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層理論的建構對于中國史研究的意義至少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盡量可使我們擺脫宏大敘事的糾纏。目前許多歷史著作行文敘述總是宏闊而不細致,概論式的判斷比比皆是,本質主義式的斷語草草形成,里邊唯獨看不到日常生活狀態(tài)下人的蹤跡,人變成了冷冰冰的趨勢與規(guī)律的符號表征。二是討論如何改變史界只拉車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作者新刊長序,收入其近十年的反思,趨向更加圓融的歷史敘事。
楊念群 ·史學理論 ·23.5萬字
詮選,一方面指對未入仕者的甄錄,另一方面是對六品以下官員政績的考核。本書是較早全面論述這一龐雜、繁瑣的選官制度及其相關問題的學術專著,并且從整個唐代選舉體系的角度考察了銓選與文學的關系。尤其對于“守選”制的研究,發(fā)學界積年之覆,堪稱填補空白之作。其以史學與文學研究相結合,詳細而生動地展現了唐代士人在求仕途中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歷程,把唐代科舉與文學的研究和唐代官制史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王勛成 ·史學理論 ·23.8萬字
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生前所寫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三國史上存在過的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zhàn)爭及地理環(huán)境作了細致的區(qū)分,對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呂先生治史,注重對社會的綜合研究,最能融會貫通,評論歷史往往獨具只眼,是故本書成為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重要參考資料。
呂思勉 ·史學理論 ·11.2萬字
對丘處機西游拜謁成吉思汗,所謂“一言止殺”之歷史真相予以縝密考察,論證其為子虛烏有,并對其形成之原因作了批判。
楊訥 ·史學理論 ·8.5萬字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以百年來中國史學中以史撰為傳統的“新史學”和以史考為傳統的“新漢學”的斗爭和輪回為主線,主要立足于這一時段各派史學家對史學內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門徑上的分歧,進而就這種差異對史學建設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加以考量評估。
王學典 ·史學理論 ·15.6萬字
本書是“海陸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與當代啟示: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九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合集。專家學者圍繞”海陸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與當代建設、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理念及政策、中國與東亞的關系、航線變遷與中外經濟社會的交流共生、宗教與文化交流、青年學者論壇等多個專題撰寫了論文,包括《略論古蜀藝術形式與近東古文明的關系》、《唐代絲綢之路的繁榮對當代“路”建設的啟迪——以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為例》等論文。
萬明 曲金良 修斌主編 ·史學理論 ·30.9萬字
本書集結了著名歷史學家王晴佳先生有關中國史學史的討論共16篇。文章所論時段集中在20世紀中國近代史學轉型時期。作者以“現代歷史意識的產生”,作為理解和把握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史學革新的核心,除疑古史學、科學史學、后殖民主義、后現代主義等經典話題外,也有部分內容將中國歷史研究置于全球史學之中作橫向比較,或以新式研究方法對舊問題提出新解。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思潮與特征”探討20世紀中國史學的整體轉向和發(fā)展趨勢,第二部分“人物和思想”著眼近代以來眾多名家、學派,提出作者個人的獨到見解。
王晴佳 ·史學理論 ·28.9萬字
陳其泰先生受教陳寅恪弟子劉節(jié)先生、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先生,主要在先秦兩漢史學、清代及近代學術史、20世紀中國史學領域耕耘,《陳其泰史學萃編》是他三十余年勤勤懇懇治學的結晶。《陳其泰史學萃編》全書共九卷,約300萬字,包括《學術史沉思錄》《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歷史編纂與民族精神》《史學與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學通論》《中國近代史學的歷程》《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梁啟超評傳》《范文瀾學術思想評傳》。全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和重大創(chuàng)新。《陳其泰史學萃編》是對時代需要的回應。陳其泰先生的著作通過更加準確評價優(yōu)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了我們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豐富蘊涵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偉大創(chuàng)造力。陳其泰先生滿腔熱忱,對民族和國家的赤子之心字里行間可見,這種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優(yōu)秀士人精神的薪火傳承。
陳其泰 ·史學理論 ·33.1萬字
作為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史壇上突起的一支狂飚,“新左派”史學無疑代表了美國激進主義史學的傳統。具有強烈的史學批判精神和“自下而上”的研究取向的美國“新左派”史學家們,以變革美國社會、促進美國社會進步為旨志,對美國內政與外交均提出了猛烈的批評。他們激進的史學觀點不僅為二十世紀中期缺乏生機與活力的美國史學注入了新的激情與活力,而且成功地擴展了普通大眾對美國社會的批評,提高了人們的反思與自省的能力,極大地改變了成千上萬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成熟起來的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從而對美國史學及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徐良 ·史學理論 ·17.3萬字
本書綜合參擷正史、官書、典章、方志、文集、筆記、報刊等各類史料,并發(fā)掘運用海峽兩岸及國外所藏清代武科金榜、殿試考卷、進士登科錄、鄉(xiāng)會試錄及關涉武科之章奏文移等珍貴檔案,兼取文武科舉參互對觀之視角,綜合論析清代武科考試制度之設計與運作。全書分三卷:上卷“武科選士總論”循時代線索,探討武科考試研究之旨趣及其進路,以及歷代“以武選士”制度之衍變;中卷“各級武科分論”循層級線索,逐層考述清代武科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之設置,側重解析其制度變遷、中額變化及群體分布;下卷“武科主題專論”循專題線索,依次考論清代武科進士群體之人數與分布,武科出身之授職與遷轉,以及武科考試之弊情與革廢;最后綜論清代武科設計之理想、現實與功效,藉此略見清代掄才及行政體制中文武之分與旗民之別。
李林 ·史學理論 ·33.8萬字
在《現實感:觀念及其歷史研究》主體的九篇文章中,以賽亞·伯林探討了近三個世紀以來主導歐洲歷史發(fā)展的一些核心觀念,追溯重要思想潮流的興起與流變,梳理出一條從康德主義經浪漫主義到民族主義的演變脈絡。書中涉及許多主題,如歷史中的實在論、政治判斷力、藝術的責任等。伯林指出,好的歷史學家、政治家和小說家具有一種相似的才能,能夠洞察具體時刻的特質和微妙關系,這就是“現實感”。這些文章展現了伯林極度淵博的學識,富有洞見,文筆酣暢淋漓。本書按普林斯頓第二版增訂,新增蒂莫西·斯奈德撰寫的序言,以及伯林本人寫的《偉大的俄國評論家:V.G.別林斯基》《完美社會理論的終結》兩篇文章,頗富閱讀價值。
(英)以賽亞·伯林著 亨利·哈代編 ·史學理論 ·29萬字
本書探討明代官修圖書的組織機構、預修人員、成就及代表性成果的成書經過,總結明代官修圖書的特點,揭示其在中國圖書編撰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明一代,圖書出版進入高速發(fā)展時期,私刻坊刻備受關注,本書聚焦官修圖書,是對相關研究的有益補充。
霍艷芳 ·史學理論 ·21.9萬字
近代史家楊國強教授最新力作。他以雋永的文筆帶領讀者走入20世紀初年的歷史場景,重現晚清末期至民國初年這一過渡時代的思想、政治與社會:數千年來的歷史中國在層層分解中走向支離破碎;時人以變應變、各自恢張的新法和西法在現實中國卻一敗涂地。這期間,科舉停置、變法立憲、辛亥鼎革及新文化運動等重大議題次第登場,以前所未有的廣泛程度造就了一種“速成的現代化”。作者透過這一段歷史的矛盾、錯雜、人物之多變和世事的紛亂,尋究這種激變、劇變挾前所未有的烈度和深度造成斷裂、脫節(jié)、摧折乃至四分五裂的由來、內涵和結果。
楊國強 ·史學理論 ·55.5萬字
本書從英國學派與歷史學家的關系角度,將學派典型史家的史學思想置于20世紀西方新史學語境與馬克思主義史學譜系中,系統闡釋霍布斯鮑姆(EricJohnErnestHobsbawm)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著述、核心內涵和學術地位,同時彰顯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派的思想表達與本質特征,進而從側面呈現20世紀英國史學的思想流變及學術風貌。
梁民愫 ·史學理論 ·42.2萬字
在中國近代史學史上,梁啟超新史學占據著異常重要的地位。作為開啟了中國史學發(fā)展的新時代的領軍人物,他在史學理論的研究和史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提出了許多值得后人深思的命題,為后世留下許多值得借鑒的理論遺產。本書在全面客觀把握梁啟超史學的基礎上,對梁啟超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做了縱橫兩方面的系統考察。
宋學勤 ·史學理論 ·29.7萬字
城邦,是人類社會早的政治單位。邦伯,城邦的首領,是形塑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形態(tài)的基干力量。中國早期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大致是從氏族到邦國,在龍山時代末期,形成了萬“邦”林立的局面。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形成,均經歷了“由伯而王”的發(fā)展歷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伯”被整合進五等爵制,對后世影響深遠。本書研究了“邦伯”這一政治及社會組織在殷商西周時期的發(fā)展,探討了處于早期國家“外服”區(qū)域的邦伯被納入中心王朝的過程,這也是早期國家統治區(qū)域不斷開辟以及政治體制隨之演變的過程。
王坤鵬 ·史學理論 ·25.4萬字
《觀念發(fā)明與思想形態(tài)》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4輯,主題為“觀念發(fā)明與思想形態(tài)”,關注世界史思想動態(tài),收入著名世界史學者向榮、金壽福、彭剛、周春生等多位學者的多篇重磅文章。向榮教授通過德國浪漫主義作家哈克斯特豪森在俄活動深入探析俄國農村公社問題,金壽福教授精彩展現馬克斯·韋伯鮮為人知、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彭剛教授獨家分享西方史學的研究前沿和新方法。此外,本輯更特別收錄斯特拉博《地理學》新書發(fā)布會暨古代地中海世界學術研討會現場實錄文字,多名世界史研究專家發(fā)言,眾彩紛呈。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20.9萬字
本書基于隋唐之際社會轉型的歷史背景,從山東士族文化這一視角出發(fā),在梳理其文化淵源與文化境遇的基礎上,從儒學重塑、史學實踐等多個層面剖析山東士族文化變遷與堅守相互交錯的特質,揭示山東士族在家風、學風、政風等方面的演變脈絡、文化內涵及其關聯性;在時代理性與群體自覺交融的場景下,揭示山東士族通過文化接觸、文化適應而最終保持自身獨特性的文化境界,展現這一時期文化結構和社會價值體系的獨特側面與意義。
路學軍 ·史學理論 ·23.9萬字
《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集中考察了這一轉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海登·懷特和安克斯密特的理論取向,由劍橋學派主將斯金納的個案出發(fā)分析了思想史研究領域所呈現的理論問題,并結合20世紀史學理論的發(fā)展史,探討了在史學理論新前沿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歷史學的客觀性等問題的思路。20世紀70年代,西方史學理論領域發(fā)生了學術范式的轉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興盛一時的分析的歷史哲學逐漸被敘事主義的歷史哲學所取代,后者至今仍是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中最主要的理論形態(tài)。這一轉型通常被稱之為敘事的轉向。
彭剛 ·史學理論 ·13.1萬字
《西游記》是中國最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而其中的人物也是幾百年來知名度最高的故事角色。但既然是故事,是傳說,人們總是不以其為真,認為整部《西游》只是部虛構小說而已。本書作者查閱大量史料,將《西游記》如庖丁解牛般層層剖析,從一個個細節(jié)出發(fā),與正史資料相印證,從而構建起一個真實的西游故事。本書告訴讀者,在真實歷史上是否存在過,那些出耳熟能詳的情節(jié)與叱咤風云的人物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本書既要展現出《西游記》一書空前絕后的風采,更要呈現一個不可思議的真實西游。
司馬路 ·史學理論 ·19.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