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漢家陵闕治世氣象: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本書以漢景帝的生平及歷史功績為史實,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陵園布局、南闕門及東闕門遺址、后陵陵園、宗廟遺址等漢陽陵遺址,陶俑、陶塑動物、陶制生活明器、建筑材料、印章和封泥等漢陽陵出土文物,考古陳列館、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宗廟遺址保護展示棚等漢陽陵遺址的保護展示。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7.8萬字
作為漢代特殊的喪葬藝術品,漢畫像石經歷了三百余年的發展進程,其在藝術史與文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漢畫像石雖存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與時間發展上的不均衡,但各地漢畫像石在題材內容與構圖形式上卻存在明顯的趨同性與程式化特征?;谶@一認識,本書從整體上揭示了漢畫像石圖像藝術所具有的主題思想——漢代生死觀,并以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一帶漢畫像石為例分析了其圖像藝術所展現的漢代生死觀的發展演變歷程,揭示了該地域漢畫像石所具有的重要史學價值。另外,“宇宙空間圖式”乃是貫穿于整個漢畫像石發展始末的一條重要線索。本書深入分析了這一圖式與漢畫像石圖像藝術主題思想之間的關系,并揭示了其所產生的文化淵源。
劉茜 ·文物考古 ·8.3萬字
固原自古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遺存星羅棋布,文化積淀層次身后。鎏金銀瓶,當屬國寶;羅馬金幣,璀璨奪目;古跡遺存,不勝枚舉。
楊明 ·文物考古 ·11萬字
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編輯,中共黨史出版社和寧夏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命遺址通覽》作為《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成果叢書》的分卷,在全國省卷本中率先出版發行?!度珖锩z址普查成果叢書》被列為全國“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作為該叢書分卷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命遺址通覽》,是在2009年至2010年全區革命遺址遺跡普查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編撰完成,圖片近400幅。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文物考古 ·10.8萬字
《古物的聲音:古人的生活日常與文化》以中國考古發現的古代遺物為標本,復原中國古人社會生活的日常起居習俗、日用家具及與之相關的日常禮儀。作為一名辛勤耕耘五十余午的考古人,作者結合歷史文獻,抽絲剝繭,細致解讀,以生動嚴謹的筆觸,幫助我們走進博物館,聆聽考古標本的吟唱,感悟古物內在的歷史文化積淀與魅力。
楊泓 ·文物考古 ·9.4萬字
作者長期從事清史、滿族史研究,一向重視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的結合。2001—2019年二十年間,從事清朝史跡調查80余次。本書所收調查報告15篇,即其中第一批成果。內容包括各地八旗駐防遺跡、當地滿族今昔、“三藩”史跡、邊疆民族文化,以及戰場、關隘、衙署、會館、廟宇、古鎮、驛站的考察。報告注意搜集碑刻、史志、家譜、照片和口述資料等信息,重視記錄被采訪者的歷史記憶、有關民族認同和民族關系的表述。旨在對相關研究有所推進的同時,為了解清代歷史、民族、地域、文化提供一個新的窗口。
劉小萌 ·文物考古 ·36萬字
空中花園在哪里?它是什么樣子?古希臘羅馬人為何稱它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究竟是哪一位偉大帝王建造了它?花園運用了哪些驚人的技術成就?又對后世的花園設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斯蒂芬妮·達利深入研究了神話傳說與古典文獻,對這座傳奇花園的位置與形象給出全新的解釋,生動描繪出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古代文明。
(英)斯蒂芬妮·達利 ·文物考古 ·15.1萬字
本書包括半坡遺址和西安半坡博物館的前世今生,半坡人的家園寸土、生產與生活、精神世界、民風習俗,以及西安半坡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等內容,圖文并茂地展現了半坡人及半坡社會的獨特風采,述說了半坡遺址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脈絡,描繪了史前半坡人的生活畫卷,傳遞著來自6000多年前的文明呼喚。走進半坡,開啟史前文明之旅,奔向史前文明的召喚曙光,重溫關于人類童年的久遠故事。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6.1萬字
本書收錄作者所撰學術論文共計二十九篇,依據研究內容大體可分為文字考釋、古書校讀、歷史地名考證以及字詞關系辨析等幾個研究類型。研究材料基本涵蓋兩周金文、戰國竹簡以及秦漢簡帛。在研究旨趣上,作者致力于地下出土文字資料與傳世古書的互證研究,力圖有所創獲,希望能為學界研究相關問題提供參考。
袁金平 ·文物考古 ·21.1萬字
沈從文是國內文物研究的先驅,在文物研究的多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成果,凝結了沈從文整個后半生的心血?!渡驈奈闹v文物》精選沈從文文物研究文章30篇,分門別類地介紹了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的鑒賞知識、加工工藝、歷史典故、研究方法,把6000年文物分門別類地看個遍,從此掌握看文物的門道!《沈從文講文物》收錄近200張全彩文物圖片。不僅收錄了沈從文的演講《我是一個很迷信文物的人》,聽沈先生講述自己是如何研究文物的;同時還特別收錄了《沈從文的后半生》作者張新穎教授的導讀,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文物背后的門道。翻開本書,看懂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背后的門道!
沈從文 ·文物考古 ·16.8萬字
這本書剖析了史前考古學中一些基本和常見的問題、對人和人類文明由來的根源進行了考古學視角的觀察和解答。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演化的密碼、史前人類的狩獵采集行為、農業起源、人類社交行為的起源、文明誕生背后的動因等,都進行了細微的探討。從世界領域來看,人類起源、農業起源和文明起源以及狩獵-采集者的生活方式等,都是頗受關注的問題,作者在探討這些問題時,將自己多年求學、教書和研究中的心得融入其中,并結合中國本土的考古材料,文字淺顯易讀,內容新奇有趣。作者的此項課題,受到了人文社會學科課題資助,能夠提供一定的資助款。
陳勝前 ·文物考古 ·18.5萬字
世界考古論壇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十幾個國家的著名考古學家參與的盛大的學術活動?!妒澜缈脊耪搲瘯尽肥鞘澜缈脊耪搲邪l布的優秀論文集。本文集有中外頂極學者的歷史學和考古學方面的文字,還有當年評出的十大世界考古發現的介紹,有大量的圖片。是一本了解世界考古學現狀的比較優秀的著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上海市文物局 上海研究院 上海大學 ·文物考古 ·14.5萬字
20世紀以來,貧瘠的黃土丘陵地區陸續出土了幾百件晚商時期精美的青銅器。本書從這一問題入手,以手資料深入剖析了黃土丘陵的本地社會;研究了青銅器的產地;分析了黃土丘陵與華北平原、關中盆地、蒙古草原的跨地區互動關系。黃土丘陵與發達的中原文明相比是較簡單的邊地社會,但是憑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充當了跨地區聯系的樞紐。本書從社會—經濟和古代貿易的角度觀察社會變遷,為理解中原文明的成長、黃土丘陵等北方邊地社會的發展,以及青銅時代中國與蒙古的遠距離交流提出了系統解釋。
曹大志 ·文物考古 ·21.2萬字
史前美術的研究目的,除了探討審美的起源,更是為了通過史前物質文化遺存,研究早期人類的精神世界。史前的浙江,貢獻了年代久遠的彩陶器物、登峰造極的玉器工藝、獨具匠心的刻紋藝術等種類繁多的美術題材,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著貫穿浙江史前考古學文化發展的精神脈絡。本書以考古學的研究方法為主,串聯四個不同的專題,形成全書架構,通過提取不同種類、不同形式美術題材中不斷重復的“模式”,構建適當的用以闡釋象征意義的規律,以期突破史前美術研究中常見的因主觀類比造成的認識瓶頸。
朱雪菲 ·文物考古 ·9.1萬字
《尼雅遺址與于闐史研究》分別就尼雅遺址與于闐歷史、文字、政治制度和社會構成進行了論述。孟凡人對尼雅遺址的發現與于闐史的研究,為研究中原王朝與西域古國的關系、研究東西文化交流和絲綢之路提供了珍貴資料。是作者多年學術研究的重要成果。
孟凡人 ·文物考古 ·28萬字
本書廣泛搜集國內外沉船資料,對照各類陸地遺址出土的陶瓷器遺存,圖文并茂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國古代陶瓷經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銷的歷程及階段特征,揭示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變遷的歷史及不同階段中國在世界海洋文明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展示窯址資料的基礎上勾畫出中國古代外銷瓷業生產變遷的脈絡,并以個案的形式討論了以陶瓷貿易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生動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
劉淼 胡舒揚 ·文物考古 ·14.9萬字
2016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重大項目“赴埃及考古發掘和研究”成功立項。作為重大項目的一個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邀請到六位國內外知名的埃及學專家,先后共組織了十三場埃及考古專題學術講座,對埃及學和埃及考古的若干重要問題進行了精彩講解,講座主題基本上涵蓋了埃及學研究的主要領域,設計到了當前國際埃及學和埃及考古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本書可供埃及學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參閱,也適合廣大學生及對古埃及文明懷有興趣的普通民眾閱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文物考古 ·8.2萬字
中國北方人面巖畫的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陰山、桌子山、賀蘭山,以及赤峰為主要的分布區域。借鑒考古類型學的方法,本書對中國北方系統中的人面巖畫進行研究,分析與總結中國北方各區域人面巖畫的特征及分布特點,并進行分期研究和年代的探討。同時,本書還對人面巖畫的傳播路線,人面巖畫與原始宗教,人面巖畫與巫儺面具及原始戲劇等問題加以討論,以更全面地研究人面巖畫的文化內涵,再現中國相關歷史文化面貌。
王曉琨 張文靜 ·文物考古 ·7.1萬字
本書《中華流失文物迷蹤1》,是《中華流失文物迷蹤》系列的第一輯,它通過一個個專題,講解了我國流失文物的來龍去脈?!吨腥A流失文物迷蹤1》共分為四個專題,分別為“圓明園大劫難”“紫禁城的黃昏”“在漫長的古道上”“從云岡到龍門”。本書具有較強的資料性,圖文并茂,對中華流失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對流失情況進行追蹤。由于作者是一些事件的親歷者,說來饒有興味,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具有可讀性。書中對珍貴文物的創作、流傳、收藏等情況細加梳理,對其流失情況進行追蹤,其中涉及諸多文史類知識,能使讀者開卷有益。本書對中華流失文物的探尋和追索,就是對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的保全,對民族根系的維護。全書充滿了濃濃的愛國情懷。
牛憲鋒 ·文物考古 ·16.3萬字
本書是學部委員文集的一本,張長壽先生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長,是我國知名的商周考古學家,本書匯集了張長壽先生在青銅器、玉器等方面的研究論文,這些文章都曾在中國考古學界尤其是商周考古學界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在青銅器和玉器的研究難題的解決方面,有里程碑性質的意義,本書的出版,對于后學繼承前輩的學術十分重要。
張長壽 ·文物考古 ·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