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云南為中心,充分利用既有研究成果,在梳理云南民族關系演進趨勢的基礎上,重點考察文化生產的主體、結構、產品內容、生產方式的歷史變遷,對不同類型的文化生產與民族關系的形成、發展以及政經秩序的建構、轉型之間的關聯做個案研究。作者希冀由此獲得關于文化生產與民族關系建構的典型資料,并為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在建構平等和諧民族關系中發揮積極作用提供理論和經驗支持。
劉濤 ·地方史志 ·18.1萬字
本書為《寧夏地方史話叢書》中的一本。主要介紹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自有人類活動以來的歷史沿革與歷史文化。比如西夏時期的歷史文化以及聞名中外的賀蘭山葡萄帶,西夏區的移民文化等等,配有圖片,圖文并茂,集知識性、可讀性于一體,是了解該地區歷史文化的讀物。
何劍鋒主編 ·地方史志 ·15.9萬字
河西寶卷是流傳于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寶卷,是中國寶卷的一個地域分支。寶卷的遠源是敦煌俗講,近源是宋元佛教科儀、懺法。河西寶卷可分為宗教寶卷和民間寶卷兩類,主要宣揚以“孝”為核心的家庭倫理道德思想。河西寶卷反映了中國傳統婚姻、家庭觀念的多元化構成,是封建時代多種婚姻家庭觀的歷史積淀。河西寶卷作為一種獨特的口頭傳統,其話語表達、結構安排、說唱形式、內容情節等均具有很強的程式性。河西寶卷的說唱結構繼承了民間教派寶卷的傳統,形成了獨特的地域特征。河西寶卷是民眾念唱的底本,其信仰、教化、娛樂等社會功能是通過聚眾口頭說唱發揮出來的,口頭屬性是河西寶卷的本質屬性,活態傳承是河西寶卷最根本的傳承方式。
李貴生 王明博 ·地方史志 ·19.4萬字
新疆首部編年體城市傳記!《烏魯木齊傳》,一部新疆的近現代史和當代史!《烏魯木齊傳:一帶一路上的璀璨明珠》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之一。作為古絲綢之路草原上一個驛站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城市,烏魯木齊的歷史曲折而富于傳奇。烏魯木齊最初的管轄范圍,包含今天的哈密地區、吐魯番地區、昌吉州全境,沙灣、奎屯、烏蘇、精河等地區,隨著行政區劃的變遷,成了今天的城市規模。《烏魯木齊傳》正是嚴格遵照歷史發展史實和脈絡撰寫而成。一部烏魯木齊的建城史、變遷史亦正是一部新疆治疆史。本書共分十章,按數條主線書寫:一是城市形態的變化。這座城從無到有,城池、戍堡、建筑、街道等形制和毀建過程。二是生活形態、衣食住行玩的變化。包括民間的各種習俗、節慶,還有休閑娛樂、各色美食。三是經濟形態的變化。通過對烏魯木齊商業,尤其是商人軌跡、商號興衰、商業沉浮的追溯,體現了烏魯木齊在陸路絲綢之路中的位置與作用。四是文化形態的變化。包括烏魯木齊的文化和教育傳承、民間工藝等方面的變遷。而貫穿始終的一條最重要的主線,就是城市歷史的變遷。
杜雪巍 ·地方史志 ·19.8萬字
海口一直是海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海南歷史上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自漢武帝在此設立珠崖郡,海口便開啟了封建化進程。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王朝在海南的統治范圍僅局限在瓊北地區。隋唐時期重新在海南全面設置郡縣,海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得到長足進步,漢族移民大量增加。宋代至清代,由于受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影響,海口進入一個繁榮發展的階段。新中國成立后,海口的社會、經濟等領域更是呈現全方位快速發展的態勢。
趙全鵬 ·地方史志 ·16.6萬字
本書以明清時期關中地區水資源作為中心問題加以討論,并以此為基礎,解釋了農民的行為、鄉村社會組織的運作,特別是制度性因素和政府的相關政策。其主旨是研究如何正確處理人和水資源的關系,如何合理認識和對待人在水資源利用中的地位問題。研究歷史時期的鄉村水利社會,尤其是總結古人在農業水資源利用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教訓,可以為今天正確處理水資源環境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鑒。
高升榮 ·地方史志 ·16.2萬字
《潮學集刊》是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辦,收錄有關潮汕歷史文化研究的高層次、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學術年刊。本書為第六輯,收錄潮學研究學術論文17篇,論文內容涵蓋海上絲綢之路與華僑華人、文化遺產與先賢、區域歷史與社會、歷史文獻與文學、宗教信仰等潮汕歷史文化領域的最近研究成果。
林立主編 ·地方史志 ·14.9萬字
本書由五個部分構成:緒論、明清時期貴州的政治背景和社會背景、明代貴州民田制度、清代貴州民田制度、明清時期貴州民田制度變遷及其啟示。沿著從“結構和動因”到“功能和意義”的研究路徑,運用法社會學理論和物權理論對明清時期貴州民田的所有權制度、用益物權制度和登記制度、明清時期貴州民田制度變遷及其啟示等問題進行了探討,重點分析了明清時期貴州民田制度的結構、特征、成因及功能。
曹務坤 ·地方史志 ·15.3萬字
《東北史綱》是傅斯年在“九一八”事變后心焦如焚的情緒下趕出來的作品,主要是為了說服國聯李頓調查團東北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此書大概旨在根據史書之記載證明東北屬于中國,以駁斥日人“漢蒙在歷史上非支那領土”之謬論。
傅斯年 ·地方史志 ·6.5萬字
《海南歷史文化》第六卷聚焦海南教育名家唐胄,從思想與實踐、詩文研究、生平家世、影像志錄四個方面全面展現了唐胄的思想與成就,在思想與實踐方面,重點論述了唐胄禮制思想、儒學思想、外交觀念與海洋意識;在詩文研究方面,談到了唐胄詩歌的滿紙高風、別樣情懷、對“仁”思想的詮釋等;在生平世家方面,對唐胄的生平事跡、文獻年譜等進行了考察;在影像志錄方面,通過藝術化的方式描繪了唐胄的一生。
閆廣林主編 ·地方史志 ·14萬字
全書記述了1921年到1949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在神木縣建立地下黨組織,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支援抗日,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隊伍,促進抗日救亡運動,以及組建神木縣游擊隊,發展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建立中共神木縣黨組織,開展游擊戰爭,打擊地方反動勢力,發展群眾抗糧、抗丁、抗款,打擊封建地主勢力,摧毀國民黨鄉保政權的革命歷程。
神木縣史志辦公室 ·地方史志 ·4.6萬字
本書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禮記》所代表的傳統禮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和諧社會現代禮儀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探討禮儀在傳統和現代融合中的發展趨勢,實現禮儀與文化、道德與修養的相互貫通。
吳蘊慧 ·地方史志 ·18.1萬字
本書主要主要研究余姚、象山、慈溪三地記錄寧波農村文明示范線創建情況,在圍繞“三美”(心靈美、生活美、鄉風美)、“三化”(潔化、美化、產業化)的農村建設中,通過新聞記錄余姚、象山、慈溪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
史文靜 ·地方史志 ·12.8萬字
本書按照自貢市委領導的要求,為深入挖掘自貢特色黨史資源,傳承老一代戰士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提供老工業城市振興發展的精神動力,作者單位采訪了原解放軍西南服務團24位老戰士,通過他們的回憶,展現了這些老戰士參軍受訓、八千里挺進大西南、參加新中國人民政權建設、剿匪、土改、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再立新功的真實畫面。本書從一個側面生動地反映出共和國成立之初,自貢地區新生人民政權的建立、鞏固及其之后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近70年發展的風雨歷程。此書的編寫出版,不僅為西南服務團團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同時也為自貢地區黨史工作進一步開展提供了極為寶貴的以史勵志、以史育人的活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中共自貢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地方史志 ·13.9萬字
本書以420余條微博文字、190余幅圖片從不同側面講述杭州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社會生活以及人文精神。全書從都市·樂活、軼史·鉤沉、地域·物產、西湖·印象、互聯·創新、古城·尋蹤、舌尖·記憶、吳越·包融、佛國·詩話和時尚·潮涌十個板塊展開。每條內容都用簡短而精美的文字展現,或書寫杭州的特色主題,或講述杭州的人情故事,或描摹杭州的美麗風物,圖文結合、漢英對照地講述一個細膩、真實、不斷變化的杭州,在展示其精致、和諧、大氣和開放的國際都市特質的同時,挖掘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內蘊和豐富的人文生活情懷。
王建華 ·地方史志 ·11萬字
《清澗縣衛生志》(1632—2014)是清澗縣衛生局委托縣衛生進修學校組織人員,在1990年成稿的《清澗縣衛生志》(下限1990年)的基礎上,擴充、修改、編纂的方志類衛生專志。全書上限追溯到本區域有記載的醫藥事業的明代(1632年),下限為2014年。
《清澗縣衛生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17.1萬字
韋力尋訪古代私家藏書樓,二十余年如一日,《書樓探蹤·江蘇卷》是“書樓探蹤”系列的第二卷,在該書中,他實地探訪了位于江蘇的20處著名藏書樓,不僅詳述了他游歷訪古的感受,而且廣征博引,將藏書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來,從乾隆年間徐乾學的傳是樓、黃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國時期柳亞子的磨劍室、錢穆的素書樓,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書文化的豐碑,按時間先后排列,俾使讀者從歷史縱深的聯系中了解到江蘇的人文書香,書香氛圍的形成及其演變,在崇尚輕量化閱讀的時代,激發出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禮敬之情。
韋力 ·地方史志 ·17萬字
《微觀內蒙古》是商務印書館主持策劃的外宣讀物“微觀中國”系列中的一本。“微觀中國”系列首創“微博體”寫作方式,強調從細微處觀察、體驗,用140字的篇幅獨立呈現一個事實或傳遞一種情感。適逢“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慶,商務印書館策劃《微觀內蒙古》主題出版項目,旨在向中外讀者展示一個真實而生動、兼具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內蒙古,借此向自治區成立70周年獻禮。
莫久愚 ·地方史志 ·10.5萬字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的年輪、多元的文化在這里互相激蕩交融,濃郁的回鄉風情、雄渾的大漠風光,秀麗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構成了“雄渾賀蘭、多彩銀川”的城市形象,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鄉”的鮮明特色。本書從銀川歷史文化中選取最具地方特色、最有民族特點的內容進行編撰,展示銀川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遺跡、自然景觀、名人軼事及現代風貌。
徐廣國主編 ·地方史志 ·10萬字
《中國共產黨蓮湖歷史(1925-1978)》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組織的創建和活動、人民政權的建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全面展開與曲折發展等五章,主要記述從1925年10月到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蓮湖地區黨組織的建立、發展以及各級黨組織領導人民建立并鞏固新生政權,回復國民經濟,開展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初步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是一部記錄和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蓮湖地區黨的歷史的基本著作。
中共西安市蓮湖區委組織部 中共西安市蓮湖 ·地方史志 ·18.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