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近代史學刊》是教育部百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專業學術刊物,登載1840~1949年中國近代史領域內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包括專題討論、研究論文、研究綜述、書評、史實考訂、學者書札、學術信息等。本書是第21輯,分為海關與近代中國、近代財稅與金融、近代行業史研究、政治與文化研究、學術綜述、書評6個部分。
馬敏 ·中國史 ·23.9萬字
抗戰期間,為適應當時歷史教學的需要,呂思勉先生創作了本書。因其內容簡明扼要,語言通俗易懂,出版后,成為民國時期發行量的中國通史。直至今天,依然是眾多讀者的歷史入門書。全書概述了中國從上古至現代幾千年來的歷史變遷,對重大史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都進行了系統地結,并將中國歷史置于全球視野中,無論是史學觀點還是編纂方法,都有很大的創新,突出體現了呂思勉的大歷史觀。全書脈絡清晰,邏輯性極強,不僅可以滿足讀者了解中國歷史興替的需求,更有助于讀者對社會變遷的宏觀把握。
呂思勉 ·中國史 ·23萬字
本冊文獻集通過編纂較早時期出版《國聯調查團報告書》的多語種版本,以方便研究者進行比對和研究。1、英文版《國聯調查團報告書》錄自于日內瓦當地時間1932年10月1日公布的官方版本,現藏日內瓦國聯圖書館2、中文版《國聯調查團報告書》錄自國民政府外交部翻譯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3、日文版《國聯調查團報告書》錄自日本外務省翻譯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并于1932年10月10日由東治書院進行公開出版。
張生 陳海懿 楊駿 ·中國史 ·39.4萬字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弄清中華文明起源的時間、地點、族群、過程、動力機制和五帝時代的歷史,對于增強中華民族軟實力、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們要弄清那段歷史卻并非易事。本書運用文化人類學圖騰理論對《山海經》進行解讀,考察了傳世、出土、民族等文獻記載和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成果,首次簡略地勾勒出中華文明起源和五帝史發展的輪廓。
付希亮 ·中國史 ·31.3萬字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主持撰寫的《民國史人物傳》,與《中華民國史》配套,更名為《中華民國史·人物傳》。本書選取自1905年同盟會成立至1949年中華民國結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代表人物一千余人,編撰各傳。該部以人為目,廣泛搜集傳主生平資料,傳主事跡以客觀敘述為主,力求史實準確,評斷公允,文字精練,真實可信,足以傳諸后世。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4萬字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3.8萬字
《中國近代史》分為五個部分,包括中國近代史講義、中國近世史前編、中國近百年史概說、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和日俄戰爭。前三個部分內容基本上一致,都是就同一內容作者在不同時期的講義集結而成;后兩部分則是就前一部分在某些領域的進一步深化詳解。多角度闡釋了近代中國的百年歷史,意義深遠。
呂思勉 ·中國史 ·28.6萬字
呂思勉先生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是20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書對歷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是史學愛好者及歷史研究者不可不讀的圖書之一。
呂思勉 ·中國史 ·36.2萬字
張海鵬是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中國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影響的代表性學者之一。本書是為慶賀張海鵬先生八秩初度而出版的論文專集,共收錄張海鵬先生的學生論文25篇,涉及清史、中國近代史、當代中國史、中外關系史、史學史、臺灣史等多個領域,反映了張海鵬先生宏闊的學術視野。本書還收錄了張海鵬先生的學術人生自述、訪談錄和自訂年譜簡編,均有助于了解張海鵬先生80年的生活狀況、治學精神與理想追求。
李細珠 趙慶云主編 ·中國史 ·47.6萬字
《呂著中國通史》視野宏闊,是一部有見、有識的講述中國大歷史的典范之作。本書在體例上頗有創制:上冊主講文化史,以18個門類系統介紹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冊主講政治史,按時代順序講述歷代政治大事,理亂興亡。既使社會經濟文化成為通史,也使政治軍事成為通史,幫助讀者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來鳥瞰中國歷史,是學習中國歷史不可多得的通史專著。
呂思勉 ·中國史 ·36.4萬字
回顧近四十年來的中國歷史學,社會史興起于前十年,概念史凸顯于后十年。社會史探究文本背后的情境,概念史聚焦于文本的語言與結構。本書四編十二章,第一編考察清統治下的滿漢關系,第二編爬梳西方近代知識的傳入與再生產,第三編以宗教為視角討論內在于中國“近代”的自/他關系,第四編涉及歷史認識的方法問題。作為詮釋中國“近代”輪廓的實證研究專著,本書認為,社會史方法與概念史方法的交互使用,不失為擺脫形而上學糾纏的可行路徑。
孫江 ·中國史 ·25.8萬字
《明史講義》為明清史研究開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這本講義是根據他20世紀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編纂而成。全書分為二編:第一編總論,主要介紹了明史在史學上的地位和明史體例;第二編分論,分為“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歷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南明之顛沛”七章,對明朝各個時期的史實進行了高度概括,見識高遠、考證翔實、輪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
孟森 ·中國史 ·24.2萬字
清季新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州縣制度變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涉及的面很寬,其中不僅包括19世紀后半期以來州縣制度的嬗變軌跡,還有新制度的建構。長期以來,清季州縣制度變革普遍不被看好,常常語焉不詳,或認為州縣改革只停留在紙面上,繼而產生改革只有直隸等少數地方推行的誤識。本書作者厚積薄發,廣泛搜尋官方報告、地方志、報刊資料、時人記述,對清季州縣政治、經濟、司法、教育諸層面的改革進行了重新考察,試圖從“人事”和新舊制度的糾葛中來把握其變革的趨勢和特征,呈現此項改革豐富而復雜的歷史面貌。
劉偉 ·中國史 ·34.1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抗戰時期的大后方交通與西部經濟開發”的最終成果。本書以大量檔案資料和文獻史料為基礎,綜合運用歷史學、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統計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首次對抗戰時期大后方交通及其對西部地區的經濟影響進行了全方位、多層面的研究。本成果深化了中華民國史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抗日戰爭史、區域經濟史研究的學術水平;同時,可為當前西部經濟開發提供歷史借鑒,具有現實意義。
譚剛 ·中國史 ·45.7萬字
“赫赫我祖,來自昆侖”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文化記憶中難以抹去的印痕。本書精選百余年來昆侖神話與昆侖文化研究之代表性成果及近年最新成果,在體例與內容上,具體分為“昆侖神話與昆侖文化”“文獻典籍與昆侖文化”“河源昆侖與昆侖文化”“神話人物與昆侖文化”“昆侖地望與昆侖文化”“中國古史與昆侖文化”六個板塊,集中展現20世紀以來昆侖文化研究狀況,與學界同行共享,以此進一步推動昆侖文化的學術研究。
米海萍選編 ·中國史 ·44.9萬字
為了幫助讀者快速掌握《資治通鑒》一書的精華,我們從中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且精彩的篇章輯錄,力求能夠全面地展現《資治通鑒》恢弘壯麗的篇章,《資治通鑒》內容以政治、民事和民族關系為主要方面,兼顧經濟文化等。
(宋)司馬光著 崔雪嬌編 ·中國史 ·41.1萬字
本書是對東北流域文明的專書研究,比較詳細地論述了黑龍江流域及其組成部分如嫩江流域、牡丹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遼河流域,以及大小凌河流域、圖們江流域和鴨綠江流域的歷史與文化,介紹了各流域的地理環境、古族、古城、古國和各種文化遺存等。作者通過對各個遺跡、遺物的介紹和論述,力圖呈現東北各流域文明的演變與發展,從而使讀者對東北流域的各種文明有更深的認識。
王禹浪 ·中國史 ·25.1萬字
本書由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主編,共收錄17篇文章,所涵蓋的范圍較為廣泛,既有史籍校勘注釋類,如對南化本《史記》的例釋,對南朝石刻的辨偽,對古代城市文獻《兩京新記》的校注等;又有史實考證類,如考釋敦煌曲子詞《怨春閨》聚訟不斷的問題,考證明代文人社團復社在各地的分社,闡述晚晴在華傳教士郭士立、香港華商何昆山的相關事跡等。還有以時間為經的史實編年類和人物年譜類文章。各論文均旁征博引,顯示出較為深厚的學術功底,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劉正剛主編 ·中國史 ·28.9萬字
《明清傳奇史》以時代為線索,系統考察了傳奇在明朝和清朝的發展演變。第一編詳細梳理了傳奇的起源、體制的確立和主題的變異;第二編詳細論述了傳奇在明萬歷年間至清順治年間的風行;第三編考察了傳奇在清順治年間至康熙年間的繁盛;第四編考察了傳奇在清康熙末年至嘉慶年間的強弩之末;第五編考察了清道光元年至宣統年間傳奇的漂泊無依。整體而言,這是一部研究明清傳奇的力作,初版出版后廣受學界好評。
郭英德 ·中國史 ·44.1萬字
本書收錄的是為重慶大轟炸對日民間索賠訴訟而撰寫的12份鑒定書。為提起和推進這一訴訟,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共13人,近十年來在中國受害者及其家屬、中日律師等的傾力支持下,作為志愿者堅持不懈地進行大量的檔案調研、原址查勘和口述訪問,撰寫出12份鑒定書,著重揭露侵華日軍對重慶、成都、樂山、自貢、松潘等地不分軍事目標與非軍事目標,實施無差別轟炸,大規模殺害中國民眾,嚴重毀損其財產的罪行,并作為有力證據向東京地方法院提交,深具法律價值、現實價值和歷史價值。
劉世龍等 ·中國史 ·3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