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由呂西安·費弗爾從1906到1952年間寫的部分文章和演講稿匯編而成的文集,闡述了他關于歷史學研究的整體觀點和杰出洞見。在前33篇文章中,他對史學性質、歷史認識論、方法論、跨學科研究等都提出了新的想法,頗具創新意義;后11篇文章則憶述了30年間,11位不同領域的杰出知識分子的生平,借此強調了對歷史進行跨學科研究(地理學、社會學、語言學、哲學等)的重要性。
(法)呂西安·費弗爾 ·史學理論 ·33.3萬字
本書依據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對先秦文獻與相關史實進行了別開生面的探索,試圖恢復其本來面貌,是作者積30余年之功的傾心之作。全書共二十三章,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中國古典學的發展方向與歷史文獻研究方法論,二是諸如老子其人其書、孔子與《周易》、儒家八派、思孟關系等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著名公案,三是《尚書》《論語》《孝經》《易傳》《禮記》《大學》《中庸》《樂記》等中華核心經典的成書、作者與時代,四是儒道兩家出土文獻,五是其他先秦文獻與相關史實考證。
郭沂 ·史學理論 ·27.3萬字
《清代基層組織與鄉村社會管理——以四川南部縣為個案的考察》以《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為文獻支撐,輔以典制文獻、官箴書、方志等,對南部縣的保甲、里甲、里排、鄉約、團練等各類基層組織設立的原因、職能作用、演化過程以及吏的選任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從中可見南部縣各類基層組織是如何對鄉村社會進行管理的。該書對推動清代鄉里制度研究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茍德儀 ·史學理論 ·35.7萬字
《但問旗民:清代的法律與社會》是賴惠敏研究員繼《乾隆皇帝的荷包》之后關于清史的又一部力作。“但問旗民”,意為“不分滿漢,但問旗民”,是清代統治者通過法律手段,在政治和社會地位上區分旗人與民人(漢人)的表述。本書即聚焦清代法律在對待族群與性別上的差異,由清代旗民二元社會特點入手,以法律與社會關系為中軸,從行政組織、族群與法律、性別與司法審判三個方面系統對比旗民婦女在家庭地位、家庭糾紛、財產權、法律訴訟、家庭形態和社會組織等領域的不同,真實再現了清代婦女的社會生活圖景。
賴惠敏 ·史學理論 ·28.9萬字
不管在中國、歐美,乃至世界其他地方,史學都是一門古老的學問。本書作者旨在從細節處給出自己關于如何做歷史學論文、如何進行歷史學學術訓練等相關問題的答案。全書共分十二章,分別講述史學的特性、歷史知識的性質、歷史學家的立場與研究視角、史學研究者如何積累學養、歷史學的治學路徑、對一手文獻史料與證據的整理與解讀、對二手文獻學術史的梳理與突破、歷史學研究的常用理論方法、歷史學研究作品的寫作文體與規范要求等等。
李劍鳴 ·史學理論 ·41.3萬字
“中國契約學”的重大成果!深入闡述了明清時代乃至秦漢以降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經濟的結構及其演變趨勢,為研究中國契約學、明清社會經濟史拓展了途徑!
楊國楨 ·史學理論 ·29.2萬字
歷史學家樓勁,深刻解析中古政治史、制度史、思想史的經典問題,以歷史時期實際存在的論題為中心展開研究,讓問題回到而不是抽離其所處的歷史場景;超越標簽化的定位、否定和批判,深入省思王朝體制的基礎、構成、作用、地位及其不同階段的思想內涵和演變進程。本書從中國古代政治現象的前因后果和發展過程觀察相關的制度框架、實施狀態,從制度舉措及其施用之況觀察相應的政治內涵和思想動向,是作者近十余年所撰中古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重要論文的菁華。
樓勁 ·史學理論 ·50.2萬字
《宗教與歷史(第十二輯)》由著名佛教學者程恭讓教授策劃,集中于佛教歷史文化研究,包括佛教中國化研究、佛教歷史與文化研究、書評三個欄目。本輯所收錄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豐富和拓展了佛教中國化這一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古老問題,并對佛教文獻經典、佛教思想義理、佛教宗派發展等領域的學術深度進行了深入挖掘,聚焦當前學術前沿問題與方法,展示了當代中國佛教研究者的學術特質。
陶飛亞主編 ·史學理論 ·20萬字
理性與歷史的關系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從人類關于理性的認識史和人類的活動史兩方面考察可以看出:它們的關系既不簡單是理性服從歷史,也不純粹是歷史服從理性,而是一個“理性”不斷歷史化和歷史不斷理性化的雙向過程。前者是邏輯的歷史,后者是歷史的邏輯,邏輯與歷史統一于人的實踐活動。歷史理性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解答依賴于“理性”概念的實踐論轉換,即“理性”的徹底歷史化。
沈湘平 ·史學理論 ·23.7萬字
中國史前神話包含著華夏先民對人生、社會和宇宙之間關系的思考。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意識形態,中國史前神話意象體系具有多樣的審美價值,對中國古代審美傳統的形成具有深遠影響。神話意象并不是特定時代的歷史遺留物和外在于我們的無關對象,它們是原始先民原始、基本的文化心理結構和情感需求的結晶,它所蘊含的認識、意蘊和情感至今仍與我們息息相通。
王懷義 ·史學理論 ·24.8萬字
傳播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但傳播思想的產生,卻可遠溯至古希臘。正如著名傳播理論家E.M.羅杰斯所說,“任何涉入一條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這里的水來自何方,它為什么這樣流淌。”“我們來自哪里?”這是傳播學這一年輕而又古老的學科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本書就是這樣一本溯源之書。從2000多年前古希臘的學園到當代異彩紛呈的網絡世界,本書試圖跨越時間的藩籬、打破學科的界限,在對數代學者、哲人思想的考察中,追索傳播思想在歐洲的產生、發展及嬗變,在歷史脈絡和廣闊的人文社科背景下勾勒出一幅傳播學的“世系表”。作為一本較完整的西方傳播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作者以個性解讀方式,取精探幽,有助于開拓讀者視野,推動傳播思想研究的深入。
許正林 ·史學理論 ·60.8萬字
《尚書》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中國最早的古籍和史著;同時,中國向來又以“歷史的國度”著稱于世,歷史思想含蘊豐富而影響巨大。本書以“《尚書》歷史思想”為研究對象,系統考察了《尚書》中的華夏歷史意識、歷史天人觀念、歷史變動觀念、歷史功用思想、歷史審美思想等諸多方面,評述了《尚書》歷史思想的影響和當代價值,第一次對《尚書》歷史思想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有助于弘揚傳統文化,深化對民族文化基因的認識。
王燦 ·史學理論 ·26.9萬字
本書通過十四個彼此不同卻又相互關聯的專題,向讀者展示了秦漢兒童生活的全貌。前四個專題從兒童的出生、初生到生存,再到嬰幼兒戲和童蒙教育,以兒童的成長時序為內在線索,勾勒出了秦漢兒童最初的生活景象;后十個專題分作兩大部分,一是兒童與秦漢政治、經濟、文化信仰和社會的關系;二是對于特殊類別的兒童,如“神童”和“上層兒童”等問題的相關討論。作者在兒童研究領域深耕二十余年,憑借對傳世文獻、出土文獻以及文物考古資料的綜合運用,深入挖掘其中有關兒童生活的記錄,對秦漢兒童生活的各方面做了多角度、立體化的研究,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王子今 ·史學理論 ·53.2萬字
本書是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東南亞南海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吳士存,集20余年心力對南海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精心打磨的杰作。該書以小見大,圍繞南海問題的源頭和主要矛盾“南沙爭端”,從歷史、法理和國別多個維度系統深入地闡釋了南海問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演變過程及其驅動因素。書后還附錄了6篇作者對自2016年以來對歷年南海形勢的回顧與展望,從年度視角補益了該書在長時段視角下對南海形勢的深度分析與解讀。該書是南海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書,開創性地填補了南海研究綜合性著作的缺失與不足,體現了我國學術界在南海問題研究上取得的最新成果。
吳士存 ·史學理論 ·22.7萬字
金朝封爵制度既有對唐宋制度的繼承,也有對遼朝爵制的部分因襲,同時有所發展和創新。書稿詳細梳理金代封爵制度的確立和發展的過程,厘清制度的源流及演變,細致考察了金代漢制封爵的等級,準確劃分國號王爵類型,深入考察國號王爵和郡王封爵演變的過程,對金代五等爵的爵稱爵序與封號作了全面梳理。在此基礎上,挖掘剖析封爵制度操作的具體環節與運行過程,分析其運行模式及相關管理措施,闡明封爵制度與其他政治制度的關系,解讀其在官僚政治和政權建設中的地位作用,并分析其在社會秩序運轉過程中的利弊得失。
孫紅梅 ·史學理論 ·21.9萬字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到今天,當代史學在觀念、方法和研究范圍上出現了一系列顯著的變化。本書從“人物、派別、焦點”三方面入手,描述、分析和討論這些變化,突出了這一時期與20世紀上半葉之間的不同,從而為中國學界提供一部內容新穎、架構獨特的著作。本書的這些史學新潮反映了當代史學所面臨的挑戰,而深入思考和應對這些挑戰將有助我們共同面對人類的未來。
張旭鵬 王晴佳 ·史學理論 ·30.8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顧頡剛自1923年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以后,其古史觀念在其學術發展的各個階段是否存在改變,如果存在,改變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基于此,本書首先厘清顧頡剛提出“層累”說時的古史觀念,然后依循其學術發展歷程,分別考察他在民俗學、沿革地理學、邊疆與民族學等領域輾轉探索的動機和宗旨,以及這些探索與其古史考辨的學術關聯。在此基礎上,考明1923年至1949年間,顧頡剛古史考辨的特點存在哪些“變”與“不變”,其古史觀念是否存在根本性改變。
李政君 ·史學理論 ·24.4萬字
二十世紀,世界風云變幻,學術新舊激蕩,中國史家承繼舊學,融匯新知,致力于新舊范式的接榫與轉型;與此同時,滄桑變遷,國運起伏,史家的學術與夙命也隨之顛簸跌宕。本書以呂思勉、陳垣、陳寅恪、顧頡剛、吳晗、丁則良、嚴耕望、劉子健、張家駒與程應镠等著名史學家為典型個案,再現了他們在時世劇變下的人生軌跡與學術生涯及其歷史觀與方法論,既多方勾勒出中國百年史學的輝煌業績與曲折走向,也真實還原了這些史學大家的命運遭際與心路歷程,為后來者在歷史的回望中留下了深沉的思考。本書為虞云國教授對二十世紀近現代史學家與史學脈絡的研究專書,收錄的各篇論文,撰作年代前后跨越25年,是作者數十年研究史學的心血之作。
虞云國 ·史學理論 ·30.1萬字
周代宗法制度是西周王朝建立之初創立的制度,以嫡庶之別、大小宗主從關系等宗法原則為基礎,并將之應用到國家結構的建構之中,在周王權所及范圍內形成自天子以下層層相屬的政治等級結構,并強化了以宗族為基礎的社會組織結構。本書結合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圍繞周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內容、發展演變、社會影響,以及早期國家背景下宗法制度對周代國家結構的建構和維系作用展開研究,詳細總結了自漢唐以來周代宗法制度研究的學術史,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宗法在宋代得名的原因、周代宗法制度的建立過程、宗法制度與周代國家結構的關系、以嫡庶關系為主的周代宗族等級形態、周代宗法社會思想,尤其利用金文材料考察了周代宗法制度下的宗子、母弟、宗婦,以及周代宗族的建構模式等問題。
高婧聰 ·史學理論 ·38.7萬字
《山海經》是一部神話色彩濃郁的地理學著作,該文本世界所呈現的諸“神”符號是構成其神話學素質的基礎,因此,探究《山海經》中諸神的類別及其形成過程以及這種造神活動背后文化、文學的特色,無疑是揭示該書文化、文學價值的不二法門。我們的探究主要分三部分:其一是《山海經》中的“神”及其產生過程。其二是《山海經》中諸“神”不同的造“神”心態與手法。其三是《山海經》造“神”的美學追求。探析《山海經》“神”符號的形成過程,還原先民生活情境,設身處地的去揭示“神”符號形成過程及其背后紛繁復雜的原因。從文學的角度討論《山海經》作者的造神心態及其所常用的造神文學手法,作者的審美追求,這不僅是本書的研究出發點,也是對《山海經》自身潛在與自在價值的揭示。
靳希 ·史學理論 ·14.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