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選編了作者自1983年以來從事明史研究的論文22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制度·文化,包括論文11篇;第二部分檔案·文獻,包括論文7篇;第三部分學術·回憶,包括回憶文章3篇和1篇綜述。研究涉及面廣泛,內容豐富,涵蓋明代政治、經濟、法律、軍事、財政、文化、宗教、社會、中外關系、檔案文獻等諸多領域,是關于明史研究的整體思考與細部敘事、明代歷史發展進程脈絡研究、明代國家與社會的理論探討,以及發掘整理利用明代檔案文書等方面的學術探索。
萬明 ·中國史 ·34萬字
本書是一部以洪水為研究對象的環境史著作,具體描述了中國1931年長江洪水對江淮地區,通過史料挖掘與鋪陳,一方面解釋了洪水對當地帶來的生態和經濟影響,另一方面講述了人們對洪水的應對。本書試圖以這場洪水為出發點,考察中國自古以來長江流域發生洪水的歷史脈絡、人與洪水關系的變化、人們對抗和引導洪水的活動,進而探究近代以來中國多發災害的歷史成因,回顧中國對災害認知的不斷加深,從而豐富對災害歷史研究的理解。
(英)陳學仁 ·中國史 ·22.3萬字
創始于1842年的英國《倫敦新聞畫報》是世界上頭一份以圖畫為內容主體的周刊。其以細膩生動的密線木刻版畫和石印畫,以那個時代的技術條件所能達到的極快速度,再現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畫報初始就對中華帝國表示密切關注,派駐大量畫家兼記者,僅1857年至1901年就向英國發回了上千張關于中國速寫和幾十萬字的文字報道。它們大多是現場的目擊報道,屬于一手的原始資料;它們對于歷史事件的觀點和看法往往跟中文史料中的觀點和看法相左,這就為我們研究歷史提供了一個客觀的參照物;它們所報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國社會生活的細節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點;其中報道的系統性和連續性也是許多其他中西文歷史資料所不能企及的。
沈弘編譯 ·中國史 ·37.2萬字
要塞,歷來是軍事上的防御重地。16世紀以來,帶有殖民性質的海洋文明國家逐漸將侵略的觸覺伸向中國。歷代中國政府為了確保國土安全和沿海貿易利益,建設并完善了海防要塞工程。到了19世紀,我國的國防前線重點已經從長城內外轉移到了沿海地帶。本書由南及北,由沿海到內地,主要講述了我國華南、華東、華北、東北分布的重要海防要塞、關口要塞及地下要塞,描寫了中華兒女面對外敵侵略,以血肉之軀進行英勇抵抗,譜寫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壯烈詩篇。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27.2萬字
在中國歷史上,明代是實行中央集權Z徹底的朝代之一。丞相之位被廢除,權分六部,由皇帝統一管制,發展錦衣衛,又任用司禮太監,后設立東西廠,終致緹騎四出,天下騷然……明代皇帝為何對特務深信不疑?錦衣緹騎手握多少權力?司禮監為何被稱為“真宰相”?宮墻之內,四野之外,大小特務如何上下其手?特務與特務、特務與皇帝之間又有著怎樣的糾葛?在朱明王朝的覆滅中,這些特務們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本書匯聚滴信史,全方位呈現明代特務挾勢弄權、翻云覆雨之情狀,帶你探究以帝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人民行政治壓迫的全貌,從細節處追溯明朝覆滅的真相。
丁易 ·中國史 ·36.6萬字
著名明史學者樊樹志教授用五卷兩百余萬字圖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視野和生動鮮活的細節刻畫筆法,生動描繪了晚明跌宕起伏的歷史長卷,呈現晚明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大變局。本套書圖文雙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寫晚明史》首次與讀者見面。樊樹志先生從嘉靖中期內閣更替落筆,以清初吳梅村“忍死偷生廿余載”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實的史料和歷史學家的深厚學養見解,向讀者娓娓講述晚明這段令人蕩氣回腸的歷史。
樊樹志 ·中國史 ·41萬字
由《藩鎮連兵》一篇組成,敘述了從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至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共四十個年頭藩鎮割據、連年戰亂的歷史事實。“安史之亂”平定之后,歸降朝廷的安、史舊將仍然擁有重兵、盤踞藩鎮,許多平定亂有功的將領,也被授予節度使,居功自傲、驕橫跋扈。方鎮與方鎮之間、朝廷與方鎮之間、方鎮內部主帥與部將之間,連兵不已,戰亂連年,時局、政權一直處于持續的動蕩混亂之中。朝廷一直處于弱勢被動地位,德宗兩次出逃,歷盡艱險,心力交瘁,只得一味采取姑息優容的態度。
袁樞 ·中國史 ·33.3萬字
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歷史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相對于南朝,北朝的歷史因紛亂復雜而使讀者望而卻步。但正是在這個歷史階段,北方大地實現了各民族的空前大融合,由此匯聚起的巨大力量,最終推動隋朝實現了大一統,并為大唐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歷史的走向。本書以北朝時期八位代表性人物為主角,輔之以近千名配角人物,用一條清晰的脈絡串起北朝將近兩百年的歷史,最終由這些主角配角們共同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北朝畫卷。作者延續了“歷史的沸點”系列圖書的風格,以鮮活易懂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情節,獨辟蹊徑的分析,全景式地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帶著讀者走進那段鐵血迷亂的歷史深處。
趙海峰 ·中國史 ·28.8萬字
本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自道光至清末的《尚書》學者及其著作,既側重專人、專書的個案考察,同時也力圖把握《尚書》學之流變以及時代學術之總體特征。《尚書》是清代經學研究的熱點。在清代中前期,閻若璩、江聲、段玉裁、孫星衍等人以考據學方法治《尚書》,取得了重大成績。自嘉、道以降,隨著世運時風的變化,《尚書》學又有了新的內容,呈現新的特色。雖然不如中前期一般名家輩出、成績豐碩,但仍是《尚書》學史上值得關注的問題,有系統研究的必要。同時,這些新的內容、新的特色又鮮明地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對此加以探討,又有助于全面把握當時的學術潮流。
劉德州 ·中國史 ·30.4萬字
本集刊主要刊登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史學研究回顧一組文章,涉及歷史地理、考古學史、戲劇史等領域,以及北京歷史書寫與城市記憶、經濟與社會、城市變遷與政治制度等相關研究論文,將對北京史學研究有一定推動作用。
靳寶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中國史 ·30.3萬字
書稿是作者多年來在中國近代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研習和探索成果。書中指出,面臨近代大變局之時,中國人在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道路上遭遇了諸多挫折。其解決的途徑之一是開眼看世界,翻譯西書以了解歐美國家富強之道,尤其是京師同文館出版的《富國策》傳播廣泛、影響較大。此外,早期維新思想家陳熾的《續富國策》,近代學界對亞當·斯密的紀念和評論等,也反映了國人追尋富強的心聲。
張登德 ·中國史 ·24.9萬字
《民國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專刊,主要刊載關于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相關史實與理論的研究文章。現為CSSCI來源集刊。本輯(第34輯)的“抗日戰爭”“經濟與社會”“南京大學校史研究”“城市史研究”“專題研究”“學術綜述”“書評”“史料視窗”較有特色,相關論文堪供學術界參考,其他文章亦有相當的學術價值。
朱慶葆主編 ·中國史 ·23.4萬字
科舉停廢是近代社會最重要的變動之一,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特別是使用大量媒體史料的基礎上,將科舉停廢與晚清整個社會變革聯系起來考察,細細探究,糾正了過去認識的一些偏差誤解,使讀者對科舉停廢與近代社會關系的認識更加清晰,研究證實制度變動并非孤立,必須將立停科舉的過程,與清末民初社會的整體變動聯系考察,才能正本清源。
關曉紅 ·中國史 ·26.2萬字
宋王朝兩度亡于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弱宋”幾成歷史定論。但兩宋長達三百一十九年,以文治立國,在國家治理、制度文化、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北宋皇帝大都是有作之君,三度推行變法,王安石變法影響尤為深遠;宋代名士輩出,將星閃耀,士人風骨最盛,成就了我們民族精神發展史上的史詩般的記憶。在殺伐、武力、開疆拓土方面,宋人留給后人引為自矜的功業甚少,但在國家治理,以及精神與文化之域,宋人留下了濃墨重彩。所謂的“弱宋”,其實堪稱“盛宋”:她創造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高峰。她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浪潮。她涵養了風骨凜然的士人。她是一個值得我們駐足回望的非凡王朝。
陳勝利 ·中國史 ·23.8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徐州會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徐州會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704-5,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徐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侵華日軍企圖攻占徐州,打通津浦線,使南北日軍聯成一氣,窺視中原。于是繼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和華北地區幾個戰役之后,在蘇北、魯南、皖北、豫東廣大地區,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民族自衛戰——徐州會戰。本書作為親歷記錄,再現了徐州會戰的壯烈。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25.4萬字
《民國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專刊,主要刊載關于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相關史實與理論的研究文章。現為CSSCI來源集刊。本輯為總第35輯,共收錄了16篇文章,分為“民國政治與外交”“民國經濟與生活”“民國教育”“學術綜述”四個欄目。
朱慶葆主編 ·中國史 ·22萬字
由《三家分晉》《秦并六國》《豪杰亡秦》三篇組成,記敘了春秋末年到秦王朝末年的歷史。《三家分晉》主要敘述春秋末年晉國公室衰微后,新興封建勢力趙、魏、韓三家戰勝勢力強大的智氏,最終瓜分智氏土地,形成三家分晉的歷史過程。《秦并六國》主要敘述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強盛后,采取巧妙的斗爭策略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的歷史過程。《豪杰亡秦》主要敘述秦王朝統治時期,焚書坑儒,大興土木,施行暴政,各路豪杰奮起推翻秦王朝的歷史過程。
袁樞 ·中國史 ·22.6萬字
繼《天公不語對枯棋》和《秋風寶劍孤臣淚》后,姜鳴撰寫的晚清歷史散文第三輯,收入十三篇文章。有濃墨重彩的長篇考證,揭示了“馬嘉理事件”后清廷的外交失敗,“甲申易樞”對甲午戰敗的潛在影響,以張佩綸為代表的“清流”在當時政壇中的沉浮,而這些事件恰好為之后的甲午戰敗埋下了伏筆。也有角度新奇有趣的小文,從胡雪巖的破產,到孫中山的倫敦綁架事件;從李鴻章最后生涯的居所,到張佩綸的愛情婚姻生活;從醇親王巡閱北洋海軍的詩歌與影響,到一勺用來養生的牛肉羹——涉及晚清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姜鳴善于由點及面地呈現歷史事件背后細膩而宏觀的縱深之感,他將嚴謹的史學考證與頗具趣味的實地探訪相結合,佐以輕快動人的文筆,對晚清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給出了新穎的解讀。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之中,再現出那個動蕩波瀾年代的真實圖景。
姜鳴 ·中國史 ·21.2萬字
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為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主辦的學術集刊。集刊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歷史學、哲學、文學、政治學等學科范圍內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研究都是集刊的關注對象,以收錄原創學術論文為主,并開辟書評、學者訪談、名家隨筆、史料匯集等專欄。其中書評,歡迎對經典著作、新出著作等歷史學等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的書籍的深入剖析。學者訪談,可對學界泰斗、中青年學者進行深入且有啟發意義的訪談。名家隨筆,歡迎學者在學術之外中的人生思考。史料匯集,歡迎各界提供獨家的新見史料,或檔案、或碑刻、或契約文書等。
董邵偉 柴冰主編 ·中國史 ·28.3萬字
本卷講述的1937年到1941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3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