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歷史的客觀性問題不僅是一個歷史哲學界所爭論的核心問題,而且是一個關涉全部人文社會科學合法性的基本問題。馬克思借助于黑格爾“思想的內涵邏輯”在存在論的意義上澄明了人類現實的歷史。一方面,馬克思把對個人的理解訴諸人們所創造的現實歷史,另一方面,他又通過對現實歷史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尋求現實個人的解放道路。重新彰顯馬克思對“現實歷史”的存在論澄明,不僅有利于破解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教條化理解,而且有利于在學理上回擊當前甚囂塵上的歷史虛無主義。
劉雄偉 ·史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對朱熹史學思想進行了整體研究。朱熹以天理論作為理論基石,其歷史哲學分為天理、事勢、心術三個層次,具有“以理闡史、以史證理”的治史特色,完整地構建了義理史學體系。朱熹在史著編纂上強調史體互補,論證的史家心術是劉知幾史家三長到章學誠史德論的中間環節。本書考證了《資治通鑒綱目》的成書過程,否定了四庫館臣沿襲宋末王柏的該書為趙師淵所撰的觀點。在朱熹被“圣人化”的過程中,其史學思想中的落后因素對后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湯勤福 ·史學理論 ·32.4萬字
20世紀的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危機轉嫁史。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國本可以遠離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但危機的天風海雨,還是通過日本這扇窗吹了進來。產能過剩、財政緊張、幣制改革失敗、國際收支失調……日本遭受的經濟問題需要對外轉嫁,中國就成了消化國際過剩產能的尾閭。甚至水泥這種本不適合國際貿易的笨重商品,也遭受了高強度的傾銷。日本企業不惜“為國破產”,借助匯兌貶值、航運補貼、協定關稅等武器,試圖以低價洋灰扼殺啟新、華商等中國民族水泥企業。本書是一部以商品傾銷為主題的經濟史專著,展現了絕境之下,民族水泥企業、南京國民政府、各類社會團體共同上演的一場民族經濟保衛戰。
盧征良 ·中國史 ·21.4萬字
滿漢矛盾乃清代政治史核心內容及根本特征之一。本書建基于學界先進相關成果,由整體清代大視野,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以統治階級上層為中心,據以內閣、部院、軍機處、總署四大中樞機關及地方督撫之計量資料,首次系統地摹畫了甲申易樞至清亡近三十年間滿漢矛盾與甲申易樞、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事變、東南互保、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諸多國政朝局嬗變之關聯,凸現了晚清政治史的復雜性、曲折性和豐富的層次性,并有所創獲。
薛偉強 ·中國史 ·22.3萬字
本書從考古學、民族學與人類學、藝術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學科、多領域的視角,對中國文化遺產進行理論闡釋和個案研究。考古學篇,包括北方草原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漢代、十六國、遼代、金代、元代的考古遺址和墓葬以及出土文物,并對此進行歷史視域的分析;民族學與人類學篇,包括漢文古籍中的北方民族、契丹的飲食文化和人口特點、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交流、草原文化的多樣性、北方草原飲食行為習俗等,涉及民族學、生態人類學、飲食人類學等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藝術學篇,主要是古代民族的造型藝術、民間美術的分類與特征、民間美術遺產的文化生態觀等內容,通過藝術表象挖掘隱藏在美術背后的多樣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篇,既有理論的闡釋,又有具體的個案分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理論和傳承保護及發展趨勢,就其現象和本質進行深入的探討。本書可供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藝術學、文化遺產學感興趣者參考閱讀。
張景明 ·文物考古 ·29.1萬字
隨著元代完成疆域空前廣袤的大一統,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也迎來了一個人員、物資交往的高峰。本書以元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為視角,對西域畏兀兒王國的王室亦都護家族、東遷內地的西域人家族、河西地區的元代文獻與商品、元朝和安南的關系、元代中國與波斯灣地區及阿拉伯半島南部的關系等做了細致深入的研究與探討,由此推進對元代絲綢之路沿線史地的認識與考察。
黨寶海 ·歷史地理 ·23.9萬字
漕運是古代社會關系到封建王朝命脈的“軍國大計”。在漕運史上,清代漕運,是一個值得全面、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書將政治史、經濟史、水利史等相關內容加以整合,大量運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官檔案等史料,圍繞“漕運制度”和“治理實踐”兩個核心,以漕運治理透視嘉慶一朝在漕運制度上的治理實踐,以政治史的視角探索清朝進行改革的制度障礙和困境。把漕運治理作為一個具體的歷史和政治過程加以理解,拓展了經濟史、水利史研究的視野,也為政治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袁飛 ·史學理論 ·28.6萬字
意大利戰爭(1494~1559)是歐洲中世紀末期與近代早期的重大歷史事件,這場幾乎影響整個西歐的持久戰爭促成了歐洲政治意識形態的嬗變,促使16世紀初的西方歷史著述進入了一個新舊交替、“群星閃爍”的時代,涌現出了以馬基雅維里和圭恰迪尼等“1494年一代人”為代表的眾多政治思想家和歷史學家。本書將意大利戰爭置于歐洲國際關系歷史的宏觀背景之下,對意大利戰爭的發展脈絡進行了系統梳理,勾勒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16世紀歐洲國際關系圖景。
蒲利民 ·世界史 ·39.5萬字
貝克和蓬派吉捕捉到了不同群體之間的碰撞,包括城市民族主義者、野心勃勃的將軍、共產主義反叛者和商業政客,他們試圖在20世紀爭奪民族國家的控制權。他們通過經濟繁榮的高潮和低谷、全球化以及大眾社會的演進來追蹤泰國的經濟變化。本書揭示了泰國近期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包括2006年的軍事政變、2010年五月的暴力街頭政治,以及2011年標志性的大選及其余波。它揭示了在今日泰國,君主制、軍方、商界和新的大眾運動在關于這個國家民主的性質與未來的復雜沖突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英)克里斯·貝克 (泰)帕素·蓬派吉 ·世界史 ·23.5萬字
《全球史評論》由首都師范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8年創辦,劉新成教授擔任主編,致力于在中國歷史學界推進全球史的研究視野與方法,提倡有關跨文化、跨國家、長時段的歷史現象的研究,注重揭示全球視野中的文明互動與交往,探尋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全球化進程,及其與地方特性的相互影響。
劉新成主編 ·世界史 ·26.7萬字
劉新成主編 ·世界史 ·22.1萬字
“三集團”是指由曾國藩開創的湘系集團、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以及最為后起的袁世凱北洋集團。本書在厘清它們各自群體狀況的基礎上,特別注重考察其間關系和走勢,揭示其“多邊互動”的復雜情狀。這就意味著,要有的放矢地將其做整合研究、比較研究、動態研究,以及對清朝權力格局“內外輕重”態勢影響的研究,打破對其各自孤立著眼的視域局限,拓寬考察范圍,提升立意高度,切實凸顯其整體演化特點。這可謂此項研究的意義和學術價值的基本點所在。
董叢林主撰 ·中國史 ·29.9萬字
晚清湖北現代化歷史內容豐贍、氣勢宏闊,是中國早期現代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不拘泥于現代化的理論詮釋,盡可能地搜集相關史料,著重陳述晚清湖北與現代化相關的歷史變相,兼及探討此種變相產生與運動的內在機制。就具體框架而言,本文分為兩部分,縱深面與橫切面兼顧,第一部分以時間為軸,著重論述晚清湖北現代化的歷史動態進程;第二部分橫向剖析,主要探討晚清湖北現代化的內在機制。
常城 ·地方史志 ·22.7萬字
近代中國的準條約是洋務運動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最初以電信、鐵路、開礦等近代工業為內容,與近代化議題密切相關。由于準條約涉及對外經濟事務,在外交職責劃分并不清晰的晚清時期,企業在很多時候承擔起對外交涉的職能,并由此演化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政府責任或國家責任。甲午戰爭以后,尤其是義和團運動后,準條約與近代化密切相關的主題出現了變動,雖然電信、路、礦等準條約依然存在,但政治貸款開始出現。晚清政治改革時,清政府設立專門經濟管理部門,試圖以制度化的努力,將經濟剝離于外交事務之外,以保利權。民國成立后,全面繼承了晚清政府遺留下來的條約和外債,并宣布對所有外人既得利權一體保護,準條約當然在此范圍之內。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準條約的弱化趨勢加劇,除無線電類準條約外,其他類別的準條約逐漸消失。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南京國民政府的最后時刻。
侯中軍 ·史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為2018年9月15—16日召開的“走向歐洲命運共同體之路”博士生論壇的論文結集成果,分為歐洲近代早期的思想與變革、歐洲近現代的軍事與戰爭、歐洲大陸的秩序與和平、歐洲各國的歷史與文化、歐洲一體化的危機與挑戰五個部分,內容涉及歐洲民族國家歷史、歐洲國家間的交流與互動、歐洲戰爭的教訓與啟示、歐洲一體化的歷史與現實等方面的問題,體現了歐洲史青年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李維 范繼敏主編 ·世界史 ·27.9萬字
清代江南地區的鄉村塾師是一群在學塾中默默教學,名不出里巷的歷史小人物。但是,他們卻是鄉民心目中的精神領袖,對江南鄉村社會的教化、民眾日常、家族成長及公共事務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書在廣泛搜集各種史料的基礎上,對江南鄉村塾師的經濟生活、館居生活、社會交往、在鄉村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等問題進行了研究。為了使研究具體深入且有血有肉,本書還選取了張履祥與陳梓進行了個案研究。關心像江南鄉村塾師這樣一群歷史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曾經在基層社會所發揮的歷史作用是本書的出發點與最終歸宿。
蔣威 ·史學理論 ·21.2萬字
本書選編了作者自1983年以來從事明史研究的論文22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制度·文化,包括論文11篇;第二部分檔案·文獻,包括論文7篇;第三部分學術·回憶,包括回憶文章3篇和1篇綜述。研究涉及面廣泛,內容豐富,涵蓋明代政治、經濟、法律、軍事、財政、文化、宗教、社會、中外關系、檔案文獻等諸多領域,是關于明史研究的整體思考與細部敘事、明代歷史發展進程脈絡研究、明代國家與社會的理論探討,以及發掘整理利用明代檔案文書等方面的學術探索。
萬明 ·中國史 ·34萬字
《周禮》載:“以嘉禮親萬民”,作為我國古代禮儀制度“五禮”之一,嘉禮是內容最為龐雜且關乎普通民眾的禮儀制度。本書以宋代嘉禮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首章討論我國古代“五禮”制度的形成、嘉禮內涵的演變以及宋代文獻中嘉禮條目的分類。第二至第六章分門別類討論宋代登基禮與大朝會、上尊號儀與冊封禮、宴維與巡幸之禮、冠棄與婚嫁之禮、養老與鄉飲酒禮。最后兩章主要討論宋代嘉禮與宋代社會的相互關系。其中第七章從宋代科舉制度的完善、庶人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禮法關系的融合來論述宋代嘉禮所反映的時代變化;第八章則從強化皇權與基層社會控制來探討宋代嘉禮的職能。
張志云 ·史學理論 ·23.5萬字
本書是粵港澳大灣區區域歷史與文化研究叢書中的政治文化史卷。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古代的粵港澳大灣區”,分四章敘述先秦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四個時期大灣區歷史變遷;中編“近現代的粵港澳大灣區”,主要介紹近現代時期列強對大灣區的侵略,以及大灣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求得解放的歷程;下編“當代的粵港澳大灣區”,著重闡述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大灣區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成就,展現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傲人成績。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正向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加速邁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回顧千百年來歷史老人在這片沃土上一路蹣跚走來的足跡,我們感慨萬分,過去的坎坷仍然值得鑒戒,而過去的成功也依然值得我們堅信,前面的路將越走越寬廣!
李文益 張劍虹 ·地方史志 ·28.7萬字
《宋史研究論文集(2022)》為“‘兩宋歷史與王安石’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九屆年會”會議的論文集,收錄了大會的開幕式致辭、大會的主題報告、新任會長年會致詞、閉幕辭和23篇學術論文。這些相關的主題報告、學術論文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宋遼金史乃至五代史的研究動態和學術研究新視野,對進一步推動宋遼金史乃至五代史研究領域的擴展、研究內容的深化有較好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李華瑞 鄒錦良 陳云斐主編 ·史學理論 ·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