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死與重生:漢代的墓葬及其信仰》為漢代思想的學術專著。作者從死亡觀念中的生命意識、解除術給身體以圣潔、作為生居與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變形四個環節出發,探究漢代人的生死觀,對墓葬背后的漢代信仰要素進行了系統的解釋和論述。承認生命另一種形式的存在并為之提供重生的途徑是漢代墓葬信仰的主題及任務,墓葬儀式以生者對死者的處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死亡的看法,隱含著生者對另一個世界的想象,以及為順利到達不朽之境所做的努力。
李虹 ·史學理論 ·15.2萬字
本書首次系統地梳理了英國史學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全球史領域的研究實踐:探討了什么是全球史;分析了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觀的提出、全球史視野中的歐洲歷史、對全球史理論與方法的探索、對全球史的宏觀闡釋框架;然后,在以歐盟為例考察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政治本質的現實基礎上,在從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出發研究全球史的理論基礎上,總結了巴勒克拉夫作為20世紀中期西方全球史的首倡者對全球史發展的學術貢獻及其歷史局限。
董欣潔 ·史學理論 ·15.1萬字
《舊制度與大革命》公認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一部經典之作。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大量史實的分析,揭示了舊制度與大革命的內在聯系。法國大革命似乎要摧毀一切舊制度,然而大革命卻不知不覺中從舊制度繼承了大部分情感、習慣、思想,一些原以為是大革命成就的制度其實是舊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在本書中,作者除了對法國大革命的起因與后果提出了一種開創性的解釋之外,還提出了許多引發后來史學家和政治學家思考與探索的現象與問題,例如,何以封建特權對法國人民比在其他地方變得更為可憎?何以法國人寧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等等。尤為可貴的是,作者不是憑空“思考”法國革命,而是扎扎實實地依靠對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結論。作者閱讀和利用了大量前人從未接觸過的檔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冊、賦稅簿籍、地方與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間的通信、三級會議記錄和1789年的陳情書等。根據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體描繪舊制度下的土地、財產、教會、三級會議、中央與地方行政、農民生活、貴族地位、第三等級狀況等,并闡發自己的論點。
(法)托克維爾 ·史學理論 ·15.1萬字
《近代中國東北與日本研究》立足中國東北地區,整合東北地區偽滿、日本研究資源,致力于近代以來中國東北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研究。本書是第1輯,聚焦偽滿時期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文化與教育侵略、經濟掠奪、交通控制等方面進行分析,充分闡明了日本的文化侵略與經濟侵略對中國東北地區現代化進程的阻礙,以及給中國人民尤其是東北人民帶來的巨大傷害。
陳秀武主編 郭冬梅 鐘放副主編 ·史學理論 ·15萬字
《唐宋歷史評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以唐宋史研究為主的專業歷史刊物,以關于唐宋歷史的專題研究與評論為特色,主要刊發問題導向的關于唐宋歷史專題研究論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學術史為目的的專題述評和書評。文章類別包括論文、書評、序跋、讀史札記等。
包偉民 劉后濱主編 ·史學理論 ·14.9萬字
本書收錄康德于1784—1797年間(60歲至73歲)所寫的論文8篇,包括康德有關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內。18世紀末的德國比起同時期的西方先進國家來,仍然是個分裂、落后的國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雖然已在發展,但仍苦于封建制度的嚴重束縛。這就決定了德國中產階級的特殊軟弱性。當英國已經和法國正在采取革命行動推翻封建制度的時候,德國還只采取理論的形式。因此在論及由康德奠基的德國古典哲學時,經典作家指出:“在法國發生政治革命的同時,德國發生了哲學革命。這個革命是由康德開始的。”
(德)康德 ·史學理論 ·14.8萬字
漢傳佛教對西夏佛教的發展和興盛影響深遠。西夏先后六次從宋朝求得《大藏經》并譯成番文本。形成于隋唐時期的禪宗、凈土宗、華嚴宗、天臺宗等佛教宗派在西夏境內并存,這些宗派為印度佛教所無,是佛教完成中國化進程的重要標志。此外,形成于中原的觀音信仰、彌勒信仰、±也藏信仰及儒家孝悌思想也十分流行。西夏佛教文化中融合了較多漢文化因素,佛教信徒嫻熟駕馭漢語文,中原佛教典籍常用術語也被廣泛吸收。傳統史料和考古資料表明,早期西夏佛教如同回鶻佛教一樣,也是漢傳佛教在西夏地區的翻版,是漢文化影響西夏民族文化的范例。盡管中原王朝與西夏政權間長期存在敵對關系,但戰爭并沒有割斷各民族間的文化聯系。
樊麗沙 ·史學理論 ·14.8萬字
本書為作者于1931年所撰寫之講義,上自秦人一統之局,下至王莽之新政,為一尚未完編之斷代史。作為一代史學大師,錢穆先生秉其一貫高屋建瓴、融會貫通的史學要旨,秦漢兩代學術、政治及社會經濟三者會通而觀,明通變,知是非,指呈中國歷史上這一巨變而輝煌時期的精要所在。誠如作者所言:“學者就吾所講,退而循誦馬班兩史,庶有窺乎秦漢兩代史跡之大概。即有精治馬班原史,涉獵吾書,亦足供討論鉆研之一助。”作為錢先生壯年力作,新見迭出,議論暢達,體裁尤為創新。
錢穆 ·史學理論 ·14.8萬字
英國著名歷史學者、牛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歷史教授勞倫斯·斯通力作!研究革命的諸多理論,追蹤引發了英國內戰這一不穩定時期的社會與經濟變革!特別增添了約翰·布魯爾的一篇新序言!
(美)勞倫斯·斯通 ·史學理論 ·14.7萬字
《中國史綱》是張蔭麟先生短暫人生留下的重要專著,原為受教育部聘請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作者依據自己的研究對東漢以前的中國歷史進行嚴格篩選,用說故事的手法寫出社會的變遷、思想的發展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生動活潑、易讀有趣,無半點枯澀呆板,同時富于內涵和深度。
張蔭麟 ·史學理論 ·14.3萬字
《山海經》是一部神話色彩濃郁的地理學著作,該文本世界所呈現的諸“神”符號是構成其神話學素質的基礎,因此,探究《山海經》中諸神的類別及其形成過程以及這種造神活動背后文化、文學的特色,無疑是揭示該書文化、文學價值的不二法門。我們的探究主要分三部分:其一是《山海經》中的“神”及其產生過程。其二是《山海經》中諸“神”不同的造“神”心態與手法。其三是《山海經》造“神”的美學追求。探析《山海經》“神”符號的形成過程,還原先民生活情境,設身處地的去揭示“神”符號形成過程及其背后紛繁復雜的原因。從文學的角度討論《山海經》作者的造神心態及其所常用的造神文學手法,作者的審美追求,這不僅是本書的研究出發點,也是對《山海經》自身潛在與自在價值的揭示。
靳希 ·史學理論 ·14.2萬字
《史林新探》一書是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丁健教授的學術文章結集,全書共計15萬字,主要涉及的是作者在古籍整理、史學理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這些文章均已在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集所收錄的研究文章體現了作者在學術領域內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收文章往往著眼于具體而微的學術問題,在用筆嚴謹的同時,還追求活潑生動。這些文章論述注重由淺入深、以小見大,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對學界同仁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丁健 ·史學理論 ·14.2萬字
從戰國時期至清代,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大量的地方性立法。“省例”是清代省級政府制定的規范本省具體事宜的地方性立法。本書在對各省省例存世情況簡要介紹后,從省例的含義、性質、產生、刊刻、匯編、適用效力及其與中央立法的關系等方面,對清代省級地方立法進行了綜合性闡釋。通過對代表性省例《治浙成規》和“當贓取贖”法律問題的微觀分析,可以發現清代地方立法并非中央立法的簡單復制,而是在一定范圍內由各省根據省情因地制宜的產物。
胡震 ·史學理論 ·14.2萬字
人類社會最初的權力來源何處?是社會關系、經濟、軍事還是意識形態?其中哪一項起了最根本的作用?早期的區域性組織是如何得以建立,并被潛在的精英所統治的?作者蒂莫西·厄爾以其長期工作的丹麥、夏威夷、安第斯三大區域的史前考古材料為基礎、詳細討論了在早期社會權力起源過程中,酋長如何獲得權力,以及這些不同的權力來源對相應的社會進化策略產生的可能影響。本書是理論與案例的強有力綜合,為讀者理解權力的形成與維持機制、國家起源等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
(美)蒂莫西·厄爾 ·史學理論 ·14.1萬字
本書由兩部講義組成,分別是《史記·五帝本紀》的講義和《史記·夏本紀》的講義。這兩部講義是李學勤先生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別給中國文化論壇“首屆文化素質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和“第六屆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授課的內容,根據當時的課堂錄音整理而成。書后附錄了幾篇李學勤先生有關五帝時代和夏代歷史研究的論文,便于讀者更全面地認識李學勤先生的相關研究成果。本書是授課稿,語言形象生動,作者把對《五帝本紀》和《夏本紀》的研究以通俗的形式加以表達,達到了學術性和普及性的完美結合,同時也是有關這兩篇文獻的前沿研究成果。
李學勤 ·史學理論 ·14.1萬字
自2013年開始,華中師范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開始在大數據歷史研究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大數據歷史專業開設了諸多較有特色的專業課程,其中《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系列講座系高等研究院、歷史文化學院共同舉辦,每年邀請10余位海內外在量化歷史研究、數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專長的資深教授、新銳青年學者做專題講座,其中部分學者研究成果、演講稿會結集成《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一書。本輯就是《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的第二輯。
付海晏主編 ·史學理論 ·14萬字
作為著作等身的文獻學家、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杜澤遜教授在學術研究和教書育人領域的杰出成果有目共睹。本書收錄他的35篇講演,分為四個部分:1.給青年學子們,有自身的求學之路,經驗分享,更有給同學們如何治學、如何做人的真誠建議。2.給教師們的話,思考如何培養人才,如何做好學科建設,亦有切實的行動記錄。3.學術主題發言,包括《清人著述總目》《十三經注疏匯校》《日本藏中國古籍總目》等大型學術項目的成果匯報和經驗總結,均是杜澤遜教授最負盛名的領域。4.其他。在其他學術會議的發言,亦有較大的信息量。
杜澤遜 ·史學理論 ·13.9萬字
該書稿是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史記)文學經典的建構過程及其意義》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史記》是先秦文學的集大成者,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神秘文化。該書稿將以其為研究內容,分三章進行深入探究,第一章《史記》生葬祭祀的神秘文化研究,第二章史記神秘儀式研究,第三章《史記》其他神秘事象研究。神秘文化沿襲前年,至今在民間保留著古老的習俗。對神秘文化的研究核心就是對人的研究,作者的研究將展示出上古時期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反映當時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靳希 ·史學理論 ·13.9萬字
本書為日本學者原島春雄教授的遺著,以中國明清歷史與思想為主。書名所謂“近代中國”,不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算起,而是上溯至明清之際,是一個長時段的“近代”,這里面蘊含著對以西方歷史為中心的“宋代近世說”的否定,而希望從中國歷史的內在連續性探究明清以來中國社會、思想的變化。由于作者曾親歷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社會,所以不僅從歷史中探尋中國的結構,同時也是從現場、從現實中去觀察中國。他的著作,飽含對中國的深厚感情,內容扎實,見解獨到,對我們理解中國明清以來歷史的發展頗有借鑒意義。本書主要關心的是傳統中國如何向近代轉型,即探索傳統與近代的延續與斷層關系,可以說,這是一部探討中國近代化過程的著作。作者的焦點,尤其集中于國家體制與普通民眾之間的“中間層”,指出要徹底切斷官與民的相生相容關系,徹底否定皇帝與奴隸、買辦與軍閥,清除阿Q誕生的土壤,這樣才能促進中國的近代化。其視角獨特,分析銳利,是一部相當有深度的著作。
(日)原島春雄 ·史學理論 ·13.8萬字
本書是法國年鑒學派的批評史,考察了這一史學研究群體自《年鑒》雜志1929年創建之日起六十年的發展歷史。毫無疑問,年鑒學派是20世紀影響最大的史學革新運動。在所謂&“新史學”的發展過程中,它是最為重要的推動力。年鑒群體將傳統的歷史學與地理學,經濟學、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多種社會科學相結合,把治史領地擴展到了廣闊的人類活動領域,開創了一系列的新方法,如問題導向的歷史、比較史,歷史心理學、地理史、長時段史、系列史、歷史人類學等等。彼得·伯克區分了年鑒學派的發展過程中的三代學人。第一代包括創建者呂西安·費弗爾與馬克·布洛赫,他們與傳統史學體系開戰,創建了《年鑒》雜志,鼓勵跨學科合作。第二代由布羅代爾主導,他已經被譽為同時代最杰出的歷史學家。第三代包括杜比、勒高夫、勒華拉杜里等當代著名史學家。伯克的分析絲絲入扣,簡明扼要,年鑒運動的關鍵經典與支脈源流均一覽無遺。本書曾于2006年在我社出版。因敘述簡明清晰,譯文優美流暢,已經成為關于法國年鑒學派的入門必讀物,也成為各大高校歷史系課堂上的經典推薦。
(英)彼得·伯克 ·史學理論 ·13.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