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科學教育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建設科技特色學校能夠最大限度地發展科學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質水平。本書從國外理科高中、美國科技教育創新學校、北京市中小學科技教育示范學校、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十佳學校四個不同方面,各選取五個案例,從課程、師資、課外活動、資源利用等多個維度展示科技特色學校建設的具體方法和策略,供所有希望開展科技特色建設的學校參考。
趙博 崔鴻 李秀菊 ·教育 ·12萬字
本書全景式地再現了中國民辦教育從先秦時期到當代的發展歷程,系統梳理、挖掘、深化中國古代、近代和當代民辦教育的起源、盛衰歷史成因和發展脈絡,進一步展現了2500多年來中國民辦教育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書中以歷史研究常用的文獻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歷史比較分析法和個案研究法來研究古代和近代的民辦教育發展歷史,通過私立教育現象起源、發展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客觀的分析研究,從而揭示中國古代和近代、當代民辦教育的發展規律。
樊繼軒 楊雪梅 胡大白 ·教育 ·110萬字
本書試圖從學科視角回答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其他學科存在的意義,且將研究視角鎖定在歷經兩次調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之中,回答處于末端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及其他五個二級學科所具有怎樣的價值意義。為此,本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視域,回顧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歷史沿革,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定位,在闡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關系的基礎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價值,并對其學科價值的實現做出初步思考。
馬志霞 ·教育 ·15.8萬字
這一書稿是建明校長基于自己身體力行的“教育行走”旅途中對教育本真的思考與切身體悟,在他的文稿中,看到了他對孩子成長的細致觀察,孩子有困惑能夠及時地引導和幫助;看到了他對青少年成長的細心觀察以及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他對父親、母親、女兒的描寫讓我們在感受親情的同時,更多看到的是家庭教育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當承擔的角色,對今日呼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黃建明 ·教育 ·12.9萬字
本書收集了作者工作以來的經驗、論文、講座稿以及相關創作作品,展示了作者從教五十六年來個人成長的心路歷程。具體內容包括:讓童心在美的陶冶中騰飛——幼兒園美術特色班教學體會點滴、從節奏入手對幼兒進行早期音樂教育、大班幼兒和小學一年級學生執筆姿勢的現狀調查、學繪畫能使孩子更加聰明、搞好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觀念導向與幼兒素質教育等。
朱莉媛 ·教育 ·18.8萬字
本書為寫作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IBDP)中文文學專題研究論文的學生編寫。權威依據——以國際文憑組織(IBO)專題研究論文大綱及評分標準為指南,闡明專題研究論文寫作的要求和評分依據。詳細講解——解析寫作各環節的要點、難點,提供寫作方法技巧,幫助學生規劃寫作步驟,指導學生如何尋找和利用研究資源。實例點評——豐富的學生論文實例及點評,展示研究寫作的思路和模板。寫作演練——精心設計的思考練習題目,緊扣論文寫作各個步驟。啟發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寫作。
董寧 ·教育 ·9.9萬字
本書集合眾多專家學者的篇章,從“理念”、“承傳”及“學與教”三方面,探討本港教育的承傳與發展,令讀者認識本港教育的不同議題;并藉此推動如何保育與教育有關而尚傳的文物及建筑,以及如何設計實地探究的學習計劃及活動,使下一代能對本港教育的發展予以關注。
黃均瑜 ·教育 ·7.5萬字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教育“城本主義”價值取向的背景下,農村教育一直處于極其尷尬的境地,農村教育改革步履維艱。基于以上背景,本書選取位于我國西部S省的中樂縣作為田野調查地點,考察了城鄉教育中存在的巨大反差,并試圖總結隱藏其間的制度邏輯。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側重于城鄉教育一體化制度變遷的論述,第二部分對致力于城鄉教育均衡的政策進行了考察。
凡勇昆 ·教育 ·22.1萬字
本書將研究范圍確定為與目前中國大學教師發展在階段、背景等方面相似的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依據前人的理論研究和歷史資料,將大學教師發展劃分為教學發展、組織發展、個人發展和學術研究發展四個方面,較為清晰地闡釋了每個方面的目標、主要內容和有效措施,并輔之豐富案例。作者大量使用外文原著文獻,資料詳實,論證充分,較為有力地還原和展現了美國70年代大學教師發展的狀況。
秦冠英 ·教育 ·17.6萬字
本書以大學生主體權利為研究對象,嘗試界定大學生主體權利的概念內涵,探究大學生主體權利的生成邏輯,進而提出大學生主體權利得以實現的路徑,構建了大學生主體權利的生成與實現的管理理論。彰顯大學生主體權利已經成為現代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靈魂與血脈。本書聚焦于“大學生主體權利的方法”和“作為方法的大學生主體權利”這個富有時代氣息的課題,有助于實現大學內部治理中的“大學生權利話語”,推動高等教育體系機制改革的縱深發展。
張振芝 ·教育 ·15.3萬字
高校青年教師在現實社會中扮演著較為特殊的角色,他們既充當著教育者也充當著受教育者,并且具有現代社會特征,行為方式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的烙印。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高校青年教師行為方式進行了理論梳理和挖掘。同時,從政治參與行為、職業道德行為、教育教學行為、交往行為、消費行為、家庭行為等方面全面系統地實證考察和探討了高校青年教師行為方式的現狀、特點,并基于原因分析提出了行為優化的內在要求、基本原則和方法。
吳靜 ·教育 ·11.3萬字
本書在梳理高等教育生態學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基礎上,分析了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結構、環境和功能,并建立了從宏觀到微觀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層級構成,從高等教育系統的內部要素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出發對高等教育系統失衡導致的生態危機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可供參考的教育生態調控對策,最后落腳于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建構了系統的高等教育生態學的學科分析框架,對學科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貢獻。
張智雄 陳中 劉劍群 郭麗君 ·教育 ·19.4萬字
本書基于我國教師資格新政策的時代背景,結合我國高師院校組織變革的發展路徑和發達國家教師教育機構轉型的歷史經驗,分析當前我國高師院校組織結構與教師資格新政策要求的適應性,論證高師院校組織變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確定高師院校組織變革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和路徑選擇,尋求制約高師院校組織變革的瓶頸問題及其形成原因與破解途徑,進而提出變革的具體行動策略,以推動高師院校發展。
侯小兵 ·教育 ·22.7萬字
本書收錄了廣西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7名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內容涉及漢語國際教育的地位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學、管理、實習、畢業論文寫作、角色轉換等多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中需要注意的主要問題。嚴格來講,這些論文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不足,之所以集結成冊,旨在拋轉引玉,促使大家更加關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建設問題,倘能如此,這本論文集的出版便有了應有的價值。
李麗虹主編 ·教育 ·12.2萬字
本書針對外向型經濟時代的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進行了相應的研究。書中通過審視當前涉外人才培養機制弊端,明晰了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將復合型人才培養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著力方向,以此針對國際商務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外語+專業”的培養方案、多元化的培養方式、課程體系設置等內容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從而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為高等院校提高國際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耦合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提供了相應的借鑒與解決思路。
陳偉 李訓 林川主編 ·教育 ·19.1萬字
三歲開始,孩子就離開父母的呵護,慢慢獨自走上社會。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照顧,就是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中小學生自救自護安全手冊》是一本專門為中、小學生打造的生命安全書,全書圖文結合,以真實的新聞事件為基礎,從校園安全、居家安全、外出安全、人身安全、飲食安全、網絡安全、自然災害、心理健康等幾大方面,給孩子全范圍呈現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各種危險,讓孩子們輕松理解、記住可能發生危險的行為和狀況,學會保護自己,做自己的“安全小衛士”。
陳尤利 ·教育 ·6.6萬字
本書從教育社會學的視角從社會歷史背景、布爾迪厄個人教育經歷及思想來源基礎等方面研究了布爾迪厄文化再生產理論的建構基礎;討論了文化再生產理論的三大核心要素:資本、場域及慣習間的相互作用與關系;探討了文化再生產理論的邏輯起點、核心內容及實質;辨析了文化再生產的路徑、分類功能與機制;本書最后研究了文化再生產理論的教育功能觀歸屬、理論特征及理論貢獻。
黃俊 李超 ·教育 ·11.2萬字
本書是在作者的北航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大學群是“化整為零,集零為整”的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策略。本書論述了城市群與大學群發展的關系,大學群運行的原理、發展策略和環境、機遇等。大學群功能匹配化發展核心是大學群與城市群功能“三環”匹配發展,互動化發展的關鍵在于促進大學與城市群社會機構間的高等教育資源高效流動,同城化發展目的在于促進跨省大學群均質發展,開放化發展目的是促使大學群以全球化、信息化狀態合作與競爭發展。最終形成了“大學群發展政策的4+4框架”,這一框架有基本的系統性、概括性和組合性特點,對城市群地域大學群現實管理發展有一定參考意義。
劉祖良 ·教育 ·14.9萬字
本書屬于“中小學安全教育”叢書中的一本。該系列叢書旨為兒童和青少年安全教育知識的科普叢書。《校園欺凌問題與對策》主要分為7個部分,分別為:校園欺凌與暴力的定義與特點、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界定標準、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根源與原理、學校應對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家長應對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學生的自警自助自救、學校安全應急預案。
王大偉 ·教育 ·7.1萬字
本書內容以新時代中國社會歷史方位為敘事背景研究青少年道德信仰的觀念演進和基本指向,深刻闡釋青少年道德信仰的認同模式和生成規律;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全景展現青少年發展任務與新時代道德建設的內在耦合性,深刻揭示青少年道德信仰認同與生成的復雜境遇和實踐路向;從家庭、學校、社會、個人四個維度梳理青少年道德信仰實踐生成的默化路徑、教化路徑、強化路徑和內化路徑。
魏雷東 白鑫剛 孫田 ·教育 ·1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