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十二五”廣州大事記》是“廣州史志叢書”中的一種。本書采用編年體的形式,按時間先后順序記述了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廣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民生等方面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堅持存真求實、一事一條、文字簡潔的原則,客觀、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廣州地區“十二五”期間的建設成就。全書約30萬字。
廣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地方史志 ·31.6萬字
禮樂文化深度塑造了古代中國的社會結構、生活形態和精神世界,是華夏文明的根本標志和傳統教化的重要形式。《禮記》因其薈萃早期儒家禮樂釋義文獻,全方位論析禮樂之本原、本質、結構、特性、功能與意義,成為理解禮樂文化精神的核心經典。本書致力于回歸傳統經學詮釋思路,化用章句、義疏等解經體裁,通過對《禮記》的精細解讀,勾勒儒家禮樂政教思想之全貌,闡揚其理論特質和精神價值。作者首先系統疏解《禮記》通論部文獻,以考察儒家對禮樂文化之形上哲理根基、價值觀念系統、社會政治理想和生命意義追求的理論詮表,闡發其一天人、本性情、合外內、通物我、協文質、尚中和的思想主旨;其次,對《禮記》禮儀釋義專論進行闡釋,集中呈現儒家對冠、昏、喪、祭、鄉、射等禮儀之情感內蘊、象征意義和政教功能的深刻理解;最后,以《樂記》為本詮解儒家樂論,推明禮樂同源、相成互補之義,探析樂何以成為古典教化的終極形式和儒家德性人格、生活理想的最高表征。
張樹業 ·地方史志 ·31.5萬字
本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實事求是地反映榆林市發展改革史實,力求達到思想性、資料性、科學性的統一。上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下限至2015年底,大事記和個別章節涉及到2016年。本志重點記述1978年12月改革開放后榆林發展改革的情況,設大事記編,主要記述重要會議、重大事件、重點工程、主要領導變化、機構變化及其他可資借鑒的事件,用語體文記述,語言力求簡潔、明快、嚴謹、樸實,以志為主,有記、傳、錄、圖、表等,力求圖文并茂,篇目有六編近40余萬字。
榆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地方史志 ·31.4萬字
以瑰麗的文學想象書寫這座東海之濱的溫潤之州,完美呈現出其“山海交融智行天下”的城市特質。《溫州傳:別是一乾坤》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重要讀本之一。溫州的人文特色豐富多彩,既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的地域文化,也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地方風俗,還有鮮明的商業精神。這些人文特色共同構成了溫州獨特的城市魅力,也為這里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全書以時間為序分設十章共五十二個小專題,以人物故事、重大史實、重要遺跡與景觀等為載體,以瑰麗的文學想象書寫這座東海之濱的溫潤之州,展示其城市亮點、文化傳承和悠久歷史,呈現其“山海交融智行天下”的城市特質,突出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發揮的作用。本書系溫州首部城市傳記,溫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全程督導。
金丹霞 吳林飛 尤豆豆 ·地方史志 ·30.8萬字
《漕涇村志》是浙江省桐鄉市高橋街道漕涇村域內的首部史志,以現域漕涇行政村為記述對象,采用章節體,橫排門類,縱述史實,上限為東周(春秋戰國)時期,下限為公元2021年12月。全志全面盤點域內地理區位、自然環境、歷史沿革、組織社團、經濟生產、文教衛生、村居建設、人口生活、民政慈善、風俗習慣、方言土語、人物鄉親、詩詞文選等狀況,具備存史、資政、育人等功能,有著特殊的歷史、文化和學術等價值。
桐鄉市高橋街道漕涇村村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30.7萬字
本書對明清關中士人的生存狀態與文學之間的關系進行較為詳盡的考察,進而全景式地展示明清關中文學的演變軌跡,較為全面反映明清關中文學的地域特色。通過研究,為方興未艾的關中地域文化的研究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提供新視野和新思路。
常新 ·地方史志 ·30.6萬字
《徽學》是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集刊,主要刊發海內外高水平徽學研究成果。本刊注重徽學研究的原創性成果,講求學術性、理論性、前沿性,開設“文獻與文書”“宗族與社會”“徽商與經濟”“學術與文化”“理論與綜述”“比較及其他”等專欄。本輯為第十二輯,共收錄20篇文章,多數為與徽學研究有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以及安徽省重點科研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周曉光主編 ·地方史志 ·30.4萬字
西域,大漠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絲綢之路的開拓始自張騫通西域。西域的暢通也使漢朝的人民大開了眼界,了解了西域的風土人情,增強了與西域各國人民的友好情誼。西域是絲路上最富于傳奇色彩的地區,也是東西文化的聚焦點。古老的西域無論從戰略、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亞、非、歐三大州之間從未停止以西域為走廊而從事豐富多彩的交流,大流士、亞歷山大、秦皇漢武、成吉思汗……無數風云人物在這個大舞臺上展現才能。多種文化都經過西域交流、傳播,在這塊土地上扮演者重要角色。各民族人民絡繹不絕往來于這片土地上。
《西域春秋》編委會 ·地方史志 ·30.3萬字
本書以海絲文化為主線,以福建地方文獻信息資源整理與開發為研究的切入點,分析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的內容、機構及研究現狀,揭示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的概況、特點、方式及主要成果;構建了福建海絲文獻整理與開發研究的信息資源體系,為福建海絲文獻研究者開展研究提供了線索。分析了在整理與開發海絲文獻資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不同區域和機構的合作,拓展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的內容與形式,注重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的細化、規范化及提高整理開發的效率等發展策略,為相關部門制定福建海絲文獻整理開發策略、系統收藏海絲文獻資源和優化相關服務提供參考。
孟雪梅等 ·地方史志 ·30.3萬字
本書以綜述、專題研究、文獻摘編、報刊資料、大事記五大板塊,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寧夏農村改革發展30年以來所取得的成就。
中共寧夏區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9.7萬字
本書的基礎是作者已經發表的研究兩漢河北的十幾篇論文和相關著述。整合深化這些內容構成了本書的主體,同時注意吸收學界新的研究成果,補充以往沒有研究和研究薄弱的內容。這種安排比之論文集能夠較全面系統地呈現漢代河北的面貌。探討的問題主要有:兩漢河北政治概況與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兩漢河北開發的地理環境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兩漢河北的政區與人口;兩漢河北的農業、手工業、城市、交通和商業;兩漢河北的思想文化;兩漢河北開發與漢王朝發展的關系等。
王文濤 ·地方史志 ·29.5萬字
本書以金代上京路整體視角,系統梳理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首先扼要地介紹了金代上京路設置沿革及行政區劃變遷,其次從金代上京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姓氏、家庭及人口等方面展開專題研究,試圖揭示金代上京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社會發展規律,最后論證了金代上京路的歷史地位和貢獻,以期使讀者對金代上京路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和認識。
孫文政 ·地方史志 ·29.1萬字
《中國共產黨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組織史資料》第四卷(1998.6—2007.5)是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和中共陜西省委組織部的統一要求,在中共陜西省銅川市委領導下,由中共銅川市王益區委組織部編寫的一部資料性文獻。本書本著尊重歷史、求實存真的原則和“廣征、核準、精編、嚴審、及時”的編纂工作方針,以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1998年6月至2007年5月地方黨組織和政權組織、地方軍事組織、政協組織、群眾團體組織以及部分企業、事業單位機構沿革變化和領導名錄,同一時期中共陜西省組織工作大事記,并在黨組織的綜述中簡明反映了中共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委同一時期在履行職能職責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突出成就。
中共銅川市王益區委組織部 ·地方史志 ·29萬字
本書以絲路重鎮固原為研究對象,以絲綢之路的興衰為研究視角,系統探究了古代固原地區行政區劃沿革、軍事地位嬗變、經濟開發、民族大融合、文化交流與傳承等方面的歷史變遷軌跡。在此基礎上全面論證了歷代王朝經略西北邊疆政策得與失的經驗教訓,闡釋了古代固原地區由邊地演變為腹地的歷史過程。
李世榮 ·地方史志 ·28.9萬字
本研究選取天津近代教會教育、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中學教育、高等教育、留學教育、師范教育、職業教育、社會教育為研究對象,采用歷史研究法,對以上各類教育在天津出現至新中國成立前這段時期的發展進行分期研究,并對辦學機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行政管理機構、師資與學生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力圖厘清天津近代各類教育發展的脈絡,總結天津近代教育制度發展的歷史經驗和及其對當今教育的啟示,進一步加深對天津教育近代化的認識。
王慧等 ·地方史志 ·28.9萬字
本書是粵港澳大灣區區域歷史與文化研究叢書中的政治文化史卷。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古代的粵港澳大灣區”,分四章敘述先秦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四個時期大灣區歷史變遷;中編“近現代的粵港澳大灣區”,主要介紹近現代時期列強對大灣區的侵略,以及大灣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求得解放的歷程;下編“當代的粵港澳大灣區”,著重闡述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大灣區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成就,展現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傲人成績。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正向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加速邁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回顧千百年來歷史老人在這片沃土上一路蹣跚走來的足跡,我們感慨萬分,過去的坎坷仍然值得鑒戒,而過去的成功也依然值得我們堅信,前面的路將越走越寬廣!
李文益 張劍虹 ·地方史志 ·28.7萬字
本書在闡述古代城鎮起源、結構、鑒定方法,以及扼要介紹白山黑水之間遼金古城的基礎上,從遼金行政機構設置出發,按其古城建筑時間、行政機構治所地望、行政機構設置沿革、古城歷史地位及遺址保護利用等,展開專題研究。希望能為遼金史地研究者或對遼金史地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研究方法和技巧,以及啟發遼金史地研究問題的思考。
孫文政 ·地方史志 ·28.2萬字
《中國共產黨榆林歷史》(第二卷)記述中國共產黨榆林市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29年的歷史。全書以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中央有關重要文獻為依據,充分吸收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史學界重要研究成果,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黨性原則和科學精神的統一,全面準確地反映了榆林市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是一部正確總結歷史經驗的權威性黨史基本著作。本書旨在為人民了解、研究榆林市的發展史,提供翔實可靠的史料,并為向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教材。
中共榆林市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7.9萬字
本書匯集四川師范大學重點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既從政治上探討清政府、南京國民政府與紅軍對邊疆民族地區不同政策,也從經濟上對近代內地農作物輸入邊疆與邊疆市場構建予以史實考證;不僅考察民國邊疆基礎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發展,也分析近代邊疆研究機構的演變與學術形塑;在論及晚清、民國學人的不同學術道路選擇、調適的同時,還剖析西方學界的中國邊疆史研究流變。從史實和學理上,系統、立體地呈現了近代中國所經歷的邊疆巨變,政、學兩界關于發展邊疆和改良邊政的各種努力,晚近以來中外學界的中國邊疆研究情況。
汪洪亮主編 ·地方史志 ·27.7萬字
省會作為一個區域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它的遷移將對遷出與遷入城市以及該區域整體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河南省是新中國建立初期八個遷移省會的省份之一。本書運用了大量的地方檔案文獻,真實再現了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的歷史背景、遷移過程;深入探討了省會遷移的歷史動因以及對鄭州、開封乃至河南整體發展的影響。最后本書對區域政治中心變遷對該區域城市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般規律進行了歸納與總結。
張勇 ·地方史志 ·27.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