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界定翻譯思想與翻譯理論、翻譯理論史與翻譯思想史等主要概念入手,框定中國翻譯思想史的研究對象,追溯中國傳統翻譯思想和翻譯思想史的沿革,概括中國翻譯思想史的基本特點及發展脈絡,闡釋其基本發展階段及整體邏輯框架。在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中重構中國翻譯思想史的完整脈絡和歷程。全書分為引論、專論、通論和余論。引論部分,通過概念辨析,梳理翻譯思想史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追溯翻譯、翻譯思想和翻譯思想史的源流,從而為翻譯思想史的研究奠定學科基礎。
邵有學 ·語言文字 ·18.5萬字
本書由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編,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本輯設“第四屆章黃學術思想研討會暨陸宗達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會研討論文專欄”、“民俗學”、“文獻學”、“文字學”、“詞匯研究”、“音韻學”、“博士生論壇”欄目。主要收錄《對非議或誤解黃侃古音學的澄清(上)》(李葆嘉)、《神珙本五音圖的性質》(丁鋒)等22篇論文。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語言文字 ·25.8萬字
《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理論概要(應用語言學)》中十分強調語言教學與語言學的互動。這種互動體現在三方面:語言理論對語言教學有直接的影響;語言教學檢驗語言理論,并為語言理論提出新的課題;語言教學展現了對語言理論的應用過程?!陡乓吩诮榻B第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理論的時候,并沒有就漢語習得規律、習得過程、習得特點加以展開,而是詳細地討論了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的研究方法,從方法論的角度,授人以漁。
朱志平 ·語言文字 ·31.2萬字
這是一本介紹老北京城地名文化的小書。作者根據先賢的相關記錄,連同自己心底的零星記憶,沿著城名、街名、胡同名的線索,將相關的老北京地名文化,分為“老北京城‘名’與‘實’”“名街、街名與京城文化”“胡同傳奇”三講,追尋已經逝去或逐漸模糊了的老北京地名文化的蹤跡,努力開掘著其中蘊含的光陰與情趣。
楊學軍 ·語言文字 ·7.4萬字
本書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專業基礎課程教材。主要介紹了漢語語音、方言、詞匯、語法、國際教育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及尚待解決的問題,對漢語語言學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既注重為學生將來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參考,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漢語研究、漢語教學研究的能力。
張旭 ·語言文字 ·19.2萬字
為了揭開漢語和角色的關系,作者根據日本學者相關的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漢語角色語言:第一、方言和角色;第二、中國傳統的角色語言;第三、非語言行為(體態語)和角色;第四、非語言(體態語)成語和男女,好人壞人角色;第五、命名和角色;第六、網絡上的角色語言現象;第七、我們探討作為“角色語言”來源的小學語文課本。
(日)河崎深雪 ·語言文字 ·10萬字
本書根據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漢辦)《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漢字詞匯等級劃分》提供的材料,選取了900個初級漢字的常用義,逐一介紹2245個常用詞,并編成閱讀短文,以培養學習者的初級漢字識讀能力和基礎閱讀理解能力。本書通過漢字認讀—字詞識讀—短文閱讀這一階梯式路徑,初步完成了識字讀書的基本功訓練。同時該書以邊讀邊寫、邊聽邊說的形式,使漢字學習與漢語普通話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共創雙贏。本書可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供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時參考使用。
董玉國 ·語言文字 ·9萬字
總是不敢上臺,不會表達?需要大膽說話的場合越來越多,你終將無處可躲!你的觀眾是誰?他們的需求和痛點是什么?知名實戰心理學家高杉尚孝教你該如何說、如何做。掌握來自麥肯錫的說服技巧與簡報格式,讓你敢于上臺,輕松表達。職場上需要當眾說話的場合在增加,更糟糕的是,我們的聽眾也變得越來越“挑剔”。每個人的時間都很緊張,擠出時間來聽你說話,你需要用更有效、簡潔、有吸引力的方式,在更短時間內傳達更有效的信息,并且達成讓傾聽者行動起來的目的。你這時該怎么辦?實戰心理學家高杉尚孝告訴你,好的公眾表達分兩步:一是發現傾聽者關心的痛點,以幫對方解決問題為出發點,促使對方態度發生轉變或行動起來;二是為達到以上目的,設計恰當的演示內容,用簡潔、有力的演示文稿展現出來。
(日)高杉尚孝 ·語言文字 ·4.1萬字
語言政策是公共政策的構成部分,可以看作是文化政策的子政策。語言政策在國家治理、和諧語文生活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由于公共政策逐漸受到重視,語言政策的研究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從公共政策的角度研究語言政策,主要關注語言政策的主體和客體、語言政策的選擇、語言政策規劃與制定、語言政策的執行、語言政策評價和語言政策終止等問題。
王世凱 ·語言文字 ·17.2萬字
《修辭研究》為“語言服務書系·修辭研究”之一,以研究修辭規律、服務語言實踐為職志,本書為第三輯。全書分古代漢語修辭、現代漢語修辭、修辭學理論、修辭學史、修辭史、修辭與邏輯、修辭與教學、翻譯與修辭、國外修辭學與少數民族語言修辭十個板塊,共收錄學術論文24篇。另有學術動態專文兩篇,介紹修辭學研究領域之前沿動態。
吳禮權 李索 ·語言文字 ·26.1萬字
本書屬于漢語詞匯語義學研究范疇。漢語本源雙音合成詞的形成有兩個渠道:一為歷史傳承式,一為現代合成式。本書的研究對象屬于前者,指在源頭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文獻語言的現代漢語復合詞,簡稱“先秦傳承復合詞”。在研究原則上,以漢語書面語為背景來觀察詞匯的發展變化。由于文言與白話是漢語兩大書面語體系,因此,本書試圖通過對現代漢語中先秦傳承復合詞的研究,從詞匯角度溝通漢語兩大書面語體系——“文言”與“白話”,考察“文言”對現代漢語復合詞的影響。
卜師霞 ·語言文字 ·12.1萬字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已故研究員楊成凱先生的語言學論著。全書涉及現代漢語語法理論的諸多方面,分析論述了語法與語法理論,語法模型的方法論,語言單位的符號性、結構性、同一性,詞,詞類,主語和賓語以及句子等諸方面內容。本書勘察范圍廣、挖掘層次深,有不少獨到的見解與精辟的論述。
楊成凱 ·語言文字 ·23.8萬字
本書為翻譯學的實證性基礎研究,將語法理論、語篇理論、意義理論、哲學解釋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運用于翻譯研究,建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研究體系。以中俄名家名譯作者自譯為語料,揭示了翻譯意義重構的一些規律,語料豐富詳實,居右很強的翻譯指導意義。
趙小兵 ·語言文字 ·45.1萬字
量詞是現代邏輯的關鍵性概念,對量詞的解釋既是現代邏輯,也是現代哲學的重要問題。本書試對量詞背后的邏輯和哲學問題進行梳理和總結,并以此為視角,對邏輯和哲學的相互關系進行反思和展望。在內容結構上,本書首先比對于傳統邏輯,總結了現代邏輯中量詞的重要的句法特點,指出現代邏輯中的量詞在本質上是一個二階函數,量詞的這種特點克服了傳統邏輯量詞的局限性,并使得現代邏輯的語言處理能力大為增強,但同時也使得對量詞的語義解釋涉及了很多哲學概念和理論;接著本書探討了兩種對量詞的解釋方案——指稱量化和替換量化,并分析了兩種不同量化方案的特點,以及它們所造成的不同的邏輯后果和哲學后果。然后,本書對量詞和真、指稱、以及本體論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和總結。最后,以量詞理論為視角,本書分析了邏輯和哲學之間的關系,以及為什么在現代邏輯的語境下,邏輯成為解決很多哲學問題的關鍵性話語和技術。
楊紅玉 ·語言文字 ·12萬字
《模糊語言研究》(第1輯)是第四屆中國模糊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也是國內第一部模糊語言論文集。文集由4編50余篇文章構成,共分第一編模糊語言基本理論研究、第二編模糊語義與模糊語法研究、第三編模糊修辭與模糊語用研究、第四編模糊語言應用研究。
黎千駒 馮廣藝主編 ·語言文字 ·27.2萬字
本書以積極修辭與消極修辭為經,以口語修辭與書面語修辭、語篇修辭與會話修辭為緯,從詞句到篇章,由宏觀至微觀,將變異與常規、口語與書面、語篇與會話修辭現象交織于一體,對修辭現象做多維、立體式的觀察、分析、研究,力圖勾勒核心修辭學的理論體系與知識系統。對相關問題——不管是新問題(如“修辭行為”“語域話語修辭模式”“架構策略”“話題策略”“口氣策略”等),還是老問題(如“辭格”“辭趣”“辭規”“辭風”“語體”等)的論述、闡釋,都力求有自己的一些認識。本書從具體復雜的修辭活動中歸納、總結出修辭的各種原則(核心原則和非核心原則),抽象、概括出不同語域下的多種修辭模式,介紹帶有普遍性的宏觀修辭策略與微觀修辭方法、規律,研究修辭行為的構成性規則與策略性規則,研究修辭生成與修辭分析的方法、規律等等,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實用性。本書企望為語言表達研究與應用提供一種有別于以往與當前的較為新穎的理論體系與操作系統。修辭學理論建構和有益于語言運用、語言評析為本書寫作的兩大追求。
胡習之 ·語言文字 ·32.7萬字
本書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作者2007年至2018年在科研上的探索。首先探討了跟《紅樓夢》英譯研究密切相關的中文版本問題,其次分別為《紅樓夢》稱呼語研究,具體霍譯版本的研究,稱呼語對比研究,以及涉及翻譯學、功能語言學、語用學、認知語用學中一些相關話題的研究,最后還羅列出作者近年公開發表或未發表的一些中英論文,借以進一步論述對該巨著稱呼語研究的理解與認識。
陳毅平 ·語言文字 ·13.2萬字
本系列為中美合作“漢語風工程”,共分8級300詞到4500詞,每級10本。由國內外有教學經驗老師以及十余位中文職業作家共同創作。是至今為止第一套漢語分級讀物。特點是容易讀、有趣味、語言自然、實用。(1)符合海外青少年學生“輕松閱讀”的興趣要求,以偵探,社會風情,情感戀愛、科學幻想、歷險記,傳記,經典改編等為基本類型;(2)基于“輕松閱讀”的性質、分級讀物的教學法理念以及讀者興趣不一的現實,每級讀物至少包含3類以上的話題。這樣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閱讀。(3)作品以原創性的虛構(小說、故事)為主,以非虛構(傳記、紀實)為輔。本系列讀者對象為學過半年到四年中文的大學和高中生,以及以美國ACTFL水平等級初-中和準高-高級的學生。出版前海外試用。先期推出10本。
劉月華 儲誠志 ·語言文字 ·2.7萬字
雖然早就有學者注意到漢語相互義有特殊的編碼形式,但由于相互范疇邊界的模糊性,學界對何為相互義還沒能形成統一認識,對相互義編碼結構的研究也缺乏系統性。通過對語料事實的考察,我們發現漢語中相互義的表義結構主要有三種,即隱性相互詞匯結構、顯性相互詞匯結構和句式相互結構。本書運用視點理論(PointofViewTheory)和認知語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相關理論,探討了這三種結構的句法、語義、語用表現形式;同時分析了各種相互義表義成分的同現與互斥情況。本書在漢語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與其他語言的對比,對漢語相互義表義結構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整理,進一步描寫和解釋了相關的語言現象,有利于相關內容的對外漢語教學和語言信息處理。
周曉君 ·語言文字 ·10.4萬字
本書基于范疇理論,初步構建了漢語的取舍范疇系統。范疇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之分,作為取舍范疇的表達形式,漢語取舍句式也有典型和非典型的區別。本書對漢語取舍范疇的典型成員——“與其”句式和“寧可”句式進行了考察,對該范疇的非典型成員——“非得”等標記的句式進行了探討。另外,還對“不p,而q”等其他取舍句式和各類取舍句式間的異同進行了討論。在以上討論的基礎上,大致勾勒出現代漢語取舍句式系統的整體面貌。
王天佑 ·語言文字 ·18.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