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大明王朝的時間為經,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緯,翔實地勾勒出了明朝清晰明了的脈絡,幫助讀者快速知曉明朝所發生的歷史史實。作者用講故事的口吻敘述每一個歷史事件,而且抓住了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性,使整個明史一氣呵成。每一位讀者都可以感覺到歷史事件之間千絲萬縷的糾葛,無論是金戈鐵馬還是太平盛世抑或是江山覆滅,冥冥中自有著它們的規律。
陳湘華 ·中國史 ·11.7萬字
《國學經典超有趣(漫畫版)》叢書,先用簡短的文字介紹國學典籍的原文及釋義,然后以夸張、幽默的漫畫故事形式來講解國學典籍中所表達的含義,輕易就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在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吸收國學典籍的精華。全套包括《三十六計》《孫子兵法》《三字經》《論語》《上下五千年(上)》《上下五千年(下)》《史記(上)》《史記(下)》《東周列國志(上)》《東周列國志(下)》10個分冊。
童心編著 ·普及讀物 ·291字
夏、商、周統稱為“三代”,因為并不能算“朝”。“朝”的說法是在秦及以后,主要的區別是:是否有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統管全國地方。秦及以后是這樣的,夏、商、周則不同,他們頂多算是部落聯盟、部落國家聯盟或者邦國聯盟。他們所謂的中央政權,只是據“中國”之地,即他們認知中的世界中心,然而對全國各地、各諸侯的控制,卻是非常薄弱而不可靠的。這與秦漢及以后是不同的。
劉剛 ·中國史 ·12.8萬字
《自由主義傳統的書寫者:杰克·克魯亞克》以美國“垮掉的一代”文學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杰克·克魯亞克為研究對象,結合其成長經歷,梳理其文學創作思想的形成,探討自發式寫作風格的特征和價值。同時,在中西文化視域的背景下分析克魯亞克認知、接受禪宗思想,將禪宗文化與天主教思想有機結合,表達一個天主教徒對話禪宗思想面臨的心理沖突和身份認同。本論著總結克魯亞克對美國文學文化發展的貢獻,探討其對自由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展。這對于廓清以往對克魯亞克的認知偏見,客觀地評價其作品價值和文學地位有著深刻的涵義;對于深刻認識“垮掉的一代”文學和文化運動;對于探討克魯亞克接受禪宗思想,實現自我與他者的文化互動,為禪宗文化在美國的接受和傳播等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謝志超 ·史學理論 ·17.1萬字
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三國之后的又一次大分裂時期,或者可以說是它的延續。三國雖然歸晉,但大一統的西晉不過只維持了短短五十年的時間而已。其后八王之亂,不得已衣冠南渡,始有東晉,才發展成后來的南朝,即宋、齊、梁、陳。這四個朝代加上東晉,以及先前的東吳,在歷史上統稱為“六朝”。為什么這么叫呢?其一,他們的首都均在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其二,唐人許嵩在《建康實錄》一書中記載了這六個朝代,北宋司馬光亦在《資治通鑒》中以此六朝作為正統編年紀事,于是后人便將此六個朝代并稱為“六朝”。不過我們本書僅介紹南朝事件,也就是宋、齊、梁、陳。我們本書便是講述這個動亂而又生機蓬勃的時代。為何動亂,卻又生機蓬勃呢?我們將在正文中詳細為大家解讀。
黃哲 ·中國史 ·14.5萬字
通過對北宋墓志碑銘撰寫的研究,認為墓志碑銘在形成過程中,會受到撰寫者因個人寫作習慣、政治因素和個人立場的影響,導致或表意不明、或有所隱晦、或有所側重。同時,墓志碑銘的撰寫也會受到來自喪家的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碑志文的定型。總體而言,書稿把北宋墓志碑銘作為“文本”進行分析,作為一種書寫活動,墓志碑銘相關內容并非“隱惡揚善”所能完全涵蓋,明晰此問題,不僅有益于全面把握北宋墓志碑銘撰寫的方式、內容和特色,從而有助于深化對墓志碑銘本身的研究,而且對客觀認識作為資料的墓志碑銘亦大有助益。
仝相卿 ·文物考古 ·19.6萬字
1894年,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生莫理循,不會說中文,沒有同伴和翻譯,靠著母親寄來的四十英鎊,自上海沿長江到重慶,然后徒步前往緬甸的仰光。一路沿途記事,寫成此書。就在莫里循旅行結束之后不久,甲午中日海戰爆發,中國慘敗,古老帝國的命運旋即跌入谷底。在鼎沸的歷史浪潮到來之前的那一刻,莫里循筆下的中國人——他們和他們的子孫即將要面對無數苦難和挑戰而最終獲得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呢??那些生龍活虎的峽江闖灘場景、如夢似幻的驛路客棧風情、彌漫山間的馬幫鈴聲回響,時時在莫理循的文字里復活,在讀者面前展開了一幅沒有裝飾的晚清中國的古老圖景。透過一位來自遙遠異域的蘇格蘭紳士的眼睛,我們重新回到了1894年的中國。閱讀本書,不僅僅是懷舊。
(澳)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 ·隨筆 ·17.2萬字
當蒙古民族尚未形成,更談不上國家的古老時代,各個分散的蒙古氏族和部族共同聚居于南西伯利亞和中央亞細亞的時候,出現了英雄史詩并逐漸得到發展,反映了蒙古氏族和部落的婚事斗爭和對外爭戰。在那漫長的歲月里,蒙古氏族和部落出現許多勇敢無畏的英雄人物,為保衛家鄉和和民眾,與外來挑釁者入侵者進行長期艱難困苦的斗爭,史詩歌頌了他們堅韌不拔的英雄主義精神,這些史詩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形象性和藝術性。本書基于作者對活態蒙古史詩和演唱藝人的研究,通過系列論文,從多個角度探討原始史詩的產生和發展規律。
仁欽道爾吉 ·民族史 ·18.7萬字
本書聚焦于維多利亞晚期自然主義在英國傳播的文學史實,以法國自然主義作家作品在英國傳播中的批評論爭及其互動機制為研究對象,主要運用發生學、傳播學、接受美學等理論,在探討自然主義“世界性”的基礎上,系統地對自然主義在英國傳播的歷程經脈、形態特征、阻遏緣由、效應意義、歷史演進進行了多維考察和深入探究,勾勒出自然主義在英國傳播的立體景象。
宋虎堂 ·世界史 ·15.9萬字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橫掃六國締造了一個全新的中央集權制帝國。他將一個朝代深深的烙印在歷史長河中。他為自己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地下陵墓,續寫了無數民間傳說。千年后,世人仍然對這座輝煌的地下宮殿充滿無限遐想。水銀江河、奇珍異寶、嚴陣以待的軍隊,都讓人們心馳神往。他修建阿房宮,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在世人的想象中,那該是一座多么富麗堂皇的宮殿!千百年來,有人說他殘暴,有人說他貪婪,也有人說他奢靡。秦始皇真的是一個殘暴不仁、心懷貪鄙的人嗎?真實的秦始皇是怎樣一位政治家?那些道不盡的傳說中是否有著不為人知的隱秘?本書將通過近年來秦始皇陵考古發現,將一個與大眾認知截然不同的秦始皇向您娓娓道來。
段清波 ·普及讀物 ·11.2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漢籍紙背宋代文獻、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所藏清代傳牌文書等新材料,以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等材料所見新問題的考索。第二部分則是對新近發現的濱州民間文書的整理。
付春梅 ·史學理論 ·10.9萬字
在前近代東亞世界,“中國”“中華”或“華夏”,更多是一種文明的標簽,與古代中國共享儒家價值體系的鄰國朝鮮、越南有相當的同質性。它們或號稱小中華,或自命“小中國”,所謂“凡禮樂文物,民風士習,悉仿皇朝”云者是也。宦官制度也仿效中國,且常以閹人當貢品。尤其在朝貢體系最為典型的明清時期,與中國接壤的安南和朝鮮進貢最繁,成為明代域外宦官的最大來源國。這批最能接近明朝皇帝的域外人士又常常作為使臣被派遣回原籍,成為前近代東亞區域舞臺上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甚至影響到中央王朝與周邊屬國的內政外交,可以為解讀東亞區域關系提供新的切入點。
齊暢 ·世界史 ·16.7萬字
本書利用清代南部縣、巴縣檔案,對長期以來處于“失聲”狀態的清代下層女性群體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生存環境與生活狀態、親屬關系與人際往來、家庭地位與社會處境,以及地方習俗觀念和不同的基層社會勢力給下層女性的人生帶來的影響。同時,本書從女性的視角審視清代的兩性關系、家庭矛盾、階層對立和司法公平等問題,力圖生動、客觀地呈現清代下層女性群體的歷史形象,探討清代社會階層、性別觀念、官方意識形態、經濟和文化的變遷以及女性的自我覺醒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學界對清代下層女性的認知,使其與中上層女性一起構成傳統中國女性的歷史全貌。
毛立平 ·地方史志 ·18.9萬字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于敦煌市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從公元366年開鑿第一個石窟,后來又經歷了近千年十幾個朝代的開鑿,最終形成了這座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莫高窟中有無窮的奧秘,自1900年人們發現藏經洞,這座沉睡已久的千年寶庫蜚聲海內外,吸引了無數人前來探索。穿越千年,莫高窟中留下了幾萬平方米的絢爛壁畫,數千身精美的彩塑,還有內容豐富的經卷文書……不同時代的藝術風尚在這里匯集成斑斕景觀,這是一座輝煌燦爛的藝術殿堂,也是一個文明的奇跡。走進莫高窟,會看到精美的藝術、多彩的民俗風情,也能感受到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厚重。各個時代的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建筑造型、歌舞百戲……世間萬象林林總總匯聚于此。本書,將帶領小讀者們暢游莫高窟,在精美的手繪插圖和娓娓道來的科普文字中,賞藝術、學知識,領略莫高窟的無窮魅力。
敦煌研究院編 王慧慧著 ·文物考古 ·1.4萬字
本書精選彌足珍貴的新老圖片,通過對多個國寶盜案的追索,旨在喚醒世人如何去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加強文物的保護和傳承,從而為中華被盜文物回歸的早日到來做出努力。
《時刻關注》編委會 ·中國史 ·15.8萬字
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是研究元代法律制度的重要一手材料。本書共收錄了中國、俄羅斯、英國收藏的307個編號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糾正了以往錄文中的部分錯訛之處,以期為學界提供一個相對準確且完整的本子。對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文書的考釋研究,不僅可以一睹《大元通制》《至正條格》等元刊本與今本之異同,還可以了解元代基層審判中沿用古律、重視詔敕的特點。對黑水城出土元代詞訟文書中術語、訴訟審判、職官機構、罪案的研究,則是在直接揭示元代基層訴訟與審判程序的同時,也為研究元代基層職官制度史、社會生活史等內容提供新的線索。
張笑峰 ·文物考古 ·13.5萬字
從《漢書》初設《五行志》,直至《清史稿》,中國古代正史中有18部正史含“五行志”(或與“五行志”性質類同的志書)。千余年間正史“五行志”的撰述綿延不絕,成為一種值得注意的史學現象。其中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正史《宋書》《南齊書》《魏書》等包含的“五行志”內容豐富,容納大量歷史信息,生動反映了當時社會與政治的變化。本書通過研究發現,五行諸志的書寫方式怪異,充斥著種種非理性主義的因素,但在這些表象的背后則反映了現實的政治斗爭,折射出該時代的“自然災害等問題。這種“怪異”書寫,其實是以一種曲折的方式反映了歷史的真實。
胡祥琴 ·史學理論 ·16.9萬字
書從金文資料入手,結合相關社會科學理論討論了兩周時期華夷關系問題。按照時間順序,分別對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的華夏和夷狄族群關系的特征和形成機制進行了探討,指出地理氣候因素是造成華夷關系演變的內在動力之一。本書對先秦時期華夏族群發展壯大的脈絡特征以及華夏早期的對外觀念進行了梳理。
馮盛國 ·史學理論 ·18.9萬字
作品以西非國家塞內加爾為個案,結合考古實踐與民族史研究,探討非洲文化景觀問題。作者認為文化景觀是文化生產的結果,聚居群落通過日常活動、信仰和價值觀,將物理空間轉化為有意義的所在。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塞內岡比亞巨石圈墓地考古情況及數據。第二部分介紹了巨石圈的西側和東側邊緣地帶的文化景觀:薩盧姆三角洲貝冢,巴薩里和貝迪克文化景觀。三個景觀案例歷經公元前二千紀中期至今的時間段,對巨石圈墓地的分析完全是考古學范疇的;對薩盧姆三角洲的分析也具有很強的考古學意義,但同時包含著民族史的探討;而巴薩里和貝迪克地區的案例研究則體現了當地部落人群英勇抵抗外來入侵的過程對文化景觀形成的作用。
(法)高暢 ·文物考古 ·9.5萬字
我們講歷史,無非還是講人,所以講上古史,也是從人開始講。人是從何而來的?古時代的人根本無法解釋,于是便出現了創世神造人、造世界的說法。西方有上帝,而地處東方的我們,也有盤古、女媧。產生這種創世神神化的時代,即便還沒有發明文字,也必然有了語言,以及簡單的社會組織。但是人而為人,大約是從猴子變來的。猴子是不會編出一個神化,并將其口口相傳于后世的。所以,當人剛開始為人的時候,是沒有那些神化的。既然沒有神話作為參考,自然也就修不可能會有史料。但是我們依然要講上古史,而且還要講清楚,這就要用到考古學了。
班惠英 ·中國史 ·1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