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的基礎是作者已經發表的研究兩漢河北的十幾篇論文和相關著述。整合深化這些內容構成了本書的主體,同時注意吸收學界新的研究成果,補充以往沒有研究和研究薄弱的內容。這種安排比之論文集能夠較全面系統地呈現漢代河北的面貌。探討的問題主要有:兩漢河北政治概況與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兩漢河北開發的地理環境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兩漢河北的政區與人口;兩漢河北的農業、手工業、城市、交通和商業;兩漢河北的思想文化;兩漢河北開發與漢王朝發展的關系等。
王文濤 ·地方史志 ·29.5萬字
本書以金代上京路整體視角,系統梳理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首先扼要地介紹了金代上京路設置沿革及行政區劃變遷,其次從金代上京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姓氏、家庭及人口等方面展開專題研究,試圖揭示金代上京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社會發展規律,最后論證了金代上京路的歷史地位和貢獻,以期使讀者對金代上京路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和認識。
孫文政 ·地方史志 ·29.1萬字
哈爾濱是一座文化多元、交互與共生的城市,華洋雜處與中西交融。作為鐵路樞紐的哈爾濱是一個依水而定、因路而興的城市。城史紀元是哈爾濱城市史研究的一個關鍵性和節點性問題。俄僑等僑民是這座城市變遷的見證者與“建設者”。哈爾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三條路徑(法國、日本與俄國)的結合點。哈爾濱作為一個多元化城市,其自然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國史、世界史和國際關系史等的學術價值更是自不待言的。
高龍彬 ·地方史志 ·27.3萬字
《武漢學研究》集刊以貼近武漢、研究武漢、服務武漢為基本宗旨,堅持學術性與應用性并重、專業性與實效性并舉的辦刊思路,堅持嚴謹求實的學風、首發原創的刊風,積極發揮理論創新、輿論引導、咨政建言、服務社會的基本功能,為地方學、城市學研究探索創新的理論和方法,為提升武漢城市文化軟實力作貢獻,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全面開啟復興大武漢新征程提供智力支持與精神支撐。
涂文學 ·地方史志 ·22.1萬字
《臺灣通史》是連戰先生祖父、臺灣著名史學家連橫的代表作。作者積數十年之力,搜集有關臺灣的中外文獻、檔案、和傳聞,仿照司馬遷《史記》的體例,著成此書。全書起于隋朝,終于晚清日本侵占臺灣止,舉凡臺灣的政治、軍事、經濟、物產、風俗、人物,本書皆有論述。對大陸人民開拓臺灣與臺灣人民抗擊荷、英、法、日等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更是予以了重點關注。通讀全書,不難看出連橫先生的一片愛國赤誠。
連橫 ·地方史志 ·49萬字
史學大家許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視野與飽含情感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四百年來臺灣的歷史脈絡和榮辱浮沉:從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開始,臺灣經歷了荷蘭殖民、鄭氏集團、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始終未曾擺脫本土、大陸和世界三層因素的糾纏。他從地理環境、政治經濟、人文社會、兩岸關系等方面,分析臺灣發展的優勢和缺失,表達了一代學人對海峽兩岸未來的憂思與期盼?!氨緯皇且徊抠Y料書,而是一部關于臺灣人今天的精神與困境的書?!辈煌谠S倬云的其他歷史寫作,他在本書中陳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本書可謂是一部94歲老人寫給兩岸同胞的“熱忱之作”。
許倬云 ·地方史志 ·5.5萬字
臺灣,東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峽,北鄰琉球群島,西與福建隔海相望,地產豐富,景物宜人,文化濃厚,一直以來都被稱之為“中華寶島”。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國的古代文獻里,臺灣被稱作“瀛洲”、“夷洲”和“流球”等,元代的時候就在澎湖設立了巡撫司,明代鄭成功收復臺灣后設立東寧省及承天府。清朝時期,鄭成功后人在臺灣設立臺灣府以及臺廈道,后來清廷又改設為臺灣省,臺灣這一名稱才正式確定,后來一直沿用到現在。
王鵬華 ·地方史志 ·11.1萬字
“都城風物”選取中國古代著名都城長安、洛陽、開封、杭州相關的名著四種:包括駱天驤《類編長安志》,記錄從西周、漢唐到宋元的長安古跡,以及相關史事;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記述北魏時代洛陽城市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相關政治、文化、風俗、人物、藝文、中外交往等;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述北宋開封的皇城建筑、城內各坊、民眾的飲食起居、歲時節令,囊括汴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等情況。
(北魏)楊衒之 ·地方史志 ·3.7萬字
本書從客觀的歷史研究角度,完整介紹有關琉球王國的歷史,及其諸多現實遺留問題。堅守客觀、平實的學術原則,戮力搜求史料史實,梳理中外學界研究成果,調理科學的邏輯思路。通過這一部著作,可一窺琉球王國的興亡軌跡,進而思考東亞地區歷史與現實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基本課題。
徐勇 湯重南 ·地方史志 ·18.9萬字
本書將為你講述:藏族的先民是由獼猴變來的嗎?第一藏王聶墀贊普是如何“從天而降”的?松贊干布在向大唐求婚時遇到了哪些難題?蓮花生大師怎樣降伏苯教神靈?藏傳佛教的前弘期和后弘期是怎么劃分?四大教派又是如何產生的?宗喀巴為何被尊為“第二佛陀”?“達賴”和“班禪”的封號都是如何而來?藏族人民如何英勇抗擊英軍的兩次入侵?十三世達賴與九世班禪為何失和?“張大人花”是為了紀念誰?
瓊娜·諾布旺典 ·地方史志 ·9.9萬字
本書通過對《異域志》《吐火羅考》《流沙墜簡》《斯文·赫定在樓蘭所得的中國文物與其他發現》《樓蘭漢文簡紙文書集成》《漢書·西域傳》等一百余部中外古籍的研究、甄別與整理,還原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古國——樓蘭(后名鄯善)興起、發展、遷徙、衰亡、消失的過程,既闡明樓蘭在絲路南道文明傳承中的重大作用,又通過對樓蘭消失、周邊地區環境惡化,特別是羅布泊干涸的反思。是一部集文學、文化和環境、地理為一體的作品。
高洪雷 ·地方史志 ·20.1萬字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自古以來,黃河安瀾就是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欣欣向榮的保證和象征。那么,為什么說黃河是母親河呢?她和中華民族有怎樣的關系,如何孕育出輝煌的文明,她的獨特面貌是如何形成的,又應該如何治理呢?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葛劍雄撰寫《黃河與中華文明》一書,對這些問題做出了回答。葛劍雄教授曾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是歷史地理領域的一流專家,他師承譚其驤先生,多年來一直關注河流文化領域。本書開首之“引言”部分,即高屋建瓴地闡述了河流與人類文明的關系,從理論角度為黃河治理以及黃河的重要性提供了充分論證。以下八章,首先梳理黃河地理全貌,隨后從黃河如何孕育中華文明、古人對黃河的考察與認識、黃河為何渾濁而容易泛濫、自古以來中華兒女如何治理黃河等各方面娓娓道來,梳理黃河的歷史沿革、地理變遷,展現黃河與中華文明的緊密聯系。既有翔實數據,又有理論高度,并有專業地理繪圖和多幅壯麗航拍圖。
葛劍雄 ·地方史志 ·15.3萬字
《廣西簡史》摒棄平鋪直敘、面面俱到的慣常做法,而采用以重要人物為目、以重要事件為綱的寫作框架和寫作形式,用一個個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串聯廣西的歷史,提綱挈領地勾勒廣西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劉祥學 ·地方史志 ·23.9萬字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了,深圳故事不再簡單。深圳的歷史越挖越深,深圳的社會越來越繁復,不分枝葉地描述,可以汗牛充棟,化繁為簡的敘說,妙在沙里淘金。因特虎智庫老亨的這部《深圳傳》,有著獨特研究視角和草根式的敘事范式,以十數個選點,囊括深圳宏大敘事:深圳何來?改革何謂?開放何所得?經濟何以興?科技何以領先?文化何以有新意?未來何以值得期許?皆借典型事例,條分縷析,周詳解說。篇幅不甚長,當詳則盡詳;史料極其豐富,寫意亦寫情。內容和寫法上,甩開了傳統編年、紀事和傳記的正史寫法,以散文筆法做傳,抓住深圳40年歷程中的核心要素和關鍵細節,關注民間,解剖案例,切換角度,提煉特質,發掘情懷。紀念經濟特區,紀念改革開放,需要一部這樣有情有義有識見的作品。
老亨 ·地方史志 ·24.4萬字
這里有原汁原味的北京民俗;這里有地道的京腔京韻;這里有濃厚的北京情結;這里是北京,有一種難以忘卻的老北京記憶。北京是一座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它與西安、洛陽、南京并稱為“中國四大古都”,它擁有7項世界級遺產,是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之一,因此北京是您選擇文化旅游最合適不過的城市了。那么你真正的了解北京嗎?你知道北京在歷史上到底有多少個稱謂?前門樓真的有九丈九高嗎?故宮、天安門的設計又是出自何人之手?老北京四合院為何沒有東南角?老北京人是如何過春節的?
劉嘯編著 ·地方史志 ·14.6萬字
隋唐五代時期,洛陽上升到新的高峰。洛陽作為千年國都,這一時期或為東都、神都,或為西都、京師。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又增添了隋唐大運河中心的身份。洛陽牡丹嶄露頭角,牡丹花城揭開了序幕。這一時期,帝王們或多次巡幸,或長期駐守,利用洛陽“天下之中”的便利條件來統治全國,號令天下。洛陽和世界連成一片,周邊民族的首領、使者、商賈、僧侶、留學人員,梯山航海,在這里活動、定居、安葬。這里人文薈萃,群星燦爛;經濟繁榮,技藝精湛。在長期歌舞升平的間隙中,也有刀光劍影和兵燹動亂。洛陽隋唐五代的歷史滄桑,由輝煌和凄婉編織而成。
郭紹林 ·地方史志 ·32.2萬字
某種意義而言,21世紀國際競爭既不是企業也不是國家,而是各具特色的城市圈。沒有城市圈的形成和崛起,沒有發達的大城市做后盾,沒有人口和產業聚集以及城市的高度文明,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力的國家。
何建明 ·地方史志 ·54.2萬字
長治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古稱上黨,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長治歷史悠遠綿長,文化底蘊深厚,女媧補天、羿射九日、神農嘗草、精衛填海等美麗傳說都發端于此,因此長治被譽為“中國神話的故鄉”。本書深入淺出,以通俗的語言介紹了長治的歷史沿革、神話傳說、歷史事件、名人大家、地方文化、景觀名勝以及現代風貌,讀者從中可以充分領略長治特有的風土人情和精神風貌,感受長治這座全國首批“魅力城市”的魅力所在。
長治市地方志辦公室編著 ·地方史志 ·10.9萬字
孟元老 ·地方史志 ·3.4萬字
《廣州傳》以豐富詳實的史料、通俗明快的語言,娓娓講述了廣州這座城市從新石器時代到1949年間,從“化外之地”變成外貿重鎮、幾經毀滅又重獲繁榮的跌宕歷史。全書以朝代為劃分,四條線索穿插書寫。一是城市形態的變化,比如廣州這座城是怎樣從無到有,它的城池、建筑、街道是怎樣建起來的。二是生活形態,尤其是衣、食、住、行、玩的變化,以及民間的各種習俗、節慶。三是經濟形態的變化:廣州是靠什么發起來的?不是靠工業、農業,而是靠商業,尤其是對外貿易。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外貿史上,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四是文化形態的變化,包括廣州的文化、教育、宗教、民間藝術與工藝等。
葉曙明 ·地方史志 ·4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