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正史版本談》從《國家圖書館宋元善本圖錄》所收錄的“史部”正史書影入手,探討相關的歷史文獻學、版本目錄學知識,對傳世正史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如古書的體例問題、同一正史的版本流傳問題,甚至是有些書的作者署名,等等。很多問題的提出,對于今后古籍整理、編排相關古籍圖錄都具有較好的提示意義。
辛德勇 ·史學理論 ·10.7萬字
《史學史研究》作為發表歷史理論、歷史教育、歷史文獻學和歷史編纂學研究成果的專門刊物,是國內研究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主要理論陣地。《史學史研究》通過刊發高質量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論文,已經成為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教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和發表學術觀點的重要平臺?!度宋镏揪怼飞鲜恰妒穼W史研究》文選叢書中的一冊,主要是匯編了史學史研究上發表的人物專訪,力圖完整地還原諸多史學大家對于某類史學史問題的觀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研究過程,展現史學史研究者嚴謹的工作態度。其中,上卷主要是對楊向奎、蔡尚思等史學名家的專訪,是濃縮版的新中國史學發展史。
汪高鑫主編 ·史學理論 ·28.2萬字
在《現實感:觀念及其歷史研究》主體的九篇文章中,以賽亞·伯林探討了近三個世紀以來主導歐洲歷史發展的一些核心觀念,追溯重要思想潮流的興起與流變,梳理出一條從康德主義經浪漫主義到民族主義的演變脈絡。書中涉及許多主題,如歷史中的實在論、政治判斷力、藝術的責任等。伯林指出,好的歷史學家、政治家和小說家具有一種相似的才能,能夠洞察具體時刻的特質和微妙關系,這就是“現實感”。這些文章展現了伯林極度淵博的學識,富有洞見,文筆酣暢淋漓。本書按普林斯頓第二版增訂,新增蒂莫西·斯奈德撰寫的序言,以及伯林本人寫的《偉大的俄國評論家:V.G.別林斯基》《完美社會理論的終結》兩篇文章,頗富閱讀價值。
(英)以賽亞·伯林著 亨利·哈代編 ·史學理論 ·29萬字
本書為當代歷史研究論文集,全面反思與闡釋了西方各種史學思潮在中國史學界的應用狀況,作者還提出拓展史學進境的新思路需從跨學科的角度借鑒社會學的“中層理論”,本書不僅是作者近二十年對此問題的持續思考的精粹集結,更是史學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見成效的嘗試。作者借對當代歷史研究的反思與闡釋,向更多學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視野的研究素養、剖析事物動態性和復雜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學科專業壁壘的研究方法,具體體現在宏觀上要思考當代思潮變動下的政治動態與社會發展,微觀上要帶著問題意識深入社會觀察生活,以此錘煉史學工作者通達的問題意識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楊念群 ·史學理論 ·35.5萬字
本書綜合參擷正史、官書、典章、方志、文集、筆記、報刊等各類史料,并發掘運用海峽兩岸及國外所藏清代武科金榜、殿試考卷、進士登科錄、鄉會試錄及關涉武科之章奏文移等珍貴檔案,兼取文武科舉參互對觀之視角,綜合論析清代武科考試制度之設計與運作。全書分三卷:上卷“武科選士總論”循時代線索,探討武科考試研究之旨趣及其進路,以及歷代“以武選士”制度之衍變;中卷“各級武科分論”循層級線索,逐層考述清代武科童試、鄉試、會試、殿試之設置,側重解析其制度變遷、中額變化及群體分布;下卷“武科主題專論”循專題線索,依次考論清代武科進士群體之人數與分布,武科出身之授職與遷轉,以及武科考試之弊情與革廢;最后綜論清代武科設計之理想、現實與功效,藉此略見清代掄才及行政體制中文武之分與旗民之別。
李林 ·史學理論 ·33.8萬字
傳播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但傳播思想的產生,卻可遠溯至古希臘。正如著名傳播理論家E.M.羅杰斯所說,“任何涉入一條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這里的水來自何方,它為什么這樣流淌。”“我們來自哪里?”這是傳播學這一年輕而又古老的學科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本書就是這樣一本溯源之書。從2000多年前古希臘的學園到當代異彩紛呈的網絡世界,本書試圖跨越時間的藩籬、打破學科的界限,在對數代學者、哲人思想的考察中,追索傳播思想在歐洲的產生、發展及嬗變,在歷史脈絡和廣闊的人文社科背景下勾勒出一幅傳播學的“世系表”。作為一本較完整的西方傳播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作者以個性解讀方式,取精探幽,有助于開拓讀者視野,推動傳播思想研究的深入。
許正林 ·史學理論 ·60.8萬字
《政治認知與歷史變遷》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1輯,主題為“政治認知與歷史變遷”,分為“專論”“評論”“專題論壇”和“文獻與史料”四個欄目,收入重要學術研究論文13篇。在本輯中,有俞金堯、徐曉旭、張強、洪慶明、劉耀春多位知名學者撰寫的專稿,展現了獨特的思考角度和嶄新的研究成果。從近代早期歐洲的“生活周期傭人”到法國大革命,從古希臘民主政治到美國外交事務機構的歷史變遷,民眾的政治認知與歷史的嬗變流轉從未停息。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18.7萬字
《史學史研究》通過刊發高質量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論文,已經成為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教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和發表學術觀點的重要平臺。《史學理論卷》是《史學史研究》文選中有關史學理論的重要分冊,集中展現了幾十年來有關史學理論的研究論文,這些內容為史學界定量定性分析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其中還涉及到具體的研究方法,對于當下歷史研究工作者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理論是研究問題的重要方法,本冊正是史學史研究的規律總結和升華。
董立河主編 ·史學理論 ·38萬字
書稿以明清時期的士紳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士紳階層的形成、士紳社會的本質特征、士紳階層的式微等方面的梳理,指出士紳是富民階層崛起與持續發展的結果,財富占有者通過擴展知識獲取紳權,并在紳權的庇護下壟斷經濟資源,然而紳權的過度擴張而使得官紳民的社會結構失衡,加上興辦團練、廢除科舉等的沖擊,士紳社會最終走向消亡,從而通過歷史的視角,論證了士紳社會是中國古代富民社會的最高階段的觀點。
林文勛 薛政超 ·史學理論 ·11.7萬字
中層理論的建構對于中國史研究的意義至少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盡量可使我們擺脫宏大敘事的糾纏。目前許多歷史著作行文敘述總是宏闊而不細致,概論式的判斷比比皆是,本質主義式的斷語草草形成,里邊唯獨看不到日常生活狀態下人的蹤跡,人變成了冷冰冰的趨勢與規律的符號表征。二是討論如何改變史界只拉車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作者新刊長序,收入其近十年的反思,趨向更加圓融的歷史敘事。
楊念群 ·史學理論 ·23.5萬字
本書通過對《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文本的分析,揭示出這位古希臘史家判斷偉大的主要標準是苦難(希臘文Pathos);并進一步解讀了修昔底德敘事中最具代表性的幾個文本片段,探討“苦難與偉大”這一基本觀念如何影響到修昔底德對人類歷史處境的看法和他的寫作。
白春曉 ·史學理論 ·6.8萬字
《吾志所向:孫中山與現代中國》系《中大史學文叢》之一種,該《文叢》出版中山大學歷史研究領域知名學者的專題著作及最新研究成果的結集。本書由作者近年研究孫中山的一些成果結集而成,分為六個專題:共和背景下的“形象”與“世相”、臨時大總統的“難事”與“小事”、建設考量中的“政治”與“社會”、臺灣光復聲中的“國父”與“主義”、現代中國的新力量與新路徑、新世紀孫中山研究的史料與史學。本書集中圍繞孫中山對于現代中國的理想、實踐和影響,就學術界研究較為薄弱的專題進行考察,客觀評述孫中山對于中國走向現代國家的努力、貢獻及其現實意義。試圖在新史料挖掘和舊史料深度解讀的基礎上,推動孫中山研究的新進展。
趙立彬 ·史學理論 ·19.2萬字
《觀念發明與思想形態》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4輯,主題為“觀念發明與思想形態”,關注世界史思想動態,收入著名世界史學者向榮、金壽福、彭剛、周春生等多位學者的多篇重磅文章。向榮教授通過德國浪漫主義作家哈克斯特豪森在俄活動深入探析俄國農村公社問題,金壽福教授精彩展現馬克斯·韋伯鮮為人知、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彭剛教授獨家分享西方史學的研究前沿和新方法。此外,本輯更特別收錄斯特拉博《地理學》新書發布會暨古代地中海世界學術研討會現場實錄文字,多名世界史研究專家發言,眾彩紛呈。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20.9萬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英等國共同出資三十多億美元,購買了一批物資,幫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來救濟災民、恢復生產。中國也是受援國之一。國民政府為此成立了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簡稱行總),提出了“寓救濟于善后之中”的理念。1945-1947年,在行總領導下,中國先后開展了急賑、特賑、工賑、遣送難民等救濟活動及在農業、工業、交通、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善后事業。善后救濟事業的開展,賑濟了成千上萬的中國災民,也對中國戰后恢復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王春龍 ·史學理論 ·43萬字
城邦,是人類社會早的政治單位。邦伯,城邦的首領,是形塑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形態的基干力量。中國早期文明的發展歷程,大致是從氏族到邦國,在龍山時代末期,形成了萬“邦”林立的局面。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形成,均經歷了“由伯而王”的發展歷程。春秋戰國時期,“伯”被整合進五等爵制,對后世影響深遠。本書研究了“邦伯”這一政治及社會組織在殷商西周時期的發展,探討了處于早期國家“外服”區域的邦伯被納入中心王朝的過程,這也是早期國家統治區域不斷開辟以及政治體制隨之演變的過程。
王坤鵬 ·史學理論 ·25.4萬字
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生前所寫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三國史上存在過的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了細致的區分,對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呂先生治史,注重對社會的綜合研究,最能融會貫通,評論歷史往往獨具只眼,是故本書成為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重要參考資料。
呂思勉 ·史學理論 ·11.2萬字
本書通過研析言官思想的載體——奏折,力圖揭示言官在歷次重大事件中的表現,展現這一群體在近代社會變遷中的影響與作用。以嶄新的研究視角,對清末言官群體與朝政關系進行系統考查,就言官制度的發展變化、言官群體對朝政與社會變局的影響加以論述,同時又在傳統士大夫與社會轉型、晚清監察制度的運行與得失、晚清政派政爭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見解??傮w看來,這一成果展現了社會變遷如何促動社會精英群體的發展變化,彌補了相關研究的虛位和不足。
鄭云波 ·史學理論 ·23.8萬字
詮選,一方面指對未入仕者的甄錄,另一方面是對六品以下官員政績的考核。本書是較早全面論述這一龐雜、繁瑣的選官制度及其相關問題的學術專著,并且從整個唐代選舉體系的角度考察了銓選與文學的關系。尤其對于“守選”制的研究,發學界積年之覆,堪稱填補空白之作。其以史學與文學研究相結合,詳細而生動地展現了唐代士人在求仕途中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歷程,把唐代科舉與文學的研究和唐代官制史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王勛成 ·史學理論 ·23.8萬字
明、清(后金)政權更替之際,中國封建王朝與朝鮮王朝傳統政治秩序的變化,經歷了由最初的政治秩序穩定中蘊含著危機,到受到沖擊產生動搖,直至發生深刻變化導致裂變,再到以清朝為中心的中朝政治新秩序重構這樣一個變遷過程。在此過程中,屬國朝鮮的朝貢對象發生轉變,由長期的對明朝“至誠事大”,一度轉為“兩面外交”于明和后金,乃至“半附屬”于后金,最終正式成為清朝的“臣屬之國”。本書以清朝興起時期的1583—1643年60年間為研究斷限,分四個階段,以政治事件和外交關系為切入點,以封貢關系嬗變為研究主線,運用交叉學科研究法,使用大量中韓原始文獻資料,對清(后金)、晚明與朝鮮王朝政治秩序的嬗變軌跡、發展規律以及地區影響進行探討,闡釋和界定中朝政治秩序演變的特點、規律性和性質等。
王臻 ·史學理論 ·22.4萬字
本書以明清野史筆記、小說作品等為基本材料,結合近年國內外荒政史、民間信仰研究的文獻與理論,將明清災害言說、御災故事置于華夏民族精神史脈絡考察。根據水、旱、蝗、瘟疫、風、雹、地震、冰雪等災害及御災書寫載錄,分述了祈雨、驅旱魃、治蛟、驅蝗、辟疫以及蜥蜴播雹想象等諸多民間信仰的展演、儀式功能、傳播機制。作者注意搜集明清御災能臣忘我救災、賑濟保民與民間互助、節糧儲水等多系列鮮活的民俗故事與想象,以文補史,闡發明清御災書寫的人文精神。同時,對于匿災、侵賑、冒賑、索賑、鬧賑等弊端,以及受災民眾不正確的消極待賑、借災牟利等現象,也予以批評剖析。并附清末告災新聞圖畫二十余幅。全書具有文學、災害學、民俗學等跨學科特點,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引人深思。
劉衛英等 ·史學理論 ·49.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