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借助景觀社會的視角,繼承伯明翰學派、法蘭克福學派和后現代主義理論中一脈相承的研究思路,從社會經濟發展背景和我國轉型期的實踐出發,考察電視娛樂化轉向背后的消費主義和技術動因,將電視娛樂化轉向視為當前生產力、生產關系發展的結果,并以此探尋電視娛樂化轉向的未來,尋求電視核心優勢的再建構。
喬新玉 ·新聞傳播 ·22.4萬字
隨著5G技術的正式商用,業內外對5G技術與超高清視頻技術結合后產生什么樣的應用場景高度期待,兩者結合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這種新技術組合的看法如何?這些技術的變革對人們的生活、社會和國家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們組織了國內首次5G+8K+5.1環繞聲直播賽事活動暨國內首次5G+8K大型用戶視聽體驗活動,同步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完成了1200多份的用戶調查。本書基于體驗活動和調查結果編撰而成,是國內第一份5G+8K大型用戶視聽體驗調查報告,具有很強的研究前瞻性和實踐指導性。作為國內直接來自于受眾體驗的第一份調查材料,將對我國5G和8K技術的應用提供第一手數據支持。
李嶺濤 徐立軍主編 ·新聞傳播 ·6.4萬字
本書綜合利用發展傳播學、傳播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方法,采用區域分析的視角,對中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大眾傳播發展進行多維度的深入研究。本書認為大眾傳播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構、社會發展及和諧社會建構關系重大。本書運用定量研究分析理論,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報業和廣播影視業現狀進行定量分析;分析制約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大眾傳播業發展的相關因素;依據大量調查數據和研究結論,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大眾傳播業擬定了針對性較強,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對策。該書資料豐富,論點新穎,具有較高理論和實踐價值。本書研討的問題均為目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大眾傳播發展的瓶頸,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大眾傳播具有較強啟示意義。
李克 ·新聞傳播 ·25.3萬字
本書創造性地對我國出版業十年累計數據資源進行了詳細的分類測算;在此基礎上,對傳統出版業已有數據與互聯網等新興產業數據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特征比對,深入剖析了大數據對傳統出版業帶來的影響與沖擊;梳理了國家推動出版業進入大數據時代的舉措,選取了15家傳統出版機構、新興出版機構和互聯網內容企業的大數據應用案例,并加以分析為傳統出版社發展大數據提出了建議;還以附錄的形式提供了國家相關政策,大數據基礎知識、實施流程、主要工具等能指導出版機構實際工作的相關知識。
張立 介晶等 ·新聞傳播 ·21.7萬字
為了揚善扶殘,倡導時代新風,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攜手新華網共同開展推舉“助殘新聞人物”,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各級殘聯積極響應,踴躍推薦候選人物,在全社會興起了學習典型、崇尚典型、爭當典型的熱潮。
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 ·新聞傳播 ·4.9萬字
本書以四家黨委機關報和四家都市報中的八千余條新聞標題為語料來源,引入語用身份論(陳新仁,2014、2018)的最新研究成果,考察新聞標題的主觀性問題,探討新聞標題中主觀性話語的身份建構動因,展現新聞標題主觀性的話語實現策略,考察新聞標題中的話語、交際者身份和社會文化歷史語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揭示一些新聞標題的主觀性根源于其作者身份建構的實質。
吳玨 ·新聞傳播 ·13.7萬字
媒體可及性(accessibility)技術可以為感官功能缺損的用戶提供可供替代的媒體使用和信息獲取方式,從而實現信息獲取和傳播的無障礙。數字技術和網絡傳輸技術的發展為無障礙傳播的實現提供了有利條件。本書正是對新媒體可及性技術及其對視聽障礙者傳播活動的影響展開的多維度研究。書中從新媒體的可及性技術實現、視聽障礙用戶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和評價、基于新媒體可及性技術的用戶傳播行為和影響三個方面,對針對視聽障礙者的新媒體無障礙傳播問題進行了研究。
李東曉 ·新聞傳播 ·15.6萬字
本書首先介紹了數字出版元數據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其在國內外的發展狀況,然后針對數字出版全流程所涉及的元數據標準的內容、功能和特點給出了詳細的介紹和分析,包括用于出版物及內容資源標識的ISBN、ISSN、DOI等標準,以及用于出版物及內容資源描述的DC元數據、機讀目錄格式、圖書ONIX等標準,并給出一些元數據標準的應用示例。本書還對不同元數據的轉換技術進行了介紹。
孫廣芝 邢立強 張保玉編著 ·新聞傳播 ·14.8萬字
本書介紹國外國內知名出版集團近一年在數字營銷方面所采用的具體舉措,以期給大家更多啟發和實用信息。大眾出版:美國的BigSix——蘭登書屋(RandomHouse)、企鵝集團(PenguinGroup)、阿歇特(HachetteBookGroup)、西蒙與舒斯特(Simon&Schuster)、麥克米倫(Macmillan)、哈珀-柯林斯(HarperCollins)。專業出版:約翰?威利(JohnWiley)、愛思唯爾(Elsevier)。教育出版:麥格勞希爾(McGraw-Hill)集團。
張新華 ·新聞傳播 ·12.1萬字
奧蘭多·里奧斯(OrlandoRios),網絡營銷專家和播客的主持人及制片人。以為健康和健身生活品牌Onnit工作而聞名,他通過在Facebook,Adwords,Twitter和Instagram上的社交和搜索廣告幫助企業增加收入,具有豐富經驗。同時也是多個熱門播客節目的制作人,擁有超過300小時的播客制作和編輯經驗,其播客下載量超過200萬次。_x000b_在本書中,您將會學習哪種設備在何種預算下最適合播客,哪種軟件最適合錄制,還有一些關于開發播客節目的提示,甚至是一些編輯技巧,例如如何播放清晰,愉悅的節目。最后,您將學習如何在iTunes和Stitcher——全球兩家最大的播客的平臺上發布您的節目。
(美)奧蘭多·里奧斯 ·新聞傳播 ·1.3萬字
本書從寬廣的傳播社會學角度,深入探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如何在社會邊緣與人際網絡、組織系統、傳統媒介以及新媒體互動,從而建構、更新并維系他們的“意義之網”——包括身份認同、對城市的想象、人生和職業規劃、人際交往、就業資本等等,乃至影響到日常生活的消費形態和閑暇活動。作者的研究扎根于中國的本土社會實踐,在長三角八個城市做了500個個案的訪問和觀察,在繁復的故事中抽絲剝繭,提出概括性的理論洞見。
鄭欣等 ·新聞傳播 ·35.6萬字
“用數據說話”由來已久,但互聯網、人工智能語境下的大數據時代為數據新聞報道提供了新機遇和新課題。《釋放數據的力量:數據新聞生產與倫理研究》是一部數據新聞生產方面的基礎理論著作。圍繞當下數據新聞生產的前沿問題,作者運用傳播學、敘事學、倫理學、管理學、文藝學、游戲學、數據科學等理論資源,對數據新聞的生產模式、敘事與倫理等問題進行細化研究,采取審慎批判的視角,深入剖析了數據新聞的邊界泛化、數據科學方法論、交互敘事中的選擇幻象、語圖關系中的圖像霸權、生產倫理中的實用主義客觀性和透明性等問題,提出了諸多卓有見地的觀點。
張超 ·新聞傳播 ·19.5萬字
由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編寫,匯聚了10多年來浙江新聞工作者的精品力作;記錄了我省新聞的發展歷程,生動展現了我省新聞工作者不忘初心、薪火相傳、堅守理想、書寫時代、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風貌。
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 ·新聞傳播 ·27.9萬字
本書以一個從業20年新聞記者的視角,見微知著地觀察了貴州省20年來發展的腳步和印記,見證并記錄了多彩貴州20年跨越發展的巨大成就中,奮斗者們為創造歷史的真情付出、不懈奮斗和可敬可親,尋常百姓對生活變化的真切感受,謳歌了“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
肖菡 ·新聞傳播 ·27.5萬字
2016年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成立30年,對于出版社來說,走過的這3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30年。本書作者都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員工,來自不同的部門和崗位。承接出版社成立20周年時所出版的《思考出版:人心即市場的彼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年經營案例》一書,本書所選的經營案例主要來自近10年,在新的環境和形勢下,不同類型的工作所匯集的案例,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將這些年來不同方面的發展軌跡、細節作了較為完整的勾畫,是對我社取得的成績的總結,也是對我社今后發展的展望。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聞傳播 ·18.2萬字
本書圍繞“什么是數據新聞”“數據新聞如何制作”“中國媒體怎么做數據新聞”這三個問題,梳理了新聞概念、類型、產生背景,并著重探討中國語境中我國媒體如何采集、整理、分析和呈現數據。結合新冠疫情這一特點話題,健康傳播視角下的我國數據新聞的新發展以及隨之產生的數據倫理等問題。本書擬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對中國的數據新聞發展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應對策略,對于豐富和拓展數據新聞理論有積極的理論意義和價值。本書擬以個案分析的方法探索數據新聞在中國國情下的發展之路,為中國數據新聞實踐向縱深推進,具有一定應用價值。
方誠 ·新聞傳播 ·7.3萬字
本書介紹了中國式媒體的特點,媒體治理的類型學研究,中國主流媒體的治理,新媒體的崛起,對比視角下媒體對社會治理的參與等,最后介紹了中國式媒體治理的分析與評價。
陳勤 袁紫千 ·新聞傳播 ·7.6萬字
本書是中國書刊發行業最大的民營企業人天書店的企業傳記,內容分為九大部分,收錄了人天書店2000年至今的歷年工作報告(包括年度中期總結和年終總結)、演講稿、“人天事件”相關內容、媒體報道、館配文匯、人天驛站、商業計劃書、蔚藍圖書館、專家評述等,洋洋五十萬言,對人天書店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立體介紹,可以說是一部記錄人天書店成長軌跡的“編年史”。本次出版也是人天書店首次將大量企業內部資料對外公開發布。
鄒進 ·新聞傳播 ·46.9萬字
本書通過對3個留守兒童大省河南、安徽、湖南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留守兒童的媒介使用現狀與問題、媒介素養的測量與評估、媒介對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影響,總結了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國際經驗,提出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政策與實踐建議,并對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命運與未來進行了展望和反思。本書探索的媒介素養教育行動與方法,可為我國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工作提供具有參照價值的操作框架。
鄭素俠 ·新聞傳播 ·10.9萬字
本書從媒介傳播的視角出發,聚焦和剖析當下的流行文化現象。就范式而言均為實證研究,集合了作者這些年在流行文化領域的實證探索,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民族志、焦點小組、視覺修辭批評、批判性話語分析、問卷調查和產業分析。將原本不同的研究結集起來,形成合力,既是對方法的實踐與反思,也折射出傳播學科的范式爭論與路徑選擇。
張瀟瀟 ·新聞傳播 ·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