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全書從鴉片戰爭寫到抗日戰爭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寫得深入淺出,主要闡述了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中國人所做的自強努力及其失敗的原因。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從洋務運動到百日維新,從曾國藩到康有為,從李鴻章到孫中山,將近百年的歷史演變和人物生平娓娓道來,沒有枯燥的考據,沒有史料的堆砌,卻盡顯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社會發展的趨勢。本書構建的史學框架和斷代史體系,曾引領了近代史研究的風潮,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蔣廷黻 ·中國史 ·11.7萬字
《(新編)中國通史》纂修工程是黨中央在新時代決定啟動的國家重大學術文化工程。2020年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纂修工程實施方案做出重要批示,要求高質量高標準開展纂修工程,打造一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時代精品力作。2020年6月,纂修工程正式啟動,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牽頭組織實施,已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本書是《(新編)中國通史》纂修工程重要階段性成果,在《(新編)中國通史》框架結構基礎上,提綱挈領理清中國歷史進程和社會形態演變的主線,簡明扼要講明中國歷史發展規律和中國文明特質。本書敘事年代從文明起源一直到新時代。采用章節體,敘述歷朝歷代主要史實,抓住各個社會發展階段顯著特點,從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不同側面展現客觀真實的中國歷史,闡明中華民族精神價值和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國家統一、社會發展為主線,圍繞中國歷史的關鍵之變、關鍵節點,突出歷史主流、歷史成就和歷史趨勢,講清新時代是如何從歷史中國走來的,新時代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偉大歷史意義,充分彰顯我們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 ·中國史 ·56.1萬字
兩漢的農業、農民和農村是中國史學研究的傳統課題。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兩漢的農業政策、土地制度、農民起義、婚姻與家庭、宗族與宗法等,做了大量的學術研究,但同時,仍有許多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本書圍繞兩漢農業社會諸問題展開,在農業方面,著重討論國家重農政策制定的時間和貫徹情況;在農民方面,主要就農民的構成與其生產經營特點、農民的權益與負擔、自耕農的經濟收支狀況等問題展開討論;在農村方面,著重就漢代的鄉里聚落、集市貿易、私人借貸、民間的扶貧互助等問題加以展開。
黃今言 ·中國史 ·24.5萬字
《明史研究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辦,本輯為《明史研究論叢(2023年春季號總第22輯)》,主要分為“專題論文”、“史料擷英”和“書評”三個欄目,包括上海圖書館藏梁維樞《內閣典儀》鈔本考述與整理,論明代兩廣、湖廣、漕運總兵勛臣專任制度的形成,呂楊《晚明江南社會治安研究》評介,明清帝王的歷史教育等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26萬字
本書精心挑選了作者多年來在元史研究領域的三十余篇論文,內容涵蓋元代經濟、政治以及元代海運、人物考辯等多個方面,全面展示了作者在這些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果。附錄部分還特別收錄了作者撰寫的書評。這些論文以扎實的史料為基礎,結合碑刻文獻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是作者四十年元史研究的結晶,對于推動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深遠的學術意義。
孟繁清 ·中國史 ·30.3萬字
本書正文分上、下兩編,由與寧志新教授關系密切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寧志新教授的門人弟子的37篇論文匯編而成。時間跨度上自先秦,下至明清,但以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為主,主題涉及政治制度、經濟、社會、思想、文化、宗教、民族、中外交流、歷史文獻等諸多方面。既有對習見史料、傳統論題的重新闡釋、解讀,也有對新出史料的刊布以及新的研究問題的發掘,還有數篇文章專門討論寧志新教授的治學特點、人格風范等,集中反映了近些年來中國古代史,特別是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喬鳳岐 馮金忠主編 ·中國史 ·37.1萬字
本書以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為研究對象,開設“啟予國學”“古史專題”“民族文化史”“近代史專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共黨史研究”“大思政課‘建設專欄·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大思政課’建設專欄·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筆談”“秦皇島地域文化”以及“書評”等專欄。
董劭偉 秦飛 鞠賀主編 ·中國史 ·34.5萬字
《近代史資料》總146號共收錄近代史原始資料五篇,即《徐廣縉致葉名琛信札輯錄》、《儀若日記(二)》、《歐洲觀戰報告》、《旅行長安日記》、《陸征祥致劉符誠手札(二)》。其中《徐廣縉致葉名琛信札輯錄》為徐廣縉擔任兩廣總督時與廣東巡撫葉名琛的信札,反映了道光末、咸豐初清軍在兩廣鎮壓農民起義的情況。《儀若日記》為清末外務部大臣鄒嘉來的日記,詳細記錄了晚清政局、以及京官的日常生活?!蛾懻飨橹聞⒎\手札(二)》收錄陸征祥1936年至1948年間致劉符誠的220余通手札,不僅反映了陸征祥晚年生活狀況,也披露了他與許景澄的交往、北洋政壇舊人的行跡等內容,對全面了解和認識陸征祥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6.5萬字
本書為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所的連續出版物。本卷本期將刊載7篇資料,其中5篇為未刊手稿或原始檔案,2篇為翻譯稿,1篇資料輯錄。主要篇目為:《張之洞督鄂時期未刊函札》,共收錄光緒十七年至光緒二十二年張之洞致惲祖翼、陳寶箴、瞿廷韶等人的親筆信函39封,內容涉及張之洞督鄂期間的洋務措施、周漢案、李洪反清起義、武穴教案、張銘案、甲午戰時借款、湖北官錢局的設立、丙申湖北水災等問題,對于張之洞及晚清史研究有所補益;《梁啟超致康有為未刊手札》,本篇收錄甲午至辛亥間梁啟超致康有為手札17通,主要涉及?;蕰r期康、梁的政治活動和思想,于晚清史研究頗具史料價值;《山西大學堂西文史料一組》,本組資料由時任西齋教習的西人撰寫,內容涉及山西省城興辦新式教育的情況、山西大學堂的設立過程、師資狀況、教學活動、建筑的設計及建造始末,以及譯書館出版譯著書目等,不僅反映了西人對當時山西教育的認知,且可與中文文獻互補。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8.9萬字
本書是日本著名的中國史學者編寫的叢書《中國文明的歷史》中的第七冊,由成吉思汗的誕生開始講起,介紹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再到蒙古帝國征服歐亞大陸的整個過程。之后主要講述了蒙古帝國向元朝的轉變、元朝的興亡,以及其經濟、社會和外交情況等,其中對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有較詳細介紹。
(日)田村實造 ·中國史 ·14.7萬字
1911年,中國發生辛亥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三年后中國參戰;1919年,中國派代表團參加巴黎和會,接著爆發五四運動。辛亥革命及到五四運動爆發,中國情況是怎樣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等西方媒體進行了許多報道。許多來華西方人,包括諾獎作家賽珍珠也對中國的故事進行了講述。巴黎和會上,中國為了收回山東權益,中國駐美大使顧維鈞、中國外交總長陸征祥等,進行了怎樣斡旋?威爾遜想幫助中國收回山東權益,為什么與日本妥協了,造成了怎樣的后果?五四運動的起源,與威爾遜提倡的各國平等和民族自決是否有關系?中國知識精英胡適、蔡元培、陳獨秀等領導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美國對日本妥協,他們對美國失望了。但是西方的新聞媒體,看到中國正在發生的劇變,這就是“中國的覺醒”。歷史學家王笛的新著《中國記事:1912—1919》,展示了這段波瀾壯闊、色彩繽紛的非虛構歷史。
王笛 ·中國史 ·46.9萬字
正德帝身后無子,由興藩世子朱厚熜繼皇帝位,是為嘉靖帝,文武百官請其入繼大宗,作為嗣子,改認堂伯弘治帝為父,而稱生父為叔,自此引發震動朝堂長達二十四年的“大禮議”。為追尊其生父母,嘉靖帝不惜以武力鎮壓伏闕抗議的言官群體,導致左順門血案;編纂《明倫大典》,構建皇權正當性的理論文本;編造罪名以阻塞言路,扼殺士人“為王者師”的政治理想;不斷變更國家禮法,名為“恢復祖制”,實為提高生父的政治地位,鞏固自身皇權;又為操控群臣,大張閣權,幾易首輔,朝廷政治風氣日下,為黨爭愈演愈烈創造了條件。本書通過“大禮議”事件,研究明代嘉靖朝政治文化之異變,尤其是圍繞嘉靖帝生父朱祐杬神主入祔太廟的問題,嘉靖君臣唇槍舌劍,博弈多年,最后嘉靖帝如愿將生父稱宗祔廟,也達成了皇權重塑、小宗變大宗的目的。但嘉靖帝卻動搖了以“禮”為主的政治文化體系,皇權私化,名分禮秩混亂,導致了明中葉政治動蕩、君臣沖突、社會失序的危機,乃至晚明政治秩序逐步崩潰瓦解。
尤淑君 ·中國史 ·24.3萬字
《極簡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講述的中國通史。本書原名《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為高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作者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對遠古至近代中國的政治、地理、社會、文化等作了全面敘述。全書旁征博引,形式活潑,條理清晰,見解獨到,是一部優秀的中國通史普及讀物。
呂思勉 ·中國史 ·23.3萬字
本書以張居正改革群體為研究對象,將張居正改革置于明代中后期歷史演進的時代背景下,通過考察張居正改革群體及其演變,揭示張居正改革群體與張居正、張居正改革、晚明政治格局及晚明社會變遷的復雜關系。本書貫徹實證研究,在充分研讀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搜集和整理明清以來有關張居正改革群體的文獻資料,包括正史、地方志、檔案、文集、筆記、家譜、碑刻、口述史料等,注重新史料尤其是地方文獻的挖掘,從文獻中發現歷史的多面相。突出社會史群體研究的視角,通過宏觀的階段把握和微觀的個案分析,考察張居正改革群體的特征、價值傾向及互動等,注重政治史研究與社會變遷、文化變遷相結合。通過梳理張居正改革群體與國家政治運作、社會生活變遷、利益關系平衡等重要問題,深刻闡述張居正改革群體在明代中后期社會演進中的重要作用和歷史影響,為我國在新時代深入推進改革事業提供歷史借鑒。
馮明 ·中國史 ·20.7萬字
東林黨人在世人心目中,主要是忠誠、剛正、偉岸的正面形象,后人對他們普遍抱有同情和崇敬之情。東林的這一形象,有其形成、塑造、接受、傳播、固化的過程。東林活動的明末自然是這一過程的重要階段,而清代官民對這一形象的大體接受、傳播,既前承明末的已有基調,又后啟近當代,影響了近當代對東林、非東林及晚明黨爭是非等問題的評述,到今天仍方興未艾。本書上編主要考察晚明東林人士及其支持者對東林形象塑造和維護的諸多表現,下編側重探討清修《明史》對東林的書寫情形及因由?!睹魇贰房傮w上為東林立佳傳,而把跟東林對立的人物歸入《閹黨傳》《奸臣傳》,代表了對晚明兩黨及其爭斗歷史的態度,也極大地影響了后世對這一問題的判定。但其對東林話語的接受與傳播又是選擇性的,即一方面在主流上為東林立佳傳,稱贊東林部分人士的高潔品格和忠義舉動;另一方面其字里行間也常有所謂“抑揚頓挫”之意,批評東林的講學、結黨行為。這主要是清朝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靈活運用東林這一歷史資源所致。
陽正偉 ·中國史 ·22.1萬字
本書系統爬梳了1903年至1945年四十余年間,中日兩國媒介在中國東北地區這一特殊場域的博弈歷程。內容架構上,以日本對中國東北實施的新聞侵略手段及步驟為經,以中國廣大東北民眾遭受的身心折磨及東北新聞界的艱苦抗爭歷程為緯,深刻剖析了日本侵華過程中,以新聞侵略為主導的文化侵略的特點、實質以及對我國東北地區造成的危害;同時將東北新聞界在不同階段不同形式的反抗予以深入挖掘,著力凸顯東北新聞界有識之士在抵抗日本侵略中的思想引領作用,進一步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氣節,從而豐富了東北新聞史及日本侵華史研究的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
王翠榮 ·中國史 ·25.9萬字
《明史研究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辦,本輯為2023年秋季號,設有專論、研究生習作、書評三個專欄,包含明代京營基層武官選任制度的演變、明代旗役并槍制度考、明代生活水平分層及其衡量標準、明代地方的誣告之風及其司法實踐、明嘉靖時期營建經費籌措與工部財政運作、明代應天鄉試主考官群體的構成及影響、明代貢院記的史料價值探析等十七篇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25.3萬字
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后,得到國際社會眾多民間援華組織的支持,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有中國人民“在西半球最忠實朋友”之稱的英國援華會。援華會成立于1937年9月,不僅在英國國內掀起援華抗日的高潮,而且搭建起國際合作援華的平臺,使英國一度成為世界援華運動中心。本書基于豐富的史料考察了援華會的成立、發展和退出歷史舞臺的全過程,分析了援華會早期蓬勃發展和后期逐漸衰落的原因。對援華會的歷史貢獻和局限性也有所討論,為理解國際社會民間組織的援華運動提供了新視角。
范秀云 ·中國史 ·24.8萬字
《一說春秋之谷雨》為《一說春秋》叢書的第二本,主要講述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664年之間的春秋故事。本叢書以《春秋》為基礎,以《史記》和《國語》作為主要補充,同時,參考其他數十部相關書籍撰寫而成。與其他《春秋》白話本不同,《一說春秋》叢書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補充了歷法、禮法、制度、人物關系等背景信息,將春秋的事件片段前后串聯,并在大量史料基礎上形成觀點及判斷,以方便讀者更為清晰地了解這段歷史?!耙徽f春秋”最初為音頻節目,經過重新整理、修正、補充,最終形成目前的《一說春秋》叢書。書中每章均包含原音頻節目的二維碼,可以相互參照閱讀?!洞呵铩肥侵袊糯寮业浼浿?,也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其文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有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之稱。先秦的六經、漢初的五經、后漢三國的七經、唐代的十二經、南宋以下的十三經,皆有《春秋》的身影。
李明 ·中國史 ·13萬字
《宋史研究論叢》是已故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創辦的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一份學術論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學術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觀點”,主要刊發宋史領域學術論文,兼及遼夏金元史。此為第37輯,收錄35篇學術論文,分為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宋代軍事史研究、宋代社會經濟史研究、宋代法制史研究、宋代文化史研究、宋代文獻與考證、遼金元史研究、研究綜述與述評等欄目。本輯所刊論文,或研究考證提出新見,或發掘新史料,為學界相關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供宋遼夏金元史研究者和愛好者參閱。
姜錫東主編 ·中國史 ·5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