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以不同時期、地區與文化類型進行章節排序,利用地層學、器型學等方法,部分論文還利用了古代文獻與考古成果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對黃河流域的考古挖掘的成果包括陶器、石器、尸骨、宮殿、地形等等,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研究,考察了所屬文化包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先商文化等的類型、年代、分期、特征等。全書包括《關于磁縣下潘汪仰韶文化的討論》《晉南廟底溝二期文化初探》《廟底溝第二期文化及其相關問題》等20篇文章。
高天麟 ·文物考古 ·24.7萬字
《甲骨文字形演變研究》是在對甲骨文字形進行全面梳理的基礎上探討甲骨文字形演變規律的文字學著作。本書在甲骨文中選取了104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字例,窮盡收集了每個字的各種形體,以類型學的方法歸納類型,用列表的方式展示出各種類型在王卜辭和非王卜辭各組類中的分布情況,并對各類形體作出詳細的說明和疏證,從而勾勒出每個字形的演變規律和演變譜系。以此為基礎,全面考察甲骨文字形,總結歸納出甲骨文字形演變的“簡化”“繁化”“聲化”“異化”“訛化”的五大規律。甲骨文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材料,是漢語現在所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源頭,也是漢語史研究的起點。字形是語言文字研究的基礎,甲骨文字形演變規律的研究,對古文字和古漢語的釋讀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郭仕超 ·文物考古 ·24.8萬字
世紀70年代初,馬王堆漢墓發掘。一二三號墓中均出土了大量遣策簡。遣策即是記錄下葬物品的清單。本稿圍繞馬王堆漢墓出土遣策,第一章集合以往諸家隸定,加以精按,第二、三章對應隨葬物品、助葬物事,加以全面整理,并提出新的解析和觀點。第四章為“三號墓簡序復原研究”。本書精裝8開本,30萬字。內部為四色彩印,有精美配圖。對于馬王堆漢墓文獻專業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鄭曙斌 ·文物考古 ·21.3萬字
本書利用考古發現新資料和學界最新研究成果,參照歷史文獻,從考古學角度對以山東省為核心的海岱地區(或東方地區、齊魯地區、東夷文化區)早期文明與社會發展詳細特點、具體進程進行了論述。本書主要內容有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作為中國文明起源多元中的一元,海岱地區史前文明發展特點突出,社會發展模式也獨特,二是海岱地區對中華早期文明形成與發展發揮了獨特作用,三是從古代文字產生、社會分層、兩性分工、貴族用品玉器制作與控制、鹽業生產與區域社會發展等具體方面分析了海岱地區史前社會文化發展特點,四是東夷族群對夏商文明發展做出的貢獻、以及與夏商王朝的關系,五是殷商文化在海岱地區的發展過程,著重指出,商代晚期,殷商文化與勢力在西、北、南部大范圍退縮,唯在東方地區發展最為穩定,聚落和人口數量急劇增多,文化面貌與殷商文化關系最為密切,而與東夷文化互不往來,形成二元對立,而周王朝分封在東方地區的姬姓、姜姓、妊姓、姒姓封國均位于晚商文化分布區內。這些成為早期齊魯文化的底色。
燕生東 ·文物考古 ·28.6萬字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穿越了沙漠、草原、高山和江河湖海,數不盡的物質和文化在其中誕生,形成了璀璨的絲路文明。作者從中揀選了十件古物,將它們的故事娓娓道來,不僅展現了物質的工藝和形制、主題與紋飾,也講述了人與物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是誰創造了物質?誰帶著它們跨越山河?誰將它們視為珍寶、奉為圣物?它們被誰遺棄,又被誰從層層黃土中發掘出來……物質與其背后的人和社會相互影響,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交融,經濟、制度、技術和思想在傳播中不斷發展和演變,這一切都融匯成了一部生動有形的絲路文明史。
(英)魏泓 ·文物考古 ·20.6萬字
本書討論《書》類文獻的文本層次厘析、《書經》經典化的過程等問題,路徑約略有四:一是基于文本細讀和出土材料佐證,展開文本層次分析,提出“共時文本”與“歷時文本”的概念,力求揭示《書》類文獻的構成與演進過程;二是考察文字形態的歷時性變化,總結字跡、字形、用字等項特征在文本衍生及流布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三是通過經解賦義的角度,梳理《書》類文獻從王官之學到諸子之學,以至漢代新王官學的經典化歷程;四是在此基礎上,結合后世流變,把握和分析以《書經》為代表的儒家經典成立的一般過程及其獨特性。
趙培 ·文物考古 ·35.4萬字
“空間表現”是中西藝術史研究的基本主題。本書致力于在漢唐藝術“模擬形似史”的大背景下,運用風格學方法,以北涼至盛唐敦煌壁畫之“空間表現”問題為契入點,把漢民族特有的空間表現方式與外來佛教題材的融合過程進行系統考察。將考古藝術品、傳世作品和文獻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并把風格史的演變置于其所在的歷史文化情境中,從觀念史、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宏觀背景中闡釋風格之變。在具體研究過程中,以空間畫法這一基本視角,重新考察中國佛教藝術研究中的某些重要議題,譬如北魏佛教美術之漢化改革,北朝晚期敦煌工匠集團的分工合作及粉本使用,以及唐代凈土式經變畫的圖式來源等,并力圖揭示出古代中國藝術在表現空間方面的獨特性。
張建宇 ·文物考古 ·24.6萬字
羅森教授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極為廣泛,包括中國古代青銅器、玉器,以及青銅器在后期的復興。她注意考察“成套”青銅器在商周禮儀程序中的作用,該理論在探討青銅器發展方面卓有成效。玉器方面,羅森教授的貢獻主要集中于上古玉器在后期的保存及重新使用,比如商代婦好墓中就發現了許多被重新使用過的上古玉器。近年來,羅森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國墓葬結構發展的研究,試圖展現古代墓葬是如何為墓主人與建造者所理解。她探討了早期中國(從商代至漢代)整體墓葬形式的演變,同時中國與亞洲內陸地區的交流聯系也是她關注的主題之一。羅森教授還致力于一些晚近的題目,如在倫敦籌辦“盛世華章——康、雍、乾三代帝王”藝術精品展,向西方社會重現中國的三朝盛世和豐富藝術內涵。在對晚近中國藝術的研究中,她對“裝飾”的運用有著特殊興趣,側重西方文化與遠東文化裝飾傳統的比較研究,進而揭示這兩個區域重要的文化差異與相似性。
(英)羅森 ·文物考古 ·32.4萬字
本書共收入文章15篇,內容涉及考古調查與發掘、專題研究、科技考古以及考古學史等方面,還重點報道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洪都拉斯瑪雅文明科潘遺址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明鐵佩古城遺址的發掘和研究成果,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赴外考古新發現論壇”情況。
劉慶柱主編 ·文物考古 ·25萬字
本書收錄20世紀50年代至2003年期間新發表的魏晉南北朝墓志,墓志年代起三國之始,迄楊隋之末(220—618),共計231方。全書分為魏晉十六國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五個部分,每方墓志包括錄文和疏證,注明圖版刊載、錄文著錄和研究概況,并對墓志所涉史事作簡單的考證和說明,是集資料性和研究性于一體的出土文獻整理研究典范之作。
羅新 葉煒 ·文物考古 ·32.5萬字
清華簡中《尚書》類文獻二十余篇,有的是今文《尚書》,如《金縢》;有的是見于孔壁古文或百篇《書序》的篇目,如《尹誥》《傅說之命》;還有一些是今古文都沒有的篇目,如《厚父》《封許之命》。本書以清華簡為主要抓手,綜合運用包括甲骨卜辭、金文、郭店簡、上博簡及馬王堆帛書等在內的出土材料,推進《古文尚書》真偽問題的研究。
劉光勝 ·文物考古 ·20.7萬字
本書主要圍繞二里頭文化陶器及青銅器產地、二里頭文化陶器制作工藝、二里頭文化與周邊文化交流三個方面展開討論。以化學成分分析和物理結構分析為依據,進行的陶器產地研究,揭示了聚落內部組織結構和聚落之間、區域之間的關系。以實驗分析和經驗觀察為依據,對二里頭文化陶器制作工藝進行的全流程考察和橫向比較,揭示出二里頭文化陶器技術特征。對二里頭遺址及文化所見的外來文化因素的分析,探尋了二里頭文化與夏代國家形成的動力。對遺跡、遺物進行的宏觀與微觀分析,再結合科學測年數據,可判定二里頭文化三四期間為夏商分界。
朱君孝 ·文物考古 ·23.8萬字
本書基于阿穆爾河(黑龍江)左岸地區早期鐵器時代至中世紀考古學文化與民族歷史的變遷過程,對黑龍江上游左岸、黑龍江中游左岸與結雅河流域、黑龍江下游的古代城址進行了著錄,并對材料較為豐富、調查和發掘工作較為深入的近三十座古城進行了專題研究,在現有研究條件下,盡可能地還原了這些城址的時空背景和地理環境,并就其文化遺存狀況和族屬性質等重要問題作了詳實的論述。阿穆爾河(黑龍江)左岸地區古代城址主要為挹婁、室韋、靺鞨、女真等中國東北古代民族所修筑。
(俄)扎比亞科·安德烈·帕夫洛維奇 (俄)扎伊采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 (俄)麥德維杰夫·維塔利·葉戈羅維奇 ·文物考古 ·33.2萬字
作者長期從事清史、滿族史研究,一向重視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的結合。2001—2019年二十年間,從事清朝史跡調查80余次。本書所收調查報告15篇,即其中第一批成果。內容包括各地八旗駐防遺跡、當地滿族今昔、“三藩”史跡、邊疆民族文化,以及戰場、關隘、衙署、會館、廟宇、古鎮、驛站的考察。報告注意搜集碑刻、史志、家譜、照片和口述資料等信息,重視記錄被采訪者的歷史記憶、有關民族認同和民族關系的表述。旨在對相關研究有所推進的同時,為了解清代歷史、民族、地域、文化提供一個新的窗口。
劉小萌 ·文物考古 ·36萬字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書是目前所知國內新疆出土文獻中唯一尚未全面整理公布的大宗收藏,被稱為敦煌吐魯番文書“最后的寶藏”,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2015年,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書的全面整理工作正式展開。幾年來,研究團隊精誠團結,分工合作,整理與研究同步進行,成果不斷。本書是這些成果的集結,共收錄36篇文章,內容涵蓋傳世四部典籍、佛經、道經、民間文書等,使我們對這批珍貴文獻、對中古時期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有更全方位的認識。
孟憲實 王振芬主編 ·文物考古 ·34萬字
《唐陵的布局:空間與秩序》以豐富的史料和翔實的考辨,以唐陵布局為切入點對唐陵制度進行探索,并成功地將唐陵布局的空間跟帝國的統治秩序相聯系。認為其核心精神是“斟酌漢魏,以為規矩”;唐陵布局及其變化蘊含著帝國的政治及禮制;而漢魏至趙宋帝陵制度延續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則體現著共同的政治倫理,是傳統社會共同的歷史文化精神影響的產物。《唐陵的布局:空間與秩序》別開生面地以政治史、制度史背景,在動態的過程中展開考古學研究,從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沈睿文 ·文物考古 ·20.5萬字
武漢大學出土文獻與傳統經濟研究所,牽頭組織國內各民族契約研究方面的著名專家學者,于2014年申報并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出土各族契約文獻整理及其與漢文契約的比較研究”(14ZDB030),合作對一些民族語種契約進行系統的整理,同時開展了對各民族契約文獻的多方位研究,2015年10月,在吐魯番市舉辦了“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研究國際學術論壇”,與會的四十多位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于古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佉盧文、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察合臺文以及漢文契約文獻作了多方位的探討,對于契約在絲綢之路繁榮中的作用,各民族語種契約與漢文契約比較中的異同以及由異趨同的演變,不同時期絲綢之路路線的調整及其經濟活動的比較,契約自身發展中的特點和規律性認識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真知卓見。現將這些學術成果匯輯成《絲綢之路各族契約文獻研究論集》,以廣交流。
乜小紅 陳國燦主編 ·文物考古 ·27.1萬字
本書是陳勝前在《學習考古》之外,又一部關于考古學理論、方法、實踐與反思的著作。如果說《學習考古》是寫給對考古學感興趣、初學考古和初入行工作的年輕人的,那么《思考考古》則針對的是從業多年的考古研究人員,以及想對考古學有比較深入了解的知識大眾。作者從考古學的本體思考、考古學意義、考古學身份、當代考古學的發展、中國考古學的研究現狀等方面,對考古學這個學科進行了剖析,并特別對中國考古學的發展進行了總結和反思,優缺點都有涉及,提出了良好的想法。治學和生活的態度都貫穿其中,內容更豐富,眼光更開闊。
陳勝前 ·文物考古 ·25.6萬字
宿白先生在中國考古學界是位開創范式、建立體系的大家。這本《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收入宿先生三十九篇文章,是歷史時期考古學的代表作品,呈現了宿白先生對這一歷史階段考古充分而縝密的思考。全書通過古城沿革發展、墓葬形制變化、寺院遺跡布局等多個角度,對魏晉南北朝唐宋時期的典型考古素材進行了科學的整理——從“古今重疊型城市”長安與洛陽、到宣化遼墓中張家的興衰史,再到西藏大昭寺的銀瓶、青州龍興寺的窖藏、山西永樂宮的壁畫,乃至日本奈良法隆寺的玉蟲廚子。宿白先生用一以貫之的考古實踐與歷史、文獻互證的方法,為大量零散考古素材搭建了一個分類、分期明晰的體系,提出了許多有分量的觀點,尤其是“城市考古”概念與方法的問世,影響并指導了大批之后的考古工作者。
宿白 ·文物考古 ·36.5萬字
北京是一座擁有3000多年建城歷史、800多年建都歷史的城市,而首都博物館作為北京的城市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的與北京歷史相關的、精美的文物,本書正是對這些文物中的精粹進行解讀。書中分別對36件收藏于首都博物館的文物進行深度講解和介紹。這些文物,就時間而言,年代從商至民國時期,就文物門類而言,包括瓷器、玉器、青銅器、佛教造像、金銀器、書法、繪畫、民俗、石刻碑帖等。這些文物大多與北京相關,或出土于北京,或制造于北京,或為皇室制造,或為皇室收藏。
首都博物館編 ·文物考古 ·26.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