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立足于19—20世紀東亞與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并選取東西方主要國家近代以來發展變革的經驗,嘗試歸納、總結東西方不同國家和地區各自的現代化模式與現代化道路;著重對現代化與發展理論的探討,涉及歷史學“現代化范式”與其他史學范式的關系、科學與人文的關系,以及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等問題;關注當代歷史學和歷史學家,介紹、評論和回憶了國內外史學界研究殖民主義與現代化的代表性著述和代表性人物。
董正華 ·世界史 ·22.1萬字
《極簡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講述的中國通史。本書原名《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為高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作者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對遠古至近代中國的政治、地理、社會、文化等作了全面敘述。全書旁征博引,形式活潑,條理清晰,見解獨到,是一部優秀的中國通史普及讀物。
呂思勉 ·中國史 ·23.3萬字
中國東北地區特殊的地貌和多變的地勢,以及復雜的氣候環境,決定了東北地區的歷史文化根脈和走向,本書是《東北流域文明研究》一書的續集,正文分為四章。第一章對牡丹江、拉林河、綏芬河、烏蘇里江、渾江流域的歷史與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深入展開流域文明支系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東北五大流域文明的歷史內涵。綏芬河流域是中俄兩國共有的單獨入海的河流。第二、三章則對東北三大民族系統(肅慎、穢貊、東胡)中的古代民族進行了系統的學術史爬梳。第四章為專題性研究,對漢代蒼海郡、北室韋吐紇山、遼代木葉山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總之,流域是古往今來人地關系中最重要的自然載體之一,從流域文明的空間視野來研究人類的文化遺存并從中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
王禹浪 王天姿 吳博 王俊錚 ·地方史志 ·33.6萬字
本書以“空間”作為切入點,以城市變遷的歷程為線索,探討有關臨清的城市性、現代性等問題。這里的“空間”不僅指涉地理空間或有形空間,也包括社會空間或無形空間,或者說是這些空間的統一。通過分析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城市地景及城市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搭建起一個“對話”的平臺;通過城市空間的不斷“再生產”過程,探討“空間—權力”的關系問題,揭示具有支配力量的權力如何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與各種社會文化力量相結合,進而以各種各樣的空間載體或形貌影響著人們的觀念與實踐。進一步來講,對城市空間變遷及其生命歷程的探討,也有助于加深對近代以來國家轉型的歷史實踐邏輯的理解。
周嘉 ·地方史志 ·23.2萬字
兼具和超越地球上大多數生物能力的人類,依賴其日益發達的組織、生產、消費和繁衍能力,逐步演進為地球上的主人,這一過程不僅未曾被其他力量所阻擋,而且還在按其本質驅動,向著未來邁進。此種勢頭對于地球環境產生出來的巨大壓力和擾動,自然引起了世界上不同層面人士和民眾的普遍憂慮。“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歷史地理學和環境史學科在考察解說個體人和群體人類社會此種能力及其演進方向時,因諳識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研究方法,而具有一種特別的角度和闡發優勢,學界有關這樣的研究工作已經做了一些,作者步其后塵,略獻芻蕘,更多的期待則矚目于廣大學人。
侯甬堅 ·歷史地理 ·29萬字
本書通過考察明清時代閩臺地區的鄉族組織與地方政治,探討宋以后的社會變遷以及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轉型。大致可以分為鄉族組織與共有經濟、家庭結構與宗族組織、民間信仰與儀式傳統、地方行政與社會轉型四個專題。“鄉族與國家”這個話題始終值得學界深入探討。作者鄭振滿在研究中的整合視野、問題意識及其作為研究基礎的大量田野調查和地方文獻、民間文書的整理和分析,在歷史人類學、經濟史、區域研究以及基層治理等學術領域,都有著持續的啟發性。本書可稱為所謂“華南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此次新版,作者將全文做了一次修訂。
鄭振滿 ·歷史地理 ·25.3萬字
《當代浙江學術文庫》是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集中推出學術精品、集中展示學術成果的一個窗口。浙江省社科聯采取“鼓勵申報、專家評審、資助出版、社會館藏”的形式,每年遴選反映浙江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優秀原創學術成果的書稿,以“當代浙江學術文庫”的方式分期分批出版,及時向社會傳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新思想、新發現、新進展,努力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發展、大繁榮,推動浙江“文化強省”建設。組織出版《當代浙江學術文庫》是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扶持學術精品,推進學術創新,打造當代浙江學術品牌的重要探索。《當代浙江學術文庫》將堅持學術標準,倡導學術規范,展示浙江特色,不斷推出浙江學術的最新成果。
錢文艷 ·文物考古 ·26.2萬字
本書全面展現了當代中國在近代史理論領域的研究狀況和發展歷程,主要論述了近代史理論范式的確立(涉及近代史理論的淵源、基礎和方法等問題),介紹了1966—1976年間的近代史敘事及其理論狀況,評述了新時期的近代史理論研究狀況(包括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道路的反思與重建、中國近代史諸問題的理論再思考、中國近代史研究范式的討論等內容)。
王也揚 趙慶云 ·史學理論 ·31.3萬字
太平軍之興起,根源在于清政府吏治腐敗,屬官逼民反。但曾幾何時,太平天國統治區也民變蜂起,這一現象內含深意。以往有關太平天國的研究,多關注太平天國對清王朝的反抗,少談(或不談)民眾對太平天國的反抗,這就引出了耐人尋味的“反抗反抗者”的問題。對于一個哪怕是“革命”的政權來說,要保持長治久安,民心所向和轉向也是頭等重要的問題。本書通過對170余起典型案例的研判,全景式地展現了太平天國政權與民眾關系的互動情形及影響,在太平天國政治史、軍事史等專門研究基礎上,建構了太平天國社會史(民眾反抗史)的重要一面,客觀地總結了太平天國的歷史經驗與歷史教訓。
劉晨 ·中國史 ·34.1萬字
本書把商人與近代甘寧青地區社會發展史研究有機結合起來,以求盡量客觀、真實地展現甘寧青社會在近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沖擊背景下的種種變遷景象,強調商人在近代甘寧青社會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同時,探討社會變遷對商人自身所帶來的影響。全書分為四個部分:清前中期甘寧青地區的商業發展、商人與近代甘寧青地區主要國內商貿活動、近代甘寧青皮毛出口貿易中的商人群體、商人與社會變遷。在社會變遷視野下,本書運用歷史學方法和多學科研究的綜合方法,考察甘寧青地理空間中商人活動市場具有的諸多獨具特色的區域面相,注重對觀念形態、行為規范、道德準則、宗教信仰在交易過程中所起作用及其影響的分析。
李曉英 ·地方史志 ·21.7萬字
清華簡中《尚書》類文獻二十余篇,有的是今文《尚書》,如《金縢》;有的是見于孔壁古文或百篇《書序》的篇目,如《尹誥》《傅說之命》;還有一些是今古文都沒有的篇目,如《厚父》《封許之命》。本書以清華簡為主要抓手,綜合運用包括甲骨卜辭、金文、郭店簡、上博簡及馬王堆帛書等在內的出土材料,推進《古文尚書》真偽問題的研究。
劉光勝 ·文物考古 ·20.7萬字
省會作為一個區域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它的遷移將對遷出與遷入城市以及該區域整體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河南省是新中國建立初期八個遷移省會的省份之一。本書運用了大量的地方檔案文獻,真實再現了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的歷史背景、遷移過程;深入探討了省會遷移的歷史動因以及對鄭州、開封乃至河南整體發展的影響。最后本書對區域政治中心變遷對該區域城市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般規律進行了歸納與總結。
張勇 ·地方史志 ·27.7萬字
本書以民國時期東北大學的創辦與發展為研究主線,展現了九一八事變前東北地方勢力朝向近代化的努力及其困境,探討了事變后東北流亡勢力在抗日戰爭、中央與地方的爭奪以及解放戰爭等時代大勢下的應對與糾葛。從中可以發現,地方勢力對如何發展地方以及應對內外困難都有他們自己的規劃,盡管這種規劃富于地域性,但也充滿使命感,從而匯入時代發展的洪流中去。
王春林 ·地方史志 ·21萬字
關于抗日戰爭時期基督宗教的信仰與實踐的資料散落于國內外各檔案館和圖書館中,查找起來十分不易。本書是作者在多年中國基督宗教近代史研究中收集的相關文獻中的匯編,共計150余篇,按不同主題進行分類,以供研究者參考、使用。同時每篇文獻前均撰寫有包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輯選原因等內容的編者按,文集后附有同時期相關參考文獻目錄,在整本編著前摘編者還撰寫了一篇有關該主題的詳盡研究報告作為導讀,通過上述努力,期望該著作能夠成為研究該主題的重要工具書。
唐曉峰 李韋編 ·史料典籍 ·44.7萬字
弗雷德里克·杰克遜·特納(FrederickJacksonTurner,1861-1932),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美國職業歷史學的重要奠基人。1893年,特納發表了《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從美國本土視角對美國歷史道路的形成提出了全新的解釋。在隨后的20世紀,特納的思想在美國知識界持續引發熱議,他的學說不但為美國史學貢獻了新的研究領域、方法與理念,而且在象牙塔外產生影響,參與了美國民眾集體歷史記憶的塑造及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建構。本書立足特納公開發表的作品及其部分未刊手稿,擇取“邊疆”、“地域”和“西部”等美國史學關鍵詞,試圖再現這位歷史學家完整而本真的思想世界,挖掘這些歷史思想得以孕育形成的歷史語境與史學語境,并從當代中國學者的立場對其史學思想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進行闡釋和評說。
王邵勵 ·史學理論 ·22.2萬字
《口述文成歷史》一書是展示文成縣文化的一種特別的表現形式。書中采訪了在本縣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有一定貢獻的人士,利用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再現文成縣歷史演進的發展脈絡,從“政區和人口變遷、交通運輸的改變、水利水電發展、經濟社會建設、農業農村變化、旅游開發利用、文化弘揚傳承、社會事業不斷完善、百工之鄉非遺項目挖掘、僑鄉變遷”10個方面,對文成縣的發展歷史做出了回顧總結,以期打造文成地方文化的新名片。
口述文成歷史編篆小組編著 ·地方史志 ·26.7萬字
文化是傳承的,只有傳承才可能使數千年文化積淀而形成傳統。天文作為中國文化之源,對中華文明諸核心內涵的形成與發展產生著深刻影響。本書旨在通過天文考古學研究揭示傳統的宇宙觀體系,重建上古文明乃至前文字時代的知識、制度與思想,從本質上闡釋中國文化的特點及核心價值。全書將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和古天文學相結合,以對己身文明的理論探索為基礎,完成上古時空觀、政治觀、宗教觀、祭祀觀、典章制度、哲學觀及科學觀的研究,辨析天文與人文的相互關系,是一部從天文學角度,運用天文考古學研究方法全面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著作。
馮時 ·中國史 ·45.3萬字
思想史研究者關注歷史與思想的相互塑造,借以理解歷史中的國家、社會與個人。不過,名為“思想史”的這個領域在數十年中經歷了相當重要的改變,不惟研究重心屢經轉移,研究方法日新又新,甚至連思想史研究本身,也有化身億萬、與各專門學科融匯合流的趨勢。基于以上理解,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自2019年起創設“復旦大學思想史高端論壇”,每年一度,邀集全球學人,激揚思想,舊史新研。本書匯集的是2019年12月舉辦的第一屆“復旦大學思想史高端論壇”的成果。該屆論壇以“化身萬千:開放的思想史”為主旨,希望以此回應思想史研究遭遇的諸多曲折,并會聚各領域的學者共同關心思想史研究的問題。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 ·專業史 ·20.6萬字
本書是一部運用歷史、地理、考古等多學科的實證資料,以史前時期絲路源頭為起點,到當代“一帶一路”空間格局,論述了絲綢之路主要通道的形成、發展和貿易交往等內容。本書視野寬闊、時貫古今、學貫中西,是一部史實故事詳實、筆鋒生動、可讀性強的學術著作。
馬曼麗 李丁 ·歷史地理 ·32.6萬字
西安事變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中華民國史、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一個特大歷史事件,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命運與中國社會發展進程。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為了隆重紀念西安事變八十周年,對西安事變八十年研究進行系統總結,繼承和弘揚西安事變抗日愛國精神,以利開展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開創西安事變研究的嶄新局面,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師生集體編寫了《西安事變研究備要》一書。該書內容分為西安事變研究綜述、論文索引、論著索引、史料索引四部分。
張華騰 杜海斌編 ·史學理論 ·28.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