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電白是地處“粵西咽喉”的千年古縣(區),是“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故里、全國著名的水果總產百強縣、水產品百強縣、中國沉香之鄉和廣東省“龍舟之鄉”“體育先進縣”。這里有隋譙國夫人冼氏墓;有海水能見度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放雞島天然潛水基地;有中國最大咸水潟湖水東灣;有著名的麻崗御水古溫泉等眾多旅游資源,是人們觀光、休閑、旅游、度假的好去處……本書對電白縣的建制沿革、歷史演變、文化傳承、人文風貌進行了系統介紹。
劉小濤主編 ·地方史志 ·10.7萬字
《民國寧夏風云實錄》共計10本26卷。本書以時間為線索,記述了民國時期寧夏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文中所寫事件均由當事人和事件經歷者、知情者提供,史料來源可靠,所記事件詳實,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寧夏的狀況。全書時間脈絡清晰,時代主題鮮明,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楊少青 胡迅雷主編 ·地方史志 ·22.7萬字
《喀秋莎在青島》收錄了青島歷史上許多重要時刻的資料,不僅保存了俄羅斯僑民對歷史的記憶,而且對加強中、俄友好關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魯繼勇 ·地方史志 ·4.7萬字
《中國共產黨陜西省禮泉歷史第二卷(1949—1978)》是一部由中共禮泉縣委黨史研究室組織編寫的,旨在反映1949年至1978年共30年間中國共產黨在禮泉領導人民群眾、組織政權、恢復和發展生產、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及經歷“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挫折,直至撥亂反正、整頓國民經濟等。本書稿經過八次易稿,專家及上級黨史部門審讀,符合有關規范,客觀公正、較好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禮泉歷史,對禮泉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有較高的資政作用,填補了一段黨史研究的空白,有一定的出版價值,建議列入我社出版計劃。
石泉縣檔案史志(局)館 ·地方史志 ·18.2萬字
《海南歷史文化》第七卷論述了漢末三國至隋末唐初海南的政治演進過程及內在的本質,明代名臣王弘誨的非功利主義教育價值觀及其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指導意義;對海南歷史名人海瑞、丘濬、唐胄、冼夫人、何履光、梁云龍、潘存、宋子文等人進行了研究,豐富了這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形象;研究了蘇東坡在海南儋州時所作的“和陶詩”及這些詩中所體現出來的蘇東坡生活在海南的情狀,講述了白玉蟾的文學與道;對丁謂、蘇軾、潘存、彭光欽的生平進行撰述。
李長青 ·地方史志 ·17.6萬字
本書以綜述、專題研究、文獻摘編、報刊資料、大事記五大板塊,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寧夏農村改革發展30年以來所取得的成就。
中共寧夏區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9.7萬字
《牧愛堂編》是清代趙吉士治理交城五年的歷史記錄。《牧愛堂編》包含了豐富的社會史文獻,收入了甚為豐富的法制史文獻,是趙吉士作為山西基層地方官員居官生活的真實寫照。文中不僅記載了趙氏治理地方、審判案件、剿除山寇、興修水利等方面的事功,還收入了趙氏任知縣期間與各級官吏、當地士紳的詩文交往以及書信,對于今人了解當時的官場生態以及基層官員的內心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社會史、法制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亦足見其有進一步整理以廣流傳之必要。
(清)趙吉士著 郝平點校 ·地方史志 ·24.1萬字
《中國共產黨榆林歷史》(第二卷)記述中國共產黨榆林市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29年的歷史。全書以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中央有關重要文獻為依據,充分吸收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史學界重要研究成果,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黨性原則和科學精神的統一,全面準確地反映了榆林市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是一部正確總結歷史經驗的權威性黨史基本著作。本書旨在為人民了解、研究榆林市的發展史,提供翔實可靠的史料,并為向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教材。
中共榆林市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7.9萬字
報告立足于中國社會發展的宏大背景,以當代民俗發展進程中所產生的生活與現象為考察對象,一方面作為中國民俗文化發展進程的觀察者,呈現中國當代民俗現象的細節與脈絡,另一方面又為當代中國民俗發展把脈,關注中國民俗文化發展的世界背景與現實焦點,揭示民俗變遷在當代中國社會所引發的深層劇變。報告內容分為總報告和若干分報告、專題報告。分報告分別從田野考察、學術研究和相關國家政策的角度,對民俗文化發展狀況予以立體的展示。專題報告關注焦點,剖析熱點,所涉及的傳統節日、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民間信仰、民俗旅游、網絡謠言等。大量采用鮮活的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研究深入細致,在此基礎上建言獻策,對于國家政府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利用民俗文化改善民生,貼近民心,具有重要意義。
張士閃 ·地方史志 ·33.4萬字
本書是一部較為全面系統搜集、譯介和研究國外黑龍江史料的開拓之作。書中搜集介紹了未被國內學者發現或鮮為人知與利用的國外有關黑龍江歷史資料,包括我國北部邊疆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及對外關系史新資料。通過對相關史料的系統搜集、梳理與研究,編撰出俄羅斯、日本、朝韓及歐美一些國家現存的黑龍江史料提要,以作為東北史研究者入門向導和深入研究的工具書,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我國東北邊疆史料學搜集整理研究之不足。
戰繼發主編 ·地方史志 ·72.2萬字
本書以“遠古遺韻”“農牧交響”“草原帝國”“漠南雄風”“近代風云”“滄桑巨變”六章,梳理了赤峰從遠古到現代的輝煌歷史,敘述了赤峰經歷的紅山文化、草原青銅文化、契丹遼文化和元代時期的文化等幾次文化高峰以及近代的滄桑、現代的發展。書中闡釋了赤峰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對于社會各界了解赤峰和增強赤峰人民對家鄉的認知度、歸屬感和自豪感,有重要的意義。
張立平 呂富華 ·地方史志 ·8.6萬字
本書的基礎是作者已經發表的研究兩漢河北的十幾篇論文和相關著述。整合深化這些內容構成了本書的主體,同時注意吸收學界新的研究成果,補充以往沒有研究和研究薄弱的內容。這種安排比之論文集能夠較全面系統地呈現漢代河北的面貌。探討的問題主要有:兩漢河北政治概況與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兩漢河北開發的地理環境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兩漢河北的政區與人口;兩漢河北的農業、手工業、城市、交通和商業;兩漢河北的思想文化;兩漢河北開發與漢王朝發展的關系等。
王文濤 ·地方史志 ·29.5萬字
作者通過山西省柳林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林盤子會與“縣文物保護單位”——龍王廟這兩個“文化遺產”案例的并置,揭示了在復雜的地方日常生活中“文化遺產”這一看似統一連貫的概念與實踐體系所包含的種種差異、矛盾和復雜性。以人類學的文化遺產整體觀視之,柳林人日常生活中的盤子會與龍王廟、它們變遷中的過去與當下以及它們所處的更為寬廣的后現代“文化遺產”話語背景在這部后現代視角下的多聲部“文化遺產”民族志中得到了呈現,從而也為回答“什么是‘文化遺產’?”這一問題提供了啟示。
宋奕 ·地方史志 ·20.4萬字
本書是一部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本作品真實記錄了全國典型的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主戰場——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黃泥村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奮斗歷程,生動講述了該村村民打造幸福生活的故事。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黃泥村村民在黨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在基層黨員干部的精準幫扶下,轉變思想觀念、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辛勤的雙手種好藍莓、蔬菜等特色作物,找到適合當地特色的發展之路,以及從貧窮、落后到富裕、快速發展的改變之路。本書記錄的黃泥村是南京農業大學定點幫扶對象。南京農業大學師生組成的調研組深入一線,從產業扶貧、教育扶貧視角出發,結合第一手實踐資料,闡述了黃泥村全面脫貧的經驗,并進一步討論了解決相對貧困、實現鄉村振興等問題。
周力等 ·地方史志 ·23.7萬字
邯鄲永年區的兩處古建筑——廣府古城和永年橋,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結晶,不僅具有2600年的歷史,而且目前保持完好。《這座城,那座橋》以豐富的影像語言,多彩的光影色調,為我們展現了古人的智慧。作者飽含深情的文字,對古建筑充滿了感恩和崇敬。本書本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精彩呈現了廣府古城及城東弘濟橋古樸大氣的風貌,同時也展現了古城百姓安居樂業的畫面。該書內容積極向上,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古城和古橋,對于宣傳保護文化遺產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阿軍 ·地方史志 ·7363字
生肖又稱屬相,是中國人以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用來表示人的生年的一組文化符碼。十二生肖濃縮農耕文明而形成的時間空間序數符號系統及其應用習俗,是富有中國特色的一項文化遺產。本書引用大量文獻史料,介紹十二生肖的由來,介紹相關民風民俗、典故傳說等,多方面展現了源遠流長的生肖文化。本書圖文并茂,娓娓道來,既富于知識性,又注重趣味性,是有關十二生肖知識的國民讀本。
吳裕成 ·地方史志 ·6.6萬字
《通江達海:南通》以詳實的文字、豐富的圖片,生動呈現了南通這座通江達海之城,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在各個領域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描繪出南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輝煌歷程。
本書編寫組編著 ·地方史志 ·6.7萬字
《中國共產黨蓮湖歷史(1925-1978)》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組織的創建和活動、人民政權的建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全面展開與曲折發展等五章,主要記述從1925年10月到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蓮湖地區黨組織的建立、發展以及各級黨組織領導人民建立并鞏固新生政權,回復國民經濟,開展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初步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是一部記錄和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蓮湖地區黨的歷史的基本著作。
中共西安市蓮湖區委組織部 中共西安市蓮湖 ·地方史志 ·18.5萬字
《臺灣歷史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編輯的臺灣歷史研究專業學術刊物,登載自古迄今臺灣歷史研究領域原創性的優秀學術成果。內容涵蓋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軍事史、外交史及歷史人物等各個方面,并適當刊載有關臺灣歷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料,以期為臺灣史研究構建一個學術交流平臺。
李細珠 張海鵬主編 ·地方史志 ·22.8萬字
本書是寧夏企業史叢書中的一本,是系統論述寧夏國有企業改革史的通俗圖書。
郭亞莉 ·地方史志 ·2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