,作者黃棣才博士窮十年心力,參考大量歷史文獻資料,透過細致的建筑繪圖,重現這些充分體現時代風格、極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筑原貌,冀能以幅幅圖像,為我城留下印記。
黃棣才 ·中國史 ·10.6萬字
作者通過爬梳由漢至清的三禮圖文獻撰作情況,對歷代三禮圖文獻進行了清理,并以傳統考據之法對三禮圖文獻進行歷時研究,藉以考索三禮圖之源流,勾勒三禮圖之整體,進而考辯歷來三禮圖象之是非,而彰其得失,是一部帶有歷史性質的三禮圖文獻研究史。
喬輝 ·中國史 ·19.5萬字
《寫給青少年的中國歷史》是呂思勉專為中學生編撰的一本中國史入門讀物,用通俗流暢的語言講述了中國五千年歷史脈絡。書中不僅為青年讀者簡化了史料,更細分子目、分段講述,極大便利了讀者理解和學習。全書內容深入淺出,條理清晰,暢銷至今已八十余年。本次出版,保留了初版所有注釋和24幅說明圖表,另新增57幅手繪插畫,幫助青年讀者走進歷史現場,感受歷史真實。
呂思勉 ·中國史 ·19.9萬字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新中國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近年來,隨著歷史檔案的逐步解密、研究的逐步深入,許多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漸漸厘清。為將這些新成果介紹給廣大讀者,從1949年至2019年,我們每年選取一個重大事件、重大決策或重大問題,內容覆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社會、科技、生態等各個方面,用一個個充滿正能量的動人故事和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勾勒出共和國70年史詩般的歷史畫卷,讓讀者尤其是年輕的“80后”“90后”“00后”們了解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的新中國史,采用大事記形式,全彩記錄1949年至2019年的輝煌歷史,精心選配154幅珍貴歷史照片,史實準確、細節生動、語言活潑,適合作為學習“四史”的愛國主義教育讀物。
張神根主編 ·中國史 ·18.8萬字
本書原名《白話本國史》(全名《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印刷出版,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本書多次再版重印,流傳很廣,影響深遠。全書分緒論、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現代史、結論六篇,敘述了從三皇五帝到20世紀20年代中國歷史的發展大勢。內容上條理清晰,見解新穎、獨到;文字敘述上簡潔流暢,通俗易懂。
呂思勉 ·中國史 ·23.1萬字
本書是一部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經典歷史讀物,全書以時間為序,選取了中華五千年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風云人物、輝煌成就、燦爛文化等內容,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華五千年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和發展歷程。
于海娣編著 ·中國史 ·43.8萬字
本書以時間為序,精選了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風云人物、輝煌成就、燦爛文化等內容,在保證歷史完整與延續的基礎上,分為古代文明、爭戰中的帝國、中世紀等9個篇章,是一部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經典歷史讀物。
文若愚 ·中國史 ·44.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