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元代是藏族歷史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西藏地方結束了四百余年的混戰與分裂,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直接行政管轄之下,成為元代中國行政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書就以元代管理吐蕃地方的行政體制問題為中心,系統深入地探討了制約吐蕃地方行政事務的三股勢力:出鎮宗王、帝師和白蘭王的地位與作用,并對其下轄機構一一作以考證。糾正了前人的某些疏失,或對舊說提出質疑,另立新說,使相關諸問題得以通解,為元代吐蕃地方政治史的研究開辟了新途徑。
張云 ·史學理論 ·26.4萬字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是十九世紀中期法國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曾經稱他為“有史以來出色的經濟新聞記者。”他堅持自由市場的基本原理,對種種試圖限制自由市場運轉的做法,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財產、法律與政府》這本文選是寫給普通公眾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清晰地闡明了政治經濟學為重要的原理。哈耶克曾經這樣評價本書篇、他那著名的《政治經濟學中什么是看得見的什么是看不見的》:從來沒有人用這么一句簡單的話就清楚地揭示了理性經濟政策的關鍵難題所在,我還想加上一句,也為經濟自由給出了決定性的論證。
(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史學理論 ·25.3萬字
本書是近代以來第一部以《中國目錄學史》命名,全面、系統研究中國目錄學發展歷史的學術著作,是了解、研究中國目錄學史的必讀參考書。全書開卷即先解釋目錄、目錄學的概念和定義,目錄學的種類和范圍,目錄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等等,頗具現代學科理論建設的氣象。
姚名達 嚴佐之導讀 ·史學理論 ·23.2萬字
本書是對先秦法家經典《商君書》文本的考辨評析,和所蘊含的法家政治思想的闡發申說。全書先以《商君書》文本(下稱原典)為基準,從三個方面展開考辨評析:一、對原典涉及的戰國時期多種史實,以及各個學派對這些史實的不同觀點進行考辨。二、對原典中被后世扭曲的觀點與論說正本清原;對原典研究的盲點、爭議點進行評析。三、以現當代政治文明理念解析原典中的古典治國理論及法治理論的遺產意義、繼承價值和歷史缺陷。全書認為,從戰國秦國到大一統秦帝國,是中國古典法治社會,其結晶《商君書》從法治實踐和治國之道角度,論說了國家實現法治社會和選擇治理模式的體系性理論。
孫皓暉 董健橋 ·史學理論 ·21.6萬字
本書對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詩人的生平事跡及著述情況作了詳密考證,或填補空白,或訂正錯誤,資料翔實,論證嚴密,多發前人所未發。本書還對所考詩人的創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以及當時的詩壇和詩歌流派,作了宏觀的考察,力求總結出文學史的發展規律,特別是對大歷時期南北不同詩人群體的分析,開啟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唐代文學研究中群體研究的新風氣。本書初版于1980年,學術界認為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學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層次”。
傅璇琮 ·史學理論 ·37.9萬字
“希臘化”一詞,最早出現于公元前3世紀托勒密二世在位時組織編譯的希臘語《圣經》中,指非希臘人說希臘語,過希臘人的生活。希臘化世界是指在亞歷山大帝國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政治上以希臘—馬其頓人為主導、文化上以希臘文化為主體、同時容納東方當地文化因素的新世界。其范圍東起地中海,西到中亞、印度河,北至北方草原,南至印度洋。存續時間,大致開始于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東征,結束于公元前后。希臘化世界是亞歷山大東征留下的最重要的遺產,在他死后,其部將三分天下,在廣袤的區域內,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長期接觸,相互適應、相互融合,從而孕育了希臘化文明。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希臘化文明遺產不僅在希臘化世界傳播、接受、改造,而且傳入了遙遠的中原內地,最終融入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洪流之中。從某方面來說,亞歷山大在絲綢之路的開通上,發揮了與張騫同樣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絲綢之路的中文著作,多從中原視角出發,本書則圍繞絲路的另一端——希臘化世界展開論述。第1編共分3章,論證亞歷山大東征、希臘化世界對于絲路開通的作用;第2編是本書的重點,共分5章,屬于個案研究,分別論述希臘化文明遺產在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傳播、接受;第3編共3章,論述希臘化文明信息在中國的遺存與影響。各章既獨立成篇,又有內在聯系,可以全面、系統、立體地反映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的關系。本次出版,并附錄5篇在國外權威期刊發表的英文論文。
楊巨平 ·史學理論 ·31.3萬字
本書稿共收錄論文28篇,這些文章均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期刊上發表過,時間大致集中于近二十年。選擇的標準有二:一是主題為“中國歷代治邊政策”;二是有一定的引用率和下載量。所選文章內容主要探討自漢代以迄清末等歷代政府在邊疆治理方面的政策舉措,主題圍繞民族融合、中華民族形成、多民族國家疆域統一等中心展開,深入研究各個不同時期治邊政策的不同特點及其繼承與創新,從而總結出歷代中央政府在治理邊疆、處理民族關系、促進邊疆與內地的聯系方面所采取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制度上的努力和有益探索。
李大龍主編 ·史學理論 ·35.1萬字
廈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主任鄭振滿力作!運用歷史學與人類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國傳統家族組織的動態理論模型!
鄭振滿 ·史學理論 ·25.8萬字
本書由一系列有相互密切關聯而又獨立成篇的論文組成。論文通過結合心態史、文化史和制度史等諸多取徑來重新觀察唐后期到五代的政治文化,以唐后期的皇權政治和清流文化為考察重點,試圖為唐五代的轉型提供一個新的認識框架。本書強調從唐代特殊的政治心態和文化想象的角度去理解清流文化及其代表性群體在晚唐五代社會中的壟斷和自我延續的能力,去捕捉促成這些現象的種種無形的力量,并解釋唐代新政治文化的兩個層面如何互動并產生新的政治格局,同時也使得唐帝國的政治文化理念在影響日益顯著的同時也諷刺性地削弱了唐帝國自身的存在能力。
陸揚 ·史學理論 ·28.8萬字
本書是哈佛出版社東亞研究叢書中的一本。作者從20世紀初外國消費品大量涌入對傳統工業產生巨大沖擊談起,深入剖析了社會各階層為解決“洋貨問題”而發起的“國貨運動”的種種現象和實質,從而闡明了對20世紀影響重大的兩股力量:消費主義和民族主義在中國以前后推動的形式出現并緊密聯系的歷史原因。本書是一部歷史著作,同時關涉經濟及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種考察中國近現代史、探討中國現代民族國家之形成的新穎的視角和思路。具體論述脈絡清晰明了、邏輯貫通,并配有50幅相關圖片,兼有學術著作的嚴謹和文化研究讀物的曉暢,適合廣大讀者群的閱讀。2007年在本社出版后獲得好評,此次再版。
(美)葛凱 ·史學理論 ·28.2萬字
本書是2018年在上海召開的“第七屆中古歐亞草原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的中譯本。因為本文集的作者多數是國際上研究歐亞草原的名家,即便是年輕學者也都是一時之選,他們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所以將中文版書名定為《歐亞草原歷史讀本》。相對于英文版會議論文集,除了書名之外,對全書的結構做了調整。英文版文集共收27篇文章,直接以作者姓氏的首字母為序編排,中文版多收了1篇,全書分成六大板塊,分別是考古、歷史、文獻、地理、宗教、文化,每一板塊的篇幅在4—5篇文章之間不等。此外,為了體現讀本的規范性,在中文版書末還編制了索引,并對專名標注了原文。
陳浩主編 ·史學理論 ·23.1萬字
清末政治改革與辛亥革命是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個領域,在革命黨、立憲派的相關研究日趨深入的情況下,對于清廷和滿族權貴的研究,顯得更為重要。本書以當時地位顯赫、權勢亦大的滿族王公與清末政治改革為選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是對以往研究的明顯推進和深化。作者圍繞研究主題,著力收集各類資料,包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未刊檔案和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檔案等,利用了如《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等新刊史料,重點論述了身處清末大動蕩中的滿族王公的政治心態,他們在清末軍政改革、預備立憲等方面的作為,剖析了其與清末滿漢權力格局變遷的關系,及其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選擇等問題,很有新意,豐富和充實了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
周增光 ·史學理論 ·22.9萬字
發生于17世紀中葉的明清鼎革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其影響不僅限于中國國內,亦波及整個東亞地區,改變了東亞的國際關系和政治格局。不僅如此,明清鼎革的消息通過在華西方傳教士和商人傳至歐洲,引起歐洲政治、宗教、商業、文化各界的廣泛關注,從而導致歐洲對中國觀念以及中歐關系的變化。換言之,明清鼎革不僅是一次國內事件,更是一場區域政治變革事件,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講也是一個全球性事件。本書突破國別史框架,從東亞區域史乃至全球史的視角重新研究明清鼎革,所收各篇論文分別從本土、周邊、東亞、全球、軍事、文化、雙邊關系等多重視角,呈現了明清鼎革對東亞乃至全球的不同影響,從而將明清鼎革這一發生在中國本土的政治事件放到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加以考察。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史學理論 ·37.9萬字
本書從中國王朝時期戶籍賦役制度在地方社會實施過程入手,嘗試探索一種關于明清時期中國傳統社會變遷和國家轉型的解釋路徑!
劉志偉 ·史學理論 ·24.4萬字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兩宋時期尤其如此。我們這一套“知宋”叢書,旨在為有一定文史基礎并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兩宋歷史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學習的門徑。文萃選編以兩宋為中心,列出了政治制度、君臣、法律、科舉、軍事、城市與鄉村、貨幣、交通、科技、儒學、文學、書畫藝術、建筑等專題。本書重點關注宋代儒學的發展,分上、下兩編。上編依年齒選鄧廣銘、徐規、陳植鍔先生與陳來、王瑞來教授共七篇文章。下編收入編者何俊教授近年分析宋學初興時胡瑗湖學與宋學完型時朱子理學、象山心學、水心事功學等四篇文章。上、下兩編互補,引導讀者對宋代儒學獲得一個兼具宏觀與微觀的認知。
何俊主編 ·史學理論 ·22.4萬字
軍閥話語有趣、有用,富于學術研究價值。百余年來,中外相關研究不絕如縷。著者于20世紀末借助新興電子檢索技術與域外訪學,研習多方史料與先行研究,發現在古今用例語鏈之中,漢籍軍閥原屬軍功語境,在近代日本“倒軍閥”民主運動中轉換出批判性貶義,再舶返中土,為社會各界并革命黨人的以文制武,整合軍政、軍黨關系服務。軍閥一詞的跨域傳輸及其轉義功用,是近代中國、東亞和世界歷史文化之共通課題。著者的前期研究再經本次修訂,期待與讀者諸君共勉。
徐勇 ·史學理論 ·36.9萬字
《世界歷史評論》是以世界歷史為研究范圍,立足國際國內史學界,追蹤世界歷史研究發展大勢,梳理學術研究脈絡,全面展現史學新發展、新研究、新資料,面向國內史學界學習者和研究者的學術精品讀物,力求為國內史學界提供良好的展示和發展平臺。《當代史學主流:主題與結構》是《世界歷史評論》的第8輯,選取重要的世界歷史事件,研究和闡述在這些重大事件中某一特定的群體、人物、制度等,并進行橫向比較,從不同的角度去闡釋世界變局與歷史研究之間的關系。本輯收入王晴佳、金壽福、呂和應等諸位名家的多篇精彩文章,視角豐富多元。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22.9萬字
《史學史研究》通過刊發高質量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論文,已經成為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教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和發表學術觀點的重要平臺。《中國近代史學卷》是其中一冊,主要收錄了從晚清到現代期間的有關歷史的研究和理論。本冊圖書,不僅是50多來史學史重要研究成果集合,同時更是史學家對晚清以后中國歷史的反思,不僅有史學理論角度的創新,更有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思考。編者在整理本冊時,進行了多次刪減,保留了能夠體現這一時期的重要論文,對其他史學研究者有不小的幫助。
周文玖主編 ·史學理論 ·29.4萬字
《史學史研究》文選叢書,是發表歷史理論、歷史教育、歷史文獻學和歷史編纂學研究成果的專門刊物,由歷年來發表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編的《史學史研究》雜志上的學術論文匯編而成。《中國古代史學卷》上是《史學史研究》文選分冊之一,由《史學史研究》雜志上中國古代史學部分的重要研究論文匯編而成,其中作者包括白壽彝、侯外廬等史學大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冊主要是關于魏晉南北朝以前的史學史研究論文,此時期的研究重點在于凸顯魏晉南北朝之前我國史學上的重要研究成果及爭論,是我國古代史研究的寶貴資料。
汪高鑫主編 ·史學理論 ·33.2萬字
文官考核,既是一種制度,同時也是一種政治行為,作為官員管理的重要一項,涉及官員選任、獎敘、處分、升遷降調等諸項內容,在清代國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書對有清一代文官考滿、京官京察、地方官大計、地方大員年終密考、清末新政下考核州縣事實五項主要考核形式分章分節詳細考究,理論解析,涵蓋了制度源流、內涵與發展脈絡,考核的實施效果與實質作用。書中指出:文官考核理論上“黜幽陟明”,整飭官場,但受吏治環境的影響與制約,考核與吏治是辯證關系;主管官員注考負責制利弊雙關,主官注考具有科學性,同時又成為考核弊端叢出的總根源;乾隆朝開始實行的年終密考制,擴大了督撫的用人權,也成為皇帝控制地方大員的利器;官員考核與選任的緊密結合,是清代充分發揮考核優等激勸作用的重要舉措,京察一等外放地方任官成為清朝人事任用的亮點;在皇帝對考核優等、六法官員引見,考語確按實跡的情況下,實施考核問責能夠相對有效增加考核公正、有序的可能性。
薛剛 ·史學理論 ·2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