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前半部分從1937年日本政府公報登載的一幅錯誤的“”照片入手,追尋外界逐漸認識中國革命領袖的歷史過程,以及其間所發生的誤解、巧合與蓄意隱瞞。后半部分則致力于復原《紅星照耀中國》的誕生過程與版本流變,詳細梳理了它在中國、蘇聯、日本等地的歷史命運,澄清了后世對于這一名著的諸多誤解與不實指控。
(日)石川禎浩 ·史學理論 ·15.4萬字
本書集結了著名歷史學家王晴佳先生有關中國史學史的討論共16篇。文章所論時段集中在20世紀中國近代史學轉型時期。作者以“現代歷史意識的產生”,作為理解和把握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史學革新的核心,除疑古史學、科學史學、后殖民主義、后現代主義等經典話題外,也有部分內容將中國歷史研究置于全球史學之中作橫向比較,或以新式研究方法對舊問題提出新解。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思潮與特征”探討20世紀中國史學的整體轉向和發展趨勢,第二部分“人物和思想”著眼近代以來眾多名家、學派,提出作者個人的獨到見解。
王晴佳 ·史學理論 ·28.9萬字
庚子國變期間,京津淪陷,秩序大亂,南北交通中斷,大量京官和難民危在旦夕。上海紳商在李鴻章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中國救濟善會和東南濟急善會,發起、組織和實施大規模的救援。非常時期由上海紳商發起、各省疆吏合力促成的大救援,其規模之大、動員之廣、施救對象之眾、效果之著,史所罕見。庚子國變及其庚子救援的發生,除了與19世紀中外貿易的南北差異有重大關系,本質上仍是以鄉誼為基礎的救援行動,李鴻章稱之為“造端于各人各家親友之相賑,擴充為同省同旗官民之普濟”,讓以往潛而不彰的“省籍”意識浮出水面,成為清末新政時期“省界”意識勃發的前奏,而正是“省界”意識深刻影響了新政時期的社會和政局,并最終改變了歷史。
馮志陽 ·史學理論 ·35.4萬字
《日本社會史研究》約47萬字,納入《南開史學家論叢》第四輯,作者為南開大學李卓教授。本書從社會史的視野考察日本,即探討日本文化的風土——作為文化承載者的人群狀況,分析日本歷史上社會結構的變化及社會關系、社會群體和社會生活。本書闡述日本歷史發展進程及其特征,進而從中日比較研究的視野,分析近代以來中日兩國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原因。本書反映出作者對于日本社會傳統文化根基有別于中國的宏觀思考,對于當今理解日本的國民性以及日本人的思維模式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李卓 ·史學理論 ·38.5萬字
本書是著名中國思想史專家張豈之教授主持、編輯的一部別開生面的史學學術史專著。全書共分四編,第一編近代史學哲學、第二編近代史學方法、第三編近代史學學術成果:關于中外歷史和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第四編近代史學學術成果:考古學。本書在宏觀上把握了史學學術的時代變化及發展規律,在微觀上展現了史學學術的豐富內容,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于推進文化史、學術史研究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張豈之主編 ·史學理論 ·39.3萬字
《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是傅斯年先生有關中國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論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夷夏東西說》、《姜原》、《周東封與殷遺民》、《大東小東說》、《論所謂五等爵》。篇與篇之間有聯系,有系統性,探討涉及到了中華文化的發端、早期發展、正統傳承等史學界長期關注的問題。這幾篇都是在發表當時極具新意,對古史研究有突破性和開創性意義的論述,其中的發現使史學界對中國上古史的認識有了系統的脈絡可循。
傅斯年 ·史學理論 ·5.7萬字
《蒙古旅行》是在鳥居龍藏先生的向導下,所記范圍從東、西戈壁沙漠間的興安嶺到西拉木倫河流域,向北有外蒙古的喀爾喀,南到內蒙古的赤峰地區。根據鳥居龍藏本人的自序,調查的結果有測量途中人口的體質人類學數據,語言的記載,俚歌、童謠等的搜集以及遺跡、遺物的考古學調查。其中,考古學調查包括西拉沐淪河、英金河流域紅山文化的石鏃、石斧等遺物,鮮卑、烏丸以及遼國中京、上京(青城)等契丹的遺跡。這是一次較為久遠的旅行,歲月洗練了當時的辛苦,我們去看一段塵封的記錄。
(日)鳥居龍藏 ·史學理論 ·17.6萬字
本書研究浙江與英國的歷史關系,時間上起清朝中葉,下迄1844年寧波開埠。全書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研究清朝雍正、乾隆時期英國人在浙江沿海的貿易活動;第二章,研究乾隆末年和道光年間,馬戛爾尼使團與阿美士德勛爵號間諜船對于浙江沿海的探索和影響;第三章,研究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在浙江沿海的侵略活動和浙江民眾的英勇抗爭;第四章,主要討論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戰略目標由舟山到香港的更換,通過分析英國戰略目標的這一轉變過程,探討浙江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第五章,研究中英雙方在浙江的議和交涉,《江寧條約》簽訂后浙江從戰時狀態到恢復和平的過程,以及解決釋俘、漢奸等戰爭遺留問題;第六章,研究浙江寧波作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開埠的全過程以及開埠的影響;第七章,結論。
田力 ·史學理論 ·24.5萬字
《宋史研究論文集(2022)》為“‘兩宋歷史與王安石’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九屆年會”會議的論文集,收錄了大會的開幕式致辭、大會的主題報告、新任會長年會致詞、閉幕辭和23篇學術論文。這些相關的主題報告、學術論文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宋遼金史乃至五代史的研究動態和學術研究新視野,對進一步推動宋遼金史乃至五代史研究領域的擴展、研究內容的深化有較好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李華瑞 鄒錦良 陳云斐主編 ·史學理論 ·31萬字
拿破侖、希特勒、佛朗哥……這些似有定論的歷史人物,在一位醫學教授的筆下會是什么樣的形象呢?留學、執教并生活于歐美多年的醫學教授彭志翔,行腳萬里親赴關涉上述人物的歷史現場,竟然發掘出一樁樁令人訝異的歷史事件。原來——第三帝國內部也并非鐵板一塊,希特勒就曾多次差點喪身于部下的暗殺。悲壯的列寧格勒戰役,其壯世所皆知,其悲則遠不只是讓人瞠目結舌。二戰中,獨裁者佛朗哥那些令人看不懂的舉動,竟然為后來西班牙走上民主軌道做了意外的鋪墊。……在這里,歷史的復雜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個體生命不可避免的偶然令人唏噓,而彭志翔教授對人類不同文明價值的探討與思索,更是意義深遠。
彭志翔 ·史學理論 ·15.8萬字
《孫子與兵家思想》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金開誠主編 ·史學理論 ·3.5萬字
《史學管見集》由“歐洲中古史與年鑒學派”“古代中國與希臘羅馬世界”“史學散論與隨筆”三部分組成,寫作時間前后達三十年。縱觀全書,《史學管見集》較為集中反映了作者多年來的治學歷程和取得的成績。誠如作者所言:“學者以學術安身立命。每個學者的興趣與天賦不同,決定他們選擇不同的學術道路,與不同的學術對象結緣,留下不同的學術軌跡。我從來不奢想自己的文字可以藏之深山,流傳后世,只希望它們能證明我生命的個性化存在。”
張緒山 ·史學理論 ·28.8萬字
抗日戰爭時期如何解決兵源問題是事關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為了實施兵員動員,全面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頒布《兵役法》,確立義務兵役制度;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大規模征兵,直至抗戰勝利結束。本書主要利用第一手史料,對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役制度的建立、兵役管區行政體制、國民兵役制度、常備兵役制度、戰時兵員的征募與補充情況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考察,并探究了兵役制度實施過程中的困境與弊端、國民政府改良兵役的舉措及其效果;最后,本書從兵役制度的近代化、兵役制度對抗戰所做的貢獻等方面客觀評析了國民政府兵役制度的積極作用;也從兵員動員率、兵役對社會和國民政府權威的影響等方面陳述了國民政府兵役制度的不足。本書是近代中國兵役制度研究的有益補充,豐富了近代中國兵役制度史的研究。
龔喜林 ·史學理論 ·24.2萬字
本書精選歷史學家吳晗關于中國古代政治、人物、社會、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敘述與評論篇章。在這本書中,吳晗不僅對中國古代的君權、紳權、士族階層有精彩的論述,還探究了我國古代歷史中特有的社會現象以及我國古代的文化習俗和商業發展,此外,吳晗還客觀地評述了曹操、周瑜、諸葛亮、武則天、文天祥等歷史人物。對于歷史,吳晗提出了很多新的看法,并且加以考據論證。
吳晗 ·史學理論 ·15.3萬字
雷家驥先生的《中國古代史學觀念史》一書是中國古代史學史研究的權威著作,本書對中國古代史學觀念的產生發展做了詳細論述,對史學觀念的演變進行了深入分析。全書立論專精深刻,擅分析,精于掌握史家及其作品的深層內涵,故能讀前人所讀之書,發前人所未發之論。其書對于魏晉學者、史家所言所行的動機分析,在中古資料并不算豐富的情況之下,成果可謂卓越。書之序論即提出“推言以見思論學”之法,文詞亦處處顯示出他對于當時有所自許的學者們種種努力的肯定,強調“君子言行一致”之學者風范。論述之中亦可見其書所顯露出來中國傳統士人的風骨。是中國史學史研究不可多得之作。
雷家驥 ·史學理論 ·64.1萬字
本書由一系列有相互密切關聯而又獨立成篇的論文組成。論文通過結合心態史、文化史和制度史等諸多取徑來重新觀察唐后期到五代的政治文化,以唐后期的皇權政治和清流文化為考察重點,試圖為唐五代的轉型提供一個新的認識框架。本書強調從唐代特殊的政治心態和文化想象的角度去理解清流文化及其代表性群體在晚唐五代社會中的壟斷和自我延續的能力,去捕捉促成這些現象的種種無形的力量,并解釋唐代新政治文化的兩個層面如何互動并產生新的政治格局,同時也使得唐帝國的政治文化理念在影響日益顯著的同時也諷刺性地削弱了唐帝國自身的存在能力。
陸揚 ·史學理論 ·28.8萬字
《漢畫中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是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十四五”規劃“形象文化史”系列項目之一。全書精選兩漢時期300余幅兼具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的優秀畫像磚,通過漢畫像磚和畫像石中保留的豐富的歷史信息,構建兩漢社會史和民間的信仰世界,涉及神話傳說、交通、戰爭、歷史故事、天文、狩獵、農業、信仰世界、娛樂、飲食、精神風貌等細分領域,集中體現了漢民族上升期自信強悍、昂揚進取、氣度恢宏的的精神風貌,在領略漢畫像文化藝術魅力的同時,為我們全面深入認識兩漢社會文化提供了一個更廣泛而頗具獨特性的知識視角。
劉中玉主編 ·史學理論 ·27.2萬字
本書取名《大清縣衙清風》,就書的名稱來說,“清風”一詞前面有兩個定語,一是定時間,二是定層階。“清風”的本意是清爽、清涼之風,但多用于象征一種美好的風化、高潔的品格等。于是,自然之風也就隨之社會化、道德化了。清風前面冠以“縣衙”,是說這本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縣衙這一層面,“縣衙”曾是一級政權的代名詞,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縣級官府是作為封建政權架構的最低層,官級雖低,但它卻是封建帝國大廈的基礎,縣衙中的主官——知縣,位雖七品,其權利實在不小,俗稱“父母官”,他們距離百姓最近,給百姓帶來的苦樂也最直接,百姓對縣衙的感受,代表著對國家的感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知縣對整個國家來說就有“載舟”“覆舟”的作用。
竇玉璽 ·史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論題涉及“唐宋社會變革”假說的反思與區域視域下的“歷史中國”、宋朝的鄉村精英與社會控制、官治與民治視域下宋朝村民的日常生活、男性書寫取向的宋朝女性對儒家綱常理念的墨守與突破、區域史取徑下的宋朝東南“地方社會”、鄉胥在賦役征派過程中的表現等,所收書評類文字,是作者近年“精讀一部書”計劃下教導模式的一項探索。本書在整體史觀下思考“歷史中國”視域下的“區域”與“中國”,矚目問題意識、視野、文獻、架構、文辭,顯現出作者承繼古典傳統、思考文獻數字化、學科整合時代歷史研究的既有與未來路徑,如何更好在當今現實境況下追求精深之作和培養高質量研究生的努力。
刁培俊 ·史學理論 ·55.9萬字
“經典”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國學”著作,包括了經、史、子、集在內的所有優秀文獻。錢伯城的導讀審慎得當,對此入門書作了分析,更便于入門者閱讀。
朱自清 錢伯城導讀 ·史學理論 ·9.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