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五代王朝更迭時發生的權力動蕩和統治者對正統性的追求為線索,分析五代政權所面臨的諸多政治問題以及其應對策略,分別針對五代王朝國號制定、史傳書寫、張全義家族興衰、后唐義兒與賜姓問題、后晉父事契丹、后周太祖家族仕宦與建國過程等具備代表性的專題展開了具體研究。此外附錄部分則討論了“枯樹復生”這一異象是如何被前蜀王建所利用,從而完成其建國時的政治宣傳。通過對以上各專題的細致分析,揭示出了五代中樞政局的權力變動以及歷史發展脈絡。
羅亮 ·史學理論 ·24萬字
本書為作者近年最新論述的結集,主要論域為西方思想與歷史哲學。收入論文30篇,分為四輯:一,“一個世界公民的歷史哲學”,康德歷史思想之專題;二,“歷史理性的重建”,歷史哲學之探討;三、“本土和域外”,中西文化之會通;四,“寫在歷史的邊緣”,中國現代思想史的雪泥鴻爪。
何兆武 ·史學理論 ·24萬字
秦漢是古代中國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時代。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是中國統一王朝國家與漢民族形成的新起點,是一次由宗法分封制國家政體和以“諸夏”為標志的早期華夏民族,向統一的君主集權制國家和統一的漢民族轉化的樞紐期,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然而,秦漢時期的國家構建與民族認同、社會整合的歷程并不是直線式發展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曲折往復的過程。本書共收入論文18篇,對秦漢時期的國家建構、社會整合、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出發,對秦漢制度、秦漢國人意識、秦漢基層社會整合、秦漢各階層的發展演變等加以研究。本書對于深入認識中國古代的國家、民族、社會的同一關系與動態特征有著重要學術價值。
李禹階 李勉主編 ·史學理論 ·23.9萬字
本書基于隋唐之際社會轉型的歷史背景,從山東士族文化這一視角出發,在梳理其文化淵源與文化境遇的基礎上,從儒學重塑、史學實踐等多個層面剖析山東士族文化變遷與堅守相互交錯的特質,揭示山東士族在家風、學風、政風等方面的演變脈絡、文化內涵及其關聯性;在時代理性與群體自覺交融的場景下,揭示山東士族通過文化接觸、文化適應而最終保持自身獨特性的文化境界,展現這一時期文化結構和社會價值體系的獨特側面與意義。
路學軍 ·史學理論 ·23.9萬字
本書通過研析言官思想的載體——奏折,力圖揭示言官在歷次重大事件中的表現,展現這一群體在近代社會變遷中的影響與作用。以嶄新的研究視角,對清末言官群體與朝政關系進行系統考查,就言官制度的發展變化、言官群體對朝政與社會變局的影響加以論述,同時又在傳統士大夫與社會轉型、晚清監察制度的運行與得失、晚清政派政爭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見解。總體看來,這一成果展現了社會變遷如何促動社會精英群體的發展變化,彌補了相關研究的虛位和不足。
鄭云波 ·史學理論 ·23.8萬字
詮選,一方面指對未入仕者的甄錄,另一方面是對六品以下官員政績的考核。本書是較早全面論述這一龐雜、繁瑣的選官制度及其相關問題的學術專著,并且從整個唐代選舉體系的角度考察了銓選與文學的關系。尤其對于“守選”制的研究,發學界積年之覆,堪稱填補空白之作。其以史學與文學研究相結合,詳細而生動地展現了唐代士人在求仕途中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歷程,把唐代科舉與文學的研究和唐代官制史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王勛成 ·史學理論 ·23.8萬字
在唐代,無論及第舉子還是旨授官,皆須遵守一定的守選規則,守選期滿后經過銓試,方可授官。這便是唐代選官的銓選制度。本書全面論述了這一龐雜而繁瑣的選官制度及其相關問題,詳細分析了唐代士人如何通過吏部銓試進入仕途,以及在職官吏如何進行銓選,生動展現了唐代士人在求仕途中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歷程,并從整個唐代選舉體系的角度考察了銓選與文學的關系,發學界積年之覆,填補空白,是史學與文學研究相結合的典范之作。
本書對中國上古時期的城市、國家、生產方式、社會階層及關系、階級、文明起源等進行了系統性的考察。侯外廬在本書中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史學理論尤其是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結合上古中國的相關史料,探討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路徑和獨特規律,他在本書中提出的很多獨創意義的見解對中國史學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本書被公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中國歷史實際相結合的開創性著述。
侯外廬 ·史學理論 ·23.8萬字
理性與歷史的關系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從人類關于理性的認識史和人類的活動史兩方面考察可以看出:它們的關系既不簡單是理性服從歷史,也不純粹是歷史服從理性,而是一個“理性”不斷歷史化和歷史不斷理性化的雙向過程。前者是邏輯的歷史,后者是歷史的邏輯,邏輯與歷史統一于人的實踐活動。歷史理性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解答依賴于“理性”概念的實踐論轉換,即“理性”的徹底歷史化。
沈湘平 ·史學理論 ·23.7萬字
本書以史料派、史觀派的分野作為內在線索,將百年中國史學分為1900-1929年、1929-1989年、1989-2000年三個時期,從“問題”出發,以“新史學”與“新漢學”的百年輪回為主線,主要立足于這一時段各派史家對史學內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門徑上的分歧,進而就這種差異對史學建設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加以分析,勾勒出20世紀中國史學發展的基本輪廓。
王學典 陳峰 ·史學理論 ·23.7萬字
中國古代社會自秦以來,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統治,其間數十個王朝興衰更迭,生命周期長短不一,但無一例外都經歷了從建立、興起、繁榮到衰落、滅亡的過程。對中國封建王朝的周期性興衰問題,學者們從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法學等不同學科角度進行了大量探討。與多數研究著重從某一社會結構或其影響來探究封建王朝周期性興衰問題不同的是,本書從新制度經濟學視角進行了系統性分析,其中既有宏觀理論分析,又有具體案例分析,廣泛涉及制度變遷、利益集團、路徑依賴、地方分權、儒學意識形態以及統治者偏好、有限理性等理論,立論深刻,給人以多方位的啟發。
楊德才 ·史學理論 ·23.7萬字
宋代“文盛武衰”的根源是什么?宋代在軍事上取得了哪些成就?維護內部秩序與擺脫邊防困境,何者為先?匯聚大家名作,探究大宋軍事的得與失一本書讀懂宋代的軍事!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兩宋時期尤其如此。我們這一套“知宋”叢書,旨在為有一定文史基礎并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兩宋歷史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學習的門徑。本書精選了宋代軍事史研究領域的代表性作品,力圖關照到宋代軍事史的主要方面。討論的議題包括軍事制度與武將,軍事征伐與戰爭,軍事思想、戰術與技術三大類,涉及宋代募兵制、軍賞制度、禁軍制度、三衙統軍機構、武官地位,等等。內容涵蓋面廣泛,或研究相關軍事制度,或考察不同時期的戰爭,或聚焦軍事思想與戰爭觀,或探究軍事司法,或論述陣法與陣圖,或反映革命性的火藥武器之產生與應用。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了解宋代軍事的窗口,也將有助于加深讀者對宋朝歷史的認識。
陳峰主編 ·史學理論 ·23.7萬字
本書從晚清新興的報章文字中選取女性社會、女性典范、女性之死三個視角,透過對晚清女界生活與觀念的考察,具體探討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思想發展之間的復雜糾葛。作者試圖通過進入報刊,實現閱讀視角從官方到民間的轉移,并由此返回現場,這種努力在本書中具體落實為通過對十個個案的剖析,對史料進行精細處理,以期逼真地展示晚清社會的某一現場,并由此揭示出其間隱含的諸種文化動態。上篇"女性社會"以個案整合"的方式,映現晚清女性從生活形態到思想意識的新變;中篇"女性典范"以勾勒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為目標,意在展現先進女性有別于傳統的精神世界:下篇"女性之死"是對三位死于上個世紀初的女性各異的死亡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風波的歧出的意義指向的解說。作者認為,由此構成的晚清社會的圖景,實際上蘊含了現代社會與現代思想萌發的種種跡象。本書作者以宏闊的視野精細地操作向不被學界看重的報章史料,以此生氣淋漓地重現了晚清社會的諸般圖景,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出人意料又令人信服地勾勒出晚清社會與思想新變的軌跡。
夏曉虹 ·史學理論 ·23.6萬字
藩鎮割據是中晚唐以后困擾唐廷一個多世紀的痼疾,但藩鎮割據并不是藩鎮研究的全部內容。本書涉及藩鎮的形成及其存在條件、藩鎮的類型及動亂的特點、藩鎮與中央政治和財政上的互動等諸方面,基本勾畫出唐代藩鎮的真實面貌,對以往學術界忽略的或認識模糊的問題做了補充和澄清,是具有典范意義的唐代藩鎮研究代表作。
張國剛 ·史學理論 ·23.6萬字
本書通過選取東漢的數位歷史人物,通過史料挖掘與史料分析,以敘事形式講述專業研究者未發現或者關注度不夠的歷史故事,主要內容包括:愛說笑的劉秀、“云臺二十八將”從何而來、彭寵之死、黃憲生平與逸事、梁冀為何怕孫壽、李膺和郭泰的相逢與殊途、“黨錮之禍”中的三位邊將、皇甫嵩為何輸給了董卓、東漢皇帝和他們的生母、東漢宦官的分化與生死內斗、東漢官場的自殺潮、“黃巾”之后的五年等。本書兼具通俗性、學術性、趣味性,內容淺顯、文字簡易,所敘述的故事有一定普遍性,作者扎實的史學素養又保證了歷史知識的準確性。讀者群體定位為歷史愛好者,加之作者在學界、新聞媒體界交往廣泛的優勢,此書會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黃堅 ·史學理論 ·23.6萬字
《周禮》載:“以嘉禮親萬民”,作為我國古代禮儀制度“五禮”之一,嘉禮是內容最為龐雜且關乎普通民眾的禮儀制度。本書以宋代嘉禮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首章討論我國古代“五禮”制度的形成、嘉禮內涵的演變以及宋代文獻中嘉禮條目的分類。第二至第六章分門別類討論宋代登基禮與大朝會、上尊號儀與冊封禮、宴維與巡幸之禮、冠棄與婚嫁之禮、養老與鄉飲酒禮。最后兩章主要討論宋代嘉禮與宋代社會的相互關系。其中第七章從宋代科舉制度的完善、庶人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禮法關系的融合來論述宋代嘉禮所反映的時代變化;第八章則從強化皇權與基層社會控制來探討宋代嘉禮的職能。
張志云 ·史學理論 ·23.5萬字
本書是中國中古史、中古民族關系史、中外關系史的代表性著作。初版于1992年,旋即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和好評。《北京大學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美國《中亞雜志》、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雜志》、《澳門日報》等先后發表了多篇書評。全書主要闡述了公元七、八世紀唐、吐蕃、大食三大政治勢力在中亞地區的角逐以及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諸如吐蕃向西域擴展勢力及其與唐朝的爭戰、西突厥的興衰、大食的東方擴張等。作者廣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魯番出土的漢、藏文書等第一手資料,并從阿拉伯文史籍中做了大量摘譯,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推動相關學術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
王小甫 ·史學理論 ·23.5萬字
因大禹傳說而得名的會稽山,是中國五大鎮山之一。本書通過對會稽山有關典籍的整理、摩崖碑刻的考釋以及周邊的田野調查,揭示了大禹傳說在會稽山上的兩處標志性遺跡——北麓的窆石和南麓的飛來石,是如何逐漸演化成儒教的禹廟和道教的陽明洞天,并認為會稽山文化的儒道互補、以道補儒具有“儒顯道隱”的特點。最后討論了會稽山儒道互補神圣意義的創造,是如何對一個地方的精神氣質以及紹興名士文化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
張炎興 ·史學理論 ·23.5萬字
中層理論的建構對于中國史研究的意義至少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盡量可使我們擺脫宏大敘事的糾纏。目前許多歷史著作行文敘述總是宏闊而不細致,概論式的判斷比比皆是,本質主義式的斷語草草形成,里邊唯獨看不到日常生活狀態下人的蹤跡,人變成了冷冰冰的趨勢與規律的符號表征。二是討論如何改變史界只拉車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作者新刊長序,收入其近十年的反思,趨向更加圓融的歷史敘事。
楊念群 ·史學理論 ·23.5萬字
本論文集,收入辛德勇教授近年來有關歷史文獻研究和鑒賞的文章。所涉及的典籍,時代從先秦到晚清,性質從煌煌正史到上海灘上無聊文人的游戲筆墨。文章雖多是從小問題入手,然而不避繁復,大量舉述排比史事、史料,展開嚴密的論證,斟酌于句讀文義之間,關注更多的細節,力圖減少現代研究與古代歷史之間的隔膜。
辛德勇 ·史學理論 ·23.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